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 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 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煌佳 博士

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 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許清住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3)
(4)

謝誌

當初會選擇回到台東大學念碩士班,也許是懷念台東的好山好 水,濃濃的人情味而來,也許是我和台東有緣吧!

求學期間雖然有點緊湊,但是還好有許多戶外課程,例如:溯溪、

衝浪、潛水訓練…,減輕許多課業上的壓力,也增添不少生活的樂趣。

感謝洪煌佳、馬上鈞、李嘉文教授的鼓勵和熱心的指導,使得論 文更加的嚴謹,尤其是我的指導教授洪煌佳老師,由於他的包容及指 正,提供寶貴的意見、尋找資源,讓論文能夠順利的完成。

還有感謝成功國小的同事曉莉、寶貝女兒嘉玲、好友寶儀老師、

博楨、瑞婷、依潔、明賢同學、以及學長姐們,在我陷入苦難時伸出 援手,讓我感動不已,世間處處有溫情,之後當竭盡所能幫忙有需要 協助的人。

最後我要感謝摯愛-碧蘭,在求學期間身兼數職,以及一路的相 伴、扶持,無怨無悔的付出,讓我這個老學生能夠無後顧之憂。

總之,論文的研究與撰寫,一定要多請教教授,聽從教授的指導,

千萬不要擅作主張,否則一定會白費工夫,得不償失的。感恩!

許清住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5)

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 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

作者:許清住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 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 童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比例、隨機、叢集抽樣,回收有效問卷共 計 625 份。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所得結論如下:一、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之現況傾 向正面發展,而偏差行為出現頻率較少;最常涉入的類型前三名,依 序為看電視或影片、從事體能活動、及上網從事娛樂。二、男生參與 休閒參與頻率比女生高,而一位手足數者參與「靜態休閒」頻率高於 四位以上手足數。三、女生在「正向同儕關係」的表現優於男生,二 位比四位以上手足數者在正向同儕關係發展得更好,而來自單親家庭 學童的「負向同儕關係」比雙親家庭者多。四、國小六年級學童偏差 行為會受到休閒參與的正向影響;正向同儕關係愈多,偏差行為愈 少,而負向同儕關係愈多,偏差行為愈多。五、男生比女生出現較多 的違規犯過和學習困擾,單親家庭比雙親家庭的學童偏差行為嚴重。

關鍵詞: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偏差行為、國小六年級

(6)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s on Deviant Behavior

Graduate: Ching-Chu Hsu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ixth grad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deviant behavior in Tainan City. The sixth graders in Tainan city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e investigation. The random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retrieve 625 valid piec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Once the sixth grad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s had an inclination to positively develop, their deviant behavior tended to less frequently occur. Among the leisure activities investigated, the three ones the students most frequently participated in were sequentially watching TV or movies, taking part in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accessing to the Internet for entertainment.

2. The male students more frequently participated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the female ones. Besides, the students with one sibling were more frequently engaged in “static activities” than the ones with more than four siblings.

3. The femal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than the male ones. The students with two siblings developed better in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than the ones with more than four siblings.

Also, the students from the single parent families had more “negative peer relationships” than the ones from the biparental families.

4. The sixth graders’ deviant behavior would b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ir leisure participation. The more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they had, the less deviant behavior occurred. However, the more negative peer relationships they had, the more deviant behavior took place.

5. The male students conducted more rule violations and confronted more learning disturbances than the female ones. The students from the single parent families had more problems with deviant behavior than the ones from the biparental families.

Keywords: leisure participation, peer relationships, deviant behavior,

sixth graders

(7)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 次………Ⅲ 表 次………Ⅴ 圖 次………Ⅶ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休閒參與的發展現況及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同儕關係的概念及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偏差行為的概念及相關研究………19

第四節 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假設………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27

第三節 變項測量………28

第四節 研究程序………33

第五節 資料分析………34

(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佈………3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 之差異分析………44

第三節 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與影響情 形………6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67

第二節 建議………68

參考文獻

………71

中文文獻………71

英文文獻………75

附錄

………76

附錄一 國小學童休閒參與量表 ………76

附錄二 同儕關係量表 ………77

附錄三 偏差行為量表………78

附錄四 同儕關係量表同意書 ………79

附錄五 偏差行為量表同意書 ………80

(9)

表 次

表 2-1 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8

表 2-2 同儕關係相關研究摘要表………13

表 2-3 偏差行為相關研究摘要表………19

表 3-1 施測對象人數分佈………27

表 3-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情形量表內容………29

表 3-3 休閒參與量表的因素分析摘要表………30

表 4-1 靜態休閒參與頻率次數分配表………36

表 4-2 動態休閒參與頻率次數分配表………37

表 4-3 國小六年級學童正向同儕關係描述分析摘要表………37

表 4-4 國小六年級學童負向同儕關係描述分析摘要表………38

表 4-5 國小六年級學童違規犯過描述分析摘要表………39

表 4-6 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困擾描述分析摘要表 ………40

表 4-7 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困擾描述分析摘要表………40

表 4-8 國小六年級學童整體偏差行為描述分析摘要表………41

表 4-9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 t 考驗摘要表 ………44

表 4-10 不同出生序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5

表 4-11 不同手足數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6

表 4-12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7

表 4-13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 t 考驗摘要表 ………47

表 4-14 不同出生序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 4-15 不同手足數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 4-16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 4-17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偏差行為 t 考驗摘要表 ………51

表 4-18 不同出生序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52

(10)

表 4-19 不同手足數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3

表 4-20 不同家庭結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休閒參與之差異分析摘要表………55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同儕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56

表 4-23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之差異分析摘要表………58

表 4-24 休閒參與與偏差行為分層面及整體層面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0

表 4-25 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分層面及整體層面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1

表 4-26 違規犯過的多元迴歸分析表………63

表 4-27 情緒困擾的多元迴歸分析表………64

表 4-28 學習困擾的多元迴歸分析表………65

(11)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9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126

(12)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 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

學校單位辦理休閒活動時之參考,進而減少學童偏差行為之發生。本章共 分為五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遷 ,科技的蓬勃發達,個人道德價值的淪喪 ,以及 於近年來社會案件層出不窮。根據法務部統計處 (2010)「犯罪狀況及其分 析」2010 年1-12月少年兒童犯罪人數有9947人,較2009年同期的9316人,

增 加 631人,增幅6.77%;2011年3月少年兒童犯罪人數1067人較 2010年同 期933人增加134人,增幅14.36%;以竊盜罪人數最多,其次為毒品犯罪及 妨害性自主罪。隨著年年不斷攀升的犯罪率 ,令人觸目驚心,可見少年兒 童的犯罪行為早已成為社會上的一大隱憂,值得大家去正視這個問題(法務 部,2011) 。根據Frick (1998) 的研究發現,少年犯罪是由早期偏差行為 所發展而來的,行為問題的發展如金字塔一般,先產生低層次的問題行為,

如公然反抗、騷擾他人、爭執等,而後發展為較高層次的問題行為,如行 兇、搶劫、偷竊等 (黃小芳,2010),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學童的偏差行 為,方能進一步預防與減少學童的偏差行為之發生。

自從2001年2月起,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全面實施週休二日,使得學生 休閒的時間更為增加,休閒生活的重要更成為大家強調的焦點 (郭芳坤,

2010)。少年及兒童偏差行為的形成原因錯綜複雜,絕非單一 因 素造成的 , 多數學者研究發現少年參與逸樂型媒體閱聽性休閒活動愈多 ,易產生偏差 行為 (林衢良、林淑芬,2008;林淑芬、林衢良、林志峰,2007;張麗鵑,

