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 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 Study o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ounty of Taiwan. 研 究 生:陳 美 娟.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年 八 月.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為例 學生:陳 美 娟. 指導教授:陳 政 友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台南縣國中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作為推動 學生健康促進之參考。本研究採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以台南縣國中學生 為母群體,立意取樣研究者服務之學校,有效問卷為 346 份。 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社會人口學分布中,男多於女,以平均身體質量指數來 看,體態屬正常範圍;家庭社經地位偏低,智力成績等級多屬優及 中等。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運動得分最高,其次依序是營養、 人際支持、壓力處理、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總 分平均 232.4(標準差 101.1)。 二、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中,在營養 方面,與智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在運動方面,與性別、智力測 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在壓力處理方面,與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家 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在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方面, 與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中,家庭社經地位高者及智力測驗成績優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較佳。 三、研究對象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與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之 有顯著差異,且於各面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正相關。家庭社經 地位屬於中或高的學生、智力測驗成績越優的學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各面向越佳的學生,其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就越好。 四、本研究探討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基學力測驗成 績的預測,可解釋的 62.2%總變異量,其中「家庭社經地位」、「智 力測驗成績」、「營養」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智力測驗成績」 影響最大,「營養」次之。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具體建議,提高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而提 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關鍵詞: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iv.

(3) Study o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ounty of Taiwan A Master Thesis By Mei-chuan Che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ounty of Taiwa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results of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tems mentioned above, relevant factors are analyzed to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health. This research is performed by the cross-section survey with Tainan County’s students as crucial population. 346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shown below: 1. Among our objects of study, females are outnumbered by males regarding the social-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The average BMI of the objects is under the "normal" category.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tends to be lower than average while the IQ test results mostly belonging to the average or the higher levels. As for health-promotion lifestyle, it is the item of exercise in which the objects score the highest, and other items are ranked as nutri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stress management, self-actualization,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The objects’ average result of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CTJHS) is 232.4 (standard deviation 101.1). 2.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minent difference can be found among objects with different BCTJHS results in nutrition; objec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nd IQ test results perform differently on exercise; objec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BMI,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perform differently on stress management; objec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Q test results perform differently on health responsibility; objec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Q test results perform differently on self-actualization; objec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Q test results perform differently on v.

(4) interpersonal support. In the overall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objects with high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Q test results have better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3. There is a prominent difference in BCTJHS results among objec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Q test results; this difference is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Students with middle or high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better IQ test results, and goo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would have better BCTJHS results. 4. This research scrutinizes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n the prediction of BCTJHS results. The explainable overall accuracy is 62.2 %. Among all of the prediction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IQ test results, and nutrition are main importance. It can be found tha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vides effective prediction of BCTJHS results while “IQ test result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nutrition” is less to it. This research propos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uplif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o as to boost BCTJHS result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i.

(5) 誌 謝 回首這三年的點點滴滴,心中充滿著喜悅與感動,對我而言,能畢 業,所賦予的價值和意義,是證實自我實現重要的一大步!過程中在事 業、學業、家庭的責任與壓力雖然很重,一路走來幸有師長、家人、同 事、同學的支持與陪伴,才能讓我的夢想實現。 首先,最誠摯的感謝指導教授陳政友老師,感謝其耐心教導與費心 勞力地解決我在研究上遭遇的種種問題,您那豐富的涵養與教學態度, 更足以為我學習的典範。除此之外,也要感謝口試委員黃松元教授、姜 逸群教授,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宏偉的國際觀,給予精闢的寶貴意見, 讓論文更臻完美。 此外,深深感謝長庚技術學院陳美燕教授的量表問卷授權及仁德國 中楊力鈞校長、林麗芬主任、盧俊邦主任、陳忠雄主任、吳國財主任、 曾淑滿護理師、李靖雰老師、韋夙芬老師,在問卷資料收集期間提供多 方的協助,也要謝謝九年級全體師生的熱心支持與配合,同事們的支持 與鼓勵,使我能夠順利的完成論文撰寫。 還要感謝同窗好友的陪伴與打氣,瀞云、佳鴻、家鈺等,在我人生 重要的時刻給予支持與陪伴,你真是我的貴人啊! 最後要感謝我的愛人--劍華,與兒昊東、佶旻,沒有你們在背後支 撐著我,豈能有今日的收穫。更要謝謝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 劍秋、傳龍、慶榮、景樺、紋凰、靜怡、春子,給予我滿滿的家庭溫暖, 讓我終於能實現我的夢想,願將此一切榮耀歸屬於您們。 陳美娟 謹誌 2009/08/03. vii.

(6) 目. 錄. 書名頁 ………………………………………….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ii. 授權書 ………………………………………………. i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 誌謝 …………………………………………………. vii. 目錄 ………………………………………………. viii. 表目錄 ……………………………………………… xi 圖目錄 ……………………………………………. 第一章 緒論. …………………………………………………. xiii.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 究 目 的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viii. 9.

(7)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9. 第二節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13. 第三節 社 會 人 口 學 變 項 與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的 關 係 … … …. 15.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23. 第五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第二節 研 究 對 象 … … … … … … … … … … … … … … … … … ….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布………………………….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布………………………….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分布……………………. 52. 第四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 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關係 ………………………………… 52 第五節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其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之預測………………………………………………………… 62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ix. 64.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附. ……………………………………………………………. 75. 中文部分 ……………………………………………………………. 75. 英文部分 ……………………………………………………………. 83. 錄 附錄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同意書……………………… 86. 附錄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題項…………………………… 87. 附錄三. 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 相關研究問卷……………………………………………. x. 89.

(9) 表目錄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18. 表 3-1. 台南縣公立國民中學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學生人數表…… 30. 表 3-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表. 表 3-3. 研究目的與資料處理統計分析表…………………………… 41.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45. 表 4-2.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六面向分量表得分. ……………………………………… 35. 情形……………………………………………………………48 表 4-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面向分量表得分情 形………………………………………………………………49. 表 4-4.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問卷各題分布情形…………… 50. 表 4-5. 研究對象之基本學力測驗總分成績分布…………………… 52. 表 4-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營養得分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55. 表 4-7.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得分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56. 表 4-8.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壓力處理得分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56. 表 4-9.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責任得分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57. 表 4-10.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我實現得分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 表 4-1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人際支持得分之單因子. xi. 57.

