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背景因與社會心理因素之分佈情形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個人背景因與社會心理因素之分佈情形

本節探討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和運動自我效能、運 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等社會心理變項的分佈情 形,以做為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之依據。

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各變項之分佈

(一)性別

研究對象之個人背景因素分佈整理如表4-1。在566位受測高中職 學生中,女生有290人(51.2%),多於男生的279人(48.8%)。

(二)年級

研究對象介於高中一至三年級之間,分佈相當平均,其中以一年 級有200人(35.3%)最多,其次是二年級197人(34.1%),三年級

學生的人較少,有173人(30.6%)。

(三)就讀學校

研究對象的六所學校中以中興高中學生抽測人數最多,有118人

(20.8%),而仁愛高農和同德家商人數最少,各為81人(14.3%)

和84人(14.8%),因這兩所學校的回收問卷中,無效問卷較多。

(四)入學學測成績

研究對象學測成績以二百分以上213人(37.6%)最多,一百分 至二百分189人(33.4%)次之,最少為一百分以下的164人(29%)。

(五)上下學方式

研究對象上下學以搭公車及坐汽機車者最多(331人,58.5%),

其次是住校生(111人,19.6%),而騎腳踏車(73人,12.9%)與走 路上放學方式(51人,9%)最少。其原因可能是高中學生經考試制 度分配後,大多學生就讀學校不再像國中以學區為主,因住家離學校 遠,形成上下學情形須以搭公車、搭車或住校等情形。

(六)參與運動社團

32.3%的受測學生有參加運動社團(183人),67.7%的人沒有 參加運動社團(383 人)。因此,本研究參加運動社團的學生比例比 賴妙純(2003)對大專院校學生之研究的結果高(13.15%)。

(七)自覺健康狀況

受測學生自覺健康狀態良好者113人(20.0%),自覺健康狀態 普通者405人(71.6%),自覺健康狀態差者48人(8.5%)。因此,

受測學生普遍自認身體健康狀態在好與普通之問,此研究結果與呂淑 美(2004)之研究相類似。

(八)自覺課業壓力

本研究受測學生普遍自覺課業壓力尚可者318人(56.2%),有 課業壓力者為212人(37.5%),而自覺課業沒壓力者只有36人(6.4

%),佔極少數,可見課業壓力對研究對象之高中生有一定程度的壓 力。

(九)父母最高教育程度

研究對象的父、母親教育大部分為國(高)中畢業,有362人(64.0

%),其次為專科大學畢業的163 人(28.8%)。

(十)父母最高工作類形

研究對象的父母工作類型以第一類191人(33.7%)最多、其次 為的第二類153人(27%),第三類職業比例有127人(22.4%)分佈。

因此本研究範圍之學生家長大多數職業普遍為第一類和第二類的低 階工作人員。

表4-1 個人背景因素各變項之分佈表(n=566)

續表4-1

父/母最高職業 1.第一類 191 33.7

2.第二類 153 27.0

3.第三類 127 22.4

4.第四類 72 12.7

5.第五類 23 4.1

二、社會心理因素之分佈(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 障礙、自覺運動利益)

(一)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共有十一題,旨在探討研究對象自認為有多少 把握度能克服困難而持續做規律性運動,由表4-2可知,全體研究對 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得分最大值為55分,最小值11分,平均數為31.19,

標準差為8.236。各題得分範圍為1-5分,總平均數得分愈高者,代表 其運動自我效能愈佳。

由表4-3可知,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普通,整體而言,研究對 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平均得分為2.83,接近中間值3,介於「有二成把 握」與「有五成把握」之間,此研究與賴妙純(2003)、黃任要(2003)

結果相似。

從運動自我效能之各題得分可知,學生較有把握可克服的前三種 困難狀況是:心情不好時(2.97)、未能達到自己或他人設定的運動目

標時(2.96)和缺乏運動同伴陪我一起運動時(2.93)。然而,在從 事規律運動時,被學生視為較無把握能克服的前三項困難依序是:缺 乏運動設備和器材時(2.75)、課業負擔重或要考試時(2.75)和氣 候狀況不佳時(2.64)。

表4-2 社會心理因素分佈表(n=566)

變項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運動自我效能 11 55 31.19 8.236 運動社會支持總分 21 105 54.81 14.127 父母運動社會支持 7 35 17.20 6.174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 7 35 21.34 6.633 老師運動社會支持 7 35 16.28 6.183 自覺運動障礙 11 55 31.53 7.742 自覺運動利益 10 50 40.88 6.774

