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揀貨系統建構

3.1 倉儲配置

以往有關揀貨作業之研究,儲位佈置大都只有二條交叉走道,當揀貨員 進入走道揀取物品時,如圖 3.1(A)所示,常常會為了揀取一品項而增加行走 距離;若此時增加一條交叉走道,如圖 3.1(B)所示,則可發現在揀取相同之 物品下,所行走之距離變短了。因此,適當地增加交叉走道數,將有助於揀 貨作業效率之提升。

圖3.1 二條(含)以上交叉走道之倉儲佈置圖 (A)

‧P/D 分類整理區

A B

C

(B)

‧P/D 分類整理區

A B

C

本研究物流中心內部的揀貨區設計如圖3.2 所示,整個揀貨區共有 10 個 揀貨主走道,3 條交叉走道(分別為前走道、後走道及中間走道),故可再細 分為 20 條次走道,走道編號為(1,1)~(10,2)。每一個次走道的兩旁分別各有 25 個儲存架,所以揀貨區內共有 1000 個儲位空間。而每一個次走道旁的儲 存料架長度為L 公尺、寬度為 W/2 公尺,主走道及交叉走道寬度為 C 公尺,

揀貨員的揀貨起始位置(Pick-up Station)與卸貨位置(Drop-off Station)共 同在揀貨區的中間。

圖3.2 倉儲佈置圖

根據Petersen & Schmenner【32】的研究顯示,分貨合流點(P/D)位於中 央者較位於角落者之倉儲規劃,約可節省 4%的揀貨繞行距離。因此,本研 究將探討在分貨合流點置於中央之三種儲位指派法則-通道間法(Within Aisle)、橫越法(Across Aisle)及對角法(Diagonal)之儲區規劃下,對訂單批次化 之影響,如圖3.3~3.5。

L

C

C

C W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P/D

C 後走道 (End Aisle)

中間走道 (MiddleAisle)

前走道 (Front Aisle)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分類整理區 第二儲區

第一儲區

圖3.3 通道間法(Within Aisle)

圖3.4 橫越法(Across Aisle)

圖3.5 對角法(Diagonal) C類儲存

‧P/D 分類整理區

A類儲存 B類儲存

C類儲存

‧P/D 分類整理區

C類儲存

B類儲存 A類儲存

‧P/D 分類整理區

類儲存

類儲存

類儲存

類儲存

類儲存

各品項將依預期的需求量分配儲位,因此預期需求量較大的品項將會放 置於越靠近P/D 點的儲區;在需求偏態(Demand Skewness)較高的情況下,表 示大部分揀取的品項會集中在少數品項中;若需求偏態較低,則表示所揀取 的品項之揀取機率較為平均。本研究將假設在高、中、低三種需求偏態下,

利用80-20 曲線及 ABC 分類法來將產品做儲存分類。

表3.1 ABC 分類儲存及產品需求程度配置表

產品需求偏態 分類 儲存量

高需求 中需求 低需求

A 20% 80% 60% 40%

B 30% 14% 26% 33%

C 50% 6% 14% 27%

如表3.1 所示,將總品項數依儲存量之 20%、30%、50%分為 ABC 三類,

在A 類部分,依需求偏態高、中、低分別設定為 80%、60%、40%,在 B、C 類部份之需求偏態則應用Ballou【8】所提出之公式(3.1)求得。

) (

) 1 (

X Z

Z S X

= − (3.1)

其中 Z:累積需求比例。

X:累積產品儲存量比例。

S:需求係數。

若揀取頻率高於80%以上之物品落在整個倉儲的 20%空間中,即為高需 求偏態之A 類產品,若揀取頻率高於 60%以上之物品落在整個倉儲的 20%空 間中,即為中需求偏態之A 類產品,而揀取頻率高於 40%以上之物品落在整 個倉儲的20%空間中,即為低需求偏態之 A 類產品。此外,因各物品之需求 程度會隨著一些因素而時常改變,若依需求程度之高低依序排列於儲位中,

可能會常常需要變動儲位,進而造成作業成本之增加,故在A、B、C 各類之 商品,則採隨機擺放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