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 能之影響. 研究生:陳盈志 撰 指導教授:林瑞興 博士. 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10 日.

(2)

(3) 謝誌 重拾學生生活,感覺並不輕鬆,在一邊工作一邊進修,蠟燭兩頭燒的情況 下,總有無力之感,再加上隨著年紀的增長,記憶力逐漸退化,更讓我感到力 不從心,所幸其間有諸多貴人的相助,才讓我熬過這段時光,也順利完成論文 寫作,過程雖然辛苦,卻也令人回味無窮。 非常感謝指導教授林瑞興老師的耐心指導,尤其正值您出過進修之時,還 要抽空指導學生的論文,其間的辛勞與付出,真令學生感激涕零。此外系上教 授的殷殷教誨,不但豐富了我的學識,更令我習得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亦令 我銘感五內。 感謝學校同事薇舒在英文上的指點,綺暖好友的勉勵,坤陽主任、信甫、 文忠先生在學校行政上的大力協助,以及同事們的全力配合,讓我於進修期間, 能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另外,求學時光,若沒同學間的相互砥礪,互相協助 的話,肯定是無法順利撐下來,感謝班上幹部平時任勞任怨幫助大家,感謝鳳 美的時常提點,感謝所有同學這段時光的相伴,跟大家一起念書,真是人生一 大樂事。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平日的噓寒問暖、無怨無悔的付出,這股親情 支持的力量,成為我強大的後盾。 兩年半的時光,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有如白駒過隙,但這段時間所習得 的知識,著實讓我的識見往前邁進了一大步,更成為我在教學工作上的一大助 益,令我受益匪淺。值此論文完成之際,由衷感謝這些生命中的貴人,我要將 這份喜悅與你們分享,並將此成就獻給你們。. 陳盈志 謹誌 2014 年 1 月. I.

(4) 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家庭背景條件與其健康體適能之 相關情形,並進而探討家長的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本研 究以屏東縣鹽埔國小 102 學年度國小高年級 136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先以問卷方式調查研究對象之家長背景、家長生活型態、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 再針對研究對象做健康體適能之檢測。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 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檢定家長身體質量指數與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的相 關性;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考驗家長年紀、社經地位、運動習慣、靜態 休閒時數、運動認知與態度等在子女體適能表現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的結果 如下:一、父、母親的身體質量指數與子女的身體質量指數呈正相關。二、父、 母的運動習慣對於子女體適能表現呈現顯著差異,幾乎沒有運動習慣的父母, 其子女體適能表現較差。三、家長的運動態度對於子女體適能表現呈現顯著差 異,低運動態度組的子女體適能表現較差。四、家長的年齡、社經地位、靜態 休閒時數以及運動認知,在子女的體適能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論 為家長具備運動習慣與態度對於促進子女健康體適能是有助益的,故家長要能 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以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讓自己與孩子都能擁有健 康的體適能。. 關鍵詞:國小、家庭、體適能. II.

(5) The study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conditions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 parents on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Subjects of 136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Yanpu elementary school at Pingtung County. The research used questionnaires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family background conditions, including parents’ background, lifestyle, and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exercise. Afterwards, we tested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all subject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of the parents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students. Finally, we used one-way ANCOVA to examine the background of parents’ age, socioeconomic status, exercise habits, the hours of static leisure, and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exercise on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body mass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among different parents’ habits of exercis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was poor in their parents with almost no exercise habits.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fitness of students among different parents’ exercise attitudes.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hildren was poor in their parents with low exercise attitude. (4.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n physical fitness among different parents’ ages, socioeconomic status, exercise habits, the hours of static leisure, and exercise knowledge. We concluded that parents with good exercise habits and attitudes are helpful to promote their children’s health fitness. As a result, parents should develop good exercise habits and attitudes first. Thus parents and children will improve their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family, physical fitness. III.

(6) 目 錄 謝 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 錄.............................................. Ⅳ. 表 次.............................................. Ⅵ. 圖 次.............................................. Ⅷ.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 5. 第二節 家庭因素與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之探討......... 16. 第三節 本章結語................................... 30.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IV.

(7)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4.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 42. 第二節 家長背景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關係..... 54. 第三節 家長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關係. 61. 第四節 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 之關係..................................... 7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8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英文部分...................................... 90. 附錄一 家庭背景、家長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問卷.... V. 94.

(8) 表 次 表 2-1. 我國提升國民健康體適能相關政策................ 12. 表 2-2. 家庭背景因素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21. 表 3-1. 國人的健康體位標準表策........................ 35. 表 4-1. 家長年紀之次數分配表.......................... 43. 表 4-2. 家長身體質量指數之次數分配及描述統計摘要表.... 44. 表 4-3. 家庭社經地位之次數分配表...................... 45. 表 4-4. 家長運動習慣之次數分配表...................... 46. 表 4-5. 家長平日每天靜態休閒時數之次數分配表.......... 47. 表 4-6. 家長假日每天靜態休閒時數之次數分配表.......... 48. 表 4-7. 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49. 表 4-8. 本校高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統計表.............. 50. 表 4-9. 本校高年級學童坐姿體前彎統計表................ 51. 表 4-10 本校高年級學童立定跳遠統計表.................. 52. 表 4-11 本校高年級學童 1 分鐘仰臥起坐統計表............ 53. VI.

(9) 表 4-12 本校高年級學童 800 公尺跑走統計表.............. 54. 表 4-13 家長身體質量指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相關統計表.... 55. 表 4-14 家長年紀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 4-15 家長社經地位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表......................................... 60 表 4-16 父親運動習慣與國小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 61 表 4-17 母親運動習慣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 63 表 4-18 其他扶養者運動習慣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表...................................... 64 表 4-19 父親平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67 表 4-20 父親假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68 表 4-21 母親平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70 表 4-22 母親假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表.................................... 71 表 4-23 其他扶養者平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3 表 4-24 其他扶養者假日靜態休閒時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 4-25 家長運動認知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表............................................ 77 表 4-26 家長運動態度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表............................................ 79. VII.

(10) 圖 次 圖1. 研究架構圖...................................... 31. 圖2. 研究流程圖...................................... 33. VIII.

(11) 第壹章 第一節. 緒 論 研究背景. 根據衛生署於 2012 年在行政院會報告指出,臺灣無論兒童或成年人過胖及 缺乏規律運動的現象,都居亞洲之冠,也比紐、澳、英、德等歐美國家為高(呂 雪彗,2012) 。而根據體委會 2012 年運動城市調查顯示,臺灣有近 7 成的民眾無 規律的運動習慣(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體委會】,2012) 。上述的調查與報告在 在顯示出國人的健康情形已出現了嚴重的警訊。再就國內十大死亡原因探討, 與個人缺乏健康體適能相關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 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更占了其中五項,而前四者更高居一至四名(行政院衛 生署,2011) ,每年相關醫療支出高達新台幣 250 億元至 500 億元,占醫療支出 的 3~6%(呂雪彗,2012) 。 要改善國人的健康狀況,避免這些疾病纏身,除了要有均衡的飲食習慣、 正常的生活作息,此外規律的運動也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規律運動能夠讓 我們擁有良好的體適能,進而增進身體的健康。多年以來,許多醫學家、運動 科學家以及體適能專家早已提出呼籲,保有規律的運動是預防許多疾病、障礙 以及身體不適的最佳方法。根據研究發現,保持規律運動、擁有良好體適能對 健康有舉足輕重的功效,可以降低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風險;降低過重及血脂肪、維持理想體重、減少沮喪感與焦慮感、增加骨質密 度、改善睡眠品質等(李水碧,2004;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 因此養成國人運動習慣,增進國人體適能一直是國內相關單位重視且強力 推動的議題。然而運動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從小扎根,讓國人從 小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因此,教育部從 1982 年起便積極推動提升體適能相關教 育政策,諸如 1990 年至 1993 年的「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1994 年至 2000 年的「提升國民體能六年計畫」、1999 年至 2004 年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 1.

