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之研究

根據前一節文獻整理,已知截至目前有健康促進模式及修正的健 康促進模式等版本問世,也有許多國內外研究證實,模式中的變項可 以解釋不同族群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但探討影響人類健康促進行為 的因素中,因健康促進模式涵蓋的變項較多,模式也難以完整被檢視(王 瑞霞、陳彰惠,2003;王瑞霞,2004)。

依據 Pender 主張的健康促進模式理論,個人特質及經驗會影響特 定行為的認知及情感與行為結果(陳淑卿、賴裕和,1999;Pender, 1996),例如:Pender(1987)指出年齡、種族、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因 素可能會影響個人的認知因素;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發現年齡、教 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其健康促進行為。且特定行為的認知及 情感是健康促進的動機因素,可直接影響行為結果 (王瑞霞,2004 ; Pender, 1996)。以下整理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 之研究結果。

壹、 個人因素與認知因素相關之研究

一、 個人因素與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的關係

陳瀅如(2008)探討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現 性別與自覺行動效益存有差異,經獨立樣本t 檢定分析,發現女性比男 性有較好的自覺行動效益,但年齡、職業與自覺行動效益、自覺行動 障礙則未達顯著水準。張玉鳳(2001)探討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之研 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是影響知覺利益、知覺障礙的重要變項,但性 別、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二、 個人因素與自覺自我效能的關係

國內外學者之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基本變項如種族、年齡、性別等,

均可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表現(仇方娟,1997;宋素真、黃

瑞美、林麗英,2001;McDougall, 2004)。張聖如(2002)探討更年期婦 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顯示人口學變項中,教育程度越高、經濟狀況越 好者,有較好的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林美聲(2004)也發現健康行為自我 效能總量表與年齡、學校護理工作年資有顯著正相關。李雅欣(2004) 分析個人基本變項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相關,顯示曾參與過健康促 進課程者得分高於未曾參與者、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上者得分優於高中 職及高中職以下者,且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黃毓華、邱啟潤(1997) 探討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是否就讀醫學院與自覺自我效能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均未達顯著差異。

綜合前述,不同研究對象的個人基本變項,對自覺行動利益、自 覺行動障礙、自覺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研究對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 果,並無一定論,故可進一步探討其相關性。

貳、 個人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之研究

Gillis (1993)彙整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決定因素的文獻回顧,發 現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教育程度、年齡、收入、性別、婚姻狀況),是 常被探討的因素之一。Johnson 等(1993)研究,以隨機抽樣電話調查 20-64 歲的成人,測試個人背景變項是否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結果發現性別、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能 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許多研究均顯示個人因素與生活型態 直接的相關性,Pender 在綜合運用相關研究後,修正的健康促進模式 不但指出個人因素會影響特定行為的認知及情感,同時也預期會直接 影響行為結果(黃錫美,2006)。以下針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 狀況、教學年資、參與健康促進相關研習課程、自覺健康狀況等個人 因素,分別說明探討之。

一、 性別

Felton, Parsons 與 Bartoces (1997)以 331 名 21-64 歲職員為對象,

進行人口學特性與健康促進行為之相關性研究,顯示性別是主要影響 健康促進行為的因子,如女性較注重放鬆和健康促進行為。Walker 等 (1988)以 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為研究工具,顯示女性在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得分高於男性。2003 年,Hulme 等對西班牙裔成人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進行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在營養、運動、健康責任與自我 實現之分量表有差異(Hulme et al., 2003)。陳政友(1999)進行大學生健康 生活型態之研究,同樣發現性別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女生較男生為 佳。Pirincci 等(2008)研究大學教職員發現女性的健康責任與營養方面 得分較男性高。

但一些研究卻有不同的發現,Felton 等(1997)顯示男性比女性較多 運動方面的健康促進行為。Lee 等(2005)指出男性比女性有較佳的身體 活動行為,其他分量表則發現不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高淑芬等(1999) 探討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男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比女性正向。鍾 寶玲(2001)以某社區老人糖尿病患者為對象,發現男性的健康責任及身 體活動之生活型態顯著高於女性。

二、 年齡

Duffy(1988)以中年婦女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行為之相關因子研 究,發現隨著年齡增加,愈關心自我健康狀況,會對自己健康負責,

