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

本節依據研究目的二:探討研究對象個人因素(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婚姻狀況、教學年資、參與健康促進相關課程、自覺健康狀況 等7 項)和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並驗證假設一是否成立。因此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呈現關係之結 果。

壹、 性別

如表 4-10 所示,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自 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t=2.486, p<.05)。女性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則顯 著低於男性(t=-2.749, p<.0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性別上存有差異情 形,以男性較佳(t=-2.904, p<.01),進一步分析各分量表可知男性的身 體活動顯著高於女性(t=-5.538, p<.001);男性比女性有較好的壓力處 理(t=-3.239, p<.01)、健康責任(t=-2.269, p<.05)與靈性成長(t=-2.426, p<.05)等方面。

但是性別與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則未達顯著差異。

表4-10 性別與自覺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t 檢定

女性 男性

組別 (n=320) (n=119) t 值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102.67 11.86 103.82 11.32 -.921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76.90 12.54 73.43 14.15 2.486*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76.72 14.87 81.03 13.98 -2.74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85.75 20.18 92.17 21.62 -2.904**

身體活動 10.31 4.43 13.00 4.76 -5.538***

營養 15.78 3.55 15.22 3.92 1.428 壓力處理 12.73 3.68 14.07 4.25 -3.239**

健康責任 12.80 4.54 13.92 4.65 -2.269*

人際關係 17.21 4.03 17.85 4.11 -1.477 靈性成長 16.93 4.57 18.12 4.60 -2.426*

*p<.05 **p<.01 ***p<.001

貳、 年齡

如表 4-11 所示,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薛費氏事後比較的結果 顯示不同年齡層,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另一方面,從六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發現年齡與身體活動(F=3.588, p<.05)、人際關係(F=2.758, p

<.05)有達到顯著差異水準;且以薛費氏事後比較發現身體活動方面,

年齡51 歲以上者優於年齡 31~40 歲者;人際關係方面,年齡 21~30 歲者優於年齡41~50 歲者。

4-11 年齡與自覺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組別

21~30 歲○1

( n=68 ) 31~40 歲○2

( n=162 ) 41~50 歲○3

( n=168 ) 51 歲以上○4

( n=40 ) F 值 薛費氏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事後比較

自覺健康

行為利益 100.96 14.31 104.02 10.79 103.17 11.54 101.15 10.95 1.445 自覺健康

行為障礙 75.99 13.66 75.25 12.33 77.28 13.42 73.55 13.41 1.183 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 77.81 15.08 78.02 15.23 77.13 14.00 80.40 15.55 .537 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 87.15 20.30 86.55 20.77 86.99 19.95 93.48 24.30 1.261

身體活動 10.94 4.60 10.44 4.80 11.17 4.36 13.10 5.18 3.588* ○4 >○2 營養 14.99 3.26 15.60 3.70 15.66 3.77 16.63 3.56 1.706

壓力處理 13.18 3.73 12.66 3.73 13.17 3.97 14.30 4.23 2.002 健康責任 12.19 4.89 13.20 4.88 13.04 4.12 14.43 4.55 2.054

人際關係 18.56 3.99 17.36 3.92 16.89 4.03 17.48 4.58 2.758* ○1 >○3 靈性成長 17.29 4.96 17.29 4.56 17.07 4.40 17.55 4.98 .149

*p<.05

參、 教育程度

如表4-12 所示,將教育程度區分成大學及碩博士兩類,並使用獨 立樣本t 檢定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有顯著 差異(t=-2.840, p<.01),且碩博士的自我效能得分高於大學教育程度 者。

但教育程度不同,其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則未發現有顯著差異。

4-12 教育程度與自覺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t 檢定

大學 碩博士

組別 (n=273) (n=165) t 值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102.75 12.07 103.28 11.14 -.459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76.49 12.59 75.02 13.84 1.145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76.29 14.72 80.37 14.36 -2.84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86.58 20.23 88.91 21.60 -1.137

身體活動 10.77 4.46 11.44 4.99 -1.455 營養 15.48 3.61 15.87 3.75 -1.099

壓力處理 13.13 3.83 13.00 3.97 .344 健康責任 12.86 4.37 13.50 4.93 -1.387 人際關係 17.22 4.12 17.65 3.96 -1.080 靈性成長 17.13 4.48 17.44 4.83 -.691

**p<.01

肆、 婚姻狀況

如表4-13 所示,將婚姻狀況分成有偶及無偶(未婚、分居、離婚、

喪偶與其他)兩類,並進行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結果顯示婚姻狀況不 同,其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皆無顯著差異存在。

4-13 婚姻狀況與自覺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t 檢定 組別

無偶 (n=149)

有偶

(n=290) t 值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102.40 13.03 103.28 10.99 -.748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76.23 13.15 75.82 13.05 .312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77.80 14.64 77.93 14.82 -.08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86.99 20.75 87.75 20.78 -.361 身體活動 11.28 4.59 10.92 4.72 .759 營養 15.23 3.56 15.83 3.69 -1.639 壓力處理 13.19 3.71 13.04 3.98 .365 健康責任 12.89 4.86 13.21 4.45 -.694 人際關係 17.30 4.12 17.42 4.03 -.315 靈性成長 17.11 4.90 17.32 4.45 -.437

伍、 教學年資

如表 4-14 所示,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可知教學年資不 同,其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皆無顯著差異。

陸、 參與健康促進相關課程

如表 4-15 所示,經由獨立樣本 t 檢定發現參與課程與否,其自覺 健康促進行為利益(t=-2.856, p<.01)、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t=2.885, p<.01)、健康行為自我效能(t=-4.384, p<.00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t

=-4.953, p<.001)皆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知有參加課程者,自覺健康促 進行為利益越高、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越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越 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

進一步由六層面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來看,身體活動(t=-3.225, p

<.01)、營養(t=-4.015, p<.001)、壓力處理(t=-3.779, p<.001)、健康 責任(t=-4.393, p<.001)、人際關係(t=-3.675, p<.001)、靈性成長(t=

-4.873, p<.001)皆因課程參與與否而呈顯著差異,有參與課程者得分較

柒、 自覺健康狀況

<.001)、營養(r=.325, p<.001)、壓力處理(r=.411, p<.001)、健康責 任(r=.373, p<.001)、人際關係(r=.384, p<.001)、靈性成長(r=.449, p

<.001)皆與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

捌、 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研究對象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較 高者,其健康促進行為利益較高。男性、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 健康狀況較高者,其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較低。男性、具碩博士教育程 度、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較高者,其健康行為自我效 能較高。男性、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較高者,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越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分量表身體活動、

人際關係會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由此研究結果可知假設一『自覺健 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 個人因素不同而有差異』獲得部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