(12) 畫」、2004 年至 2007 年的「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2007 年起的「快 活計畫」、「體適能納入升學計分推廣計畫」以及 2011 年的「體適能揚昇計畫」 等(體委會,2011)。 然而,就最近的調查發現,國小學童的體適能表現不但通過率不高,而且 呈現不進反退的狀況,依據教育部體適能管理系統資料顯示,98學年度全國中 小學校學生「體適能四項均達常模百分等級25」以上之比率為37.15%,到了99 學年度下降為37.07%(教育部,2011),有高達六成的學生體適能狀況是不合 格的。這種現象對於未來臺灣的社會發展,實在令人擔憂,因此增進學生體適 能已是刻不容緩的事。而要增進學童體適能,就得對症下藥,處於國小階段的 學童,在沒有升學的壓力下,理應有較充足的時間運動,並保有良好的體適能, 是什麼原因造成如今國小學童體能下降呢? 根據方進隆(2007)所提出的影響個人體適能的因素包括環境、遺傳、性 別、年齡、個人特質與生活方式等六項。而這六項因素可說是都與家庭有關, 因此,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著手探討各種不同的家庭因素,在學童體適能的 影響上,扮演著何種角色,諸如居家環境、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通學方式、家 長身體組成、家長飲食行為、家中成員組成、家長運動習慣、家長運動態度與 認知、家長教養行為、家長生活型態、家庭運動設備等。然而各種研究結果卻 不盡相同,亦或某些家庭因素較少相關研究文獻資料。 是故研究者基於上述原因,想了解到底不同的家庭因素對於本校學生的健 康體適能表現,是否會造成影響,以期能夠找出真正的影響因子,做為本校在 促進學生健康體適能上,能夠擬訂出更好的提升方案。此外,亦可提供給有關 單位在提升兒童體適能的決策上,有更多的參考依據,而做出最佳且有效的決 策。. 2.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者所服務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體適能現況,並調查學生 的家庭背景,從中探討扶養者背景、生活型態、運動態度與認知在學生體適能 表現上的關係及差異,以期能夠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於學生體適能表現的 影響。.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屏東縣鹽埔國小102學年度之高年級學生共136人為對象,以學 生的體適能表現資料及其家庭背景因素,為本研究之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針對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其結果的解 釋與推論將會有所限制。 (二)影響體適能的因素非常多,而學生的家庭背景項目,範圍亦廣。本研 究旨在探討家長的背景、生活型態、運動態度與認知對學童體適能的影響。. 3.

(14)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稱之國小學童,係指於102學年度就讀於屏東縣鹽埔國小之高年級 學童,共136名。. 二、家庭背景 本研究之家庭背景包含家長的身體質量指數、年紀、社經地位、運動習慣、 靜態休閒時數、運動認知、運動態度為主要研究要素。. 三、體適能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例 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而構成健康體適能的四大要 素為有氧適能(心肺耐力)、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身體組成與柔軟度。 本研究之施測項目,採用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上適合國小學生體能測驗的 項目,包括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800公尺跑走等四項, 加上學生的身體組成,作為本研究評估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方法(教育部,2013)。. 四、社經地位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係採用林生傳(2005)參考美國何林夏(A. B. Hollingeshead)所設計的「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 ,取家長最高學歷乘以4,最 高職業乘以7,依據加權分數高低區分為五等,加權指數52-55分屬於高社經地位 (Ⅴ) ;41-51分屬於中高社經地位(Ⅳ) ;30-40分屬於中社經地位(Ⅲ) ;19-29 分屬於中低社經地位(Ⅱ);11-18分屬於低社經地位(Ⅰ)。. 4.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主要蒐集國內外探討家庭背景因素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文獻資料, 加以分析整理,作為本研究之基礎。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健康體適能;第二 節家庭因素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第三節本章結語。.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 一、健康體適能之定義及理論基礎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最初受到重視在於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當 局發現許多參與戰爭的士兵,在戰爭期間因為體能不佳而導致整體戰力的損 耗。此外,由於戰爭需要徵募新兵,而招募的年輕人當中,體格未達標準者比 率相當高,因此體能在當時開始成為國家政策所需面對的問題。即至美國健康 體育休閒和舞蹈學會及學者Cooper(1960)先後發表有關體適能的相關測驗後, 崇尚體適能的風氣逐漸自北美蔓延開來(體委會,2011) 。 關於體適能的定義,許樹淵(2009)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對體適能 的定義做了以下的解釋。 (一)體適能是人的所有生物性適應能力,其可以在環境的變化、外界的干 擾等對身體作用時,維護身體機能的恆常性。 (二)體適能是人類生理與心理全體所具有的表現能力,並非只有單純的專 項能力。 (三)體適能是人類在生活上和從事活動時,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個人 未來生存以及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 (四)體適能是可以用任何形式來呈現出一定的運動成果,應採用一定方式 的運動變數去了解。. 5.

(16) 體適能因其功能和目的的不同,基本上分為競技體適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綜合林正常(1997)及方進隆(2007)對於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 較,研究者將兩者之間的界定陳述如下。 (一)就目的而言,健康體適能以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疾病纏身為主要目 的,而競技體適能的目的則在追求巔峰體能,並獲得比賽的勝利。 (二)就對象而言,健康體適能的對象為一般大眾,而競技體適能的對象則 以運動選手為主。 (三)就項目而言,健康體適能的項目包含心肺功能、肌肉適能、柔軟度以 及身體組成,而競技體適能則除了健康體適能的四個要項外,另外還強調速度、 平衡與協調的能力。 (四)就要求而言,健康體適能提倡適度的身體活動,但競技體適能則要求 要有嚴格的身體鍛鍊。 (五)就時間而言,健康體適能的是要求要能夠持續終生的身體活動,而競 技體適能則只是短暫的選手生涯訓練。 (六)就感受而言,健康體適能會讓人感到身心舒暢,而競技體適能則因過 程艱辛,會令人容易感到疲累痠痛。 (七)就收穫而言,要擁有健康體適能,較容易達成,但競技體適能則較難 達成。 隨著時代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生活逐漸由較動態的生活方式,而 轉變為傾向靜態的生活。缺乏身體活動的機會,對於個人的體適能與健康造成 威脅,亦影響到個人的工作效率、身心狀況和生活品質,也造成各國醫療費用 的龐大支出。因此,在1980年以後,體適能的重點逐漸移向健康體能,追求健. 6.

(17) 康體適能以促進身體健康,擺脫慢性疾病的纏身,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之 一。而如何讓現代民眾能夠在享用科技文明之餘,仍能擁有理想的健康體能, 並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這是當前教育、體育、醫療、公衛、經濟、社會 等相關單位所關注的重點(方進隆,1997) 。 一般我們提到的體適能,通常是指跟個人狀況最具密切關係的健康體適 能。而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各有其見解,茲將研究者所蒐集的 文獻資料中,各學者所提出的解釋分述如下。 Corbin(1991)認為健康體適能應包含下列四種要素。在身體組成方面,指 的是構成身體組成的肌肉、脂肪、骨骼、與其他組織的相對百分比。身體健康 的人身體脂肪百分比不會太高,男性應在20%以下,女性應在25%以下;在心 肺適能方面,指的是心臟、血管、血液、與呼吸系統等內在組織,供應氧氣到 肌肉以維持運動的能力。對於一個健康的個體來說,能夠保持在不過度的壓力 情況下,從事較長時間的身體活動;在柔軟度方面,指的是關節可活動的角度, 柔軟度會因肌肉的長度、關節的結構和其他因素而有所改變。一個健康的人, 能使關節活動的角度做更加的伸展;在肌肉耐力方面,指的是肌肉重複施力的 能力。擁有健康的個體,能夠重複進行較長時間的動作,而不會提早感到疲勞。 Gallahue(1996)認為健康體適能是指身體存在的相關狀態,而非指一種才 能、技巧或能力。健康體適能的發展與維持,是一種身體對外在所增加的超負 荷,而產生的生理適應功能,會隨著用進廢退而產生變化。廣義上來說,良好 的健康體適能,能勝任日常工作而不會感到勞累,而且還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 並應付緊急所需。其將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以及身體組成歸為健 康體適能的基本要素。 黃奕清(1997)說明健康體適能是可以直接反應一個人的健康狀態,也是 個人平均餘命、全人健康(Wellness)或幸福安寧(Well-being)的重要決定因子 之一。. 7.

