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入初期的電影放映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21-35)

第二章 電影的傳入與運用

第一節 傳入初期的電影放映

電影技術的原理始於一種運用視覺暫留原理的簡單科學玩具,藉由置於圓筒 中快速轉動的連續圖像,創造出動態之錯覺。1839 年,法國舞台劇背景畫家路 易.達蓋爾(Louis Lacqeus Mand Daguerre)與英國的威廉.塔爾波特(William Fox Talbot)相繼發明影像攝影與顯影的技術,此後,相關之攝影技術發展迅速,法 國的傑森(Pierre Jules Cèsar Janssen)、馬黑(Éstienne-Jules Marey)及英國攝影 家麥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等人,陸續研發出連續攝影的技術,應用於 天文攝影、生理學及動態影像等領域;1880 年,麥布里奇進一步結合法國砲兵 軍官 Franz Von Uchatius 發明之幻燈投影機,放映其「Animal in Motion」連續影 像作品,稱之為「動物活動鏡(The Zoogyroscope)」,此係電影概念的原型。隨 後,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 Edison)與其助手狄克生(W. K. L. Dickson)

根據前述的研究成果,於 1893 年發表最初的電影放映和攝製技術,翌年,法國 的盧米埃兄弟改良愛迪生的發明,製作出能夠於開放空間放映與移動拍攝的電影 攝影、放映機械。11

世界上第一次的公開電影放映出現於 19 世紀末葉的法國,1895 年 12 月 28 日,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在巴黎放映他們的第一部影片「火 車進站」;與此同時,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也發展出類似的電影攝製、放映技術;

隨後,電影挾其真實重現動態影像的奇幻特質,以嶄新娛樂物之姿,迅速地在歐 美各主要城市中出現。12

1896 年末,電影經由「京都モスリン紡織會社」工程師稻畑勝太郎自法國 傳入日本。稻畑曾經以日本京都府第十回海外留學生身分,於 1877 年留學法國 里昂工業學校。1896 年 3 月,稻畑奉命再次赴法考察紡織工廠設計期間,經里 昂工業學校時期同窗奧古斯都‧盧米埃介紹,得知其弟路易‧盧米埃發明之電影

11 中崎昌雄,〈活動写真への道 Muybridge ,Marey, Edison〉,《中京大学教養論叢》(34:3)1994.02,

頁 113-178;Richard M. Barsam 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真實 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臺北:

遠流出版社,1996),頁 26-31。

12 同上書,頁 21、33-35、39-40、48-49。

14

技術,並留下深刻之印象,認為電影呈現的動態影像比起相片將更能向日本人介 紹歐洲的文明科技;是年 11 月,稻畑偕同電影技師杜雷爾(M.Durel),攜帶兩 臺電影放映機與攝影器材返國,並於 1897 年 1 月在京都四条河原附近舉行試映 會,是為日本最初的電影放映活動。不久,又陸續在京都、大阪地區舉辦售票之 娛樂性質的電影放映會,觀看者無不深受電影動態影像之震撼。

同年,東京的吉澤商店亦購入電影放映機,在東京的高級劇院神田錦輝館舉 行售票電影放映。其後,駒田好洋、橫田永之助等人相繼展開商業性的巡迴電影 放映,更加速電影之傳佈,日本各主要都市紛紛開始出現商業娛樂性質的電影放 映活動。13由此可知,日本最初的電影放映活動,是以新奇娛樂物之樣貌,透過 固定劇場與巡迴電影放映隊呈現於一般民眾的面前。

一、電影傳入臺灣

1899 年前後,電影自日本傳入臺灣。目前可知臺灣最初放映電影的紀錄,

是 1899 年 9 月在臺北十字舘劇院連續上映十天之「美西戰爭」等短片,14該訊息 刊載於 1899 年 9 月 8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上,報導中談到「十字館本次放映 的是美國愛迪生發明之活動電氣寫真……。」15翌年 6 月,在臺灣從事木材販售 的日商大島豬市與「法國自動幻畫協會」電影技師松浦章三等人,於臺北「淡水 館」和「十字館」放映法國盧米埃兄弟之「火車進站」、「海水浴」等十餘部影片,

16是年 6 月 21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登此次電影放映活動的廣告,略謂:「今回 自 21 日起,在當地十字館連續一週開演新技術(電氣應用活動大寫真)以供觀 覽。」17

1901 年 10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再次刊登電影放映會的消息,載稱:

13 田中純一郎,《日本映画発達史 I 活動写真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頁 38-51、

95;田村志津枝,《はじめに映画があった植民地台湾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0), 頁 9。

14 報導中提到將放映「美西戰爭」等「活動寫真」,明確可知放映的是電影而非幻燈片;「美西戰 爭」被視作為最早的幾部非劇情片與戰爭電影之一。Richard M. Barsam 著、王亞維譯,前引 書,頁 58。

15 〈十字館の活動寫真〉,《臺灣日日新報》1899.09.08 日刊 5 版。

16 李道明,〈台灣電影史的第一章〉,《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2000),頁 3-27。

17 〈電氣活動大寫真〉,《臺灣日日新報》1900.06.21 日刊 6 版。

15

「激戰電影放映會自 24 日起,每晚 6 點於西門町外街一丁目之鐵路平交道南側 舉行,放映『北清事變』、『英杜大戰爭』、故北白川宮殿下洩(澳)底灣上陸之 尊容等(影片),尚有大聲美音發音機播放內地流行之「節義太夫」等樂曲作為 餘興演出。」18

而目前可知最早由臺灣人從事的電影放映活動,則是 1903-1904 年間苗栗 人廖煌在苗栗和臺北舉行的一系列商業性質電影放映會。報載其於 1903 年前往 東京學習電影放映技術,並購入放映機和約 25 部影片返臺,隨後於苗栗與臺北 大稻埕、西門街一帶從事收費之電影放映,作為娛樂用途。19

