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一、 教育方面

(一)強化國中生正確的飲食習慣,提升健康責任

本研究發現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運動、營養得分最高,

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的表現較差,因此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的態度 仍需加強,配合學校衛生保健相關人員,加強學生正確的飲食習 慣、對自我認同等相關訊息,進而培養學生對健康的責任與自我 實現。

(二)提升家長知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家庭社經地位會顯著影響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基本學力測驗成績。較低家庭社經地位者,或許因經濟 問題產生家庭衝突,形成學生無法全心求學。為求家庭經濟之時,

較低家庭社經地位的父母,對子女學校的了解與投入時間就變 少,因此會使子女較不重視學校之學習表現。建議學校單位爭取 經費、適時提供家長相關獎助學金資訊,並舉辦親職教育活動,

提升家長的知能,讓家長與子女共同學習成長,方可提升整體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而提高學生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

二、行政方面

(一)適時與社區結合,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建議學校衛生單位應主動結合社區的健康促進活動,有效地將 家庭、學校、社區整體資源加以結合,才能建立起學生對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重視與落實。

三、研究方面 (一)擴大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基測成績、智力測驗成績取得困難,加上人力、

物力、財力之考量,只以研究者任教之台南縣某國中為研究樣本,

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學校的國中生。如果可以克服 上述原因,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全國依地域性、學校規模之大 小,分別隨機取樣,了解基測成績是否會因地區不同、學校規模 不同有所差異,如此可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

(二)進行質性長期追蹤研究

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收集到的資料僅能呈現出某一個時間點 的實況,所以在因果時序性的推論與預測性上較乏有力證據,建 議未來應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以其對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有更有效的探究。

(三)介入性研究

本研究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智力測驗成績、家庭社經地位 是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重要預測因子,因此建議未來介入性 研究可從此方向著手。除了分析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關係外,更希望能找到有效的措施,

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仇方娟(1997)。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雄中學 報,10,281-302。

內政部統計處。2009 年 6 月 8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97 縣市指標。

尤秀菁(2008)。臺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王新超譯(2005)。教育實用心理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台南縣國中學統計資料。2008 年 12 月 20 日,取自:台南縣教育局網站:

http://www.tnc.edu.tw/。

全國試務委員會。2009 年 6 月 10 日,取自:

http://98bctest.fg.tp.edu.tw/98bctest/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承曉、沈姍姍、林為森 (1999) 。南部地區專科學生實施健康促進行 為之探討。嘉南學報,25,129-138。

行政院衛生署(1998)。國民營養現況 1993-199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 調查結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叔佩(1988)。學校健康教育。台北:五南。

李秀珍(2007)。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 縣四所國中學生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李佩倫(2004)。影響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因素之探討。國立中興 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茹(2005)。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 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復惠、賴香如(2000)。我國國民小學健康課程演變。學校衛生,36,

44-69。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 。 中華衛誌,10(5),199-211。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 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林世華(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與聯考實務作法的差異。飛揚--國民 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專刊,14,10-16。

林俊昌(2007)。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相關及預測之研究—以台北縣某 國中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2006)。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中國教育 專刊,6,19-20。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情緒穩定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 師院學報,16,435-474。

林思嫺(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盈伶(2005)。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美聲、黃松元(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 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48,1-17。

林清江(1998)。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

五南。

林淑娥(2004)。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 學力測驗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巨流。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修訂版-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SPSS 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台北:雙葉。

邱慶瑞(2003)。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的表現比較-以台北市永春高中 為例。北體學報,11,173-179。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1-35。

姜逸群、黃雅文(1992)。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台北:景文。

洪麗玲(1996)。衛生教育介入對某護專學生健康促進生活發是成效之研 究。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徐淑雲(2004)。地區差異、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以 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健康促進發展歷程介紹。2008 年 9 月 18 日,取自: 健康促進發展網站:

http://www.hps.pro.edu.tw/hps/Default.aspx。

國民健康局網站:組織再造、資源整合:成立國民健康局,推動全民 健康促進工作。2008 年 10 月 16 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8)。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報告。台北:國家 衛生研究院。

張伍庭(2006)。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晏宓(2002)。國中氣喘學生學習表現與身體社會適應之探討。長庚大 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健康促進學校理論篇。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統計處資料,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9 年 4 月 1 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常模-身體質量。2008 年 10 月 11 日,取 自:http://www.fitness.org.tw/TW/index.html。

郭碧雲、尤嫣嫣、陳瑞堅、陳科仰(2007)。冇科技大學學生情緒智力與 學業成績之初探研究。學校衛生,50,107-120。

野曉航(2003)。論初中學生學習壓力與學習成績的關係。中國教育學 刊,8,43-45。

陳政友(2001)。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

究。學校衛生,38,1-31。

陳昭伶(2004)。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 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皇戎(2005)。智力、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動機、自我價值對國軍軍官 學業成績表現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 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3。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 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護理研究,3(1),6-15。

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 (1994)。公衛護理人員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1), 41-54。

陳素芬、黃松元(2005)。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 研究。學校衛生,47,1-24。

陳淑卿、賴裕和(1999)。Pender健康促進模式理論。長庚護理,10(4),

55-61。

陳淑雅(2002)。護生健康促進衛生教育及體適能活動之成效探討。國 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彌(2008)。跨年級同儕師徒制中師傅生學業成績及其學習感受改變 之分析教育。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09-140。

陳德雄(2005)。男性青少年學業成績與體適能相關研究-以新竹市三民 國中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曾守誌(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 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世傑、林國凍(2009)。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批判探究。大專體育,

101, 62-69。

黃全愈(2003)。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教育者對美國基礎教育的體驗。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200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 健康行為調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 劃。

黃毓華、邱啟潤 (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 雄醫學科學雜誌,12(9),529-537。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 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 24 -36。

黃錫美(2006)。潘德氏健康促進模式之介紹。北市醫學雜誌,3(6),

853-858。

塗紫吟(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專體育,95,

塗紫吟(2008)。運動參與對學業表現及情緒智力之影響。大專體育,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