(18) 林正常(1997)則直接指出健康體能就是指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它是身體 的適應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率運作的能力,擁有這些能力,便 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 陳定雄、曾媚美與謝志君(2000)等人指出體適能是身體適應能力之簡稱, 以結構方面而言,體適能包括機能、型態、運動等適應能力,從機能方面而言, 它係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工作能力,運動能力或疾病抵抗之 能力,從生活面而言,它是人類對於現代生活的一種身體適應能力。 卓俊辰(2001)認為體適能指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所謂好的體適能,就 是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等組織都能發揮有效的機能。這裡所指的有效 的機能代表的就是能夠勝任日常工作,且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又可以應 付突發的緊急情況的身體能力,進一步還可以減少身體機能退化性疾病的危 害。具體而言,體適能從健康的方向上考量時,它包含下列幾項:身體脂肪百 分比、肌力、肌耐力、柔軟性以及心肺適能等五大類(卓俊辰,2005)。 徐元民(2006)解釋所謂健康,應該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會 的健康三個領域,而且這三個領域之間會相互影響、互有因果關係。而體適能 是偏重於生理健康這個領域。健康體適能指的是一般維持基本之健康生活所需 要的身體適應能力。而所謂的健康生活在積極條件上應至少包括獨立處理生活 上必須之行動能力,在消極條件上應至少排除會對身體造成不健康的因子,也 就是說我們要行動自如,也要沒有病痛。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因子可分為四項: 身體脂肪比例、關節適能、肌肉適能和心肺適能等。 根據方進隆(2007)的說法,基本上體適能是指身體的適應能力,也就是 適應環境、工作與生活的綜合能力。而健康體適能有行動上與防禦上的能力, 行動能力是身體外在的表現能力;而防禦能力則是對於外在的壓力與病毒的抵 抗能力。健康體能是一般人所追求的體適能,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健康和預防疾 病,改善日常生活的功能,其訓練的質與量較適度,不像運動員那麼辛苦,過. 8.

(19) 程也較舒暢愉快。 許樹淵(2009)提到在1980年時,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將體適能區 分為二大類及其組成因素,其中有關健康體適能的定義為基本的體適能要素, 直接來自於神經系統、感覺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循環 的功能表現型態因素,包含身體組成、柔韌性、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 林貴福與盧淑雲(2011)等指出健康適能是指一般人能適應環境變化、勝 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且能有效處理意外傷害等的身體能力,即 使身體感到疲累,也比較容易恢復,特性上較傾向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動能力。 其要素包括有氧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及身體組成等。 綜合上面各學者的論述,可以得知健康體適能就是指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 的綜合能力。它可以讓我們能順利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會感到力不從心,且還 能行有餘力去享受休閒娛樂。當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夠以良好的體能從容以對, 即使感到疲倦了,也能夠迅速恢復,而且還能夠預防疾病並保持身體健康。一 個擁有健康體適能的人,在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方面,能擁有正常的 體脂肪比例,減少威脅個體生命的高危險因子;在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方面,能有充足的肌力及肌耐力,去應付日常生活中各項體力工作;在柔軟性 (flexibility)方面,能使其關節活動範圍表現良好,身體靈活,減少生活中突發 狀況所帶來的傷害;在心肺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方面,其呼吸、心血 管循環系統能夠正常運轉,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氧氣及養分,並代謝廢物。. 二、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 有句廣告詞: 「要活就要動。」讓身體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個體擁有健 康的體適能,有了健康體適能,便能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方進隆(1993)指 出身體活動、體適能和健康狀況三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之密切關係。. 9.

(20) Hoeger與Hoeger(2010)指出擁有充足的體適能會讓我們身體健康,反之, 不但會造成健康衰竭,求助醫療,甚至面臨死亡的威脅。 陳俊忠(1997)摘錄自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運動試驗和處方指南一 書中的研究,指出在有關體適能對慢性疾病相關研究的結果中,發現提升身體 活動,增進個人體適能,在降低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肥胖、大腸癌、非依 賴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均有明顯的效益,且在降低中風、乳癌、前列腺癌、 肺癌等,亦有所幫助。另外,他也指出,個人的體適能情況愈好,其表現在身 體性、心智性、社會性、情緒性等各方面狀況,除了能遠離疾病外,並能有良 好的適應能力(陳俊忠,2005) 。 李水碧(2004)亦指出擁有良好體適能的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過著高品質 的生活,也可以享受充實的生活,其所遭遇到的健康問題會少於不運動的人。 而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好處非常多,茲將其好處整理如下: (一)改善並強化心肺系統,維持更好的肌肉張力、肌力與肌耐力,改善肌 肉的柔軟度。 (二)維持理想體重、改善姿態與身體外觀。 (三)提升運動表現,且在身體活動時提升脂肪的利用率。 (四)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及死亡率。 (五)幫助年輕人獲得顛峰骨量(peak bone mass)並維持骨量,可降低骨質 疏鬆症的罹患率,預防慢性下背痛。 (六)減輕緊張與降低生活壓力,提升睡眠品質,增加休息代謝率。 (七)降低沮喪與焦慮感,提升活力與工作生產力。 (八)延長壽命與降低老化速率。. 10.

(21) (九)擁有較佳的士氣、自我形象和自尊,而提升心靈上康寧的境界。 (十)激勵人們邁向正面的生活型態(改善營養、戒菸、控制酒精與藥物 的 濫用)。 (十一)改善身體耐力與消除慢性疲勞,運動之後體力的恢復較快。 (十二)調節並改善身體機能,加速受傷或疾病的痊癒時間。 (十三)幫助維持獨立行動的能力,特別是老年人。 (十四)提高生活品質:感到更舒適、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徐元民(2006)則從個人的工具價值、社會的工具價值、體適能的附加價 值三個面向為目標,間接闡述出體適能的重要性。他認為體適能在個人的工具 價值上是能夠減少身體病痛,並能提高運動表現;在社會的工具價值上,能加 強國防戰力,促進經濟生產;而在附加價值上,則具有肯定自我、建立自信。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論述,可知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它除了可以改善個人 的健康狀況、提升個人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避免慢性疾病的纏身、強化身體 機能以及促進生活品質外,還可以加強國力、降低社會醫療成本的負擔,足見 擁有健康體適能,不只對個人,對家庭、社會都有舉足輕重的效益。. 三、我國體適能的推展概況與測驗內容 清末民初學校的「體操科」時期之教育目標,可說是我國「體適能教育」 之肇始期。其教學目標為「發育均齊」 、 「流動氣血」 、 「動作敏捷」 、 「志氣勇壯」、 「體勢整齊」、「強健體質」、「活潑精神」等促進身體的發展與運動技能的基本 要件(徐元民,2006) 。 自1980年以後,健康體適能成為各國重視的課題,臺灣有鑒於在經濟成長. 11.

(22) 之後,國民生活型態改變,國人體適能逐漸下滑,因此開始關切國人健康體適 能的重要性。為了改善國民的生活品質,促進民眾健康,降低國民醫療上的負 擔,政府積極推動各項提升國民健康體適能的相關政策,研究者參考中華民國 建國100年體育專輯(體委會,2011)及教育部體育司網站(教育部,2013)的 內容,茲將我國所推動的相關政策彙整於表2-1中。. 表2-1 年代. 我國提升國民健康體適能相關政策 施行計畫. 說明. 臺灣地區中小學校學生 1964. 獲得中小學生生長資料。 身高體重測量十年計畫 將「全民健康」和「培育選手」二個目標 積極推廣全民運動體育. 1979. 一分為二,確立「全民運動」和「競技運 運動計畫 動」。 增刊第13條「為了瞭解國民體格及體能,加 強訓練,應定期實施國民體能檢查;其辦. 1982. 第三次修正國民體育法 法由教育部訂定之。」 此項法令提供了實 施國民體適能檢測的法源依據。 教育部頒布國民體育法. 1985. 積極推動國民體適能事宜。 實施細則 為落實國民體育之發展,針對全國各項體 育設施進行建設,這是國家推動體適能的. 1989. 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 重要里程,此項計畫對於提升體適能貢獻 卓越。. 1993. 校園體重控制計畫. 1994. 提升國民體能六年計畫. 針對學生體重為施測重點和改善項目。 成立提升國民體能規劃小組,針對提升國 民體適能進行多項措施。. 12.

