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測驗法,以屏東縣鹽埔國小 102 學年度 136 位高年 級學童及其家長為樣本,用「家庭背景基本資料」、「家長運動及保健的認知與 態度量表」來調查學童的家庭背景、家長生活習慣,以及家長的運動與保健的 認知與態度,並採用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所公布的學童體適能檢測方式,進行學 童體適能的檢測,在蒐集資料之後,經過分析整理,藉以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因 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的影響,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家庭背景基本資料調查表:

(一)扶養者身體質量相關資料: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種能準確反映體型的指數,也是目前常用判斷 個人體型的依據。計算方式是以個人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之平方

即可求出。 BMI 的標準在歐美國家及亞太地區略有不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 健康署(2013) 的建議,國人的 BMI 標準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國人的健康體位標準表 身體質量指數 狀況

BMI<18.5 過輕 18.5≦BMI< 24 理想範圍

24≦BMI< 27 體重過重 27≦BMI 肥胖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2013)。

本研究則參考上述分類標準,將身體質量指數部分分為過輕、標準及過重

(BMI 值≧24)三類。

(二)扶養者年紀:

本研究的年紀分類係採用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所做的臺灣營養健康狀 況變遷調查中,將年齡分成青年(19-30 歲)、壯年(31-44 歲)、中年(45-64 歲)

及老年(65 歲以上)。

(三)扶養者學歷與職業:

本研究係採用林生傳(2005)參考美國何林夏(A. B. Hollingeshead)所設計 的「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並酌予修改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區分方式。在 教育程度方面,區分為第一級是得有碩、博士學位者;第二級是大學校院畢業、

技術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者;第三級是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第四級是高 中、職畢業者;第五級是國中畢業者及其他。

而在職業方面,區分為第一類高級專業及行政人員;第二類專業人員及中 級行政人員;第三類半專業及一般公務人員;第四類技術性工人;第五類半技 術及非技術工人。研究者根據此五類,再參酌行政院主計處總處(2011)所公 布的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以及洪巧(2006)、許憶真(2004)、邱欣雁(2005)

等人之研究,完成職業細項分類。

(四)扶養者運動習慣:

這裡所指的運動習慣係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肥胖防治網中 有關成人規律身體活動的建議,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中等強度活動 150 分 鐘或高強度活動 75 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且建議成人每天至少運動 20 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運動持續 10 分鐘以上,每週至少三次才能有改 善身體組成的效果。

而這裡所說的中等強度是指感覺有點累,心跳稍微加快,但過程中還能順 暢講話的活動,例如:快走、健走、一般速度騎腳踏車、一般速度游泳、土風 舞之類的慢舞、太極、較緩和的球類運動等。至於高強度活動則是指會讓身體 感覺很累,心跳快很多,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說話的運動。例如:慢跑、

登山、爬梯、快速騎腳踏車、快速游泳、有氧舞蹈之類的快舞、健身房舉重、

較激烈的球賽等(劉影梅,2006)。

(五)扶養者閒暇時平均每天的靜態休閒時數:

本研究所謂靜態休閒活動,包含看電視、電影、上網、玩手機、閱讀、下 棋...等耗費極低體力的活動。藉以探知扶養者日常生活是否趨向於坐式生活型 態。

二、家長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量表:

本量表係採用由林瑞興、龍田種(1996)所修訂的「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 量表」。原量表在效度方面,以95位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系學生、54位私立輔仁 大學民生學院一般科系學生為受測者,內容分為運動認知、保健認知、運動態 度、保健態度四個部分。在信度考驗方面,採用再測信度及Cranach's α係數考 驗此量表的穩定性與內部一致性。此量表的再測信度為 r=0.75,表示此表穩定 性極佳;Cronbach's α係數為0.83,表示此量表具有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此量表經修訂後,由原先53題刪除了9題,選定具有信度及效度的44題,可做為

