•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大學的對位與賦格課程的創作中,有一句話─「創意來自於限制」,令筆者 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且深有體悟。二十世紀初的俄國,正逢「形式主義」

(Formalism) 與「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的雙重夾擊,此時期的俄國正處 於一個「東張西望」的過渡時期。在俄羅斯的紅色盾形國徽上有一頭金色雙頭鷹, 最為熟悉的《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而是每次術科期末考裡不可或缺的 鋼琴奏鳴曲,炫目的技巧和令人震懾的氣勢是我與浦氏音樂初識的印象,但卻一 直未曾有機會演奏浦氏的作品。直至筆者在大學時期第一次演出《古典交響曲》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op.25 “Classical”) 時,於練習的過程中卻不時地令筆 者不自覺地會心一笑,音型與曲式看似如古典時期的作品般單純,但突如其來且

1 浦羅柯菲夫,中文譯名有多種寫法;普羅高菲夫、普羅柯菲夫、普羅科菲耶夫、浦

羅高菲夫,筆者是依照國立編譯館為範本;英文譯名也有多種寫法;Sergei Prokofiev、Serge Prokofieff、Sergey Prokofiev,筆者以最後一種拼法為主,即 The New Grove Music Dictionary 所使用。以下簡稱浦氏。

反常的力度、表情記號和演奏法,常使得演奏者冷汗直流。然而筆者卻至此開始 著迷於浦氏另類的幽默!

回憶起筆者自小學到研究所四個重要的入學考試,竟都不約而同得選擇了俄 羅斯樂派的音樂家作品,分別有維尼奧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

柴可夫斯基 (Pyotr l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和葛拉組諾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對於如此獨樹一幟的俄羅斯音樂,其強烈的民族性和風格 一直是筆者想一探究竟的作品,再者,筆者極其喜愛的演奏家之一─歐伊斯特拉 夫 (David Oistrakh, 1908-1974) 正是首演《浦羅柯菲夫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八十》的小提琴演奏者,歐氏極其飽滿的音色和聽起來永無止盡的音樂線條,

更加深了筆者研究此曲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筆者學習的諸多俄派小提琴作品中,筆者一直未觸及從書籍和一些相關的 資料記載中更深入地了解俄羅斯樂派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演奏法。筆者有感於自 己在右手的使用上,時常不小心會有過度用力的狀況,而影響了樂句的長線條,

筆者期望自己能透過此論文的研究後,在深度和力度間能獲得更好的平衡與掌握。

在左手的訓練上,特殊的和聲音響,除了在音準上基本的要求,筆者期望能藉由 音響上“色彩”的刺激,激發筆者對於音樂藝術更多的想像力,不再只專注於技 巧的束縛,而是,換個方式面對和解決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 書面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透過中文和外文書籍、學術論文、期刊、網站和音 樂辭典的閱讀,整理並歸納。

2. 樂譜閱讀與分析:藉由閱讀譜上的主題、動機、和聲和術語等,進而與作曲 家的個性和創作特色尋找相關聯性,並作為詮釋的根基。

3. 有聲資料的蒐集:可蒐集較早期的影音,像是首演時的影音,或是於首演後 的相關演出影音。再者,可蒐集近代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較有關聯的名演奏家之 演出影像,進一步瞭解不同時期和不同演奏家詮釋之異同,作為參考。

4. 小提琴與鋼琴的合作探討:小提琴奏鳴曲為室內樂的最小編制之一,演奏者 們必須透過實際地溝通,找到兩者間最為舒適的演奏方式。

5. 大師班:藉由大師班的經驗,可於短時間內瞭解到每位大師對於音樂最為重 視的部分,亦或是自身最為缺乏之弱點,同時也可藉由有相關聯之曲目,將其延 伸至此曲的探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