(23) 項目包含: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 公布中華民國國民體適 (B.M.I)、坐姿體前彎-柔軟度、一分鐘屈 1995 能測驗項目. 膝仰臥起坐-肌力與肌耐力、立定跳遠-爆發 力、800及1600公尺跑走-心肺適能。 建立國民體適能常模,針對30~65歲社會人. 1996. 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 士做體能檢測,建立社會人士體能常模。 依此建立全國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並 進行臺閩地區中小學學. 1997. 藉由普測喚起學生、學校及家長對體能的 生體能檢測 重視。 結合國內熱心團體,針對民眾不同需求,. 1997. 陽光健身計畫 辦理各項聯賽、休閒運動及體育活動。 結果發現,我國各級學校學生的體適能不 及美、日、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國家。且 有15%至20%的國小學童超重。大專生心肺 耐力不如高中生,身體質量指數於23歲時明 完成各級學校學生的體. 1999. 顯增加,大專生規律運動人口僅占17.9%。 適能檢測結果 因此如何提升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水準, 以做為提供體育現代化國家優質生活的真 實內涵,其重要性將可作為我國教育政策 的施政重要考量。 提高學生體適能知能,養成學生規律運動 習慣及提升學生體適能水準。鼓勵學生一 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 週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運動強. 1999 畫(三三三計畫). 度達到每分鐘心跳130次左右。另外完整建 構我國各級學生體適能常模,推動學生體 適能護照制度。. 13.

(24) 結合學生體適能護照,發給金質、銀質、 發布實施體適能優異學 1999. 銅質體適能成就獎及運動參與獎,讓學生 生獎勵試辦要點 可以從體適能優異的表現來肯定自己。 推動體適能護照擴大試 透過體適能護照為介入方法,讓學生養成. 2000 辦. 終生運動的習慣。 國小四年級至高中(職)三年級每年均持. 全面實施學生體適能護 2002. 有體適能護照,讓學生了解自己體適能的 照 情形,透過運動來改善體適能。 讓不會運動的人學會運動,以新學會運動. 2002. 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的人口為運動人口,透過各種管道,鼓勵 激發民眾參與運動。 計畫中包含五項子計畫:學生身體活動促 進策略國際會議、校園210活力晨光體適能 推廣計畫、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試辦計 畫、健康體育護照電子化暨實施成效調查 計畫、大專校院運動處方種子教師培育計. 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 2004. 畫。具體指標: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的身體 五年計畫 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210分鐘的比率,中 小學生於2008年達到80%。參加體適能檢測 的比率每年提升20%。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 每年提升4%至6%。舉辦班際及參加校際運 動競賽的學校比率每年提升20%。 建置「體適能資料上傳管理系統」及「健 多元化體適能資訊推廣 康體育網路護照」,即時更新體適能現況,. 2006 計畫. 作為學校、地方政府、教育部等政策擬定 的參考依據。. 14.

(25) 以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每週累積210分鐘 的身體活動,取代過去「三三三」規律運 2007. 快活計畫 動,並公開宣示,2008年中小學生規律運動 比率能提高到七成。 體適能納入升學計分推 藉由升學加分之誘因引導學校、學生及家. 2007 廣計畫. 長重視體適能。 善用學校閒置教室,拓展成為校園室內運. 2007. 「 樂活運動站」計畫. 動空間,希望促進學生的身體活動,藉以 讓提升學生健康與學習效能。. 2008. 體適能指導員培育計畫. 2009. 打造運動導計畫. 舉辦初級、中級、高級之培育研習會。 營造優質全民運動環境,形塑「樂在運動, 活的健康」的新臺灣人。. 由上述我國所推動的各項政策來看,足見政府當局對於促進國人運動,以 提升健康體適能方面相當重視,而學生體適能的促進也取代以往的著重競技體 適能的教育模式,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相當重要的一環,也是學校體育教育的趨 勢。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容易享受運動樂趣,達到運動效果,也將身體活動量 的建議從過去較不容易達成的「三三三」規律運動,改為更容易做到的每天至 少累積30分鐘,或每週累積210分鐘的身體活動,此可說是一重大改變。 要讓學生增進自我體適能,當然得先幫助學生了解自我體適能狀況,學生 在瞭解自我的身體狀況之後,才能根據自己較差的部分,去做改進。依據教育 部體適能網站(教育部,2013) ,在國小學生的體適能檢測方面,包括體重控制、 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走等項目,茲將其測 驗目的簡述如下,其操作方式,則將在第叁章中,詳細說明。 (一)體重控制:其目的在於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15.

(26) (二)坐姿體前彎:其目的在於測驗學生的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 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等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其目的在於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 (四)立定跳遠:其目的在於測驗學生的瞬發力。 (五)800公尺跑走:其目的在於測量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教育部除了針對國小學童訂定這些測驗項目外,並依據各年齡層,分別建 立我國學童的體適能百分等級常模,將其區分為前85%者為金牌、85%以下75 %以上者為銀牌、75%以下50%以上者為銅牌、50%以下25%以上者為中等、25 %以下者為待加強等五個層級。透過測驗,並參照體適能常模,讓學校瞭解學 生的體適能狀況,並給予適當的運動處方與建議。學童亦可從中瞭解自我身體 適能待改進部分,予以加強,增進自我健康體適能。. 第二節. 家庭因素與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 之探討. 每個人由小至大,其行為模式的養成,皆是由所處的環境所決定。而家庭 是我們從小到大行為養成的重要關鍵,幾乎所有的人,最初的學習場所都是從 家庭開始。家中的成員們組成了兒童的第一個環境,而且家人是兒童早年成形 時期最重要的關係人。從和家人的接觸中,兒童奠定了對人、事及對生活的基 本態度(王鍾和,1991)。家庭可以說是我們學習的基礎,也對於個人將來的 為人處事方式之建立,影響甚鉅。本章節將就家庭的定義、功能、及其對學童 體適能影響之相關研究逐一闡釋。. 一、家庭的定義 根據林瑞穗(2002)對於家庭所下的定義,認為家庭是藉婚姻、祖先、或. 16.

(27) 收養等關係而結合,且有養育子女的義務之任何團體。其是所有人類社會中社 會組織的一部分。實際上,它有時被稱為最基本的社會制度。家庭對個人和社 會都極為重要,因為它個別的和集體地滿足人類某些最基本的需要。 而周新富(2006)亦指出家庭乃是人類生活中基於繁殖、撫育與社會化的 需要而產生的重要制度。 林顯宗(1985)則認為所謂的家族,以夫婦關係為基礎,把親子、兄弟等 少數的近親者,當作主要成員,而形成的初級福利追求團體。 人類學家莫達克對家庭所下的定義為一個具有共同住處、經濟合作以及生 殖養育等特質的社會團體。他指出家庭應包括有兩性的成年人,其中有兩個人 享有社會所認可的性關係;一個或一個以上數目的小孩,親生或收養的小孩(蔡 文輝,1987)。 黃廼毓(1988)綜合多位學者的論述,指出家庭最普遍的定義是:家庭是 一些人經由血緣、婚姻或其他關係,居住在一起,分享共同的利益和目標。 魏章玲(1988)則做出更完整的解釋,他認為所謂的家庭應包括下列各條 件: (一)至少有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二)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勞動分工,及他們並不都做同樣的事。 (三)他們進行許多種經濟與社會交換,及他們相互為對方辦事。 (四)他們共享許多事物,如吃飯、性生活、居住,暨包括物質活動,也包 括社會活動。 (五)成年人與其子女間有著親子關係,父母對孩子擁有某種權威,但同時 也對孩子承擔保護、合作與撫育的義務,父母與子女相依為命。. 17.