並監測自己的健康變化。Pender 等(1990)以白領工作者為對象,發現年 齡大者有較佳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Walker 等(1988)、Johnson 等 (1993)、Duffy 等(1996)、Hulme 等(2003)的研究,都發現年齡在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是重要預測因素。Pirincci 等(2008)發現年 齡大者,自我實現、營養、壓力處理等方面得分越高。國內陳美燕、

廖張京隸(1995)以桃園護生和護士為研究對象、宋素真(1998)針對護理 人員相關研究、吳采蓉(2005)針對白領階級,皆發現年齡越大者其健康 生活型態表現就越佳,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

但馬懿慈(2003)以社區老人為對象、劉俐蓉等(2005)研究北市國中 教職員工,顯示年紀越輕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情形越好。

三、 教育程度

Johnson 等(1993)以 20-64 歲的成人為對象、Duffy 等(1996)以受雇 非裔美國婦女為對象、Walker 等(1988)之研究皆發現教育程度在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國內王秀紅等(1992)、馬懿慈(2003)、李雅 欣(2004)也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得分越佳。

高淑芬等(1999)針對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探討,發現教育程度雖 以高學歷者有較好健康促進行為,但其中大專以上及國中以下皆有顯 著高於高中(職)者。林雅雯等(2003)則發現學歷越高,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反而較差,故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四、 婚姻狀況

Johnson 等(1993)發現婚姻狀況可直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003 年,Hulme 等對西班牙裔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研究,結 果顯示婚姻狀況對壓力處理與運動有差異(Hulme et al., 2003)。國內多 數研究(王秀紅等,1992;林思嫺,2005;高淑芬等,1999)指出有配偶 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較未婚者為佳。

五、 教學年資

蕭順蘭(2002)探討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年資為可 預測的因子。其他研究如林女理(2002)、林美聲(2004)、林思嫺(2005),

皆發現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六、 參與健康促進相關研習課程

Pender 等(1990)以白領工作者為對象,發現公司的安適計畫中有持 續參與者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蕭順蘭(2002)同樣發現是否參與健康促 進課程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分量表的運動、健康責任、壓力處 理及自我實現有顯著差異。劉俐蓉等(2005)發現健康知識來源數目較 多,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良好。

七、 自覺健康狀況

Gillis(1994)探討女大學生與雙親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現自覺 健康狀況、自我效能、健康的定義、種族可解釋青少女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總變異量的 41%,其中自覺健康狀況是重要預測因子。Pullen, Walker 與 Fiandt(2001)以鄉村老年婦女為對象,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Tashiro(2002)調查日本女大學生,發現自 覺健康狀況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要預測因素。國外其他研究 (Frank-Stromoborg et al.,1990;Pender et al., 1990;Weitzel, 1989)同樣證 實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發覺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 有影響力,即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蕭順蘭 (2002)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由自覺健康狀況、公衛年資和參加健 康促進課程時數,解釋總變異量的25.1%。林思嫺(2005)調查發現教師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其健康狀況結果自 覺介於中等以上。賴佳儀(2006)探討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個人基 本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最具解釋力,

自評結果則是介於與他人一樣及有好一些之間。

綜合前述,得知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個人因素非常多,個人 背景變項的預測力也因研究對象不同或其他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 結果。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因素未達到顯著水準,像是Pirincci 等 (2008)研究大學教職員發現性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顯著差異。黃毓 華、邱啟潤(1997)顯示不同性別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未達顯著性差異;

賴佳儀(2006)顯示教育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差異;林語梵(2008) 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工作 年資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與否,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無顯著差 異。故可進一步探討其相關性。

而自覺健康狀況研究方面,綜合上述文獻得知,許多國內外研究

針對不同群體加以探討,皆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行為的正向 影響,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預測因子之一。Gillis(1993)整理 1983-1991 年的 23 篇文獻指出,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顯 著正相關變項,也是僅次於自覺自我效能後之第二常用的預測因子。

參、 認知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之研究

由表 2-3 至表 2-5 之國外與國內文獻可見,因研究對象與目的不 同,所探究的變項數目也不一。

一、 自覺行動利益和障礙在健康促進之應用

彙整自覺行動利益和障礙之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文獻的依變項 以選取單一健康行為為主,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做為探討的文獻篇數 極少(見表 2-3)。但其實健康行為的終極目標是要讓個體達到正向的健

彙整自覺行動利益和障礙之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文獻的依變項 以選取單一健康行為為主,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做為探討的文獻篇數 極少(見表 2-3)。但其實健康行為的終極目標是要讓個體達到正向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