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

一、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

指 個人 對自 己是否 能夠達 成某 行為的 信心或 是自 覺把握 程度 。 Bandura 認為一個人在採取某一行動前,對這個行動達成的可能感,或對 想做事情把握程度的有效預期度,即所謂的自我效能(Bandura,1977)。

也就是對自己的能力可以做正確的判斷,相信自己可以達成某項結果。

因此,本研究想了解學童能否覺得自己有信心達成消除齲齒不健康的現 象,而積極的進行正確口腔衛生行為。

個體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

程,而此內在過程形成個體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 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體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 也會影響個體內心深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因此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 們對自己組織並執行必要行動方案以達成特定績效的一種能力判斷,並 非是一種可擁有的技能,而是指個人能夠如何善用所擁有的技能的一種 信念」(Bandura,1986)。所以,自我效能決定了個體不管是其最起始的行 為,還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或是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相信自己有足 夠的能力產生動機、認知資源及行動以符合某個情境的要求。

Bandura 提出為了提升自我效能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一)利用「觀察學習」產生替代性增強,亦即看到他人行為獲得正向回饋

38

而產生信心。

(二)運用「情境模擬」進行特定角色扮演,在瞭解完成行為所需的步驟與 技能之後,自我效能因而提升。

(三)採用「言語說服」的方式,如透過父母、老師、偶像等,提供可以做 到的訊息,亦即經由強烈且反覆的鼓勵(如父母的激勵或代言人之廣 告),使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

(四)經由「平撫情緒」的做法,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當個人要執行特定 行為而產生身體反應(如呼吸、心跳、血壓)或情緒起伏(如緊張或 愉悅)時,透過靜坐冥想或肌肉放鬆之壓力調適技巧,可以降低焦慮 或憂鬱之負面情緒,取而代之以興奮或新奇得正向情緒,在自我效能 提升後,便能勇敢地去執行特定行為(李蘭等,2010)。

二、自我效能理論之應用

因為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單行為很有成效,但對於複雜 行為的預測有限。Bandura 也認為光靠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 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1988 年由健康信念模式創始人 Rosenstock 等建議 導入以社會認知理論(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健康信念模式對健康 行為的預測力。Bandura(1986)認為在擁有相同的技能之下,自我效能是 表 現 該 行 為 與 否 的 重 要 決 定 因 素 , 知 覺 性 的 自 我 效 能 (Perceived Self-efficacy)不僅內在評估未來的行動,還會決定人們近期的行為,影響

39

思考模式以及某些情境下的情緒反應。Bandura(1991)更進一步闡述:「人 對於自己本身的效能之信念會影響他們所做的選擇、他們的抱負,下多 少心力在特定的任務上,以及面對困難及挫折的時間能夠堅持多久。」

綜觀國內運用健康信念模式與自我效能研究於國小高年級學童有王 文君(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 某國小學生為例、洪羚孆(2010)運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高年級 學生口腔保健行為之研究以及鍾君儀(2010)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新 北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童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等研究中發現,

加入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與預測力。但在張艷鈴(2001)研究中發現研 究對象餐後潔牙自我效能很低。因此,本研究參考此理論來探討國小高 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之相關性。表 2-5 為研究者整理近年來運用健康信 念模式與自我效能理論來探討口腔健康行為的相關研究:

表 2- 5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與自我效能於口腔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呂宜珍 1994 國小高年級 學童口腔衛 生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

國小學生 1.「學童口腔衛生知識」「學童口腔健康知覺」「母 親口腔衛生知識」、「母親口腔衛生行為」、「母親 口腔衛生督導行為」與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 的正相關。

2.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會因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 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而有顯著差異。

3.經複迴歸分析發現:學童口腔健康知覺、母親口 腔衛生行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母親口腔衛 生督導行為、母親口腔衛生知識為學童口腔衛生 行為之預測因素。

40

41

42

探討其對研究對象採取口腔衛生行為之相關性,並參考健康信念模式與 自我效能擬定本研究之架構。

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