(10) 變異數分析 ……………………………………………… 58 表 4-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分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8. 表 4-1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 59. 表 4-14.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面向與基本學力測驗. 表 4-15. 成績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6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變項 共線性診斷結果分布……………………………………… 63. 表 4-16. 預測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各面向對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多元迴歸分析………… 64. xii.

(11)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 ………………………………………………… 29. xiii.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及第 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Dr. Oberteuffer 曾說:「人為增進健康需要教 育,人為受到充分教育更需要健康」(引自李叔佩,1988)。在全球各 國推行健康促進的浪潮中,學校衛生工作的新模式被視為重要關鍵的 健康促進場所,其涵蓋的教育對象包括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學生、家 長等。健康促進是開始於人們重視健康的時候,設法尋求發展社區和 個人策略,以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黃松 元,2000)。因此,在健康促進學校中,用正式與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課 程、創建安全與健康的學校環境、提供合適的健康服務、使社區參與 促進健康的工作,進而使學生們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WHO,1996)。 學校若能自行評估並了解健康的需求,且結合社區原有的資源,再透 過健康教育與活動的實行,將可建造一個健康的學習校園環境。. 身為國中教師,面對一群國中學生,他們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 時期,就學校工作者而言,除了加強自我的教師之健康行為,提升自 我健康,更可對學生產生示範效果。在升學主義的迫使及教學行政與. 1.

(13) 家長的期盼下,面臨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壓力,多數學校行政 不得不犧牲少數非學科的科目,如健康與體育、表演藝術、綜合活動 等,將課程配課給升學科目的老師任教,變相的加強課程意圖來提升 學生的課業成績表現,這樣真的能保住學校的升學率或提升招生率 嗎?. 反觀,有較佳的健康生活型態之學生,是否會有比較好的學業成 績呢?文獻中曾見,在同儕間正向情感支持與友誼的發展、改善自尊 與自信、增進學科或非學科的知識及技能,及改善社交網絡與人際關 係等對學習成績表現有益處(陳嘉彌,2008) 。在體適能與學業成績表 現上,學業成績較佳的男國中生,其體適能表現較佳(陳德雄,2005)。 情緒調節與適應較佳的學生,有較好的學業成績(郭碧雲,2006) 。若 健康促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就可更客觀的提升學校對 健康促進之重視,必可計劃將以學校師生健康促進運用於課程介入或 活動中,激發師生對健康的重視,排除在升學壓力下,除課業成績外, 最重要的是健康,落實健康的行為,進而推動有關的健康促進活動, 貫徹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營造健康促進學校。. 由於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國中時期為學童轉變為青少年的重 要階段,國中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包含學業成績、健全身心的發展、同 儕間的互動、升學壓力等。眾多文獻中,研究者在探究學生的學業成 績、學習成果的表現,多數皆用學生其在校段考成績、期末學期成績 之前中後段、優甲乙丙丁等第…等來區分,且在問卷設計上讓學生自. 2.

(14) 行勾選成績表現。由於教師或各校的多元評量成績之下,成績的評比 皆有其差異性與主觀性存在。本研究將以某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並以學生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主,代表該生國中三年的學 業成績表現之成效,進而探究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其基本學 力測驗成績之關係。然而,每位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且個人背 景具有差異性,不同的個人變項可能導致不同的行為與結果,綜合上 述,本研究也試圖將學生的個人背景納為探討面向,以了解國中學生 於個人之社會人口學、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等三個 構面間之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疾病史、 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養、運動、 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 、基本學力測驗之分 布情形。 二、探討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 測驗間彼此的關係。 三、探究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能有效 預測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3.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擬訂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 成績之分布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為何? 三、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為何? 四、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為何? 五、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能有效預測 其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擬訂下列研究假設以為後續探討方向: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社會人口學各變項的不同水 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會因社會人口學各變項的不同水 準而有顯著性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間有顯著關 係。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其基 本學力測驗成績。. 4.

(1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相關之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國中學生 本研究是指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台南縣公立國民中 學之九年級學生。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 本研究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包括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疾病史、 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等五項,其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性別 分為男生、女生。 (二)身體質量指數 2. 2. 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 (公尺 )。以15歲之青少 年身體質量指數,將體態分為過輕、正常、過重、肥胖等四 類(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08)。男生:BMI≦18.2,為過輕; 18.2<BMI<23.1,為正常;23.1≦BMI<25.5,為過重; BMI≧25.5,為肥胖。女生: BMI≦18.0,為過輕;18.0< BMI<22.7,為正常;22.7≦BMI<25.3,為過重;BMI≧25.3, 為肥胖。 (三)疾病史 研究對象是否曾患有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 腦血管疾病、重大事故傷害、肝病、腎臟病等疾病。 (四)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所指稱的家庭社經地位,乃依照英國Hollingshead. 5.

(17) 於1957年所依據的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以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等級為決定因素,經 加權計算而得,並以父母親之指數較高者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 的代表。而後,再分為高家庭社經地位、中家庭社經地位、低 家庭社經地位三組(引自林生傳,2005)。 (五)智力測驗成績 依中國行為科學社1990年所出版之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第 二種)所測得的語文部分與數學部分,所測得之原始總分再依 全國常模比對換算成百分等級,再依百分等級分為五等級。百 分等級90~99為A級,最優等;百分等級為70~89為B級,優等; 百分等級31~69為C級,中等;百分等級為11~30為D級,劣等; 百分等級為1~10為E級,最劣等。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指為達更高層次的健康和增進安寧幸福的目的,個人採取的 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本研究是採用陳美燕(2003)依據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於 1987 年所建立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編修成的「青少年健康促進量 表」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引自 Chen,Wang,Yang &Liou,2005),經中文轉譯及文化調整修訂此問卷量表,內容包 括「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 實現」、「人際支持」等六個層面的健康行為。量表測量得分越 高,表示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 四、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6.

