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一、健康促進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及社會完全安 適的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因此,健康的概念,不只是消極指無 疾病,更為一種正向的和諧狀態,而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正 是建立在此基礎上來探討如何增進健康,建立健康的行為或生活型態。

所謂的健康促進乃是健康教育與健康政策的綜合意義;1984年世 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分部將健康促進定義為:幫助人們具備控制並 改進其健康能力的過程;因此,健康促進代表著在人與環境之間居中 促成的策略,它將個人對健康的抉擇及社會對健康的責任予以整合,

以創造更健康的未來。198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加拿大渥太 華(Ottawa)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會議中,由來自38個國家212個 代表所訂定渥太華憲章(Ottawa Charter,1986),則是將「健康促進」

定義為「促使人們增進其掌控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此會議中,除提出了明確的健康促進的定義外,

其 亦 制 定 了 健 康 促 進 五 大 行 動 綱 領,包 括 了 訂 定 健 康 的 公 共 政 策 (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 創 造 有 利 健 康 的 支 持 環 境 (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強化社區行動(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on)、發展個人技巧(Develop personal skills)與調整健康服務的方向 (Reorient health services)等,為健康促進的推廣制定落實的基礎。

除了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定義外,各個學者專家也對於健康促 進的意涵提出了解釋,其中O‘Donnell(1986)乃定義健康促進是幫助人 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朝向最理想健康的科學與藝術;而Pender (1987)則認為健康促進的意涵乃是在達到較高水準的健康和安寧、幸福 為目的下,所執行的任何行為,以朝向增進健康層次和實現個人、家 庭、社區、社會健康潛能的活動;Pender(2002)說明了健康促進不是針 對疾病或是健康問題的特定預防,而是一種以自我實現為導向的趨近 行為。Green (1991) 則指出健康促進為結合教育和環境的支持,使民眾 能採取有益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而國內學者黃松元(2000),將健康 促進定義是一種協助人們改變行為,維護並增進健康,進而提高生活 品質的典範。李蘭(1991),「健康促進」是以積極地建立良好且有意健 康的行為作為目標。

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隨著人類工作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疾病的類型也由過去以傳染病 為主的型態逐漸轉變為以慢性病為主,而此種轉變也讓過去以疾病治 療為主的醫療模式無法滿足現今的健康需求;生活型態,是指影響個 體健康的各種健康行為或健康習慣,亦即個人例行的生活方式,這對

其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然而從過去許多研究與討論中也發現,人類 的生活型態與方式對於健康的影響甚大,因此為有效地改善醫療模式 的不足,各國也積極地導入了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觀念,用以 解決現今人類所遭遇的健康與醫療瓶頸。

197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於阿拉木圖宣言 (Declaration of Alma-Ata )宣言中強調: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 病而已,政府和人民共同賦有健康責任。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 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人們必須對健康有一定程度 的認知,且具備自我健康照護的能力,並配合實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較易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 (WHO,1978) 。

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的內容,眾多研 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Travis (1977)説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了自 我責任、飲食認知、壓力處理與體適能等;而Harris & Guten (1979)則 區分健康生活型態為五個類別,包括健康的行為、安全行為、預防性 健康照護、避免環境中的危險與避免有害物質等。Pender (1987)則認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含了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兩種行為,而健康促進 行為可以引導個人體認自我的健康潛能;另外,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認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個人自發性的行為,以維持及增 進其自我實現、充實感、心理健康,亦即個人用來維持或增加安寧幸 福,以達到自我實現及個人成就所採用全部行為的總稱,如規律運動、

適當的營養、減輕壓力等,並再以Pender的生活型態與健康習慣評量表 (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LHHA)為基礎,歸納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認為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包括了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 際支持等六個因素,擴展其原有涵蓋的行為層面,且包含了認知層面,

如:自我實現的部分,所以健康促進是一種正向的生活型態,可以實 現更高層次的健康,讓個體覺得滿足、歡欣。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乃指個人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和增加安 寧幸福的目的,所採取的各項健康促進活動。依據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等人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出定義,其包括了營養、運 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等六個面向。

(一)營養 (Nutrition): 個人對於日常飲食型態與食物的選擇。

(二)運動 (Exercise): 個人所從事的規律性運動,或是休閒性的活動。

(三)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 減輕壓力的方法,包括睡眠及放鬆 自己等方法。

(四)健康責任 (Health Responsibility): 個人對於自我健康的重視,

如:與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或參與健康保健活動等。

(五)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個人朝向目標發展,具有生活的目 的,及樂觀的生命自覺與正向的生活感受。

(六)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 社會支持系統發展,包括親密的 人際關係、與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朋友共處等。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方面,經國內學者黃毓華、邱啟 潤(1996)與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6),

進行中文版之修訂與文化調整,形成兩個量表版本。此兩版本曾被多

項研究針對大學生、專科學生、執業醫師、護士與護生,進行研究,

皆有一定程度的實用性(仇方娟,1997;黃毓華、邱啟潤,1996;林 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陳淑雅,2002;楊瑞珍、蘇秀娟、黃 秀麗,2001)。魏米秀、呂昌明(2005)亦修訂發展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的簡式量表(HPLP-S),將針對技術學院生施測,居達到內部 一致性信度係數.90,總量表Cronbach’s α為.90。陳美燕等人(Chen、

Wang、Yang、Liou,2003)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修訂製成青少 年學生的健康促進量表,對1128名青少年施測,亦證實具有良好的信 效度(.75~.88),總量表Cronbach’s α .9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