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與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 素的現況,並參考健康信念模式與自我效能來探討口腔衛生行為與其相 關因素之間的關係。本章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以及第六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認為口腔健康是構 成個人整體健康與安適狀態的必要條件之一。先進國家均致力於提升國 民口腔健康,將口腔保健的政策與執行,列為國家進步的指標。全球口 腔健康的兩大負擔是齲齒與牙周疾病,其中齲齒為學童常見慢性疾病,

他們遭遇口腔引起的問題,包括慢性疼痛、進食困難、學習成績差和低 自尊等,進而導致影響日常生活(林亭枝、謝天渝、吳逸民,2005;張 雅惠,2010;Brown,Canham& Cureton , 2005)。國外研究顯示學童每年 會因口腔疾病錯過 58 至 80 小時上課;而家長會因孩童的牙齒問題每年 缺勤平均 2.5 天(Seirawan, Faust& Mulligan, 2012)。由此可知,口腔健康 不僅直接影響學童健康、學業表現,更深入影響家庭社會和經濟的各層 面。

2

根據 WHO(2011)年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 189 個國家中,有 148 國家地區(佔全球人口 78%)的口腔健康指標 DMFT 少於 3,全球 12 歲 學童 DMFT index 之加權後平均值為 1.67,顯見目前口腔健康問題已普遍 獲得改善。在台灣由國健署主導之 12 歲學童恆齒齲蝕填補指數(Decayed, Missing and Filled Teeth , DMFT index)變化趨勢發現,自 2006 年全國性調 查之 2.58 至 2012 年的 2.50,雖然 DMFT index 逐漸下降,但是根據專家 解讀,由於全民健保填補之推行,使填補率的增加是健保免費的成效,

從衛生教育來看,預防 D 與 M 為重要目標。

邱清華等人(2005)對口腔保健行為的定義:為了使口腔組織與功 能健全而採用的各種預防及控制口腔疾病發生與流行的方法。因為牙齒 組織一旦被齲蝕,則無法自行修復或痊癒,必須接續作填補術、斷髓術、

根管治療甚至是拔除;換言之,只要罹患齲齒就只能減緩它惡化速度。

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 1998 年 12 歲學童平均每人有 5 顆齲齒,90%的學 童有一顆以上的齲齒(行政院衛生署,2000)。姚振華、季麟揚、黃耀慧、

林麗芳、張進順(2003)研究發現山地鄉學童其齲齒指數 6-7,齲齒盛行 率高達 90%以上,甚至有些高達百分之百。齲齒是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普 遍的健康問題之一,在我國口腔衛生調查報告中,學童齲齒盛行率一直 深受矚目(馬懿慈,2004)。

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 1990

3

年開始,實施並全面推廣學童潔牙活動,配合以辦理午餐後刷牙、教導 正確使用牙線及年度舉辦潔牙觀摩等形式,並將餐後潔牙、口腔健康飲 食、氟化物的使用與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四大要點。1993 年推廣餐後潔牙 訂為口腔保健的主要工作內容(張艷鈴,2001)。另外,國內除制定現行 法律,如口腔衛生法、學校衛生法、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等,更於 2013 年 7 月 23 日衛生福利部成立心理與口腔健康司,以專責口腔衛生的相關 規範,在在可見口腔健康對國人的重要性。然而這些措施的推動,是否 能有效落實,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Coleman 提出成長發展的六階段:兒童中期 6-12 歲,是自我建立整 體的態度,學習身體技能的重要時期(Ross&Mico,1980)。國內學者晏涵 文(2002)指出國小學童主要在培養基本習慣,學習健康的知識、態度 的養成、習慣的建立,是可塑性極高的學習階段,影響日後人生的發展,

更是未來身心健康的基石。本研究選定 11-12 歲學童為研究對象,此期正 值青春期,即將跨入少年期,生活型態漸趨定型,若能養成正確的口腔 衛生行為,對學童整體健康,有顯著正面效果。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 育訓練場所,協助學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避免早期接觸致齲因 子,加強防齲措施,且能經由學童推廣到家庭進而推廣到社區,到老年 時每個人都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是衛生教育者的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新竹縣位於台灣之西北部,三面環山,縣民早期以務農為主,1970