2003; 施威良、周國雄、陳芳玲, 2003;劉于慈,2010) ;若是少年觀看

(13)

暴力類媒體、情色類媒體、鬼怪懸疑類媒體的時間愈長 ,次數愈多時,則 少年愈可能發生偏差行為 (張麗鵑,2003);或是當少年參與休閒活動,卻 感到休閒無聊時,也很容昜產生偏差行為 (劉淑燕、林玉茹,2005) 反之,

少年若參與健康的休閒活動,可以感到放鬆、紓解壓力、更與別人有社交 互動、促使自己更有信心 (趙善如,2008);進而能有效降低生活壓力,減 低犯罪或偏差行為,提高生活品質及社會互動的機會,達成身心健全的目 的 (吳家碧、劉兆達、吳海助,2008)。

一般少年休閒活動選擇多以聽音樂、看電視的媒體閱聽性活動為主 ; 而非行少年休閒活動以上網打電腦、聊天室、逛夜市等 ,並傾向於深夜從 事休閒活動 (施威良、周國雄、陳芳玲,2003),但哪些休閒活動是有助於 增進兒童良好休閒感受,減少偏差行為的發生?而哪些休閒活動是會助長 兒童偏差行為的發生?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休閒參與類型、感受與國小六 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的相關性為何?

多數研究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產生的另一個最大主因是接觸偏差同儕 所致,青少年群體會對同儕施加壓力,促使同儕一齊從事偏差行為,或是 同儕所呈現的行為會成為少年模仿或觀察學習的對象,因而產生犯罪行為 (李文傑,2012;詹宜華、張楓明、董旭英,2012;董旭英、王 文玲,2007;

張楓明,2006;張麗鵑,2003;劉于慈,2010;盧名瑩、董旭英,2010;

譚子文、張楓明,2011) 。另外,研究指出青少年對同儕的依附關係越強 則越不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張珍雯,2010;陳秀卿:2008;劉于慈,2010),

亦即學童在同儕依附上關係良好,結交偏差同儕比率低,學童自身的整體 偏差行為低,所以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有正向影響,而同儕依附對偏差行 為有負向影響 (張安君,2009;劉于慈,2010)。可見同儕之間的相互影響,

將密切影響學童偏差行為之發生。

國小六年級學童即將邁入風暴的青春期 ,為了取得同儕間的認同,往 往從事共同的休閒活動,在與同儕團體互動影響後,其偏差行為會不會愈 來愈明顯,導致未來的虞犯少年?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後才能了解 ,故 本 研 究 欲 進 一 步 探 討 同 儕 關 係 對 於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童 偏 差 行 為 的 相 關 性 為

(14)

過去休閒參與相關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皆以國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較 少以國小學童為對象 ,所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偏差 行 為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其影響層面又如何?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國小 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以瞭解六年級學童 休閒參與類型之頻率 ,以其對偏差行為之影響性,提供學術研究參考外,

並 提 出 建 議 供 未 來 各 級 單 位 舉 辦 休 閒 活 動 之 參 考 , 使 其 促 進 學 生 參 與 意 願,進而減少偏差行為之發生率。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 差行為之相關性,目的有以下四點,茲分述如下:

一、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的 情形。

二、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的情形。

三、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的情形。

四、探討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的 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問題背景和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四項研究問題以供 探討:

一、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 的情形為何?

二、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的情形為何?

三、瞭解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的情形為何?

三、探討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的影響為 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茲分別敍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南市市立國民小學為主要研究範圍。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一 Ο 二學年度就讀於臺南市市立國民小學之六年級學 生,為調查研究之母群體。

(三) 研究變項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以個人背景變項、休閒參與、同儕關係、

偏差行為等變項為主要研究變項,並進行探究,至於其他相關變項或影 響因素則不包括在本研究範圍內。

二、研究限制

(一) 在研究問卷填答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由於填答者易受個人情緒認知等主觀因素 影響,且問卷對象為國小學童,對於問卷內容的解釋可能會有偏差。因 此,受測者是完整了解問卷內容且否據實以答 ,實非研究者所能掌握,

僅能假設受測者均完整了解問卷內容並據實以答。

(二) 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僅以臺南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故推論時僅能 適用於本研究所界定的範圍及對象,若要推論其他年級或地區應採取謹 慎態度。

(1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相關的名詞解釋茲說明如下:

一、休閒參與 (leisure participation)

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 (涂淑芳,2005;卓俊辰、黃啟煌、李經、張少 熙、陳俊忠,2011) 為休閒參與定義為在不受職責束縛的自由時間以及自 由心理狀態下,自行選擇對本身或社會有益的活動,並且可以在活動中感 受到自由的知覺與滿足感,它是一種個人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而愉 快和享受是休閒的結果。

二、同儕關係 (peer realationship)

張春興 (2007) 指出同儕關係 (peer relationship) 為年齡相仿、關係親 密,彼此認同團體中的行為標準,且有類似的價值觀,同儕在身邊、心理 上彼此相互影響,而同儕影響程度有正向與負向發展。本研究的同儕關係,

是以吳英璋 (2008) 所編的「同儕關係分量表」上 ,進行測量的得分結果 表示之。此量表包括正向同儕關係與負向同儕關係。

三、偏差行為 (deviant behavior)

李 世 陽 (2012) 指 出 偏 差 行 為 (deviant behavior) 是 在 學 校 或 班 級 中 與同儕間容易發生之違反學校規定或規範之行為 ,如:打瞌睡、不專心、

考試作弊、挑釁別人、打架、說謊、偷竊等等 。本研究之偏差行為,本研 究之偏差行為,是以張珍雯(2010)所編的「國小學童生活經驗量表」上 , 進行測量的得分結果表示之。此量表包括違規犯過、情緒困擾、學習困擾 等三個層面,受試學童在該量表得分愈高者,表示其偏差行為發生程度愈 嚴重,相反之,得分愈低者,表示其偏差行為發生程度愈低。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 章 旨 在 探 討 休 閒 參 與 、 同 儕 關 係 及 偏 差 行 為 的 概 念 及 其 相 關 之 研 究,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休閒參與的發展現況及相關研究 :第二節探 討同儕關係的概念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偏差行為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第四節探討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第一節 休閒參與的發展現況及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介紹休閒參與的概念,再進一步的探討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一、休閒參與的發展現況

休閒概念的發展,是從農業社會時代對休閒的負面評價 ,到工業革命 後,將休閒視為抒發情緒的依歸,再到資訊科技時代,對休閒的極度重視,

將休閒視為促進工作效率,增進身心健康的要素 (余明書,2006;胡明哲,

2008;郭芳坤,2010)。隨著人類文明的 進 步,追求 生活品質 提 昇的需求 , 就不斷提高,休閒逐漸成為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

自從臺灣地區 2001 年 1 月起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考試 院,2000),政府與民間齊力推動休閒、觀光旅遊,引導民眾規劃休閒內涵,

提昇生活優適品質,這都顯示了休閒時代的來臨 (胡明哲,2008)。根據從 1985 年到 2007 年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進行縱貫面研究,以 瞭解近二十多年來臺灣人民休閒活動參與狀況的變化。結果顯示,歷年來 的休閒活動排名前 1、2 名都是看電視、錄影帶及聽音樂或與朋友餐敘或 聊天;在沒有看電視問項的年份 (1990、1995、2000 年),逛街、逛夜市、

購物和運動、爬山、露營才會名列第 2;有關運動、爬山、露營、上健身 房、散步的休閒活動項目,除了在 1985 和 1990 年排名第 6,近年來已竄 升到第 2、3 名;而「使用電腦或上網」逐漸成為當代多數人的主要休閒活 動之一 (高立學,2011)。

