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對於家長的建議:

與學童關係最親密的家長,要以身作則,多吸收體適能相關知識,養成運 動習慣,如此不但可以讓自身擁有健康的身體,並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此鼓 勵孩子從事運動將更有說服力,亦能藉由彼此分享運動樂趣來促進家人間的情 感。

二、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擴大研究對象與區域範圍,可避免家長資料過於集中,而失去比較性。如 此將更能顯現出學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對其體適能的影響力,而其研究的結果 也將更具完整性與代表性。

此外,學童的家庭背景包含層面甚廣,未來研究者可再針對以前研究 較少著墨的項目去做研究,諸如: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組成形態、手足 的運動習慣、家中的設備等對學童體適能表現之影響,國內在這方面的研 究資料甚少,若能從事這些方面的研究,對於相關單位擬定提升學生體適 能政策上,將更有參考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博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鍾和(譯)(1991)。兒童發展。臺北市:大洋出版。(Hurlock, E. B., 1981)

王正通(2007)。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 能指導手冊(頁9)。臺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2007)。體適能。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 編),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下(頁 565-566)。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方進隆(200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健康體適能理論 與實務(頁 1-7)。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內政部統計處(2013)。 102年第21週內政統計通報(101年及102年1-4月結婚狀況 統計)。取自內政部統計處,最新消息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 nt.aspx?sn=743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體育專輯:學校體育。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體育專輯:體育思潮。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 101 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11)。 100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2012年5月25日,取自行政院 衛生署,焦點新聞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 s_no=25&level_no=1&doc_no=84788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2013年5月19日,取自行政院 主計總處,政府統計網址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3213&CtN ode=3504&mp=1

任倩儀(2001)。家庭親子間飲食與身體活動量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水碧、朱嘉華、林嘉志、李佳倫、鄭景峰、林瑞興、洪暐、黃泰諭(譯)

(2012)。體適能評估與運動處方。臺北市:禾楓。(Heyward , V. H., 2010)

李水碧(譯)(200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湯姆生。

(Hoeger, W. W. K. & Hoeger, S. A., 2003)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 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濟仲(2008)。父母的運動熱情對子女運動參與信念和行為。未出版博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李麗惠(2008)。臺北市忠孝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博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雅庭(2009)。母親飲食行為對國小學童早餐攝取之影響-以桃園縣中山國小 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呂雪彗(2012,11月15日)。亞洲人比身材台灣人最胖。工商時報。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 手冊(頁50)。臺北市:教育部。

林貴福、盧淑雲(2011)。運動保健與體適能。新北市:冠學文化。

林瑞興、龍田種(1996)。大專學生對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量表之信度與 效度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313-324。

林瑞興(2006)。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對男童體過能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運 動科學學刊,2,107-118。

林瑞穗(譯)(2002)。社會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Donald, C. C., & Light, S. K., 2001)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孟輝(2004)。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華泰。

卓俊辰(2005)。體適能與運動處方。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主編),

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頁130)。新北市:易利圖書。

法務部(2012)。民法。2013年5月9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民法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邱欣雁(2005)。父母期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才藝學習、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姚慧萍(2007)。學童肥胖之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之多層次分析。未出版博碩 士論文,私立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馬志豪(2009)。飲食行為、身體活動及家長健康知能對兒童肥胖相關性之探討。

未出版博碩士論文,私立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元民(2006)。體育學導論(第二版)。臺北市:品度。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金龍、謝清秀(2004)。不同家庭背景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2003台灣運 動教育學會學術論文集(頁255-26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納企業。

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 手冊(頁94)。臺北市:教育部。

陳俊忠(2005)。現代生活與健康。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主編),

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頁2)。新北市:易利圖書。

陳盈位、蘇秦玉(2003)。運動態度量表編製之初步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459-465。

教育部(2007)。樂活運動站實施計畫。2013 年 5 月 2 日,取自教育部體育司,

樂活運動站網址 http://www.lohas-sport.org.tw/plan.html

教育部(2011)。98 及 99 學年度縣市/中辦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四項檢測均達常模 百分等級 25 以上之比率。教育部縣市體適能輔導計畫會議手冊(頁 19-20)。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體適能測驗。2013 年 5 月 2 日,取自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 站網址 http://www.fitness.org.tw/measure01.php

國家衛生研究院(2010)。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05-2008國人身高、體 重、身體質量指數狀況。取自http://nahsit.nhri.org.tw/public_frontpage?

page=9

張熙幗(2000)。兒童肥胖與家庭環境因素之關係探討。未出版博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博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張樹立(2004)。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惠玉(2003)。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 之關係。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博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許筑婷(2010)。父母親飲食行為及教養與兒童體位相關性探討。未出版博碩士 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梁懷茂(1984)。社會學。臺北市:黎明。

梁喬琪(2007)。探討重要肥胖候選基因、飲食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肥胖風險 之影響:竹東朴子社區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一昌(1999)。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未出版博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文俊(1999)。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 析。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世銘(2004)。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美貞(2008)。國小學童體適能與家庭背景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光復國小 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 手冊(頁33)。臺北市:教育部。

黃廼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詹雅芳(2011)。飲食主導者對國小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影響因素之分析。未出 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惠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健康體適能、同儕關係之相關 探究─以彰化縣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

臺中市。

廖彬如(2009)。臺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體型意識、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劉影梅(2006)。常見活動之辨別。臺灣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自填短版使用手冊 (頁17)。臺北市:國民健康局。

潘美香(2010)。通學方式及坐式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 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賴兆晃(2010)。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表現因素之研究-以東勢、和平地區學童為 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賴雅馨(2006)。父母親的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及行為涉入、兒童知覺父母涉入的 品質與兒童的運動期望價值信念及運動參與行為。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賴榮俊(2005)。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