4

年竹東鎮設工業技術研究院,緊鄰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從傳統產業轉 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是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縣內幅員廣闊,

因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人口快速成長,13 鄉鎮,其中五峰鄉與尖石鄉為 原民鄉,根據牙醫師公會統計 2014 年縣內有 200 名牙醫師執業,其中竹 北市有 116 位牙醫師,五峰鄉無牙醫師執業,其餘分散其他鄉鎮,顯見 城鄉醫療資源差異頗大。研究者目前擔任國小護理師,整理近幾年縣內 口腔衛生資料發現,學童齲齒盛行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複檢率則低於 全國平均值;市區型學校(如竹北市)學童普遍齲齒率較低、複檢率較 高;鄉鎮型學校(如關西鎮及五峰鄉等),齲齒率較高,複檢率較低。因 此,研究者想瞭解縣內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現況,進一步建立口腔 衛生行為的資料庫。

1950 年代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被提出,用來解釋民眾 的健康行為,深受醫療社會學者的重視,尤其是在預防性的健康行為方 面(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1989)。然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 單行為很有成效,但對於複雜行為的預測則在 1998 年由 Rosenstock 等人 導入以社會認知理論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健康信 念模式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本研究參考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為 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行為的研究架構,探究各層面相關因素,以做 為未來學童口腔衛生行為促進活動及研擬相關計畫之參考。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 生行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行為之現況分佈情形。

二、探討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 生行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行為間彼此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 生行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對口腔衛生行為之預測力。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有關單位做為國小推動口腔保健 的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生行 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行為之分佈情形,各變項分佈 情形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生行動線索、口 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行為是否會因基本變項之不同而有所不 同?

6

三、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生行 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及口腔衛生行為彼此間是否有關係?

四、研究對象的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生行 動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等因素是否能有效預測口腔衛生行為,且 何者是最主要預測變項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假設:

一、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會因基本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衛生行動線索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之口腔衛生行為會因基本變項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與口腔衛生行為有 顯著相關。

五、研究對象基本變項、口腔衛生知識、口腔健康信念、口腔衛生行動 線索、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可有效的預測口腔衛生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基本變項: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績。

1.家庭社經地位:本研究所指家庭社經地位,係以研究對象父親或母親

7

中社經地位較高者為代表。係參考 1957 年 Hollingshead 之二因素社經地 位指數,並依據林生傳(2005)參照我國的社會實況修改而得,計算方法依 照公式(四倍的教育等級與七倍的職業等級之總和)合併計算出家庭社經 地位的得分。根據得分分為五級(51-55 分為第一級、41-50 分為第二級、

30-40 分為第三級、19-29 分為第四級、11-18 分為第五級)來表示,其中 第一級、第二級(41-55 分)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為中社經地位,

第四級、第五級(11-29 分)為低社經地位。

2.學業成績:指 101 學年度第 2 學期研究對象之學業成績平均分數分布 為 90-100 分、80-89 分、70-79 分、70 分以下。

(二)甜食攝取狀況

本研究探討飲食行為中有關甜食攝取的情形,其甜食種類主要參考 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 2001 年所共同執行之「國 民健康訪問調查」,針對其中甜食種類(包含糖果、巧克力、蛋糕);含 糖飲料(包含碳酸飲料如可樂、沙士等)之甜食。

(三)學校規模

本研究中的學校規模係指學校總班級數而言,研究者依據各校之班 級數來區分學校規模,將新竹縣公立國民小學以班級數區分為「6 班(含) 以下」為小型學校、「7~24 班」為中型學校及「25 班(含)以上」為大 型學校等三種學校規模。

8

二、口腔衛生知識

指研究對象對一般口腔衛生相關知識了解的程度,像是:牙齒的構 造、功能及發育,常見的口腔疾病、可能原因與對應措施,正確潔牙及 飲食習慣的等知識。本研究以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口 腔衛生知識越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口腔健康信念

根據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主要以價值期待理論

根據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主要以價值期待理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