(18) 由基本學力測驗中心所公佈之九十八年之第一次國中基本學 力測驗成績之得分為主。2009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 首次將國文、數學、英語、社會和自然等五科測驗學科的量尺分 數,由每科調整為80分,作文分為六級分,每一級分得分2分,總 分為412分,總分越高,表示成績越好。.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台南縣公立國中學生,本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 母群體,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之國中學生。 二、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法(cross-sectional study),蒐集的資料僅能呈 現依時間點上的實況,在因果時序性的推論或預測上較缺乏有力 證據。 三、本研究部分為自填式問卷(self-report)來進行資料的收集,有可能因 個人認知、主觀判斷、回憶誤差、不願意據實填答等情形,造成 資訊偏差(information bias)形成作答高估或低估,結果分析上恐有 不周全的情形。. 7.

(19)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蒐集並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後,分為五節進行相關議題 的分析與探討,依序為第一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第二節國中基本學 力測驗、第三節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以及第五節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一、健康促進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及社會完全安 適的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因此,健康的概念,不只是消極指無 疾病,更為一種正向的和諧狀態,而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正 是建立在此基礎上來探討如何增進健康,建立健康的行為或生活型態。 所謂的健康促進乃是健康教育與健康政策的綜合意義;1984年世 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分部將健康促進定義為:幫助人們具備控制並 改進其健康能力的過程;因此,健康促進代表著在人與環境之間居中 促成的策略,它將個人對健康的抉擇及社會對健康的責任予以整合, 以創造更健康的未來。198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加拿大渥太 華(Ottawa)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會議中,由來自38個國家212個 代表所訂定渥太華憲章(Ottawa Charter,1986) ,則是將「健康促進」 定義為「促使人們增進其掌控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此會議中,除提出了明確的健康促進的定義外,. 9.

(21) 其 亦 制 定 了 健 康 促 進 五 大 行 動 綱 領,包 括 了 訂 定 健 康 的 公 共 政 策 ( 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 創 造 有 利 健 康 的 支 持 環 境 (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強化社區行動(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on)、發展個人技巧(Develop personal skills)與調整健康服務的方向 (Reorient health services)等,為健康促進的推廣制定落實的基礎。 除了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定義外,各個學者專家也對於健康促 進的意涵提出了解釋,其中 O‘Donnell(1986)乃定義健康促進是幫助人 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朝向最理想健康的科學與藝術;而 Pender (1987)則認為健康促進的意涵乃是在達到較高水準的健康和安寧、幸福 為目的下,所執行的任何行為,以朝向增進健康層次和實現個人、家 庭、社區、社會健康潛能的活動;Pender(2002)說明了健康促進不是針 對疾病或是健康問題的特定預防,而是一種以自我實現為導向的趨近 行為。Green (1991) 則指出健康促進為結合教育和環境的支持,使民眾 能採取有益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而國內學者黃松元(2000),將健康 促進定義是一種協助人們改變行為,維護並增進健康,進而提高生活 品質的典範。李蘭(1991), 「健康促進」是以積極地建立良好且有意健 康的行為作為目標。 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隨著人類工作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疾病的類型也由過去以傳染病 為主的型態逐漸轉變為以慢性病為主,而此種轉變也讓過去以疾病治 療為主的醫療模式無法滿足現今的健康需求;生活型態,是指影響個 體健康的各種健康行為或健康習慣,亦即個人例行的生活方式,這對 10.

(22) 其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然而從過去許多研究與討論中也發現,人類 的生活型態與方式對於健康的影響甚大,因此為有效地改善醫療模式 的不足,各國也積極地導入了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觀念,用以 解決現今人類所遭遇的健康與醫療瓶頸。 197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於阿拉木圖宣言 (Declaration of Alma-Ata )宣言中強調: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 病而已,政府和人民共同賦有健康責任。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 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人們必須對健康有一定程度 的認知,且具備自我健康照護的能力,並配合實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較易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 (WHO,1978) 。 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的內容,眾多研 究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Travis (1977)説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了自 我責任、飲食認知、壓力處理與體適能等;而Harris & Guten (1979)則 區分健康生活型態為五個類別,包括健康的行為、安全行為、預防性 健康照護、避免環境中的危險與避免有害物質等。Pender (1987)則認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含了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兩種行為,而健康促進 行為可以引導個人體認自我的健康潛能;另外,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認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個人自發性的行為,以維持及增 進其自我實現、充實感、心理健康,亦即個人用來維持或增加安寧幸 福,以達到自我實現及個人成就所採用全部行為的總稱,如規律運動、 適當的營養、減輕壓力等,並再以Pender的生活型態與健康習慣評量表 (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LHHA)為基礎,歸納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認為健康促. 11.

(23) 進生活型態包括了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 際支持等六個因素,擴展其原有涵蓋的行為層面,且包含了認知層面, 如:自我實現的部分,所以健康促進是一種正向的生活型態,可以實 現更高層次的健康,讓個體覺得滿足、歡欣。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乃指個人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和增加安 寧幸福的目的,所採取的各項健康促進活動。依據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等人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出定義,其包括了營養、運 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等六個面向。. (一)營養 (Nutrition): 個人對於日常飲食型態與食物的選擇。 (二)運動 (Exercise): 個人所從事的規律性運動,或是休閒性的活動。 (三)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 減輕壓力的方法,包括睡眠及放鬆 自己等方法。 (四)健康責任 (Health Responsibility): 個人對於自我健康的重視, 如:與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保健或參與健康保健活動等。 (五)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個人朝向目標發展,具有生活的目 的,及樂觀的生命自覺與正向的生活感受。 (六)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 社會支持系統發展,包括親密的 人際關係、與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朋友共處等。.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PLP)方面,經國內學者黃毓華、邱啟 潤(1996)與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6), 進行中文版之修訂與文化調整,形成兩個量表版本。此兩版本曾被多. 12.

