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其應用

第四節 健康信念模式及其應用

一、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簡稱 HBM)最早在 1958 年由 Hochbaum 提出,經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確立了模式 所包含的變項及架構(Rosenstock,1974)。它的基礎來自心理學,由刺激理 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並應用價值期待理論(Value Expectancy Theory) 為根基,以動機及認知的因素來說明及預測與健康有關的行為。模式如 圖 2-1:

圖 2- 1 健康信念模式 資料來源:Rosenstock(1974)

自覺疾病罹患性 自覺疾病嚴重性

對某種疾病 自覺威脅性

自覺行動有效性 減 自覺行動障礙性

採取預防性健康 行為的可能性

行動線索:

大眾媒體的宣導、醫護人員提醒、他人的 忠告、家人、親戚、朋友的疾病經驗、自 覺身體不適、疾病症候出現等

個人的認知

(individual perceptions

修飾因素

(modifying factors)

行動的可能性

(likelihood of act)

人口學變項性別、年齡、種族)

社會心理變項(人格、社會階層同 儕及參考團體的壓力等)

結構變項(疾病的知識與接觸經驗)

35

二、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概念

(一)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其取決於個人對 健康和疾病的主觀,也就是自己覺得罹患某疾病機會的高低。若某些疾 病的發生率較高,則個人自覺罹患性也會較高。本研究希望能了解學童 的基本變項及口腔衛生之行動線索能否提昇學童的健康信念,進而使學 童減少齲齒的發生。

(二)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疾病其後果的嚴重性,這包括可能 有醫療問題、身心功能減低、病痛、殘障或死亡等,也可能因此疾病導 致無法工作、家庭生活、社會關係方面的負擔等。即自己覺得罹患某種 疾病可能帶來之後果嚴重性是高或是低。此自覺嚴重性會因人而異,學 童處於學習階段,在校多以學業為重,因此可能會忽略口腔健康,甚而 影響到其進食、發音與人際關係,故本研究希翼了解學童若罹患齲齒,

是否會感覺齲齒的嚴重,進而願意從事口腔衛生行為。

(三)自覺行動利益性(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動能夠得到的好處。可能是減 低罹患疾病的機率,或減低罹患疾病後果的嚴重性。個人深刻意識到改 變行為後的利益是遠大於改變前的損害才會去執行。如果學童能了解牙

36

齒健康對自身有非常大的好處,那學童就能依據自己的健康信念進行正 確的口腔衛生行為。

(四)自覺行動障礙性(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為,其過程可能遇到的阻礙。

其阻礙可能包括花費太高、有副作用、過程辛苦或是不方便等;也就是 個人在採取行為保健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學童在進行口腔衛生行為 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影響學童健康信念的因素,導致學童不願意執行口 腔衛生行為,進而使齲齒情況更加嚴重。

(五)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

指能促使採取行動發生的策略或情境,也就是指自覺身體狀況、親 友的忠告、大眾傳播媒體的訊息、醫師的建議與提醒等。學童可能會因 一些內在及外在的線索,自己發現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從而願意自主執 行正確的口腔衛生行為,進而提昇自己的健康信念。

這個模式在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被驗證,除了能有效預測預防性健康 行為外,也提供相關健康行為改變維持與介入之依據(Glans, Lewis, &

Rimer, 1997)。然而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僅對於簡單行為有較佳的預測成 效,後來對於複雜行為的預測則在導入以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此模式對健康行 為的預測力(Rosenstock etal, 1998)。

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