內政部兒童局 (2005) 公布的「94 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 查 報 告 」, 青 少 年 最 近 常 參 與 的 活 動 屬 「 看 電 視 及 錄 影 帶 」 者 最 多 占

(18)

參與休閒活動時間,以每週花費「未滿 8 小時」者最多。另外,台北縣少 年輔導委員會 (2003) 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個人的休閒活動選擇,以聽 音樂、看電視的媒體閱聽性活動為主,尤其近幾年興盛的電腦網際網路、

電腦遊戲等活動,幾乎已成為少年主要的休閒活動。

二、休閒參與的概念

休閒活動描述一種經驗勝過於描述為特 殊的活動,個體透過自身的參 與,於自由的時間與自由的意願下 ,為追求滿足感、享受愉悅、休息與重 新被創造的感覺所選擇參與並含括靜態與動態的活動 (洪煌佳,2001)。

參與休閒活動可促進個體生理機能健康 ,鬆弛緊張身心,穩定情緒、

擴展生活經驗,提高工作效率,增進人際關係 (余明書,2006:郭芳坤,

2010)。 不 僅 如 此 , 休 閒 也 是 衡 量 一 個 社 會 發 展 及 生 活 品 質 的 重 要 指 標 之 一!大眾的休閒涵養是需要教育及涵化而來的 ,因此,大眾在接受學校教 育的養成階段,若能夠培養良好的休閒認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發展 , 即 有 助 於 個 體 培 養 休 閒 時 間 的 規 劃 與 應 用 , 以 提 升 生 活 品 質 (洪 煌 佳 , 2010)。

張俊一、許建民 (2012) 認為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具有不同的意義和 價值,這些意義和個人生活品質間有很強的關係存在。休閒意義有五種類 型:1.打發時間 2.逃避壓力 3.社會交友 4.自由感 5.成就感。

大部分的學者對於休閒都抱持著正向而積極的想法和觀念 ,例如在洪 煌佳 (2001,2004) 的研究中發現,透過休閒運動經驗能提昇青少年的自 我概念:休閒活動也有助於提昇個人的幸福感、身心健康促進 (洪煌佳,

2013;郭芳坤,2010;Driver, Brown, & Peterson, 1991; Tinsley &Tinsley, 1986), 另 外 對 個 人 成 長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洪 煌佳 , 2013; Kelly & Godbey, 1992; Kleiber & Rickards, 1985; Tinsley & Tinsley, 1986)。

但是,王淑女 (1998) 卻指出不當的休閒活動參與是導致犯罪行為的 原因之一,如喝酒、飆車、打牌、玩電玩等此類受歡迎的休閒活動皆被標 籤與偏差有關 :Piko 和 Vazsonyi (2004) 指出,如果愈傾向上網或上網 咖、線上遊戲等較無結構性之休閒活動的青少年,則愈容易有反社會行為

(19)

護 或 整 體 休 閒 感 受 並 沒 有 明 顯 的 正 向 感 受 , 可 見 青 少 年 所 從 事 的 休 閒 活 動,不見得皆有正向的意義 (趙善如,2008) 。

三、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有關休閒參與相關的文獻 ,茲將其依研究對象、研 究變項、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2-1 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王梅香 (2003)

臺北市 國、高中 生234人

休閒動 機 休閒參 與

問卷 調查 法

1.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以「大眾 媒體活動」 最受重視,其次依 序為「個人嗜好活動」、「社交活 動」、「運動活動」、「文化活動」

及「戶外活動」。

2.男性在參與「運動活動」類型頻 率顯然高於女性。

3.年級越小參與休閒活動頻率高於 高年級。

陳南琦 (2003)

臺北市 國、高中 高職生 760人

休閒滿 意度、

休閒參 與

問卷 調查 法

1.青少年整體休閒滿意度屬中高程 度。

2.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行 為有正相關存在。

蔡樹芬 葉源鎰 (2006)

青少年 704人

休閒態 度 休閒活 動涉入

問卷 調查 法

1.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皆偏 低

2.休閒類型較常涉入感官娛樂活 動,而戶外活動涉入最少。

3.最常涉入前三項活動:在家上 網、聽音樂、看電視。

4.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

「文化知性活動」、「體能活動」

有顯著差異。

5.在整體休閒活動涉入中 ,男高於 女。

余明書 (2006)

臺北縣國 小學生 385人

休閒阻 礙休閒 參與

問卷 調查 法

1.週一到週五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 前五名是:看電視、玩電腦、和 同伴玩遊戲、閱讀課外讀物、打 球。

2.週六、日最常參與的活動:玩電 腦、看電視、打球、打電動、騎 腳踏車。寒、暑假最常參與的活 動:玩電腦、看電視、打球、打 電動、玩撲克牌。

3.不同個人特徵在性別、年級、家 庭狀況、社經背景等因素對國小 學童參與休閒活動有顯著差異。

(20)

表2-1 休閒參與相關研究摘要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張君如 林志遠 陳美吟 (2008)

臺中縣綜 合高中 437人

休閒參 與自我 概念

問卷 調查 法

1.不同性別在高職學生休閒參與類 別上有顯著差異。

2.休閒參與對高職生自我概念無顯 著差異。

趙善如 (2008)

屏東縣少

年2351人 休閒參 與休閒 阻礙

次級 資料 分析 法

1.參與較多的休閒活動是觀賞電 視、音樂欣賞、球類運動、上網 及線上遊戲。

2.從事網絡多媒體類休閒活動者,

在自我成長、人際互動、健康維 護或整體休閒感受並沒有明顯 的正向感受。

胡明哲 (2008)

臺南縣國 小高年級 學生993 人

休閒認 定休閒 參與休 閒阻礙

問卷 調查 法

1.學童休閒活動以運動性、娛樂性 活動為主。

2.不同居住區域學童對整體休閒參 與的差異並不顯著。

郭芳坤 (2010)

臺北市高 年級學童 413人

參與休 閒活 動、身 心健康

問卷 調查

1.最常參與休閒是運動性球類活 動,其次是閒逸性活動和娛樂性 活動。

2.在休閒認知與健康影響之因素呈 現顯著正相關。

3.性別在參與休閒活動「休閒認知」

有顯著差異。

劉穎暉 (2011)

新北市國 中生412 人

課業壓 力 休閒參 與

問卷 調查 法

1.在休閒參與,其他類 (服務活 動、休息、發呆、沈思) 最高,

其次是娛樂類,最低的是藝文 類。

2.休閒活動得分最高前五項:聊 天、休息、聽音樂、發呆、看電 視或DVD

3.休閒參與偏娛樂活動,休閒類型 過於狹隘且運動類活動參與不 足。

洪煌佳 (2013)

高中職體 育班827 人

原漢族 群家庭 社經地 位、休 閒參 與、心 理幸福

問卷 調查 法

1.休閒參與愈多則心理幸福中的成 就感愈佳。

2.漢族學生相較於原住民學生有較 多的靜態休閒參與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整理表2-1所述,茲將休閒參與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 方法依序說明,並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21)

(一) 研究對象

休 閒 參 與 研 究 對 象 主 要 以 青 少 年 最 多 (王 梅 香 , 2003: 洪 煌 佳 , 2013;陳南琦,2003;張君如、林志遠、陳美吟,2008;趙善 如,2008;