從前引《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可知,當時報紙大多強調電影的電氣化特質 及其作為嶄新科學技術的一面;初期的放映活動中亦搭配同屬新科技的音樂播放 作為餘興節目,顯示電影在傳入臺灣之初,新聞媒體是以近代科學技術的面貌將 其介紹給一般民眾。另外,電影放映活動以其新奇有趣的一面吸引民眾關注之外,

尚具有營利性與娛樂性兩項特徵,可知電影自傳入之初即是以其近代性和娛樂性 為臺灣民眾所認識。

初期的放映活動並未帶來電影的流行,一則因影片取得不易,須從日本跨海 進口;二則日治初期臺灣治安未靖,日本電影界人士來臺意願不高,三則當時在 臺灣無論是日本人或臺灣人都還未形成看電影之風氣,娛樂演藝活動仍以戲劇與 漢人傳統娛樂為主流。20迨至 1904-1905 年日俄戰爭期間,受到戰時民間不安情 緒的影響,臺灣官民普遍關心戰況的發展,透過各地戰爭實況影片放映之契機,

電影才開始在都市地區受到社會各界之矚目。21同一時期日本電影界亦因日俄戰 爭之故,電影院數目、電影公司組織及民眾觀影人次等皆明顯呈現擴張之趨勢。

22

二、文明開化的象徵

電影傳入臺灣不久,日本人與臺灣官方似乎已注意到運用幻燈、電影放映等

18 〈激戰活動寫真會〉,《臺灣日日新報》1901.10.23 日刊 5 版。

19 〈活動寫真〉,《臺灣日日新報》1904.01.07 日刊 5 版。

20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出版社,1998),頁 56-58。

21 詳閱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 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

前衛出版社,2002),頁 274-276;田村志津枝,前引書,頁 66。

22 詳閱佐藤忠男,《增補版 日本映畫史 1》(東京:岩波書店,2006),頁 107-113。

16

近代科學產物,作為彰顯文明開化象徵之用途,相繼於各地方舉行幻燈或電影放 映會,向臺灣民眾公開放映幻燈片或電影,透過近代科學技術的展示,作為日本 殖民統治文明開化之象徵。

例如 1896 年 11 月 21 日新竹國語傳習所的始業式中,當局即特別舉行幻燈 放映會,向在場的 300 多名臺灣民眾展示代表近代科學文明的幻燈技術,《臺灣 新報》之報導談到,當局欲藉此放映會「使其認識文化為何物」,進而增強地方 民眾入學的意願。23

1900 年 6 月 19 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日人大島豬市與松浦章三在臺北 從事電影放映的消息,略謂:

此次大島豬市從日本內地攜來活動寫真……發明者為法國里昂府理學博 士盧米埃氏,其花費 21 年時間,以理化學應用之結果,於 1895 年試驗成 功。……今回大島氏依同會(法國自動幻畫協會)之託,以向土人展示學 術上之進步為目的而持來,近日將於淡水館或臺北座放映。24

報導中首先略述電影發明的概況,次則言明這次的放映活動是為了向臺灣人展示

「學術上之進步」。雖然目前未能尋獲大島豬市或「法國自動幻畫協會」之相關 文獻記載,以佐證此回放映活動的主要目的,但由上可知,該報導強調運用現代 科學產物向臺灣人展示現代學術之用意;而此次放映活動似乎頗受歡迎,因此,

在原訂之閉幕放映後又增加 3 日的延長放映。25

1901 年 11 月 21 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活動幻燈〉的消息,詳細描述 新竹舉行電影放映活動的情形,並具體描述與會人士對首次電影體驗之反應,略 謂:

(11)月之十七日,新竹北門外竹陽軒特設活動幻燈會,邀請各紳缙於午 後六日(時)至場觀會,至時,新竹廳長并守備隊長、廳內諸屬員及諸富

23 〈各直轄學校の近況(承前)新竹國語傳習所〉,《臺灣新報》1896.12.27 日刊 3 版。

24 〈活動寫真〉,《臺灣日日新報》1900.06.19 日刊 5 版。

25 〈十字館の活動写真〉,《臺灣日日新報》1900.07.01 日刊 3 版。

17

紳人民等,足有二百餘人入會。其幻燈比往常各公學校幻燈迥異,各公學 校所幻燈影,其燈係就當面照來,與人觀閱,其影中諸景係就翕相中諸景 照出,不能活□;此則用電火自背後照出,其活動非一人一事而已,舉全 局中人影出照(照出),或走、或行、或笑、或哭、或戰、或騎、或聚、

或散,無不情景必肖,使閱者如身臨當境,其幻影諸景係就北京近事,如 軍隊行停、砲火操演、天津攻戰、煙臺占領諸景,會中諸人以為,似此活 動得未曾有,每觀到入神處,群拊掌呌(叫)26妙不絕云。27

記者特別說明此次放映的電影與以往的幻燈片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指出電 影呈現之動態影像,能使觀看者產生「如身臨當境」的感受,與會者多認為這是 以往未曾經歷之嶄新體驗,無不聚精會神於影片的情節而隨之起舞;並指出此次 放映活動邀集當地各紳缙名士,包含新竹廳長、守備隊長及當地士紳、富人等重

記者特別說明此次放映的電影與以往的幻燈片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指出電 影呈現之動態影像,能使觀看者產生「如身臨當境」的感受,與會者多認為這是 以往未曾經歷之嶄新體驗,無不聚精會神於影片的情節而隨之起舞;並指出此次 放映活動邀集當地各紳缙名士,包含新竹廳長、守備隊長及當地士紳、富人等重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21-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