表4-3 運動自我效能各題得分之分佈表(n=566)

由表4-2可知,在父母、同儕及老師三者當中,同儕是研究對象運 動社會支持得分最高者,得分可得的最大值為35分,最小值為7分,

而平均數是21.34,標準差為6.633,平均得分3.04(表4-4),各項大 都介於「偶爾如此」與「經常如此」之間。其中以同儕陪同運動(3.66)

得分較高,可能是同儕年紀、思想相近,相處時間多、互動高。而同 儕會協助經濟支援運動(2.26)得分最低,可能與研究對象尚在求學,

均經濟來源有限有關,且也較無法一同從事較多花費的運動。

其次,運動的社會支持來源為父母,平均數是17.20,標準差為 6.174(表4-2),平均得分為2.45(表4-4),低於中間值3,介於「很 少如此」與「偶爾如此」。其中父母能給予最多的鼓勵去運動(3.10),

顯示父母對運動利益持肯定態度,但會指導孩子運動方法(2.04)的支 持度卻最低,可能大多數家人不常從事運動行為、對運動沒興趣,或 對運動知識的認知有限,無法給予太多協助。

由表4-2可知,老師所提供的運動社會支持度最少,平均數只有 16.28,標準差為6.183,平均得分為2.32(表4-4),低於中間值3,

介於「很少如此」與「偶爾如此」。但老師能給予學生的指導運動方 法(2.81)、鼓勵從事運動(2.74)兩項的支持最多。指導學生運動 方法屬老師的專業技能,比父母(2.04)能提供的協助較多,但較同

儕(3.04)還低,可能同學間相處時間多、比老師的指導較無壓力、

續表 4-4 老師

1.會提醒您去運動 23.5 24.9 33.9 14.3 3.4 2.49 1.100 2.會陪同您一起運動 51.9 27.9 15.4 3.4 1.4 1.74 0.933 3.會鼓勵您去從事運動 22.4 15.7 35.0 18.9 8.0 2.74 1.224 4.會指導您運動的方法 21.6 16.6 32.7 17.8 11.3 2.81 1.275 5.會提供或協助獲得經濟支援使

您從事運動

49.5 21.7 18.4 7.1 3.4 1.93 1.123

6.會和您討論與運動有關的問題 33.0 23.9 26.5 12.0 4.6 2.31 1.181 7.會稱讚您的運動行為 34.6 23.7 28.3 9.0 4.4 2.25 1.152

總計 2.32 1.141

(三)自覺運動障礙

自覺運動障礙量表共有十一題,每題得分範圍為1-5分,總平均 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自覺運動障礙愈高。由表4-2可知,研究對象 的運動障礙得分為最大值為55分,最小值為11分,平均數為31.53,

標準差為7.742。

由表4-5可知,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障礙平均得分為2.86,接近 中間值3,表示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障礙介於「不同意」和「無意見」

之間,此研究結果與賴妙純(2003)相似。

自覺運動障礙得分較高者依序是氣候狀況不佳(3.56)、沒有合適 的運動場地、設施及器材(3.45)。可見運動場地與天氣狀況是研究者 參與運動的重要阻礙因素。而對運動沒有興趣(2.37)得分最低,顯示 研究對象對體育活動持高度興趣。

表4-5 自覺運動障礙各題得分之分佈表(n=566)

同意」之間。此結果表示學生對運動所帶來的好處都有相當程度的正 向態度,與呂淑美(2004)、李思招(2000),林靖斌(2001),陳芮 琪(2000)的研究結果類似。

運動利益得分較高者依序是運動可以控制體重、保持身材

(4.27)、運動可以抒解壓力(4.25)、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發育成 長(4.22)。這顯示研究對象對生活上所帶來的壓力與身體生長變化 有強烈的感觸,可能青少年正處於求學、發育時期,同儕的眼光會使 青少年更注重自己體態的美觀;且此階段的課業壓力較大,較需要能 發洩壓力的管道,運動則是最簡易又能與同儕增進感情的好方式。而 運動可以提升成就感與自信心(3.86)的得分最低,這可能是運動技術 與運動成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優異表現。

整體而言,研究對象對於自覺運動利益是偏向高度正向之信念。

表4-6 自覺運動利益各題得分之分佈表(n=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