蔡樹芬、葉源鎰,2006;劉穎暉,2011),其次依序是國小學童 (余明書,

2006;胡明哲,2008;郭芳坤,2010)。

(二) 研究變項

包括休閒阻礙 (余明書,2006;胡明哲 ,2008;趙善如 ,2008)、

原漢族群、家庭社經地位、心理幸福 (洪煌佳,2013)、課業壓力 (劉穎 暉 ,2011)、身心健康 (郭芳坤,2010)、自 我概念 (張君如、林志遠、

陳美吟,2008) 、休閒態度 (蔡樹芬、葉源鎰,2006)、休閒滿意度 (陳 南琦,2003)、休閒動機 (王梅香,2003) 等。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除了趙善如 (2008) 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外,其他學者皆 以問卷調查法為主。

(四) 研究結果

1.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青少年休閒活動類型選擇以感官娛樂活動為主,而戶外活 動最少 (蔡樹芬、葉源鎰,2006;王梅香,2003),最常參與的休閒活 動是看電視、音樂欣賞、球類運動、上網及線上遊戲 (趙善如,2008),

比較偏於靜態室內之活動 (劉穎暉 ,2011;蔡樹芬、葉源鎰,2006;

王梅香,2003)。整體來看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頻率偏低,尤其在戶外 活動方面 (蔡樹芬、葉源鎰,2006;王梅香,2003),年級愈小參與休 閒活動頻率高於高年級,而男生在參與「運動活動」類型頻率顯然高 於女性,表示女生較不喜歡動態活動 (王梅香,2003)。

2.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學童休閒活動類型選擇以運動性、娛樂性活動為主 (胡 明哲,2008),常參與的活動是玩電腦、看電視、打球、打電動等 (余 明書,2006),但是郭芳坤 (2010) 的研究指出無論男女最常參與的是

(22)

高的比例。不同個人特徵在性別因素對國小學童參與休閒活動有顯著 差異 (余明書,2006;郭芳坤,2010),年級、家庭狀況、社經背景等 因素也有顯著差異 (余明書,2006),但不同居住區域學童對整體休閒 參與的差異並不顯著 (胡明哲,2008)。

綜觀上述整理,由於各研究者對於休閒的分類不太一致 ,在解釋上難 免有些分歧,不過,國小學童與青少年在休閒參與的類型上大部分是相同 的,都喜歡從事運動性、娛樂性活動,如玩電腦、看電視、打球、打電動 等,但是在活動的選擇上有些不同 ,青少年不喜歡戶外活動偏於靜態活動 如聽音樂,而國小學童則較喜歡從事打球 、騎腳踏車等活動。

具體而言,值得注意的是陳慶文 (2009) 和康棍玫 (2011) 研究指出學 童在「運動型」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最低 , 與郭芳坤 (2010) 研究卻不同,

認為是在休閒活動類型的選擇上,以運動型球類活動最高,因此,本研究 欲進一步探究以了解學童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之頻率與類型為何。另外 , 在休閒參與的研究上偏重於青少年的研究 ,較少著眼在兒童,所以本研究 以國小六年級為對象進行探討,期能瞭解其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與感受為 何。

(23)

第二節 同儕關係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就國內外相關文獻作整理 , 先瞭解同儕關係的概念 ,再進一 步探討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同儕關係的概念

Shaffer (2000) 認為「同儕」是指所處的地位或等級相等的人,無論 時間的長短,只要在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能直接參與活動,並能共同分享 能力及目標的就是同儕:與同儕的互動關係是兒童學習社會規範、行為及 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為兒童將來發展社會地位與學習如何扮演符合社會行 為的重要過程 (引自陳鵬仁、卓俊伶,2005)。

隨著人際範圍的拓展,同儕對兒童的影響似乎日益顯著 ,到了青少年 的影響甚至取代父母的地位 (Horn, 2004;Moran & Weiss, 2006;Weiss &

Stuntz, 2004)。同儕關係是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發展的重要的任務,兒童在同 儕間的人際關係愈好 ,表示個人在團體的社會地位愈高 ,對其社會行為的 正面影響也愈大 (陳鵬仁、卓俊伶,2005),對個體現在及未來人格發展、

待人處事的態度、表達溝通的社交技能和社會適應力的發展有深遠之影響 (王以 仁 , 2007; 陳宜 均 , 2011)。 青少年 多 半認為 他們比 較能 夠 從同儕身 上得到尊重與情緒上的支持,當他們有心事時,他們也傾向於與同儕訴說:

同儕的主要功能是情感性的,可於必要時提供情緒支持與鼓勵 (吳治勳、

吳英璋、許文耀、蕭仁釗,2008)。

同儕關係可分為「正向同儕關係」和「負向同儕關係」 (吳治勲、吳 英璋、許文耀、蕭仁釗,2008;羅品欣,2012),「正向同儕關係」包括「合 作/利社會行為」、「遊戲/聯合活動」、「信任/尊重」、「親密/依附」等 內涵,而「負向同儕關係」則包括「支配 /指使」、「衝突 /攻擊」、「競 爭/嫉妒」、「敵意/防衛」等 (羅品欣,2012)。在吳治勳 (2003) 的研究中 發現,同儕關係不良的青少年,比起高同儕接受度的青少年有較多的憂鬱 情緒,而在面對班級內的壓力情境時,主觀上覺得自己較受同儕歡迎的青 少年,有較高的比例認為自己能夠面對、處理這樣的壓力。有些同儕關係

(24)

不良的孩子,比較容易對學校情境適應不良,容易輟學,也比較容易涉入 和犯罪有關的問題。

同儕所呈現的行為會成為少年模仿或觀察學習的對象 ,多位學者研究 指出結交偏差同儕愈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李文傑,2012;詹宜華、張楓明、

董旭英,2012;詹宜華,2011;董旭英、王文玲,2007;張楓明,2006;

張麗鵑,2003;譚子文、張楓明,2011)。因此,當同儕團體有較多的偏差 行為,個體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同儕團體較無的偏差行為,個體就不易 出現偏差行為 (蘇英玫,2007)。

二、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有關同儕關係相關的文獻 ,茲將其依研究對象、研 究變項、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2-2 同儕關係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張 麗 鵑 (2003)

南 投 縣 六 所 國 中共 995 人

媒 體 閱 聽、同儕 關係、偏 差行為

自 陳 問 卷 調 查 法

1.當少年好奇型同儕、尋求刺激型同 儕、同儕偏差行為愈多時,則少年 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2.當少年用功型同儕愈多時,則少年 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3.少年和同儕的親密程度愈高時,則 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陳 鵬 仁 卓 俊 伶 (2005)

臺 北 市 國 小 三 年 級 共 28 人

身 體 活 動量、同 儕關係

問 卷 調 查 法

1.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呈正相 關,顯示兒童身體活動量愈高,

在同儕間的社會地位愈高。

2.身體活動量高的兒童,相對地在班 級團體中的關係也較好。

羅 品 欣 陳 李 綢 (2005)

臺 北 縣 市、桃園 縣 國 小 學 童 四 五 六 年 級 共 1393 人

家 庭 結 構、親子 互 動 關 係、情緒 智力、同 儕 互 動 關係

問 卷 調 查 法

1.女生在正向同儕關係發展優於男 生,男生在負向同儕關係的發展比 女生明顯。

2.六年級學童正向同儕關係發展較 好,但在負向同儕關係上也比其他 年級明顯。

3.雙親家庭的學童在正向同儕關係 發展上優於單親家庭的學童,而單 親家庭之負向同儕關係發展較雙 親家庭學童更為明顯。

(表格續下頁)

(25)

表2-2 同儕關係相關研究摘要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張楓明 (2006)

臺 南 市 356 位 國 中生

親子、師 生、同儕 關係、初 次暴力 行為

問 卷 調 查 法

1.國中生接觸偏差同儕與其初次暴 力

行為的發生存在著關聯性。

廖莉安 鄭家惠 廖焜福

(2010)