(28) (六)孩子們之間存在著兄弟姊妹關係,共同分擔義務,相互保護,相互幫 助。 依我國民法第 1122 條對家的定義則是「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 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法務部,2012)。. 二、家庭的功能 林瑞穗(2002)指出家庭的功能有滿足成員的愛和情緒安全之需要,使其 成員分享物質和情緒資源;實現規律性行為的社會需要;實現社會化子女的需 要,家庭是此種文化學習的主要場所;提供保護年幼和無行為能力的成員之需 要;安置人們在社會秩序中的需要。 王鍾和(1991)指出家庭對兒童發展有如下的貢獻: (一)孩子從可依賴的大人,滿足了他們身體上及心理上的需要。 (二)不論孩子做了什麼,家庭總是愛和接納的來源。 (三)學習被社會所認可的行為模式。 (四)輔導社會所讚許行為模式的發展。 (五)每一個孩子在面對生活的適應時,他們可依賴家庭來幫助他們解決問 題。 (六)輔導並幫助其學習適應所需要的動作技巧、口語技巧及社會技巧。 (七)給予足夠的環境刺激,使孩子的能力得以發展,且由此而使他們在未 來的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得到成就。 (八)幫助孩子建立適合其興趣及能力的抱負。. 18.

(29) (九)在孩子年齡大到足以在外結交朋友之前,或當孩子在外得不到友誼 時,家庭是孩子友誼的泉源。 林顯宗(1985)分析家庭的固有功能有 (一)性格形成的場所,為出生子女的養育、教育的場所。 (二)夫婦生活的場所,讓男女雙方經由結婚,以獲得安定的性滿足。 (三)愛情功能,包括了夫婦之愛、親情的愛、子女對雙親的敬愛。 (四)財產繼承與文化諸模式的傳達,人類的財務、習慣、語言、藝能等, 均是以家族為媒介傳達而來的產物。 (五)社會的經濟功能,亦即處理社會問題的功能。 黃廼毓(1988)認為家庭的主要功能包含有 (一)經濟的功能:家庭乃是經濟的基本單位。 (二)保護的功能:保護家人免受傷害。 (三)娛樂的功能:家庭是孩子第一次學著玩的場所。 (四)宗教的功能:家庭的宗教信仰對子女的人生觀有很大的影響。 (五)教育的功能:家庭乃是教育的中心,對一個人的影響最長久而深遠。 (六)生育的功能:家庭為生兒育女的地方。 (七)情愛的功能: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情感和愛的 需要。 梁懷茂(1984)對於家庭的功能則認為其具備底下四種功能: (一)性愛正常功能:男女夫婦性慾的滿足,家庭是個合法履行的場所。. 19.

(30) (二)社會化功能:家庭是兒童第一個接觸的基本團體,兒童人格發展開始 於家庭,家庭有許多方式促使兒童逐漸社會化。 (三)情感的功能:家庭是滿足感情需要、社會需要的重要場所。 (四)地位的功能:家庭賦予個人一連串的地位,如個人歸屬地位,包括年 齡、性別、出生次序等。還有個人之社會地位,包括種族、膚色、社會階層、 宗教信仰等。. 三、家庭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相關研究 由上一節,我們可以看出家庭對個人的影響,王鍾和(1991)指出根據 Gluecks 的研究,孩童個人道德的發展,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家庭」 環境。 而根據 Piaget 所提出的道德發展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孩童會遵從父母及所有 的權威者所立下的規範。在孩童興趣發展方面,興趣在認知方面觀念的形成是 以「個人經驗」以及「從家庭、學校、社區和大眾傳播媒介中所學習到的」為 基礎,從這些來源中兒童能學到什麼可以滿足其需要,與什麼不能夠。前者以 後則能發展成為興趣,而後者則否。在人格發展發面,孩童人格模式的發展, 取決於遺傳的天賦、早期之家庭經驗與以後生活中的事件。由上可知家庭對孩 童各方面的發展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而在個人健康體適能方面,方進隆(2007)也提出影響個人體適能的因素 大概可以分為六大類,而這六大類或多或少都與家庭有所關連,因此有許多國 內外學者以家庭因素為出發點來從事研究,探討有關家庭背景因素對健康體適 能之影響,茲整理如表 2-2。. 20.

(31) 表 2-2 家庭背景因素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年代) 宜蘭縣不同社 城鄉不同社經等級國小學童在 黃一昌. 會 階 層 兒 童 健 國小五年級 健康體適能的表現上均無顯著. (1999). 康 體 適 能 之 城 男童 差異 鄉比較 國小五年級男 步行或騎乘腳踏車通學之學童 童通學方式與 國小五年級 在腰臀圍比、肌力、柔軟度及. 黃文俊 身體活動在健 (1999). 男童. 心肺適能方面優於搭乘公車或. 康體適能之影 家長接送通學之學童。 響分析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 體型」為兒童肥胖的重要危險 因子。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 兒童肥胖與家 張熙幗. 國小三年級 者,兒童肥胖的機率是家庭社 庭環境因素之. (2000). 學生. 經地位為中低社經者的2.4倍;. 關係探討 父母親體型有肥胖者,其子女 肥胖的機率是父母親體型沒有 肥胖者的2.7倍。 一般學童雖然背景變項(父母 屏 東 縣 一 般 學 國小五、六 教育程度、職業等) 、健康生活 王阿說. 童 與 原 住 民 學 年級學生一 型態優於原住民學童,但體適. (2002). 童 體 適 能 之 比 般學童及原 能表現卻劣於原住民學童,顯 較研究. 住民學童. 現自然環境對個人健康體適能 的發展佔相當重要地位。. 21.

(32) 城鄉及偏遠地 國小五年級 城市學童的表現則普遍低於鄉. 張永豪 區之健康體適 (2003). 學童. 村和偏遠地區者。. 能的差異 過胖兒童 BMI 的重要預測變 項,包括:家長營養知識、家 長為孩子準備或製作餐點之頻 率、家長陪孩童一起用餐之頻 台北市兒童體 率、家長外食之頻率、兒童細 位、飲食行為與 國 小 三 、 許惠玉. 嚼慢嚥之頻率、家長自覺健康 家 長 營 養 知 四、五年級. (2003). 狀況、家長避免孩子喝加糖飲 識、行為及飲食 兒童 料之頻率、家長仔細檢查食品 教養之關係 營養標示之頻率、兒童喝含糖 飲料之頻率。整體而言,家長 與兒童的肥胖及飲食行為,均 有著相關性及影響力。 台北縣城鄉國 小學童身體活. 鄉村男女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和 國小六年級. 張樹立 動量與健康體 (2004). 健康體適能均高於城市男女學 學生. 適能之比較研. 童. 究 (一)住在需要爬樓梯住宅的 個人與家庭背 黃世銘 (2004). 女學童的心肺耐力顯著優於住. 景 因 素 對 國 小 國小五年級 在 不 需 要 爬 樓 梯 住 宅 的 女 學 學 童 體 適 能 之 學童. 童。 (四)姊妹組合中的姊姊,. 影響. 身體質量指數顯著低於姊弟組 合中的姊姊,姊妹彼此有顯著. 22.