(24) 項研究針對大學生、專科學生、執業醫師、護士與護生,進行研究, 皆有一定程度的實用性(仇方娟,1997;黃毓華、邱啟潤,1996;林 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陳淑雅,2002;楊瑞珍、蘇秀娟、黃 秀麗,2001)。魏米秀、呂昌明(2005)亦修訂發展中文版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的簡式量表(HPLP-S),將針對技術學院生施測,居達到內部 一致性信度係數.90,總量表Cronbach’s α為.90。陳美燕等人(Chen、 Wang、Yang、Liou,2003)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修訂製成青少 年學生的健康促進量表,對1128名青少年施測,亦證實具有良好的信 效度(.75~.88),總量表Cronbach’s α .932。. 第二節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於2001年開始實施,作為國中畢業生學科能力 的指標,並成為升學的能力依據。為配合教育部推動「高級中學多元 入學」方案,實施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 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受教育部委託成立「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 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其內之委員是由國內國文、英語、數學、 社會、自然等學科領域之學者專家、心理測驗專家、高中、高職與五 專學校校長共同組成,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乃是由此發展中心所 設計編製出來的標準化評量工具,簡稱「國中基測」。有別於一般考 試,基本學力測驗並不採用「不同的題目可能有不同配分」的這種作 法。在因應九年一貫情形下,希望能透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 以減輕學生升學壓力,提升基本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注重人. 13.

(25) 格正常發展,達到培養健全國民的教育目標。2009年國中基測科目為 國文、數學、英語、社會、自然五科及寫作測驗,各科試題之取材, 以學生學習及生活經驗為主要來源,利用量尺分數客觀且確實的量化 國中學生的智育學業成績表現,進而推動多元入學方案。 基本學力是由基本能力衍生而來,1996年底行政院教改會「教育 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即被提出:「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生活為中 心,整體規劃,並以強健體魄,促進個體充分發展與增進群己關係為 目標,培養生活基本知能,建立生活基本態度與習慣,奠定其終生學 習的基礎」(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基本學力與基本能力就 概念作用而言:基本能力指引整體課程規劃的方向;基本學力規範教 學活動必須達成的學習結果。就構成關係而言:基本能力是基本學力 逐漸累積的最終結果」楊思偉(2000),「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旨在評量 國中學生基本學習知能表現及其發展潛能。 在升學主義的主導下,多元入學為了客觀評估學生的能力,多藉 由「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入學之依據,及國中三年的學業表現與成 績,就見此級分與PR值(百分等級)。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實施至2006年 止,總級分(總分)為三百分,各考科滿分皆為六十級分。2007年起加 考寫作測驗,寫作測驗滿分為六級分,加入總級分時以乘以二計算。 因此,自2007年起總級分(總分)為312分。又於2009年量尺異動,各科 改為八十分,加作文,共計412分。考生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 尺分數加總,即為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總分。用此標準化測驗取代高 中聯考,一年舉行兩次,學生可持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參加各高級 中等學校辦理的甄選入學、申請入學和登記分發入學。. 14.

(26) 國內研究者也曾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業成績間的關係。 李秀珍(2007)對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研究中共取得有效問卷1275 份,其班上成績排名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羅沁芳(2002)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中,學業 表現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廖萬清(2002)於影響國中學 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指出,國中基測成績在各校之 間有極大的差異,學校規模愈大,班級數愈多之學校,對國中基測成 績有正向之影響,而教師背景對國中基測成績並無影響。 因此藉由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可以客觀的代表學生國中三年 的學習成效,進而探究其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國內外有許多專家學者針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出了相關的研 究,研究者把國內外相關之研究整理如表 2-1。Pender (1990)以美國中 西部六個公司的員工為對象,同樣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重要 性、自覺健康狀況與個人背景間的關係,研究後發現女性與年紀較大 者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較高的得分。而探討健康促進與自覺健康 狀況的研究者,尚包括 Johnson (1993),以 3025 名成人為對象,於研 究後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乃受到性別、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與 教育程度的影響。Bergmann & Greenberg (1991)則是以美國馬里蘭州 830 名居民為研究對象,探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價值及性別、年 齡、種族、教育程度的關係,發現年齡、教育程度、健康價值,對健. 15.

(27) 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有預測力。 國內學者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亦甚多,林思嫺(2005)於宜 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探討宜蘭縣 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了解其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 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預測因子。從其研究結果可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得分 最高為自我實現,其餘依序則為營養、人際支持、壓力處理,而運動、 健康責任則是得分最低。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宜蘭縣高中職教師 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鄭 小玉(2005)針對花蓮縣、台東縣學校護理人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 究發現,影響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中,有年齡、 婚姻、工作壓力皆呈正相關。羅沁芳(2002)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共得有效樣本492人,背景因素中其 年級、性別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另外家庭社經地位和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張富琴(2001)以台北市七所學校高中 學生共892人,進行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性別與危害健 康行為間有顯著差異,性別對吸菸行為、飲酒及藥物的使用方面皆是 男生顯著高於女生;而在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及不足的身體活動方面, 則皆以女生顯著高於男生。 葉琇珠(2000)對北部某國立大學十個學院隨機抽樣七個系之大一 及大四全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共取得 492 名樣本做研究,對大學生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性別、個人疾病史、生活 經驗特質、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間有關係,亦得知大學生在. 16.

(28) 健康資訊之主要需求為運動與休閒體能、食物與營養、緊急救護知能 及體重控制等。陳美燕、廖張京隸、廖照慧、周傳姜(1994)於桃園 縣對 139 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的探討,研究顯示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總分與身體質量指數呈現負相關。李淑茹(2005)以佛光人文 社會學院之學士班全體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藉以瞭解大學生的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發現研究者之年齡、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有正相關。林美聲、黃松元(2006),以宜蘭縣國中小 113 名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鄭淑芬(2004)以桃園地區共二十四所公私立高中職三年級的學生 為研究對象,針對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有 效問卷612份所呈現出的結果,其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健康概念、自 覺健康狀況、學制、健康資訊來源、家中排行、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 母親健康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李秀珍(2007)對台南 縣四所國中1275人之研究發現,國中學生之性別、年齡、父母教育程 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劉劍華(2002)對225名台北市社 區營造之老年人作研究,發現其性別、經濟狀況等,在整體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得分上有顯著差異。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 曉玟(2002),以台灣地區4862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學童的性 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業表現可以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洪麗玲(1996)對某護專三年級學生,藉由衛生教育介入與否,探討 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效。結果顯示實驗組於衛教介入的後測之自覺 健康狀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皆比前. 17.