測試一般人的運動和保健的認知與態度之用。

量表內容分為四個分量表,以五點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沒

意見,4=同意,5=非常同意)方式作答。本研究採以回收問卷的「運動認知」

及「運動態度」二個分量表進行分析。在運動認知量表方面,題目計有第9、24、

33、34、35、36、37、38、39、40、41、42、43、44題,其中第34、35、36、38、

40、43題,採反向計分。在運動態度量表方面,計有第1、2、3、4、5、10題,

其中第2、3、4題為反向計分。

三、學童體適能檢測:

依據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教育部,2013),有關國小學生的體適能檢測項目 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 走等項目,茲將其測驗方式簡述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

1.測驗目的: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2.測驗器材:身高器、體重器

3.方法:

(1)身高:

a.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踵密接、直立,背部、臀部及腳踵四 部分均緊貼量尺。

b.受測者眼向前平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成直 角。 眼耳線和橫板平行

c.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2)體重:

a.受測者最好在餐畢兩小時後測量,並著輕便服裝,脫去鞋 帽及厚重衣 物。

b.受測者站立於體重器上,測量此時之體重。

c.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4.記錄: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代入 此公式中: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2

(二)坐姿體前彎:

1.測驗目的:測驗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 等組織之韌性或伸展度。

2.測驗器材:布尺或膠布、固定膠帶 3.方法:

(1)受測者坐於地面或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避免雙腿分開寬),膝 蓋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雙腿之開)。

(2)受測者雙腿腳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

(3)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 抖動)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二秒,以便記錄。

(4)兩中指互疊觸及布尺之處,其數值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

5.記錄方法:

(1)嘗試一次,測驗二次,取一次正式測試中最佳成績。

(2)記錄單位為公分。

(三)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測驗目的: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

2.測驗器材:碼錶、墊子或其他舒適的表面。

3.測驗時間:一分鐘。

4.方法步驟:

(1)預備時,請受試者於墊上或地面仰 臥平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 輕放肩上(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屈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平貼地 面。

(2)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穩定。

(3)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 動作,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4)聞(預備)口令時保持(1)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一分鐘內 做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結束,以次數愈多者為愈佳。

5. 記錄方法:以次為單位計時六十秒;在三十秒時與六十秒時分別記錄其 完整次數。

(四)立定跳遠:

1.測驗目的:測驗瞬發力。

2. 測驗器材:石灰、皮尺。

3.方法步驟:

(1)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

雙臂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2)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3)每次測驗一人,每人可試跳2次。

(4)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4.記錄:

(1)成績記錄為公分。

(2)可連續試跳2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3)試跳犯規時,成績不計算。

(五)800公尺跑走

1.測驗目的:測量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2.測驗器材:計時碼錶、石灰、哨子、信號旗、號碼衣、田徑場或空曠之地 面。

3.方法步驟:

(1)運動開始時即計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以跑步完成測驗,如中 途不能跑步時,可以走路代替,抵終點線時記錄時間。

(2)測驗人數過多時,可訓練或安排協測人員或穿戴號碼衣。

4.記錄:

(1)記錄完成800公尺時之時間(分與秒)。

(2)記錄單位為秒(幾分幾秒)。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從調查問卷所獲得的資料,採用SPSS套裝軟體18.0版進行統計分析,

並以如下的統計方法進行資料比較,茲分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把問卷調查資料與學童體適能施測結果整理後,做有系 統的分析和解釋。

二、以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檢定家長身體質量指數與學童健康體適能表 現是否相關。

三、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考驗家長年紀、社經地位、運動習慣、靜 態休閒時數、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子女體適能表現的影響。差異若達統計顯著水 準,則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皆定為p< .0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針對本研究的問卷資料及學童健康體適能測驗結果,以統計方法 加以整理分析,並就分析結果加以說明與討論,以驗證各項研究假設。全章共 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第二節為家長背景對國小學童健康 體適能表現之影響;第三節為家長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影 響;第四節為家長運動認知與態度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表現之影響,第五節 為本章小結,茲分述如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