(33) 的正面效果。 (五)有否與父母 同住,並不會在各項體適能表 現上造成顯著差異。 1.就整體而言,屏東縣國小學童 體適能的發展,除坐姿體前彎 外,城市地區學童明顯地比鄉 鎮及偏遠地區不理想,性別差 影響國小學童 異方面,除坐姿體前彎外,男 體適能發展因 李茂祥(2004). 國小 3~6 年 學童優於女學童。2.就學童的健 素之研究-以 級學童. 康生活型態方面:仍然存在著. 屏東地區國小 城鄉的差距,在健康生活態度 學童為例 與行為方面,城市優於偏遠, 鄉鎮亦優於偏遠地區。學童的 健康生活型態與其父母親教育 呈相關。 1. 家長過去是否曾參加學校校 隊之經驗對國小學生之健康體 適能在一分鐘仰臥起坐、立定 跳遠兩項表現上呈顯著差異。 陳金龍、. 不同家庭背景. 2. 不同教育程度之家長對國小 國小五、六. 謝清秀. 國小學生健康. (2004). 體適能之研究. 學生之健康體適能皆無顯著性 年級學生 差異。 3. 不同職業類別和不同運動習 慣的家長,對其子女之健康體 適能影響上,在一分鐘仰臥起 坐這一項的表現有顯著的差. 23.

(34) 異。 4. 不同運動習慣的家長對其子 女之健康體適能有相當的影 響。 父母親的運動 研究發現顯示出父母對於兒童 期望價值信念 在運動表現上的評價,會影響 及行為涉入、兒 國小 2~4 年 到父母如何提供兒童在運動上 賴雅馨. 童知覺父母涉. (2006). 入的品質與兒. 級學童及其 的資源,進而影響而童對於自 己運動能力的看法,而兒童對. 父母 童的運動期望. 於運動的價值的評斷則會影響 價值信念及運 他們參與運動的頻率。 動參與行為 研究結果如下:一、家長經常運 動的男童與家長不經常運動的 男童是有差異性的。二、家長 家長運動認知 林瑞興. 的運動認知對男童的體適能和 國民小學六 生理值具有影響力。三、家長. 與態度對男童 (2006). 年級男生及 體過能影響之. 的運動態度對男童的體適能和 家長. 探討. 生理值亦具有影響力。總結來 說家長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及 正確的運動認知與態度會影響 男童的體適能及生理值。. 學童肥胖之個 父母親肥胖、民間信仰及教養 姚慧萍. 人、家庭與學校 國小 1~6 年 態度對於學童身體肥胖呈顯著. (2007). 因 素 之 多 層 次 級學童 相關。 分析. 24.

(35) 國小學童在不同性別、不同年 齡、是否為獨生子女、參與安. 國小學童體適 能與家庭背景 黃美貞. 親班與否、不同休閒運動、父 國小五、六. 因素之相關研 (2008). 親職業、母親職業、父母陪伴 年級學童. 究-以台北市光. 運動、母親學歷、不同居住地. 復國小為例. 區、不同上學方式等 11 項皆與 學童體適能有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父親的運動熱情組合. 李濟仲. 父母的運動熱. 形式, 對子女運動參與的期望. 情對子女運動. 信念、價值信念、運動行為都 沒有影響。然而, 母親的運動. 參與信念和行 國小學童. (2008). 為的影響—以. 熱情組合形式會影響兒童運動. 父母社會化模. 參與的期望信念、價值信念,. 式為基礎. 但是對兒童的運動行為沒有影 響。. 臺北市忠孝國 國小四、 李麗惠. 小學童運動行. (2008). 為與健康體適.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童健康 五、六年級 體適能未達統計顯著 學童. 能之研究 高年級學童肥胖與否與父母親 飲食行為、身體. BMI值達統計顯著意義,另外 主要飲食照顧者為父母、零食. 活動及家長健 馬志豪. 國小五、六 康知能對兒童. (2009). 攝食次數較多、父母親長輩鼓 年級學童. 肥胖相關性之. 勵運動次數較少、伸展運動次. 探討. 數較多者與兒童肥胖與否達統 計顯著意義。. 25.

(36) 以步行及騎乘自行車為通學方 通學方式及坐 式之學童,其柔軟度、肌力、 潘美香. 式 生 活 型 態 對 國小五、六 肌耐力及心肺耐力等方面表現. (2010). 國 小 學 童 健 康 年級學童 較他人載送方式通學之學童為 體適能之影響 佳,但兩組間未達顯著差異。 影響國小學童 1. 本研究歸納出影響體適能表. 賴兆晃. 體適能表現因 現差異的因素有生活環境(地. (2010). 素之研究-以東 五年級學童 區)、族群、性別和運動參與 勢、和平地區學 程度。 童為例 飲食、身體活動. Maffeis、. 和父母的肥胖. Talamini&. 對兒童肥胖的. 父母的肥胖是孩子肥胖的主要 8-12 歲兒童. Tatò. 影響:一個為期. (1998). 四年的縱向研. 危險因素. 究 家庭生活方式 1.低社經地位與超重或肥胖之 間有關聯。. 和父母的身體 Burke、Beilin. 質量指數在澳. &Dunbar. 大 利 亞 的 孩 子 9~18 歲學生. (2001). 身體質量指數. 2.父母超重或肥胖表明後代肥 胖的風險更大,應確認為家庭 風險的一個標誌。. 預測:一項縱向 研究。 Morgenstern、. 社會經濟地位 10~17 歲 學 低社經背景的學生有較高風險. Sargent&. 與身體質量指 生. Hanewinkel. 超重。. 數的關係. 26.

(37) (2009) 家長誤解他們 Mathieu、. 過瘦、正常 的孩子的體重. Drapeau&. 家長對孩子的體重狀況和生活 體重、超重. 狀態阻礙了孩 Tremblay. 習慣構成誤判,產生對兒童健 及肥胖的兒. 子的生活行為 (2010). 康體重管理的不利環境因素。 童及其家長. 評估 從親子互動關. 父母教養子女的做法(專制、. 係客觀測量兒 Hennessy 等. 權威、民主) 明顯與兒童體力 6-11 歲兒童. 童體力活動量(2010). 活動相關。採用民主教養方式 及其家長. 採用橫斷面的. 的家庭,其孩子的體力活動較. 研究. 持久。. 家長和孩子的 身體活動和久 小學 6 年級 研究結果呈現父母看電視的時 Jago 等. 坐 不 動 的 時. (2010). 間:做積極的父. 的孩子和他 間與孩子呈相關,但父母身體 們的父母. 活動的時間則與孩子無關. 母樹立積極的 孩子嗎? 社會經濟地位 在8 - 11歲的兒 Drenowatz 等.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孩子很可 8 - 11 歲兒. 童習慣性的體 (2010). 能顯示低體力活動水平,從事 童. 力活動和久坐. 久坐的活動,並有較高的BMI。. 行為的影響 McMinn、. 不同種族兒童. 歐洲白人的參與者,有兄弟姊. Esther &. 體 力 活 動 與 其 9-10 歲的中 妹者做更多的體力活動。家庭. Whincup. 家 庭 和 住 家 環 小學生. 汽車擁有量被認為是負相關,. (2011). 境的關聯性-橫. 而擁有家庭寵物者與體力活動. 27.

(38) 截面的孩子心. 則呈正相關。. 臟和健康研究 雙親的中度到劇烈的身體活動 (MVPA)與久坐不動的時間, Fuemmeler、 直接測量親子 Anderson &. 和兒童體力活動和久坐不動的 4-5 年 級 的. 之間體力活動 Mâsse. 時間呈正相關,亦即父母的身 學生家庭. 關係. 體活動時間多,孩子也多會從. (2011) 事身體活動;父母較長久坐不 動,孩子也多會採用此種方式。 兒童的身體活 動和父親的身 Brophy、Rees. 體質量指數是. 肥胖的父親,其子女肥胖的比. &Thomas. 影 響 兒 童 肥 胖 8 歲兒童. 率會較高,其影響比母親顯. (2012). 的重要因素-學. 著,且在女兒肥胖的關連最高. 校基礎的橫斷 面研究 超重和正常體 重的8歲兒童與 母親的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 Karppaned 等. 其父母身體活. (2012). 動及健康體適. 8 歲兒童. 能與孩子的體能表現上具有關 聯性。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則無。. 能的關聯性之 研究 9歲兒童超重和 Keane 等. 女性性別、 單親家庭類型、母. 肥胖測量與父. 親受教育程度低、低的家庭社 9 歲兒童. (2012). 母的體重狀況. 經和父母的超重狀況大大增加. 和家族的社會. 兒童肥胖的幾率。. 28.

