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

一、健康體適能之定義及理論基礎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最初受到重視在於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當 局發現許多參與戰爭的士兵,在戰爭期間因為體能不佳而導致整體戰力的損 耗。此外,由於戰爭需要徵募新兵,而招募的年輕人當中,體格未達標準者比 率相當高,因此體能在當時開始成為國家政策所需面對的問題。即至美國健康 體育休閒和舞蹈學會及學者Cooper(1960)先後發表有關體適能的相關測驗後,

崇尚體適能的風氣逐漸自北美蔓延開來(體委會,2011)。

關於體適能的定義,許樹淵(2009)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對體適能 的定義做了以下的解釋。

(一)體適能是人的所有生物性適應能力,其可以在環境的變化、外界的干 擾等對身體作用時,維護身體機能的恆常性。

(二)體適能是人類生理與心理全體所具有的表現能力,並非只有單純的專 項能力。

(三)體適能是人類在生活上和從事活動時,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個人 未來生存以及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

(四)體適能是可以用任何形式來呈現出一定的運動成果,應採用一定方式 的運動變數去了解。

體適能因其功能和目的的不同,基本上分為競技體適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綜合林正常(1997)及方進隆(2007)對於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 較,研究者將兩者之間的界定陳述如下。

(一)就目的而言,健康體適能以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疾病纏身為主要目 的,而競技體適能的目的則在追求巔峰體能,並獲得比賽的勝利。

(二)就對象而言,健康體適能的對象為一般大眾,而競技體適能的對象則 以運動選手為主。

(三)就項目而言,健康體適能的項目包含心肺功能、肌肉適能、柔軟度以 及身體組成,而競技體適能則除了健康體適能的四個要項外,另外還強調速度、

平衡與協調的能力。

(四)就要求而言,健康體適能提倡適度的身體活動,但競技體適能則要求 要有嚴格的身體鍛鍊。

(五)就時間而言,健康體適能的是要求要能夠持續終生的身體活動,而競 技體適能則只是短暫的選手生涯訓練。

(六)就感受而言,健康體適能會讓人感到身心舒暢,而競技體適能則因過 程艱辛,會令人容易感到疲累痠痛。

(七)就收穫而言,要擁有健康體適能,較容易達成,但競技體適能則較難 達成。

隨著時代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生活逐漸由較動態的生活方式,而 轉變為傾向靜態的生活。缺乏身體活動的機會,對於個人的體適能與健康造成 威脅,亦影響到個人的工作效率、身心狀況和生活品質,也造成各國醫療費用 的龐大支出。因此,在1980年以後,體適能的重點逐漸移向健康體能,追求健

康體適能以促進身體健康,擺脫慢性疾病的纏身,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之 一。而如何讓現代民眾能夠在享用科技文明之餘,仍能擁有理想的健康體能,

並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這是當前教育、體育、醫療、公衛、經濟、社會 等相關單位所關注的重點(方進隆,1997)。

一般我們提到的體適能,通常是指跟個人狀況最具密切關係的健康體適 能。而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各有其見解,茲將研究者所蒐集的 文獻資料中,各學者所提出的解釋分述如下。

Corbin(1991)認為健康體適能應包含下列四種要素。在身體組成方面,指 的是構成身體組成的肌肉、脂肪、骨骼、與其他組織的相對百分比。身體健康 的人身體脂肪百分比不會太高,男性應在20%以下,女性應在25%以下;在心 肺適能方面,指的是心臟、血管、血液、與呼吸系統等內在組織,供應氧氣到 肌肉以維持運動的能力。對於一個健康的個體來說,能夠保持在不過度的壓力 情況下,從事較長時間的身體活動;在柔軟度方面,指的是關節可活動的角度,

柔軟度會因肌肉的長度、關節的結構和其他因素而有所改變。一個健康的人,

能使關節活動的角度做更加的伸展;在肌肉耐力方面,指的是肌肉重複施力的 能力。擁有健康的個體,能夠重複進行較長時間的動作,而不會提早感到疲勞。

Gallahue(1996)認為健康體適能是指身體存在的相關狀態,而非指一種才 能、技巧或能力。健康體適能的發展與維持,是一種身體對外在所增加的超負 荷,而產生的生理適應功能,會隨著用進廢退而產生變化。廣義上來說,良好 的健康體適能,能勝任日常工作而不會感到勞累,而且還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 並應付緊急所需。其將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以及身體組成歸為健 康體適能的基本要素。