臺 北 縣 市、桃園 縣 國 小 學 童 共 322 位

性別、動 作 技 能 同 儕 互 動關係

問 卷 調 查 法

1.國小女生學童在體育課中較國小 男

生學童有正面的同儕互動關係。

2.高動作技能表現學童同儕互動關 係

上也占正面優勢。

盧名瑩 董旭英 (2010)

臺灣都 市地區 國中學 生共 747 位

金錢態 度、社會 控制、接 觸偏差 同儕、偏 差行為

問卷 調查 法

1.國中生金錢權力態度愈強,其偏差 行為愈多:而金錢預算則與偏差行 為呈現負相關。

吳修廷 廖主民

(2011)

臺 北 市 新 北 市 臺 中 市 四 到 六 年 級 學 生共 229 位

不同同 儕地 位、能力 信念、自 我概念

問 卷 調 查 法

1. 受爭議和受歡迎兒童的能力信念 顯

著高於被忽略的兒童。

2.在生理自我概念方面,受歡迎、被 拒絕和普通兒童的生理自我概念 顯著高於被忽略的兒童。

3.在社會的自我概念上,受歡迎兒童 的社會自我概念顯著高於被拒絕 和被忽略的兒童。

羅品欣 (2012)

臺 北 地 區 高 年 級 學 生 共 550 位

情 緒 智 力、親子 互 動 關 係、同儕 互 動 關 係

問 卷 調 查 法

1.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的 情 緒 智 力 和 同 儕 互 動 關 係 之 間 , 有 典 型 相 關 存 在。

2.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的 親 子 互 動 關 係 與 同 儕 互 動 關 係 之 間 , 有 典 型 相 關存在。

3.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智力,與同 儕 互 動 關 係 有 顯 著 差 異 。 高 分 組 學 童 的 正 向 同 儕 互 動 關 係 , 顯 著 優於低分組:而低分組學童的「衝 突/攻擊」傾向,顯著高於高分組。

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的 親 子 互 動 關 係,與同儕互動關係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整理表 2-2 所述,茲將同儕關係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 究方法依序說明,並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26)

(一) 研究對象

同儕關係研究對象主要以國小學童最多 (陳鵬仁、卓俊伶,2005;

廖莉安、鄭家惠、廖焜福 , 2010;羅品欣、陳李綢 ,2005; 羅品欣,

2013;吳修廷、廖主民,2011),其次是國中生 (張楓明,2006;張麗鵑 , 2003)。

(二) 研究變項

包括親子關係 (張楓明,2006;羅品欣,2013;羅品欣、陳李綢,

2005)、師生關係 (張楓明,2006) 、情緒智力 (羅品欣,2013:羅 品欣、

陳李 綢 , 2005)、初 次暴 力 行為 及 偏差 行 為 (張楓 明 ,2006; 張麗 鵑 , 2003)、身體活動量和動作技能 (陳鵬仁、卓俊伶,2005;廖莉安、鄭家 惠、廖焜福,2010)、不同同儕地位、能力信念、自我概念 (吳修廷、廖 主民,2011)、家庭結構 (羅品欣、陳李綢,2005) 、性別 (廖莉安、鄭 家惠、廖焜福,2010) 等。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都是使用問卷調查法。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與相關文獻 ,將影響因素分為性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 智 力 與 自 我 概 念 、 身 體 活 動 量 和 動 作 技 能 、 偏 差 行 為 等 不 同 變 項 作探 討,以下就有關研究分述說明如下:

1.性別

在性別的研究指出,國小女童在正向同儕關係發展優於男生 ,男 生 在 負 向 同 儕 關 係 的 發 展 比 女 生 明 顯 (廖 莉 安 、 鄭 家 惠 、 廖 焜 福 , 2010:羅品欣、陳李綢,2005),在「合作/利社會行為」、「信任/尊重」

及「親密/依附」層面,國小女童較國小男童有正面的同儕互動關係 ; 在「支配/指使」、「衝突/攻擊」及「敵意/防衛」層面,國小男童較國 小女童有負面的同儕互動關係,由此可見,國小女童的同儕關係發展 較男童好。但是徐慶娟 (1996) 和李佳玲 (2003) 研究卻提出,不同性 別的國小兒童在同儕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性別與同儕關係

(27)

2.親子互動關係

研究結果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親子互動關係 ,與同儕互動關係 有顯著差異 (羅品欣,2013;羅品欣、陳李綢,2005),不論在父子互 動與母子互動上,皆顯示當親子間能擁有較多的相處時間 ,彼此的來 往較為密切,且雙方在心靈層面上,能擁有溫暖、支持、隸屬與認同 的感受時,則兒童就能擁有良好的正向同儕關係:反之,當孩子與父 母鮮少往來,欠缺彼此的依附或歸屬感,會感受到淡漠和疏離時,則 兒童的同儕互動就會面臨較多的考驗與阻礙 ,這使他們容易衍生人際 衝突和攻擊、對同儕的敵意感和防衛心也較深。

3.情緒智力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有顯著差異,高分 組學童的正向同儕互動關係,顯著優於低分組:而低分組學童的「衝 突/攻擊」傾向,顯著高於高分組 (羅品欣,2013;羅品欣、陳李綢,

2005)。從以上結果可知,情緒智力佳的國小高年級學童,較能與人合 作、較能展現利他行為、較能融入同儕團體的遊戲和活動、較能與同 儕相互信任和尊重、也較能跟同儕培養出親密歸屬的感覺,所以能營 造積極正向的同儕關係:反之,情緒智力較差的兒童,比前者更容易 在與同儕相處時,發生人際衝突和攻擊 (吳修廷、廖主民,2011)。

4.身體活動量和動作技能

陳鵬仁、卓俊伶 (2005) 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與社會地位指數 呈正相關,也就是兒童身體活動量愈高,在同儕間的社會地位愈高:

而社會關係圖發現身體活動量高的兒童 ,相對地在班級團體中的關係 也 較 好 : 而 高 動 作 技 能 表 現 學 童 同 儕 互 動 關 係 上 占 正 面 優 勢 (廖 莉 安、鄭家惠、廖焜福,2010)。此結果跟徐美玲、洪文綺、黃淑貞 (2012) 相似,身體活動可促進青少年友誼加溫,如果要養成持續身體活動的 習慣,除了同儕是支持的動力,激發其內在動機亦相對重要。

5.偏差同儕

多 位 學 者 認 為 結 交 偏 差 同 儕 愈 容 易 產 生 犯 罪 行 為 ( 李 文 傑 ,

(28)

文玲,2007;張楓明,2006;張麗鵑,2003;譚子文、張楓明,2011)。

國 中 生 第 一 次 發 生 暴 力 行 為 與 接 觸 偏 差 同 儕 存 著 關 聯 性 (張 楓 明 , 2006),尤其是當少年擁有好奇型同儕、尋求刺激型同儕、其同儕偏差 行為愈多時,則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反之,當少年用功 型同儕愈多時,則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較低 (張麗鵑,2003)。

綜觀上述整理,影響學童的同儕關係發展,包括性別、親子互動關係、

情緒智力、身體活動量和動作技能等等,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及較高的 情緒智力將有利用正向同儕關係發展:學童有較佳的身體活動量和動作技 能,其同儕關係也較好。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多位學者研究結果指出 ,接 觸 偏 差 同 儕 與 犯 罪 行 為 間 的 高 度 相 關 , 但 由 於 其 研 究 對 象 都 是 國 中 高 中 生,在小學的研究極為少數,所以,本研究將針對國小學童進一步探究同 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間是否有相關。