(29) 測進步,且達顯著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中,年齡、教 育程度、學業成績、個人疾病史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陳 政友(2001)針對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 1986 名做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學生,有較高的健康 生活型態。.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 中,把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疾病史、家庭社經地位歸納至本研究之 社會人口學變項中。 表 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研究者(年代) Pender等人 (1990). 研究對象 美國中西部6個公司之 250名員工. 研究變項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自覺健康狀況 3.健康重要性 4.性別、年齡、收入、婚姻 狀況、教育程度. 重要發現與建議 1.自覺健康狀況是 重要預測因子 2.女性年齡較大者,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得分較高. Bergann & Greenberg(1991). 美國馬里蘭州830名居 民.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健康價值 3.性別、年齡、種族、教育 程度. 1.健康價值、年齡、 教育程度等是重要 的預測因子. Johnson等人 (1993). 美國3025名20~64歲成 人.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自覺健康狀況 3.性別、年齡、收入、婚姻 狀況、教育程度. 1.性別、年齡、收入、 婚姻狀況、教育程 度能影響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 Gillis(1993). 整理1983-1991年有關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決定 因子的23篇文獻. 1.自覺健康狀況(9篇) 2.健康重要性(9篇) 3.性別(5篇)、年齡(11 篇)、收入(5篇)、婚姻狀 況(3篇)、教育程度(10 篇)、社會支持(3篇). 1.自覺健康狀況、健 康重要性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有顯著 正相關.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運動的平均分數最 低,其次是有關壓 力處置、健康責任. 陳美燕、周傳姜、 桃園縣13個、共139位衛 黃秀華、王明城、 生所公衛護理人員 邱獻章、廖張京棣 (1994). 18.

(30)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1) 研究者(年代) 陳美燕、廖張京棣 (1995). 研究對象 桃園地區197名護生及 209名在職護士. 研究變項 重要發現與建議 1.次量表最低至較高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爲運動、健康責 2.自覺健康狀況 任、營養、壓力處 3.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置、自我實現、人 教育程度、工作狀況 際支持 2.自覺健康狀況、年 齡、教育程度等為 重要預測因子. 黃毓華、邱啟潤 (1997). 高雄地區三所大學的 562名大二學生. 1.健康概念 2.自覺自我效能 3.自覺健康狀態 4.性別、科別. 1.次量表最低為運動 健康責任 2.女生的運動行為低 於男生 3.男生的人際支持、 營養低於女生 4.自覺健康狀況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正相關 5. 性別是重要的預 測因子. 洪麗玲(1996). 某護專五專93名三年級 學生. 1.衛生教育介入 2.自覺健康概念 3.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衛生教育介入後, 自覺健康狀態、健 康概念、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健康促 進生活方式,實驗 組優於控制組,且 具顯著差異. 仇方娟(1997). 南區22所五專1157名學 生.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自覺健康狀況 3.年齡、性別、科別、父母 教育程度與職業. 1.次量表最低至較高 爲自我實現、營 養、壓力處理、人 際支持、運動、健 康責任 2.性別、自覺健康狀 況是重要預測因子. 葉琇珠(2000). 北部某國立大學492名 學生.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自覺健康狀況 3.年級、科別、居住情形. 1.次量表最低為運 動、健康責任 2.女生運動行為比男 生低 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執行程度,大一 學生優於大四學生. 19.

(31)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2) 研究者(年代) 陳政友(2001). 研究對象 台灣地區八十七學年度 之高中(職)學生900 名、大專學生1086名. 研究變項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性別、年齡、父母教育程 度. 重要發現與建議 1.高中(職)與大專 學生的健康生活型 態中,運動的情形 普遍不佳 2.父母教育程度高, 有較高的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 張富琴(2001). 台北市892名高中生. 1.危害健康行為 2.性別、年齡、BMI、家庭 社經地位. 1.性別與危害健康行 為有顯著差異. 楊瑞珍、蘇秀娟、 台北市14所國小、國 黃秀麗(2001) 中、高中、高職、大學 的3431名學生. 1.次量表的分最高為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人際支持、營養; 2.自覺健康狀況 最低為運動、健康 3.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責任 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 2.人際支持、壓力處 理與性別有關 3.自覺健康狀況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正相關 4.父母教育程度越 高,子女有較佳的 健促行為. 陳淑雅(2002).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健康促進課程、體適能課 程介入 3.年齡、父母婚姻狀況、父 母教育程度. 1.健康知識課程介 入,對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及健康責 任、身體活動、營 養、人際支持有顯 著差異 2.健康活動支持系統 與健康促進生活方 式呈正相關 3.自覺健康狀況與營 養呈正相關. 1.健康概念 2.情緒穩定性 3.BMI 4.健康促進生活型 5.性別. 1.次量表最低至較高 爲人際支持、自我 實現、營養、壓力 處理、運動、健康 責任 2.健康概念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有顯著 正相關. 北部某護專高職部165 名學生. 林建得、陳德宗、 屏東師院95名大學生 丁春枝(2002). 20.

(32)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3) 研究者(年代) 劉劍華(2002). 研究對象 225 名社區健康營造之 老年人. 研究變項 重要發現與建議 1.性別、經濟狀況、教育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程度與健康促進有正相 2.生活品質 關 3.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婚姻、宗教、居住狀況、 經濟狀況 4.社區參與程度. 陳昭伶(2004). 基隆市高中職664名學 生.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健康概念 3.性別、父母婚姻狀況、社 經地位、家庭功能、公 私立學校、家人與朋友 對健康的支持. 1. 以「自我實現」得分最 高、其次依序為「壓力 處理」 , 「人際處理」 , 「營 養」 , 「運動」 ,而「健康 責任」得分最低 2.父母親健康者、父母管 教採開明民主方式者、 高社經地位者、家庭功 能良好者、家人和朋友 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愈 高者、有參加健康促進 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得分愈高. 鄭淑芬(2004). 桃園地區24所公私立高 中職612名三年級學生.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健康概念 3.自覺健康狀況 4.性別、年齡、BMI、學業 表現、健康資訊來源、 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健 康狀況. 1.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 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呈顯著正相關 2.性別、身體質量指數、 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 況、學制、健康資訊來 源、家中排行、父母親 教育程度及父母親健康 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上有顯著差異. 陳素芬、黃松元 (2005). 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 級510名學生. 1.健康生活型態 2.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 數、父母管教方式、與 父母同住、家庭社經地 位. 1.健康生活型態與性別、 身體質量指數、父母管 教方式、家庭社經地位 有顯著相關. 鄭小玉(2005). 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 國中小及啟智學校188 名護理人員.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自覺健康狀態 3.健康概念 4.年齡.婚姻.工作壓力.教 育程度.BMI.家庭總收 入. 1.年齡、婚姻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21.

