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各類變項分布

壹、 自覺健康狀況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為中間偏正向,和賴貞嬌 等(2007)對台北市國小教師、林女理(2002)與林美聲(2004)對學校護理 人員的研究結果相似,此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和職員的自覺健康狀況 屬中等程度。

貳、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

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健康促進行為利益標準化得分指標為 88.8,

亦即感受到健康促進行為的利益頗高。相反地,研究對象健康促進行 為障礙標準化得分指標為 63.3,亦即感受到中等的健康促進行為障 礙。此結果與陳瀅如(2008)的研究相似,兩項研究之結果顯示族群不 同,但大多肯定健康促進行為帶來的利益,但也表示執行健康促進行 為時會有一些障礙。

另外,國內、外同時針對六層面健康促進行為利益與障礙加以探 討者有限,多數僅對單一健康行為加以研究,尤其是運動行為和營養 行為。莊秀娟(2008)指出對成人而言,家庭與工作責任是導致缺乏運動 時間最普遍的原因,而成人自覺運動的障礙主要是氣候因素、缺乏適

宜場地器材及缺乏時間。本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障礙偏高,而偷懶、

沒時間、天候不佳為多數教師的身體活動障礙,與莊秀娟的研究結果 接近。而鍾東蓉(2000)有關台北市高中導師運動行為的調查發現,研究 對象的運動障礙為中等偏低,與本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可能是研究工 具不同所致。

另一方面,研究對象的營養行為利益頗高、而營養行為障礙中間 偏高,與蔡晏儒(2005)有關職場員工蔬菜攝取行為的研究,指出研究對 象攝取蔬菜之知覺利益偏高、知覺障礙中間偏低略有不同,兩項研究 在營養行為障礙結果的不一致,可能係研究工具不同,或職場的環境 與性質不同所致。

參、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本研究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標準化得分指標為 72.1,也就是研究 對象自認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有七成的把握度。與學校為研究群體的 林思嫺(2005)、劉俐蓉等(2005)的研究結果相似,亦即教職員的健康行 為自我效能大多為中等偏高的狀況。

進一步來看,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中又以營養得分最高,

其次為心理安適、健康責任、運動。此結果與林思嫺(2005)以心理安適 得分最高,其次為營養、健康責任、運動的研究結果近似。但劉俐蓉 等(2005)發現身體活動得分最低、營養得分次低,營養層面偏低與本研 究結果不一致,推測可能是研究工具不同。另外,劉俐蓉等(2005)僅以 某一所學校的教職員為對象,在該校教職員背景與情境較為特殊的狀 況下,也可能造成兩項研究之結果上不盡相同。另一項原因是劉俐蓉 的研究對象,除教師外,還有職員,而兩族群的性質可能不同。

而針對醫院員工、護理人員的研究(林雅雯等,2003;林美聲,2004) 發現健康責任得分最高、運動得分最低,分析醫護人員在健康責任層 面較本研究高的原因,可能是該研究對象本身具備較豐富的衛生專業 知識,且相關醫療資源的獲取較為方便所致。而以學生族群為對象的

研究則發現運動得分最高(黃毓華等,1997;陳昭伶,2004),可能是因 為學生在校有固定的體育課程或參與社團活動的機率較大,故運動層 面高於本研究之對象。

肆、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本研究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標準化得分指標為 56.1,亦即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屬中間程度。此研究結果與林思嫺(2005)對宜蘭縣高中職 教師、 劉俐蓉等(2005)對台北市某國中教職員工、賴貞嬌等(2007)對北 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一致,生活型態皆達到普通偏好的 狀況。經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因鄉村或都 市型態、各級學校不同(國小、國中、高中)而有明顯差異。

以下進一步討論六層面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狀況,先呈現研究的 結果,再與其他研究加以比較。

一、 身體活動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得分最低的是「身體活動」,此結果表示研 究對象身體活動的執行力不足,其中在輕度、中度甚至較劇烈的規律 體能活動上,從未執行的比率達1/6,故需重視教師的身體活動方面。

雖然身體活動不足,乃現代文明病造成的結果,且普遍存在於不 同族群(王嘉琦,2005;吳采蓉,2005;葉琇珠,2000;蕭順蘭,2002),

但加強教師體適能觀念與養成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不僅能增進教師 表現身體活動之健康行為,擁有健康的生活,更可做為學生良好模範。

因此,建議相關主管單位宜針對教師設計可行的運動計畫,包括鼓勵 善用校園各項運動設施與場地、克服運動障礙,以養成良好身體活動 習慣等。

二、 營養

「營養」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層面中排列第三,就細部而言,

多數研究對象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足以做為學生的模範。但在攝取

奶製品以及控制含糖食物上則明顯不佳。因此,宜加強教師正確的營 養行為,包括均衡飲食、各類食物建議的攝取量、選擇其他替代食物 等,以落實營養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三、 壓力處理

「壓力處理」在六層面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得分排名第四,其中 多數研究對象能面對並接受生命中無法改變的事情,但只有少數研究 對象會每天花時間放鬆或慢步來預防疲勞。目前國內教師需面臨教學 環境與工作挑戰等多重壓力,如何鼓勵其積極培養放鬆、預防疲勞等 因應壓力之調適技巧是值得努力的,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健康的情緒與 心理。

四、 健康責任

「健康責任」的得分偏低,僅高於「身體活動」,主要是研究對象 並無定期做身體的自我檢查、與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討論或詢問自我 保健資訊的情形。此現象可能是因為國內醫療機構提供的資源服務仍 以疾病治療為主軸,而提供健康促進或保健服務的項目很少;且一般 健康者會尋找健康專業人員討論保健相關事宜的風氣普遍不足;而平 時自行尋求健康與預防保健資訊的行動力也有不足。因此,相關單位 宜鼓勵國中教師主動、積極的落實健康責任,進而影響至家庭及社區。

五、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得分最高。此結果顯示研究 對象能和自己關心的人有接觸、能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互動、且樂於 讚賞他人。此現象可能是因六成以上研究對象已婚,有婚姻關係的社 會網絡存在;或是因為在學校、家庭和社區內,教師常扮演溝通、聯 繫的重要角色所致。

六、 靈性成長

研究對象的「靈性成長」在六層面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排列第二,

顯示指出,研究對象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但

是研究對象自覺缺乏外在的支持力量、生活中缺乏樂趣與挑戰。此結 果可能與教師的專業角色與工作性質有關,因為學校例行工作多且缺 乏變化,故樂趣或挑戰明顯不足。建議未來教育單位應增設更多元的 教師專業成長研習或活動,促使研究對象提高使命感,對教學工作懷 有高度熱誠和興趣,並能勇敢面對各類挑戰或改變,表現正向調適行 為。

七、 綜合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六層面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關係 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靈性成長、營養、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身體 活動,與高淑芬等(1999)、陳瀅如(2008)的研究結果一致,皆以靈性成 長最佳,健康責任及身體活動較差。

另外,針對教師的研究(林思嫺,2005;劉俐蓉等,2005;賴貞嬌 等,2007),與本研究一致指出身體活動和健康責任偏差,故教師族群 在規律身體活動行為的建立、健康責任的執行仍需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