(29)

第三節 偏差行為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就國內外相關文獻作整理 ,先瞭解偏差行為的概念,再進一 步探討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偏差行為的概念

吳武典 (1992) 與林正文 (1995) 認為,個人的行為與常態有顯著的不 同,而且該行為已經妨礙其生活適應,才是「偏差行為」。然而,偏差行 為並非絕對,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個體所處社會環境與價值觀的不同 、 對象、年齡、法律規範而有所不同 (吳宜貞,2006;林婉如,2009)。許憶 真 (2004) 指出社會學者將偏差行為定義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廣義的偏差 行為是指違反任何團體規範的行為 ,狹義的偏差行為定義為違反主要社會 規範的行為,亦指觸犯法律規定之行為。

偏 差 行 為 的 分 類 , 會 因 個 人 所 處 環 境 、 時 代 而 有 不 同 。 國 外 學 者 Kauffman &Wong (1991) 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 1.外向性問題; 2.內向 性問題; 3.違規犯過行為。國內學者將偏差型為分為六類:1.精神病行偏 畸;2.外向性的問題行為;3.內向性的問題行為;4.學業生活上的問題;5.

焦慮症候群;6.偏畸的習癖 (吳武典,1992)。

徐美 玲 (2007) 使用「 臺灣 教育 長期 追蹤資 料庫 」第 一波 國中資 料共 13,978 筆,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出現偏差行為 ,以「考試作弊」出現的頻 率最多,其次是「打架或與老師衝突」、「看黃色書刊光碟或上色情網站」、

「抽煙喝酒或吃檳榔」、「逃家逃學或翹課」等 :青少年心理症狀中出現最 高的依序為「不能專心」、「想要大叫摔東西、吵架或打人」、「鬱卒」及「焦 慮擔心」。但本文探討的對象是國小學童,其偏差行為是不同於青少年,因 此,陳嘉伶 (2012) 整理國小學童常見的偏差行為,並分為四類:

1.財物侵犯型偏差行為 2.不良習性型偏差行為 3.暴力衝突型偏差行為 4.學業困擾型偏差行為

(30)

造 成 兒 童 與 青 少 年 產 生 偏 差 行 為 的 因 素 有 很 多 , 根 據 法 務 部 (2010) 對 少 年 及 兒 童 犯 罪 原 因 的 統 計 , 心 理 因 素 及 家 庭 因 素 合 計 所 佔 的 比 例 在 2002 年為 53.23%,2006 年升高為 53.99%,到了 2010 年則躍升到 57.68%,

兩項因素合計佔兒少犯罪原因的比例歷年來均超過 50%,且呈現上升的趨 勢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跟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吻合 (李佳憓,

2008;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 ,2012; 侯崇文,2001;徐美玲,2007;

廖經臺,2002),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結構、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等都深深影 響兒童與青少年是否產生偏差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近年來有關偏差行為相關的文獻 ,茲將其依研究對象、研 究變項、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摘要整理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侯崇文 (2001)

北部地 區一般 青少年 及犯罪 少年,

共計 107 位

家庭結 構成、家 庭關 係、偏差 行為

問卷 調查 法

1.結構完整者的偏差行為較少,結構 不完整者的偏差行為較多。

2.家庭氣氛、親子間的衝突、親子間 溝通互動頻率、親子間親密度與彼 此間的信賴與暸解等皆與偏差行 為有關。

3.家庭結構與偏差行為的關係中有 部分來自其與家庭關係互動的結 果。

4.家庭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作 用直接而明顯。

劉淑燕 林玉茹

(2005)

嘉義縣 國中生 與受保 護管束 之偏差 少年共 125位

少年休 閒心理 特質復 原力

問卷 調查 法

1.復原力與休聞動機、休閒滿意度呈 現正相關,當少年的復原力越高 時,其休閒無聊感越低。

2.偏差行為少年的各休閒變項與復 原力之間的預測力均偏低且不顯 著,唯有休閒無聊感對復原力達顯 著,顯示高度的休閒無聊感容易產 生偏差行為。

(表格續下頁)

(31)

表 2-3 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徐美玲 (2007)

國中一 年級 13978 位

社會關 係、心 理健康

、偏差 行為、

快樂感

問卷 調查 法

1.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中的父母 及 師生關係,可以直接影響其心理健 康、偏差行為及快樂感。

2.透過心理健康間接影響其偏差行 為及快樂感。

3.同儕關係是不會透過心理健康影 響其偏差行為。

張楓明 譚子文 (2011)

臺灣北 中、南 東部八 所國中 生共 888位

個人信 念、負 向生活 事件、

偏差同 儕、初 次偏差 行為

問卷 調查 法

1.青少年之個人信念對其初次偏差 行為發生具有抑制性影響力。

2.負向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初次偏差 行為間存在著正向關聯性。

3.偏差同儕對青少年初次偏差行為 的發生,扮演著重要的解釋角色。

林佩珊 賀湘邦 王以仁

(2012)

嘉義市 公立國 小高年 級學童 513位

親子關 係、自 我制、

偏差行 為

問卷 調查 法

1.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偏差行 為屬輕微程度。

2.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上以

「違規犯過」最嚴重,其次為「人 際攻擊行為」及「遊蕩行為」,「偷 竊行為」最不嚴重。

Yi-Gean Chen、

Jao-Nan Cheng、

Chung-M ing Liang、

Mikio Sato (2012)

臺灣 516位 小學生 和日本 476位 小學生

臺灣與 日本小 學生偏 差行為 的相似 性及差 異性

問卷 調查 法

1.在臺灣行為偏差的狀況比日本少。

2.社會控制、權威老 師管教及家長放 任政策疏於管教,是臺灣與日本學 生偏差行為共同的因素。

3.在日本導致行為偏差的最大的因 素是社會控制。

4.在臺灣則是教師權威式的管教是 最大的因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整理表2-3所述,茲將偏差關係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 方法依序說明,並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

偏 差 行 為 研 究 對 象 主 要 以 青 少 年 最 多 (侯 崇 文 , 2001; 徐 美 玲 , 2007; 張楓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劉淑燕、林玉 茹,2005) ,其次是國小學童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 Yi-gean chen、Jao-nan cheng、 Chung-ming liang、Mikio sato,2012) 。

(32)

(二) 研究變項

包括親子關係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 ,2012;侯崇文 ,2001;

盧名瑩、董旭英,2010:徐美玲,2007)、同儕關係 (徐美玲,2007;張 楓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個人信念 (張楓明、譚 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自我控制 (林佩珊、賀湘邦、王 以仁,2012)、師生關係、心理健康與快樂感 (徐美玲,2007)、金錢態 度 (盧名瑩、董旭英,2010)、負向生活事件 (張楓明、譚子文,2011) 等。

(三)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都是使用問卷調查法。

(四)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與相關文獻,將影響因素分為性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

個人信念等不同變項作探討,以下就有關研究分述說明如下:

1.性別

多 數 學 者 研 究 指 出 男 生 比 女 生 更 容 易 出 現 偏 差 行 為 (黃 小 芳 , 2009; 曾至謙 ,2010;張安君 ,2009; 張珍雯 ,2010; 盧名瑩、董旭 英;謝博宇,2009;蘇英玫,2007) 。但是王莊民 (2011) 研究卻指出,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偏差問題不同性別之學童在偏差行為方面均無顯著 差異存在: 蔡美雪 (2005) 研究結果也顯示性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無 顯著相關。性別對偏差行為的影響差異是否有所改變乃值得探究 ,因 此本研究將在背景變項中討論國小學童性別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2.親子關係