(33)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4) 研究者(年代) 李淑茹(2005). 研究對象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7系 所之大學部學生. 研究變項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年齡、年級、父母教育程 度、學業成績. 重要發現與建議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19歲 與22歲優於20歲與21 歲、大一與大四優於大 二與大三 2.學業成績排名前三分之 一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優於中間三分之一 及後三分之一、 3.父親教育程度為碩士與 高中者,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優於國中與國小、 4.母親教育程度為碩士與 大學者,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優於高中與國中. 劉俐蓉、姜逸群 (2005). 台北市士林區士林國中 教職員228名.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性別、年齡、職位、身體 質量指數、罹患疾病.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 際支持最高分、運動最 低 2.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年 齡、職務有相關. 林美聲、黃松元 (2006). 宜蘭縣112所公私立高 中職、國中、國小113 名學校護理人員. 1.健康概念 2.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3.自覺健康狀況 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5.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 況、工作年資、身體質 量指數等. 1.年齡、護理工作總年 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正相關. 林思嫺(2006). 宜蘭縣公私立高中(職) 合格專任教師410名.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面,得分最高為自我實 2.自覺健康狀況 現,最低為運動與健康 3.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責任 4.年齡、婚姻、工作年資、 2.年齡、婚姻狀況、教學 參與課程時數 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 與情形、參與課程時數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 顯著差異. 謝秀美(2007).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603 名.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 位 3.優酪乳消費行為. 22. 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高 而低依序為「人際支 持」、 「自我實現」、 「壓 力處理」、 「運動」、 「營 養」、 「健康責任」 2. 家庭社經地位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

(34) 表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續5) 研究者(年代) 李秀珍(2007). 研究對象 台南縣4所國中之1275 名學生. 研究變項 1.自覺健康狀況 2.健康概念 3.行動線索 4.自覺自我效能 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6.性別、年級、BMI、父母 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 況、班上成績排名等. 重要發現與建議 1.次量表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以自我 實現得分最高,其 次是健康責任、人 際支持、壓力處 置、營養、運動等 行為 2.性別、年級、父親 教育程度、母親教 育程度、班上成績 排名、健康訊息來 源數量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上有顯著 差異. 尤秀菁(2008). 台中縣某國中546名學 生. 1.飲食習慣,表現較 1.健康生活型態 佳,每天吃早餐最 2.性別、年級、家庭氣氛、 好 學業成績 2.年級愈低、父母管 3.健康教育教學狀況 教方式較民主、家 庭氣氛愈融洽、父 母關係愈良好、家 庭社經地位愈高、 學業成就愈好 3.健康教育教學的落 實,也有利於學生 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2009。.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有關社會人口學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研究的相關文獻中,只有 少數是以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研究主題。徐淑雲(2004)以台南地區國 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其入學前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 主,研究發現家庭經濟背景與學業成績有顯著性差異。林淑娥(2004) 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相關 之研究,探討了台南縣五個行政區十所國中三年級學生 810 人為研究 23.

(35) 樣本,研究顯示女生的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比男生高,父母同住生活適 應度佳的基本學力測驗成績較高。影響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因 素之探討,李佩倫(2004)研究中之 8864 名高中一年級學生的入學基本 學力測驗成績,發現父親的教育程度愈高,子女的成績較高。 廖萬清(2002)在探討臺中市國中三年級學生之基測成績,學校規 模愈大、班級數愈高,對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有正向的影響。林俊 昌(2007)以台北縣某國中為研究對象,資料分析在學生的性別、父母 親教育程度方面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有顯著性差異。在健康狀況上, 張晏宓(2002)針對桃園縣國中學生,身體有氣喘病史的同學在學業成 績表現上,有顯著性差異。 在智力測驗成績方面,陳皇戎 (2005) 以政治作戰學校碩士班研 究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發現個人學業成績會因智力成績的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林盈伶(2005)在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的 研究中指出,學習成效會受到學習者個人因素、學習型態、教材內容、 教學、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李佩倫(2004)在影響國中學生基本學 力測驗成績因素之探討中指出,影響學業成績之主要三大因素,分別 為學校因素、同儕群體因素以及個人的和家庭背景特徵的因素。謝伯 榮(2005)於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中指出,智商愈高 且時間管理態度愈好的學生,在學業成就上表現愈佳。 因此,學生的智力成績、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等,將會影響 學業成績,所以在指導教授與口試委員們的建議下,在社會人口學變 項中,加入智力測驗成績一並探討。. 24.

(36) 第五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一、學習與健康的關係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等人針對八十六學年度 台北市全體國中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共收集1477份為有效樣本, 去探討青少年的健康危害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危害健康行為的比率 會隨著學生的學業成就不同而有差異,學業成就差的學生有較高比率 會出現危害健康的行為。張富琴(2001)以機率比率抽樣法抽取台北 市七所學校高中學生共892 人,進行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研究結果 發現,成績與吸菸行為及身體活動行為間有顯著相關,在吸菸行為方 面,成績差者顯著高於成績表現優者;在不足的身體活動方面,成績 差的學生亦顯著高於成績表現優的學生。邱慶瑞(2003)對台北市某所 高中200名男性學生做研究,發現學生學業成績越好,其體適能也越 佳,說明了學習與健康有關係。林益源(2004)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 究對象,從健康與體育合作學習之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人際之 間的社會技巧,對增進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都有正面的效果,強調了 健康與學習的重要關係。而Cathie Hammond(2002)整理有關學習與健 康的研究與調查,更證實具體、正向、有規劃與統整的學習,會影響 身體、心理、整體的健康表現。.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生存競爭的要件,更是所有學習的 動力基礎。然而,為達到健康的目標,從小需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了六個面向: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 25.