(39) 經濟地位相關 研究 父母大多以所看到的線索來作 出決定,最常見的是,他們認 為自己的孩子有大量的身體活 關於兒童身體. 動,或者說,他們並不認為他. 活動及家長意 Bentley 等. 們已經超重。另外家長認為環 6 至 8 歲的. 見對其身體活 (2012). 境因素如貨幣成本,時間的限 兒童. 動的干預:一個. 制,缺乏活動提供和惡劣的天. 定性研究. 氣,對於他們孩子的身體活動 的是主要障礙。另外也認為家 長的支持是孩子參與身體活動 的重要推動者。 主動上下學,特別是騎自行. Østergaard、,. 兒童與青少年. Kolle&. 上學通勤方式. Andersen. 與體適能之間. 車,相較於被動通勤(父母接 小學~高中. 送)會具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組 成和更好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的. (2013). 的關聯性 健康。. 根據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影響學童的家庭因素可說是包羅萬象,大致 上可歸類為居家環境、家中成員個人特質與生活方式三個面向,然而從中亦發 現,有些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例如家庭社經地位、家長生活型態等。本研究將 著重在家長的生活型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去做探討。. 29.

(40) 第三節. 本章結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解決了我們生活上的許多不便之處,但是生活上的 方便,也造成了我們身體勞動的機會減少。比如說,以前的人出門習慣走路, 現在的人出門則是以車代步;以前的人多以自身肢體搬運物品,現在則有機器 代勞。加上現在視聽設備發展突飛猛進,隨著電視、電腦的出現,大大改變了 現代人類的休閒模式,許多人的生活習慣漸趨坐式生活,如此發展下去,造成 了許多人漸漸產生了惰性,而懶得運動,在多數人運動不足的情況下,體能開 始下降,各種惱人的疾病開始纏身,即使醫療的進步延長了現代人的壽命,但 罹患慢性病的人口也迅速增長,嚴重干擾到老年生活,甚至得病的年齡還不斷 下降,許多以往只見於老人的疾病,現在也會在年輕人甚至兒童身上發現,如 此發展下去,實在令人擔憂。為了改善自身的健康,就必須擁有健康的體適能, 根據本章所蒐集的文獻資料,證明健康體適能對於促進個人健康及預防疾病上 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要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體適能,並非一蹴可幾的事情,需要從小就 培養出健康的生活型態。對於幼小的孩童來說,除了遺傳是他們無法去改變的 影響因素之外,其他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因素,則端賴生活上的養成。前面已 提及生活環境與健康體適能具有關聯性,而與學童最密切的環境關係中,家庭 環境可說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就研究者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各項 有關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其研究結果不盡一致,諸如 社經地位、家長生活習慣、運動態度等對子女體適能的影響。且有些家庭因素 所探討的文獻資料太少,甚或找不到相關文獻資料,例如扶養者年紀與孩子間 的差距,是否也對孩子的健康體適能造成影響。 此外,有鑒於本校高年級學生的體適能表現不盡理想,在學校教師的努力 之下,效果有限。因此研究者本身想就家庭對個人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再作探討, 以期能從與學童最密切的家庭環境中著手,提升學童的健康體適能。. 30.

(41)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擬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現況,並探討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高 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透過問卷調查及實測 方式進行研究。本章之目的主要在說明研究設計與實施方式,內容共分六節, 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程序,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研究對 象,第五節為研究方法與工具,第六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等六個部分,茲分節 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背景、目的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歸納出如下圖 1 所示的研究架構。 家長背景變項 1.身體組成 2.年紀 3.社經地位 學童健康體適能 家長生活型態. 1.身體組成 2.心肺耐力 3.柔軟度 4.肌力及肌耐力 5.瞬發力. 1.運動習慣 2.靜態休閒時數. 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 1.運動認知 2.運動態度 圖1. 研究架構圖. 31.

(42) 第二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四個時期,依序為準備期,發展期,實施期以及資料處 理。在準備期時,研究者先擬定所欲研究的方向,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確 定研究主題,並設定研究問題。接下來進入發展期,根據研究的主題與問題, 開始蒐集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進行探討,然後確立研究架構,進行對象的選 擇,並擇定研究法,擬訂調查問卷及健康體適能檢測方式,完成研究計畫並口 頭發表進行審查。發展期過後,便開始進入實施期,此時期一方面發放問卷進 行調查,另一方面對施測對象進行體適能檢測。最後就所蒐集的問卷資料及體 適能檢測結果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然後做出結論與建議,完成論文撰寫。全 部流程如圖 2 所示。. 32.

(43) 準. 擬定研究方向. 備. 確定研究主題 期. 設定研究問題. 文獻蒐集與探討. 發. 建立研究架構. 展. 確認研究對象. 擇定研究工具 期. 選取調查問卷. 擇定體適能檢測方式. 完成研究計畫與審查 實 施 期. 實施問卷與體適能檢測. 完成資料蒐集. 資. 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 料 處. 做出結論與提出建議. 理. 完成論文 圖2. 研究流程圖 33.

(4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背景、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 1:不同家長背景變項導致學童在健康體適能表現上呈現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家長的生活型態導致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上呈現顯著差異。 假設 3:不同家長的運動認知與態度導致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上呈現顯著 差異。.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就讀於屏東縣鹽埔國小 102 學年度高年級之 136 位學童及其家長 為研究對象。.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測驗法,以屏東縣鹽埔國小 102 學年度 136 位高年 級學童及其家長為樣本,用「家庭背景基本資料」、「家長運動及保健的認知與 態度量表」來調查學童的家庭背景、家長生活習慣,以及家長的運動與保健的 認知與態度,並採用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所公布的學童體適能檢測方式,進行學 童體適能的檢測,在蒐集資料之後,經過分析整理,藉以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因 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的影響,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家庭背景基本資料調查表: (一)扶養者身體質量相關資料: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能準確反映體型的指數,也是目前常用判斷 個人體型的依據。計算方式是以個人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之平方. 34.

(45) 即可求出。 BMI 的標準在歐美國家及亞太地區略有不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 健康署(2013) 的建議,國人的 BMI 標準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國人的健康體位標準表 身體質量指數. 狀況. BMI<18.5. 過輕. 18.5≦BMI< 24. 理想範圍. 24≦BMI< 27. 體重過重. 27≦BMI. 肥胖.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2013)。. 本研究則參考上述分類標準,將身體質量指數部分分為過輕、標準及過重 (BMI 值≧24)三類。. (二)扶養者年紀: 本研究的年紀分類係採用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所做的臺灣營養健康狀 況變遷調查中,將年齡分成青年(19-30 歲) 、壯年(31-44 歲) 、中年(45-64 歲) 及老年(65 歲以上) 。. (三)扶養者學歷與職業: 本研究係採用林生傳(2005)參考美國何林夏(A. B. Hollingeshead)所設計 的「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 ,並酌予修改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區分方式。在 教育程度方面,區分為第一級是得有碩、博士學位者;第二級是大學校院畢業、 技術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者;第三級是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第四級是高 中、職畢業者;第五級是國中畢業者及其他。 而在職業方面,區分為第一類高級專業及行政人員;第二類專業人員及中 級行政人員;第三類半專業及一般公務人員;第四類技術性工人;第五類半技 術及非技術工人。研究者根據此五類,再參酌行政院主計處總處(2011)所公 布的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以及洪巧(2006) 、許憶真(2004) 、邱欣雁(2005) 等人之研究,完成職業細項分類。. 35.

