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情形

依據研究目的四:探討研究對象個人因素、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 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情形,並驗 證假設三是否成立。

採階層迴歸以瞭解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 測,並依據健康促進模式將個人因素視為第一類預測變項,認知因素 視為第二類預測變項,按順序進入迴歸模式中。

壹、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迴歸分析

在進行階層迴歸分析之前,將個人因素中的類別變項(性別、年齡、

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參與健康促進課程)先做虛擬變項(dummy variable) 的轉換,再投入迴歸分析。此外,針對殘差值呈常態分配的假設及自 變項共線性問題進行檢定。圖4-1 為迴歸標準化殘差的常態 P-P 圖,即 樣本殘差值的累積機率分布,見圖呈一條左下至右上的四十五度斜直 線,因而樣本觀察值符合常態性之假設。另容忍度(Tolerance)的值介於 0 至 1 間,VIF<10(見表 4-18),皆在可接受的範圍,顯示自變項間無 共線現象。

圖4-1 迴歸標準化殘差的常態 P-P 圖  

4-18 階層迴歸分析自變項共線性診斷

共線性診斷 Tolerance VIF 性別

男性(女性為參照組) .941 1.062

年齡

21~30 歲 (51 歲以上為參照組) .163 6.148 31~40 歲 (51 歲以上為參照組) .149 6.713 41~50 歲 (51 歲以上為參照組) .261 3.835 教育程度

大學(碩博士為參照組) .914 1.094

婚姻狀況

未婚與其他(結婚為參照組) .776 1.289

教學年資 .263 3.796

參與健康促進課程

未參與課程(參與課程為參照組) .920 1.087

自覺健康狀況 .768 1.302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866 1.155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713 1.402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590 1.696

從表4-19 可知,模式一將 7 項個人因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教學年資、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納入迴歸模 式中,觀察其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力。F 統計值為 17.437 (p

<.001)達統計水準,R2為 0.272,Adjusted R2為0.256,顯示個人因素 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5.6%的變異量(見表 4-19)。其中性別 (β=.107,p<.05)代表男性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女性表現好、參與健 康促進課程(β=-.142,p<.01) 代表未參與課程者較參與課程者的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為差、自覺健康狀況(β=.445,p<.001)代表自覺健康狀況 得分越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也越高,三個自變項具有顯著的預 測力。進一步由係數估計值的結果指出,自覺健康狀況具有最佳的解 釋力。

再從表4-19 得知,模式二係控制個人變項後,加入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三個認知因素變項,此迴歸模式

考驗之 F 統計值為 50.259(p<.001)達顯著水準,R2 增加為 0.591,

Adjusted R2仍有0.579,所有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 的57.9%。其中自覺健康狀況(β=.172,p<.001)、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 益(β=.080,p<.05)、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β=-.196,p<.001)、健康 行為自我效能(β=.508,p<.001)四個自變項有顯著預測力。即自覺健康 促進利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越高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自覺 健康促進障礙越高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不理想。另由R 2改變量為 0.319(p<.001)達統計顯著水準,顯示在控制個人因素後,自覺健康促 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仍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顯著 解釋力。

貳、 小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共可 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59.1%的變異量,以 Adjusted R2來表示,仍有 57.9%的解釋力,顯示個人因素、認知因素對依變項的解釋力很高。其 中個人因素的性別、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三個自變項能 顯著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控制個人因素後,性別與參與健康促 進課程未達顯著考驗水準(p>.05),而自覺健康狀況、自覺健康促進行 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仍具有顯著的 預測效果,其中可看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最大。由此研究結 果可知假設三:『個人因素、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是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預測因子』獲得支持。

4-1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階層迴歸分析

模型內的變數 模式一 模式二

Beta t 值 p Beta t 值 p 性別

男性(女性為參照組) .107 2.528 .012* .032 .986 .324 年齡

21~30歲(51歲以上為參照組) .015 .143 .887 -.009 -.115 .909 31~40歲(51歲以上為參照組) -.036 -.338 .735 -.049 -.604 .546 41~50歲(51歲以上為參照組) -.066 -.810 .418 -.042 -.681 .496 教育程度

大學(碩博士為參照組) -.048 -1.110 .268 .029 .873 .383 婚姻狀況

未婚與其他(結婚為參照組) .009 .194 .847 .010 .272 .786 教學年資 .058 .714 .475 .039 .647 .518 參與健康促進課程

未參與課程(參與為參照組) -.142 -3.330 .001** -.053 -1.636 .103 自覺健康狀況 .445 10.422 .000*** .172 4.817 .000***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080 2.373 .018*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196 -5.286 .000***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508 12.469 .000***

F 17.437*** 50.259***

R2 .272 .591

Adjusted R2 .256 .579

△R2 .272 .319***

第五章 討論

本章針對前一章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分四部分加以敘述。第 一節為各類變項分布;第二節為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關係;第三節為認知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第四節 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