黃奕清(1997)說明健康體適能是可以直接反應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也是 個人平均餘命、全人健康(Wellness)或幸福安寧(Well-being)的重要決定因子 之一。

林正常(1997)則直接指出健康體能就是指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它是身體 的適應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率運作的能力,擁有這些能力,便 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

陳定雄、曾媚美與謝志君(2000)等人指出體適能是身體適應能力之簡稱,

以結構方面而言,體適能包括機能、型態、運動等適應能力,從機能方面而言,

它係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工作能力,運動能力或疾病抵抗之 能力,從生活面而言,它是人類對於現代生活的一種身體適應能力。

卓俊辰(2001)認為體適能指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所謂好的體適能,就 是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等組織都能發揮有效的機能。這裡所指的有效 的機能代表的就是能夠勝任日常工作,且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又可以應 付突發的緊急情況的身體能力,進一步還可以減少身體機能退化性疾病的危 害。具體而言,體適能從健康的方向上考量時,它包含下列幾項:身體脂肪百 分比、肌力、肌耐力、柔軟性以及心肺適能等五大類(卓俊辰,2005)。 徐元民(2006)解釋所謂健康,應該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會 的健康三個領域,而且這三個領域之間會相互影響、互有因果關係。而體適能 是偏重於生理健康這個領域。健康體適能指的是一般維持基本之健康生活所需 要的身體適應能力。而所謂的健康生活在積極條件上應至少包括獨立處理生活 上必須之行動能力,在消極條件上應至少排除會對身體造成不健康的因子,也 就是說我們要行動自如,也要沒有病痛。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因子可分為四項:

身體脂肪比例、關節適能、肌肉適能和心肺適能等。

根據方進隆(2007)的說法,基本上體適能是指身體的適應能力,也就是 適應環境、工作與生活的綜合能力。而健康體適能有行動上與防禦上的能力,

行動能力是身體外在的表現能力;而防禦能力則是對於外在的壓力與病毒的抵 抗能力。健康體能是一般人所追求的體適能,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健康和預防疾 病,改善日常生活的功能,其訓練的質與量較適度,不像運動員那麼辛苦,過

程也較舒暢愉快。

許樹淵(2009)提到在1980年時,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將體適能區 分為二大類及其組成因素,其中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定義為基本的體適能要素,

直接來自於神經系統、感覺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循環 的功能表現型態因素,包含身體組成、柔韌性、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

林貴福與盧淑雲(2011)等指出健康適能是指一般人能適應環境變化、勝 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且能有效處理意外傷害等的身體能力,即 使身體感到疲累,也比較容易恢復,特性上較傾向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動能力。

其要素包括有氧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及身體組成等。

綜合上面各學者的論述,可以得知健康體適能就是指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 的綜合能力。它可以讓我們能順利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會感到力不從心,且還 能行有餘力去享受休閒娛樂。當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以良好的體能從容以對,

即使感到疲倦了,也能夠迅速恢復,而且還能夠預防疾病並保持身體健康。一 個擁有健康體適能的人,在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方面,能擁有正常的 體脂肪比例,減少威脅個體生命的高危險因子;在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方面,能有充足的肌力及肌耐力,去應付日常生活中各項體力工作;在柔軟性

(flexibility)方面,能使其關節活動範圍表現良好,身體靈活,減少生活中突發 狀況所帶來的傷害;在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方面,其呼吸、心血 管循環系統能夠正常運轉,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氧氣及養分,並代謝廢物。

二、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

有句廣告詞:「要活就要動。」讓身體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個體擁有健 康的體適能,有了健康體適能,便能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方進隆(1993)指 出身體活動、體適能和健康狀況三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之密切關係。

Hoeger與Hoeger(2010)指出擁有充足的體適能會讓我們身體健康,反之,

不但會造成健康衰竭,求助醫療,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

陳俊忠(1997)摘錄自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運動試驗和處方指南一 書中的研究,指出在有關體適能對慢性疾病相關研究的結果中,發現提升身體 活動,增進個人體適能,在降低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肥胖、大腸癌、非依

陳俊忠(1997)摘錄自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運動試驗和處方指南一 書中的研究,指出在有關體適能對慢性疾病相關研究的結果中,發現提升身體 活動,增進個人體適能,在降低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肥胖、大腸癌、非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