(46) (四)扶養者運動習慣: 這裡所指的運動習慣係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肥胖防治網中 有關成人規律身體活動的建議,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中等強度活動 150 分 鐘或高強度活動 75 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且建議成人每天至少運動 20 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運動持續 10 分鐘以上,每週至少三次才能有改 善身體組成的效果。 而這裡所說的中等強度是指感覺有點累,心跳稍微加快,但過程中還能順 暢講話的活動,例如:快走、健走、一般速度騎腳踏車、一般速度游泳、土風 舞之類的慢舞、太極、較緩和的球類運動等。至於高強度活動則是指會讓身體 感覺很累,心跳快很多,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的運動。例如:慢跑、 登山、爬梯、快速騎腳踏車、快速游泳、有氧舞蹈之類的快舞、健身房舉重、 較激烈的球賽等(劉影梅,2006) 。. (五)扶養者閒暇時平均每天的靜態休閒時數: 本研究所謂靜態休閒活動,包含看電視、電影、上網、玩手機、閱讀、下 棋...等耗費極低體力的活動。藉以探知扶養者日常生活是否趨向於坐式生活型 態。. 二、家長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量表: 本量表係採用由林瑞興、龍田種(1996)所修訂的「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 量表」。原量表在效度方面,以95位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系學生、54位私立輔仁 大學民生學院一般科系學生為受測者,內容分為運動認知、保健認知、運動態 度、保健態度四個部分。在信度考驗方面,採用再測信度及Cranach's α係數考 驗此量表的穩定性與內部一致性。此量表的再測信度為 r=0.75,表示此表穩定 性極佳;Cronbach's α係數為0.83,表示此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此量表經修訂後,由原先53題刪除了9題,選定具有信度及效度的44題,可做為. 36.

(47) 測試一般人的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之用。 量表內容分為四個分量表,以五點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沒 意見,4=同意,5=非常同意)方式作答。本研究採以回收問卷的「運動認知」 及「運動態度」二個分量表進行分析。在運動認知量表方面,題目計有第9、24、 33、34、35、36、37、38、39、40、41、42、43、44題,其中第34、35、36、38、 40、43題,採反向計分。在運動態度量表方面,計有第1、2、3、4、5、10題, 其中第2、3、4題為反向計分。. 三、學童體適能檢測: 依據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教育部,2013) ,有關國小學生的體適能檢測項目 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 走等項目,茲將其測驗方式簡述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 1.測驗目的: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2.測驗器材:身高器、體重器 3.方法: (1)身高: a.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踵密接、直立,背部、臀部及腳踵四 部分均緊貼量尺。 b.受測者眼向前平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成直 角。 眼耳線和橫板平行 c.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37.

(48) (2)體重: a.受測者最好在餐畢兩小時後測量,並著輕便服裝,脫去鞋 帽及厚重衣 物。 b.受測者站立於體重器上,測量此時之體重。 c.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4.記錄: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代入 此公式中: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2. (二)坐姿體前彎: 1.測驗目的:測驗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 等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2.測驗器材:布尺或膠布、固定膠帶 3.方法: (1)受測者坐於地面或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避免雙腿分開寬),膝 蓋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雙腿之開)。 (2)受測者雙腿腳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 (3)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 抖動)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二秒,以便記錄。 (4)兩中指互疊觸及布尺之處,其數值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 5.記錄方法: (1)嘗試一次,測驗二次,取一次正式測試中最佳成績。 (2)記錄單位為公分。. 38.

(49)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測驗目的: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 2.測驗器材:碼錶、墊子或其他舒適的表面。 3.測驗時間:一分鐘。 4.方法步驟: (1)預備時,請受試者於墊上或地面仰 臥平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 輕放肩上(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屈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平貼地 面。 (2)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穩定。 (3)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 動作,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4)聞(預備)口令時保持(1)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一分鐘內 做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結束,以次數愈多者為愈佳。 5. 記錄方法:以次為單位計時六十秒;在三十秒時與六十秒時分別記錄其 完整次數。. (四)立定跳遠: 1.測驗目的:測驗瞬發力。 2. 測驗器材:石灰、皮尺。 3.方法步驟: (1)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 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39.

(50) (2)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3)每次測驗一人,每人可試跳2次。 (4)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4.記錄: (1)成績記錄為公分。 (2)可連續試跳2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3)試跳犯規時,成績不計算。. (五)800公尺跑走 1.測驗目的:測量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2.測驗器材:計時碼錶、石灰、哨子、信號旗、號碼衣、田徑場或空曠之地 面。 3.方法步驟: (1)運動開始時即計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以跑步完成測驗,如中 途不能跑步時,可以走路代替,抵終點線時記錄時間。 (2)測驗人數過多時,可訓練或安排協測人員或穿戴號碼衣。 4.記錄: (1)記錄完成800公尺時之時間(分與秒)。 (2)記錄單位為秒(幾分幾秒)。. 40.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從調查問卷所獲得的資料,採用SPSS套裝軟體18.0版進行統計分析, 並以如下的統計方法進行資料比較,茲分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把問卷調查資料與學童體適能施測結果整理後,做有系 統的分析和解釋。 二、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檢定家長身體質量指數與學童健康體適能表 現是否相關。 三、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考驗家長年紀、社經地位、運動習慣、靜 態休閒時數、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子女體適能表現的影響。差異若達統計顯著水 準,則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皆定為p< .05。. 41.

(5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針對本研究的問卷資料及學童健康體適能測驗結果,以統計方法 加以整理分析,並就分析結果加以說明與討論,以驗證各項研究假設。全章共 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第二節為家長背景對國小學童健康 體適能表現之影響;第三節為家長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影 響;第四節為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影響,第五節 為本章小結,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以屏東縣鹽埔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童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計發 出 136 份問卷,回收之問卷為 133 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 98%。本節針對各研 究變項,分別計算個數、百分比、平均數與標準差,以了解各研究變項的現況。. 一、家長背景變項現況之分析: 本段旨在利用次數分配, 計算研究對象在各背景變項的個數與百分比,以 了解研究對象各種背景的分布情形。背景變項包含家長年紀、家長身體質量指 數及家庭社經地位三項,茲分述如下。. (一)家長年紀: 在家長的年紀部分,其分布情形如表 4-1 所示。身分為父親者,年紀以 31-44 歲最多,有 68 人,占 64.2%;45-64 歲有 36 人,占 34%;30 歲以下及 65 歲以 上,皆只有 1 人,各占 0.9%。身分為母親者,年紀以 31-44 歲最多,有 87 人, 占 82.9%;45-64 歲有 13 人,占 12.4%;30 歲以下 5 人,占 4.8%。至於身分為 其他者,年紀以 45-64 歲最多,有 7 人,占 53.8%;31-44 歲有 4 人,占 30.8%; 65 歲以上有 2 人,占 15.4%。. 42.

數據

表 4-12 本校高年級學童 800 公尺跑走統計表.............  54  表 4-13 家長身體質量指數與兒童健康體適能相關統計表...  55  表 4-14 家長年紀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圖 次
表 2-2  家庭背景因素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黃一昌  (1999)  宜 蘭 縣 不 同 社會 階 層 兒 童 健康 體 適 能 之 城 鄉比較  國小五年級男童  城鄉不同社經等級國小學童在健康體適能的表現上均無顯著差異  黃文俊  (1999)  國 小 五 年 級 男童 通 學 方 式 與身 體 活 動 在 健 康 體 適 能 之 影 響分析  國小五年級男童  步行或騎乘腳踏車通學之學童在腰臀圍比、肌力、柔軟度及心肺適能方面優於搭
表 4-4  家長運動習慣之次數分配表  變項  組別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幾乎沒有  57  51.8 偶爾達到  45  40.9父親  經常達到  8  7.3 幾乎沒有  48  45.3 偶爾達到  53  50.0母親  經常達到  5  4.7 幾乎沒有  3  23.1 偶爾達到  7  53.8家長運動習慣 其他  經常達到  3  23.1 (二)家長平日每天靜態休閒時數:          在家長平日每天靜態休閒時數部分,其分布情形如表 4-5 所示。身分為父 親者,其平日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OGLE-III fields Cover ~ 100 square degrees.. In the top figure we show the surveys used in this study. We use, in order of preference, VVV in red, UKIDSS in green, and 2MASS in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