兒 童 與 青 少 年 擁 有 良 好 的 親 子 關 係 , 可 以 減 少 偏 差 行 為 的 產 生 (林佩珊、賀湘邦、王以仁,2012;侯崇文,2001;徐美玲,2007;盧 名瑩、董旭英,2010) ;也就是個體愈依附父母愈不會從事偏差行為 (盧 名 瑩、 董旭 英 , 2010)。 家庭 中 的 氣氛 、親 子 間 的衝 突 、 親 子間 溝 通互動頻率、親子間親密度與彼此間的信賴與暸解等皆與偏差行為有 關 (侯崇文,2001)。

3.同儕關係

(33)

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 ,但是徐美玲 (2007) 的研究結果 卻不同,認為同儕關係是不會透過心理健康影響其偏差行為的。同儕 關係對偏差行為的影響差異是否有所改變乃值得探究 ,因此本研究將 探究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4.個人信念

青 少 年 之 個 人 信 念 對 其 偏 差 行 為 發 生 具 有 抑 制 性 影 響 力 (張 楓 明、譚子文,2011;盧名瑩、董旭英,2010) ,亦即若能使青少年持 續贊同與信任合於傳統的價值與規範,則初次偏差行為發生的機會將 降低。

綜合上述,近幾年來兒童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比例正逐年攀升 ,犯罪 年 齡 層 不 斷 向 下 延 伸 兒 童 之 際 , 多 數 在 偏 差 行 為 的 研 究 以 社 會 關 係 (親 子、師生、同儕) 、個人信念等為主,尤其對於偏差同儕的研究 ,都一致 發現接觸偏差同儕易造成偏差行為的發生 ,但正向同儕關係一定能減少偏 差行為的發生嗎?於是研究者想進一步研究其相關性如何。但早期研究對 象主要以青少年最多 ,現在我們有迫切需要去瞭解兒童偏差行為與休閒活 動參與及同儕間的相關性,以提供相關單位之參考,因此,本研究以問卷 調查法作為研究工具 ,來探討六年級兒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 的相關,以釐清變項彼此之間的關係。

(34)

第四節 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就相關文獻作整理,以瞭解休閒參與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

以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以做為研究設計與進行之參考。

一、休閒與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多數學者研究發現少年參與逸樂型媒體閱聽性休閒活動愈多 ,易產生 偏差行為 (林衢良、林淑芬,2008;林淑芬、林衢良、林志峰,2007;張 麗鵑,2003;施威良、周國雄、陳芳玲 ,2003;劉于慈,2010) ;當少年 觀看暴力類媒體、情色類媒體、鬼怪懸疑類媒體的時間傘長時 ,次數愈多 時,則少年愈可能發生偏差行為 (張麗鵑,2003)。一般少年休閒活動選擇 多以聽音樂、看電視的媒體閱聽性活動為主 :而非行少年休閒活動以上網 打電腦、聊天室、逛夜市等 ,並傾向於深夜從事休閒活動 (施威良、周國 雄、陳芳玲,2003) ,可見參與休閒的類別、頻率或時段足以影響少年是 否發生偏差行為 (施威良、周國雄、陳芳玲,2003;張麗鵑,2003)。

當青少年在參與休閒活動中,無法獲得滿足的情況,會造成個人無聊 感的產生,而根據研究指出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呈現正相關 ,亦即在高 度無聊感狀況下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吳家碧、劉兆達、吳海助,2008;吳 家碧,2006;陳琬容,2002;張秀慧,2001;劉淑燕、林玉茹,2005) 。

具體而言 ,參與不當的休閒活動類型 ,與少年或青少年發生偏差行 為有直接的相關:反之,若參與正當的休閒活動類型,如打球等就較不可 能發生偏差行為:若不喜歡參與休閒活動 ,則在高度無聊感狀況下容易產 生偏差行為。究竟有哪些的休閒參與類型、頻率是與偏差行為有相關呢 , 值得進一步探究。

二、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多數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偏差行為產生的最大主因是接觸偏差同 儕所致,青少年群體會對同儕施加壓力,促使同儕一齊從事偏差行為,青 少年亦會透過學習學到偏差同儕之不良行為 (李文傑,2012;林衢良、林 淑芬,2008;黃惠玲,2004;陳秀卿,2008;詹宜華、張楓明、董旭英,

(35)

2010;譚子文、張楓明,2012; 蘇英玫 ,2007)。

研究發現青少年對同儕的依附關係越強則越不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陳 秀卿,2008;張珍雯,2010;劉于慈,2010) ,也就是學童在同儕依附上 關係良好,結交偏差同儕比率低,學童自身的整體偏差行為低 ,所以偏差 同 儕 對 偏 差 行 為 有 正 向 影 響 , 而 同 儕 依 附 對 偏 差 行 為 有 負 向 影 響 (張 安 君,2009;劉于慈,2010)。

張麗鵑 (2003) 研究指出當少年好奇型同儕、尋求刺激型同儕、同儕 偏差行為愈多時,則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當少年用功型同儕 愈多時,則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較低;少年和同儕的親密程度愈高 時,則少年發生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愈高。

綜合上述,同儕關係可分為負向的和正向的同儕關係 ,少年與學童之 攻擊行為、暴力犯罪行為等偏差行為,會在團體中與偏差同儕接觸學習而 得;但如果是正向的同儕依附關係 ,將有助於降低偏差行為的產生,由此 得知,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可能具有相當的關聯性 ,因而本研究將深入探 討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向度對偏差行為的影響究竟為何。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實施 ,共分成五個部分,第 一節研究結構與假設 :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流 程:及第五節資料分析,茲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 關,依照前述的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相關文獻分析 ,茲就各 個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擬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37)

二、研究假設

依循前述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之分析 ,本研 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一 ) 假設一:不同性別、出生序、手足數、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 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

(二 ) 假設二:不同性別、出生序、手足數、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 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同儕關係有顯著差異。

(三 ) 假設三:不同性別、出生序、手足數、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偏差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 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出生序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六年級學童 ,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

3-4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

(四 ) 假設四: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同儕關係 與偏差行為有顯著相 關。

4-1 國小六年級學童休閒參與與 偏差行為 有顯著相關。

4-2 國小六年級學童同儕關係 與偏差行為 有顯著相關。

(五 ) 假設五:不同背景變項、休閒參與、同儕關係 對偏差 行為 有 影響。

5-1 不同背景變項、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違規犯過有影響。

5-2 不同背景變項、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情緒困擾有影響。

5-3 不同背景變項、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對學習困擾有影響。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南市地區一Ο 二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在學之六年級學童為 研究對象。本研究之問卷在選取樣本時,採取分層、隨機、比例、抽樣方 式,將臺南市的國小依普通班級數分為大型學校 (25 班以上) 、中型學校 (13 至 24 班) 及小型學校 (12 班以下 ) 等三類,隨機抽取臺南市 13 所學 校,26 個班級,共發放問卷 650 份,實際回收 631 份,回收率為 97.08%。

剔除填答不全及固定式反應之無效問卷 6 份,共得有效樣本 625 份,可用 率為 99.05%。

本 階段工作 細分為 四 部 份 :選取受試者、 行政協調、問卷施測 、問卷 回收。在 2013 年 10 月便依據計畫中所取樣的學校,著手進行行政聯絡與 協調。2013 年 10 月中旬即開始本研究問卷調查的發放與進行 ,問卷調查 以委託方式進行。先以電話聯繫各抽樣學校的校長主任或班級老師取得同 意,並輔以書面資料解說,以協助施測的老師們能掌握整個測驗流程與注 意事項。問卷的實施約需 40 分鐘,約一節課即可施測完畢,於 2013 年 12 月上旬問卷回收完畢。茲將詳細施測人數分佈,以表 3-1 示之:

表 3-1 施測對象人數分佈 (台南市102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六年級) 學校類型 學校 班級數 樣本數 總人數

大型學校 崑山國小 2 60

316 人 三村國小 2 50

大橋國小 2 60 五王國小 2 56 海佃國小 3 90

中型學校 龍潭國小 3 80

204 人 開元國小 2 52

歸南國小 2 50 安佃國小 2 50

小型學校 延平國小 1 21

111 人 樹林國小 1 15

成功國小 2 30 大潭國小 2 45

合計 26 631 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依據文獻理論和研究架構的支持,蒐集適宜 的問卷,以作為研究工具,施測問卷的內容有「個人基本資料」、「國小 學童休閒參與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國小學童生活經驗量表」 , 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背景變項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在探討個人背景變項部分,乃藉由相關文獻及考量休閒參與的重要 影響因素,將參與者的背景變項分為性別、不同出生序、不同手足數與 家庭結構四個部分,旨在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童此四項基本背景變項,與 休閒參與、同儕關係、偏差行為之間的差異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1.性別:分為男、女共二類。

2.出生序:分為獨生子女、排行最大、中間子女、排行最小。

3.手足數:分為一位、二位、三位、四位以上。

4.家庭結構:分為和爸爸媽媽一起住 (雙親家庭 )、和爸爸或媽媽住 (單親家庭 )、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住 (隔代教養或其它)。

二、國小學童休閒參與量表 (一) 量表來源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國小學童休閒參與量表參考台灣社會變遷 基本調查計畫第五期第三次:休閒組 (張苙雲,2009) 的其中 5 種休閒 活動應用於學術研究上,編修量表後經專家內容效度,再進行預試,回 收其預試問卷進行因素分析再編修,最後得到正式問卷 (參見 附錄一)。

(二) 量表內容

本研究休閒參與調查問卷共分為 5 項休閒活動項目,含看電視或影 片、上網從事娛樂、逛街、跟朋友聚會以及從事體能活動 (打球、游泳、

騎單車、散步等)。將以上 5 項活動從參與頻率進行測量,參與的頻率 則依受試者從事每一項活動「實際參與頻率」,參與時間以頻率來衡量,

分為「每天」、「每星期 1-2 次」、「每個月 1-2 次」、「好幾個月 1 次」、「從未參加」等勾選作答。其量表內容分類如表 3-2 所示:

(40)

表3-2 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情形量表內容

休閒構面 題項內容 題目總數

動態休閒 看電視或影片 3 題

跟朋友聚會 逛街 靜態休閒 上網從事娛樂

從事體能活動

2 題

(三) 休閒參與問項的計分

參與的頻率則依個人從事每一項活動的「實際參與頻率」的情形 , 參 與 時間以頻 率 來衡量 ,分 為 「每天 」 、「每星 期 1-2次」、 「每個月 1-2次」、「好幾個月1次」、「從未參加」等勾選作答。採李克特 (Likert) 五點量表尺度作為評分基礎,從每天給予5分,以此類推,所獲愈高分,

表示休閒參與項目頻率愈高,反之,所獲愈低分表示休閒參與項目程度 愈低。

(四) 預試問卷的分析與正式問卷的完成

本調查所編製問卷,是參考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五期第三 次:休閒組 (張苙雲,2009)。為瞭解本量表是否能正確測量到規劃中所 要 測 量 特 質 之 程 度 , 研 究 者 將 預 試 問 卷 回 收 後 , 將 所 獲 得 資 料 進 行編 碼,以 SPSS for Windows 18.0 統計軟體先進行信度分析,得到總量表 Cronbach's α值係數.471,數值不高並未達應達之標準.70,但同時進行 了 因素 分析 來考 驗其 建構 效 度 , 分 析結果 如表 3-3所述,本量 表主成分 的整體解釋量為52.80%,達標準50%,本量表信度尚可,並具有一定效 度,相較於信度,效度更為重要,因此本量表是可以被採用的。

(41)

表 3-3 休閒參與量表的因素分析摘要表

量表 題目內容 因素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變

異量% 共同性 休閒量表 看電視或影片 .81 1.51 27.32% .66

上網從事娛樂 .74 .60

逛街 .60 25.48% .39

跟朋友聚會 .69 .50

從事體能活動 (打球、游泳、騎 單車、散步等等)

.68

.49

三、同儕關係量表

(一) 量表來源與信效度

本 研 究 採 吳 英 璋 (2008) 所 編 製 的 「 臺 灣 兒 童 及 青 少 年 關 係 量 表 (TRICA) 」,「同儕關係分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兩個因素,包含

「正向同儕關係」以及「負向同儕關係」。兩個因素所構成量尺之內部 一致性係數分別為.80 和.77,間隔兩週之再測信度分別為.74 及.75,而 兩個因素間的相關為 -.32。

在效度方面,「同儕關係分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中 ,考量 到評估對象均為同儕,故設定「正向同儕關係」與「負向同儕關係」間 有共變存在。在模式設定上,設定「正向同儕關係」以及「負向同儕關 係」之變異量均為 1。在此驗證模型的參數方面,所有參數之標準誤介 於 0.04 至 0.10 間,且各路徑的係數值均達顯著。上述結果顯示「同儕 關係分量表」亦有良好之建構效度。

本研究利用「身心症狀」做為效標,來探討「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關 係量表」之效標關聯效度。測量工具為「身心症狀量尺」 (Psycho-Somatic SymptomScale) , 是 由吳英 璋、何 榮桂 與 吳武雄 (1993) 修訂 , 適合兒 童與青少年使用之自陳式量表,目的在於測量個人最近一個月的身心症 狀。吳英璋等人 (1993) 得到此量尺之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為.88,

而間隔兩週之再測信度為.74 (N = 83) 。

數據

圖     次
表  2-3  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研究結果  徐美玲  (2007)  國中一年級 13978 位  社會關 係、心 理健康 、偏差  行為、  快樂感  問卷調查法  1.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中的父母 及 師生關係,可以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及快樂感。 2.透過心理健康間接影響其偏差行為及快樂感。 3.同儕關係是不會透過心理健康影 響其偏差行為。  張楓明  譚子文  (2011)  臺灣北中、南東部八 所國中
表  3-3  休閒參與量表的因素分析摘要表   量表  題目內容  因素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變  異量%  共同性  休閒量表  看電視或影片  .81  1.51  27.32%  .66  上網從事娛樂  .74  .60  逛街  .60  25.48%  .39  跟朋友聚會  .69  .50  從事體能活動  (打球、游泳、騎 單車、散步等等)  .68  .49  三、同儕關係量表  (一)  量表來源與信效度  本 研 究 採 吳 英 璋   (2008)  所 編 製 的 「 臺 灣
表 4-6  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困擾描述分析摘要表  情緒困擾各問項及  整體  量表題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名  傷害自己  1  1.30  .80  4  無聊  1  1.30  .80  4  心情沮喪  1  1.64  1.00  3  事情都做不好  1  1.86  1.15  1  懷疑被說壞話  1  1.78  1.12  2  情緒困擾總量表  5  1.57  .75  「情緒困擾」分量表共 5 題,總平均數是 1.57 分,其現況分析結果如 表  4-6  所示,說明如下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their own, to apply their economic concepts, to develop a critical attitude and, above all,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 develop students’ metacognitive skills (e.g.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studies or work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allowing them to take charg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of students' leavening behaviors, and that is by way of activities of meditation sitting to reflect upon humanity's sincerity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