(37) 任、自我實現、人際支持,目前沒有可以直接證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間的關係,但有些研究探討過學業成績或學習 成就,分別與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人際支 持之間的關係。林建(2006)於中國教育專刊中指出中國大學生自我實 現的需求與學業成績有相關性。 古希臘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如果你想長壽,跑步吧! 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 」,運動能增進身體 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健康素養,將成為現代趨勢。一個人身心健康 與否,儘管與先天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在於後天的鍛鍊,有良好 的健康才能有足夠體力與學習力,進而表現在課業成績上。影響兒童 學習成就的因素可分成七大項,即智力、健康、情緒、環境、學習行 為、學習時間,以及人際關係等(吳新華,1996) 。野筱航(2003)於中 國教育學刊中指出,壓力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盧浩 傑(2006)主要在探討國小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偏差行為 與學業成就之關係,並以性別、家長態度、網路使用時間、人際關係 與學業成就等變項,分別瞭解其在網路行為上之差異性與相關性,針 對屏東市某國小六年級 394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發現國小學童網路使 用時間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呈顯著負相關,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呈 顯著正相關。 黃松元(2000)提出二十一世紀我國衛生教育遠景,希望衛生教育 所扮演的角色是改變人們的健康行為,促進身心健康更顯重要,尤其 是健康促進。國中仍是一個多元學習的教育環境,若能積極建立正向 健康生活行為,未來將有助於青少年擁有健康及充滿喜樂的人生觀。. 26.

(38) 綜上所述,關於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身體健康狀態、智力 測驗成績、學業成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多數研究認為有顯著差異, 但是否與學生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有顯著差異,值得加以研究。因此, 本研究將針對台南縣公立國民中學之九年級學生,其性別、身體質量 指數、疾病史、家庭社經地位、智力測驗成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相關加以探討。. 27.

(39) 28.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成五節,依序為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 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和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橫斷性調查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提出研究 架構如圖3-1。依據此架構可知,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以及研究對象的社會 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影響。.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身體質量指數 疾病史 家庭社經地位 智力測驗成績 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總分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營養 運動 壓力處理 健康責任 自我實現 人際支持. 圖3-1 研究架構. 29.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考量到人力與資源的限制,因此將以台南縣公立國中之九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依教育部統計處公布全國國中人數之台南縣公立國民中學九十 七學年度九年級學生,共 10,986 人為本研究的母群體(表 3-1)。 表 3-1 台南縣公立國民中學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學生人數表 編號. 校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縣立大灣高中 縣立永仁高中 縣立仁德國中 縣立文賢國中 縣立歸仁國中 縣立關廟國中 縣立永康國中 縣立龍崎國中 縣立新化國中 縣立善化國中 縣立玉井國中 縣立山上國中 縣立安定國中 縣立楠西國中 縣立新市國中 縣立南化國中 縣立左鎮國中 縣立麻豆國中 縣立下營國中 縣立六甲國中 縣立官田國中 縣立大內國中. 全校總班級數 九年級班級數 九年級男生 九年級女生 69 29 33 12 78 28 76 3 49 34 14 6 25 9 29 6 3 45 20 27 9 6. 22 10 10 4 24 9 25 1 17 11 5 2 8 3 10 2 1 15 7 9 3 2. 30. 378 139 192 64 446 137 480 10 271 175 87 29 158 47 179 25 10 265 105 151 42 37. 389 150 158 68 404 178 410 3 275 196 72 25 131 41 163 19 8 228 96 176 55 38.

(42) 表 3-1 台南縣公立國民中學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學生人數表(續) 編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校名 全校總班級數 九年級班級數 九年級男生 九年級女生 縣立佳里國中 57 19 326 323 縣立佳興國中 8 3 40 41 縣立學甲國中 23 9 120 151 縣立西港國中 23 8 128 144 縣立將軍國中 6 2 16 25 縣立後港國中 3 1 7 12 縣立竹橋國中 6 2 27 22 縣立北門國中 7 2 22 20 縣立南新國中 58 21 318 344 縣立太子國中 3 1 12 3 縣立新東國中 61 20 360 320 縣立鹽水國中 19 6 115 103 縣立白河國中 20 7 113 110 縣立柳營國中 6 2 29 13 縣立東山國中 8 3 59 43 縣立東原國中 4 2 17 23 縣立後壁國中 9 3 58 39 縣立菁寮國中 6 2 23 15 縣立大橋國中 56 19 338 321 縣立沙崙國中 8 3 49 27 總 計 1001 335 5604 5382 總計九年級學生人數 10986. 二、樣本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研究者服務之國中九年級全部學生 350 名 為樣本。.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基於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研究. 31.

(43) 架構之測量變項,製成此調查工具,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再 將取得後之資料與數值分析,進而探究國中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及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並透過不同的社會人口學變項,進一步了解個 人背景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關係。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社會人口學變 項」 、第二部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第三部份「第一次基本學 力測驗成績」 。問卷自填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藉此蒐 集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第二部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共計40題、第三部份「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第一部分的「身高 與體重」 、「智力測驗成績」與第三部份「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由研究者直接向學校相關單位取得正確資料。 一、問卷設計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此部份乃以台南縣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包括班級、座號、 性別、疾病史、家庭社經地位。 1.班級:填寫目前就讀的國中班級。 2.座號:填寫目前就讀班級的座號。 3.性別:請依自己性別勾選男或女。 4.疾病史:是否曾患有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 疾病、重大事故傷害、肝病、腎臟疾病等。如有者,請勾選問 卷中的「是」 ;如無者,請勾選「否」。 5.家庭社經地位:以家長(父或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等級,參 照英國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提出的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方. 32.

