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偏差行為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就國內外相關文獻作整理 ,先瞭解偏差行為的概念,再進一 步探討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偏差行為的概念

吳武典 (1992) 與林正文 (1995) 認為,個人的行為與常態有顯著的不 同,而且該行為已經妨礙其生活適應,才是「偏差行為」。然而,偏差行 為並非絕對,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個體所處社會環境與價值觀的不同 、 對象、年齡、法律規範而有所不同 (吳宜貞,2006;林婉如,2009)。許憶 真 (2004) 指出社會學者將偏差行為定義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廣義的偏差 行為是指違反任何團體規範的行為 ,狹義的偏差行為定義為違反主要社會 規範的行為,亦指觸犯法律規定之行為。

偏 差 行 為 的 分 類 , 會 因 個 人 所 處 環 境 、 時 代 而 有 不 同 。 國 外 學 者 Kauffman &Wong (1991) 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 1.外向性問題; 2.內向 性問題; 3.違規犯過行為。國內學者將偏差型為分為六類:1.精神病行偏 畸;2.外向性的問題行為;3.內向性的問題行為;4.學業生活上的問題;5.

焦慮症候群;6.偏畸的習癖 (吳武典,1992)。

徐美 玲 (2007) 使用「 臺灣 教育 長期 追蹤資 料庫 」第 一波 國中資 料共 13,978 筆,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出現偏差行為 ,以「考試作弊」出現的頻 率最多,其次是「打架或與老師衝突」、「看黃色書刊光碟或上色情網站」、

「抽煙喝酒或吃檳榔」、「逃家逃學或翹課」等 :青少年心理症狀中出現最 高的依序為「不能專心」、「想要大叫摔東西、吵架或打人」、「鬱卒」及「焦 慮擔心」。但本文探討的對象是國小學童,其偏差行為是不同於青少年,因 此,陳嘉伶 (2012) 整理國小學童常見的偏差行為,並分為四類:

1.財物侵犯型偏差行為 2.不良習性型偏差行為 3.暴力衝突型偏差行為 4.學業困擾型偏差行為

造 成 兒 童 與 青 少 年 產 生 偏 差 行 為 的 因 素 有 很 多 , 根 據 法 務 部 (2010) 對 少 年 及 兒 童 犯 罪 原 因 的 統 計 , 心 理 因 素 及 家 庭 因 素 合 計 所 佔 的 比 例 在 2002 年為 53.23%,2006 年升高為 53.99%,到了 2010 年則躍升到 57.68%,

兩項因素合計佔兒少犯罪原因的比例歷年來均超過 50%,且呈現上升的趨 勢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跟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吻合 (李佳憓,

2008;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 ,2012; 侯崇文,2001;徐美玲,2007;

廖經臺,2002),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結構、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等都深深影

表 2-3 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續) 2007; 張楓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劉淑燕、林玉 茹,2005) ,其次是國小學童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 Yi-gean chen、Jao-nan cheng、 Chung-ming liang、Mikio sato,2012) 。

(二) 研究變項

包括親子關係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 ,2012;侯崇文 ,2001;

盧名瑩、董旭英,2010:徐美玲,2007)、同儕關係 (徐美玲,2007;張 楓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個人信念 (張楓明、譚 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自我控制 (林佩珊、賀湘邦、王 以仁,2012)、師生關係、心理健康與快樂感 (徐美玲,2007)、金錢態 度 (盧名瑩、董旭英,2010)、負向生活事件 (張楓明、譚子文,2011) 等。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都是使用問卷調查法。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與相關文獻,將影響因素分為性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

個人信念等不同變項作探討,以下就有關研究分述說明如下:

1.性別

多 數 學 者 研 究 指 出 男 生 比 女 生 更 容 易 出 現 偏 差 行 為 (黃 小 芳 , 2009; 曾至謙 ,2010;張安君 ,2009; 張珍雯 ,2010; 盧名瑩、董旭 英;謝博宇,2009;蘇英玫,2007) 。但是王莊民 (2011) 研究卻指出,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偏差問題不同性別之學童在偏差行為方面均無顯著 差異存在: 蔡美雪 (2005) 研究結果也顯示性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無 顯著相關。性別對偏差行為的影響差異是否有所改變乃值得探究 ,因 此本研究將在背景變項中討論國小學童性別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2.親子關係

兒 童 與 青 少 年 擁 有 良 好 的 親 子 關 係 , 可 以 減 少 偏 差 行 為 的 產 生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侯崇文,2001;徐美玲,2007;盧 名瑩、董旭英,2010) ;也就是個體愈依附父母愈不會從事偏差行為 (盧 名 瑩、 董旭 英 , 2010)。 家庭 中 的 氣氛 、親 子 間 的衝 突 、 親 子間 溝 通互動頻率、親子間親密度與彼此間的信賴與暸解等皆與偏差行為有 關 (侯崇文,2001)。

3.同儕關係

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 ,但是徐美玲 (2007) 的研究結果 卻不同,認為同儕關係是不會透過心理健康影響其偏差行為的。同儕 關係對偏差行為的影響差異是否有所改變乃值得探究 ,因此本研究將 探究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4.個人信念

青 少 年 之 個 人 信 念 對 其 偏 差 行 為 發 生 具 有 抑 制 性 影 響 力 (張 楓 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 ,亦即若能使青少年持 續贊同與信任合於傳統的價值與規範,則初次偏差行為發生的機會將 降低。

綜合上述,近幾年來兒童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比例正逐年攀升 ,犯罪 年 齡 層 不 斷 向 下 延 伸 兒 童 之 際 , 多 數 在 偏 差 行 為 的 研 究 以 社 會 關 係 (親 子、師生、同儕) 、個人信念等為主,尤其對於偏差同儕的研究 ,都一致 發現接觸偏差同儕易造成偏差行為的發生 ,但正向同儕關係一定能減少偏 差行為的發生嗎?於是研究者想進一步研究其相關性如何。但早期研究對 象主要以青少年最多 ,現在我們有迫切需要去瞭解兒童偏差行為與休閒活 動參與及同儕間的相關性,以提供相關單位之參考,因此,本研究以問卷 調查法作為研究工具 ,來探討六年級兒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 的相關,以釐清變項彼此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