(44) 法,分別計算得到的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取其較高的指數代表 其家庭社經地位。若研究對象為單親家庭,其家庭社經地位指 數則採同住父或母的計算得到指數。若父或母亡故者,則採家 中主要經濟照顧者之教育程度與職業水準計算,代表其家庭社 經地位指數。將教育程度指數乘以 4,加職業等級指數乘以 7, 即得其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再依據將 11~29 分者為低家庭社經 地位,30~40 分者為中家庭社經地位,41~55 分者為高家庭社 經地位 (引自林生傳,2005) (見表 3-2) 。教育程度與職業 等級如下: (1)教育程度分級: 第一級:國中畢業及其他。 第二級:高中、高職畢業者。 第三級: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 第四級:大學院校畢業、技術學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者。 第五級:研究所畢業,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 (2)職業等級分級: 依據其職業所具有的專業性質、技術性質、就業準備、 報酬及地位等標準,區分為五級。 第一級:半技術、非技術性工人及無職業者,如工廠工人、 學徒、小販、佃農、漁夫、清潔工、雜工、臨時工、 工友、建築物看管員、 門房、傭工、女傭、侍應生、 家庭主婦等。 第二級:技術性工人,如技工、水電工、店員、小店主、零. 33.

(45) 售員、推銷員、自耕農、司機、廚師、裁縫師、美容 師、理髮師、郵差、士(官)兵、打字員、領班、監 工等。 第三級:半專業人員、一般性公務人員,如技術員、行員、 出納員、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批發商、代理商、 包商、工地主任、女警隊員、消防隊員、船員、秘書、 代書、電影或電視演員、服裝設計師、警察、尉級軍 官、委任級公務人員(如科員、課員、技佐)等。 第四級: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如中小學校長、中小學 老師、會計師、法官、推事、律師、工程師、建築師、 公司行號科長、經理、協理、襄理、副理、院轄市議 員、作家、畫家、音樂家、模特兒、記者、電視電台 主播、警官、校級軍官、薦任級公務人員(如科長、 課長、技正)等。 第五級: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如大專校長、大專 教師、醫師、大法官、科學家、立法委員、監察委員、 考試委員、董事長、總經理、將級軍官、特任/簡任 公務人員(如部長、次長、處長、局長、主任秘書) 等。. 34.

(46) 表3-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表. 教育 程度. 教育程度 指數. 加權. 職業 等級. 職業等 級指數. 加權. 家庭社經 地位指數. 社經 地位. 等級.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第五級. 1 2 3 4 5. ×4 ×4 ×4 ×4 ×4.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第四級 第五級. 1 2 3 4 5. ×7 ×7 ×7 ×7 ×7. 11~18 19~29 30~40 41~51 52~55. Ⅰ Ⅱ Ⅲ Ⅳ Ⅴ. 低 低 中 高 高. 註: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教育程度指數×4)+(職業等級指數×7). (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本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主要研究之量表,採用陳美燕等 (2003)依Walker, Sechrist & Pender 等人於1987年以Pender之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 為基礎,修正成以青少年為主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 ,並取得問卷使用之同意與授權(附錄 一)。「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乃是針對年齡為12-22歲的 台灣地區1128 名青少年所進行之量表測試而成,結果顯示此量表有 很高的內部一致性,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為.932,其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為.75~.88(Chen,Wang,Yang&Liou,2003)。透過 因素分析萃取六大因素,包括營養、運動、壓力處理、健康責任、 自我實現、人際支持等。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內容包含營養(6 題)、運動(5 題)、壓力 處理(6 題)、健康責任(8 題)、自我實現(8 題)、人際支持(7 題)等題 項,以測量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見附錄二)。量表採用五點 計分方式,選項包括「從來不會」為 1 分、 「偶爾會」為 2 分、 「普 通」為 3 分、 「經常會」為 4 分、「總是會」為 5 分(見附錄三),. 35.

(47) 分數為 40~200 分。受訪者得分愈高,表示其生活型態愈符合健康促 進之精神。. (三)身高、體重 依本學期三月中旬,健康中心所測量之九年級全體學生的身高 與體重數值,為本研究的資料來源。. (四)智力測驗成績 依輔導室所提供之該屆九年級學生智力測驗原始總分、智力測 驗成績百分等級、智力測驗成績分級等,為本研究的資料來源。該 校是依中國行為科學社1990年所出版之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第二種) 所測得之語文部分與數學部分,總分為200分。所測得之原始總分再 依全國常模比對換算成百分等級,依其百分等級分為五等級。百分 等級90~99為A級,最優等;百分等級為70~89為B級,優等;百分等 級31~69為C級,中等;百分等級為11~30為D級,劣等;百分等級為 1~10為E級,最劣等。. (五)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採用2009年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之新量尺計分,包括 國文、數學、英語、社會、自然五個測驗學科及作文六級,每一 級分給2分,且各科調整為80分,總分為412分。. 36.

(4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過程,分為準備階段、聯繫施測、問卷整理三 階段進行,分別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於文獻探討之後,本研究將以文獻探討的基礎建立研究架構及設 定研究假設,在取得問卷使用之口頭同意、書面同意書,以問卷為研 究工具,將問卷定稿,以確保問卷各題項的信效度無虞。另一方面思 考預測、施測方式、研究相關行政聯繫與執行。. 二、聯繫施測 (一)行政聯繫 針對問卷調查的施行,先以簽呈聯繫相關之學校行政單位主管, 說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取樣原則與分法、施測方式、施測地點與 問卷施測時間等。取得學校行政單位的同意及配合後,對九年級各班 導師說明、協調並取得其協助,再確認施測日期與時間。 (二)問卷施測 1.預試 為暸解研究對象對填答問卷的反應、問卷適用性的探討與預估施 測所需時間與正式施測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或問題,預試時間為 2009 年 3 月 23 日至 3 月 27 日,以非研究樣本之國中九年級兩班學生進行預 試。問卷回收後進行分析與修正,最後完稿修訂成為正式問卷。 2.正式施測.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Results for such increasing stability phenomena in the inverse source problems for the acoustic, electromagnetic, and elastic waves can be found in [ABF02, BLT10, BHKY18, BLZ20,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

•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is the highest nutrient intake valu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age and gender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religious orientation, vegetarian attitude, health knowledge Orientation, anim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