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影與農業改良-以「黎明之村」為例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64-86)

第三章 中日戰爭爆發前的電影與社會教育

第一節 電影與農業改良-以「黎明之村」為例

本節首先略述臺灣總督府農業改良政策的形成背景和方式,再聚焦於 1920 年代開始實施的租佃舊慣改善措施,具體說明其實際之內容,進而以具有租佃改 善事業宣傳與農業技術改良意義的電影劇本「黎明之村」為例,分析統治當局如 何運用劇本的內容,向觀看者說明農業改良政策之宗旨,進而透過情節的鋪陳,

促進其配合政策實施之意願。

一、農業改良政策

日治初期,總督府經濟政策是以改良、發展既有的茶、砂糖、米、樟腦四大 產業為主軸,31900 年 2 月,總督府殖產會議中,提出甘蔗、茶、樟腦及畜牧等 產業的發展方針,內容包含:1. 改良作物種植、加工技術;2. 家畜、飼養繁殖 技術改進;3. 向日本國內宣傳臺灣農產品 4. 召開作物品評會;5. 研擬解決樟腦 製造問題等項目。41901 年 11 月,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施政方針演說,指出開 發臺灣資源是為當前施政上最要緊之任務,其中最為當局所重視的,便是製糖工 業之發展。5

當時,日本國內製糖業尚處於發展初期,每年需進口高達 1,000 萬圓的外國 砂糖,導致外匯嚴重流失,因此亟欲降低對外糖之依賴;再者,就臺灣總督府的 立場而言,發展製糖業一方面能夠供應日本國內的砂糖需求,二方面亦有助於達 成殖民地財政獨立的目標;加以臺灣傳統製糖業已具有的各種先備條件,在某種 程度上亦有利於現代化製糖業之移植。6因此,臺灣總督府遂將製糖業的現代化 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政策。

為發展臺灣糖業,總督府先是採用殖產課技手山田熈之建議,直接引進新式 製糖工廠以取代傳統糖廍,在 1900 年以補助金 1,300 萬圓,引進三井財閥資本

3 大園市藏,《現代臺灣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4),頁 203;大園市藏,《近世臺灣 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7),頁 307。

4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頁 18。

5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南天書局復刻,1997),頁 390-

394。

6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頁 56-58。

57

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是臺灣現代化製糖業之濫觴。惟當時各種條件尚未 成熟,導致創設初期經營成效不佳,以致其他日本國內資本之投資意願低落。

翌年,臺灣總督府聘請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來臺,重新研擬糖業改革計畫。

在新渡戶向總督府提出的「糖業改革意見書」中,主張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發展製 糖工業,一方面獎勵設置新式製糖廠,同時輔導改良舊式糖廍,以提升其產值與 產量;7又針對製糖技術的革新,提出改良甘蔗品種、栽培法及製糖法等技術條 件之建議。

1902 年 6 月,臺灣總督府依照新渡戶研擬的藍圖,頒布「臨時臺灣糖務局 官制」與「臺灣糖業獎勵規則」,成立直屬於臺灣總督之「臨時臺灣糖務局」,作 為執行糖業政策的特設機關,推動甘蔗種植與製糖技術之改良、獎勵等事業,並 給予蔗農和製糖業者經營補助,以獎勵農民轉作甘蔗。8

再者,為了避免既有傳統糖廍與新式糖廠競爭原料,乃於 1905 年頒布「製 糖場取締規則」,劃定「原料採取區域制」,規定未經許可的傳統糖廍,不得於原 料採取區內設置,而區域內生產之甘蔗亦不得逕自移出,或供作砂糖以外的用途。

9意即在前述糖業保護政策下,新式糖廠得以獨占區域內的原料與製糖權,其發 展遂快速成長。迨至 1910 年末,全臺灣已有 19 間製糖公司和新式製糖工廠 36 所。10

為了蔗作技術之改良與研究,1903 年,臨時臺灣糖務局在大目降(今臺南 縣新化)成立甘蔗試作場,從事甘蔗栽培之相關實驗;1905 年糖業講習所開辦 糖業講習生制度,以養成具備現代農學知識之農業人才;1906 年,總督府合併 甘蔗試作場和糖業講習所設立糖業試驗場,從事甘蔗栽培、砂糖及其副產品生產、

蔗苗培育、病蟲害防治、蔗糖分析等之實驗,以及糖業講習生的培養;及至 1910 年代初期,臺灣總督府又陸續成立檢糖所與蔗苗養成所,從事蔗糖、肥料分析檢 定,與蔗苗培育等工作。11

7 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頁 2-1-7。

8 同上論文,頁 2-11-12。

9 同上論文,頁 2-13-14。

10 東鄉實、佐藤四郎,《臺灣植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1916),頁 194-195。

11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畢業生與臺灣近代糖業研究-以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技師技手為中心〉,

《臺灣學研究》第 6 期(2008.12),頁 1-26。

58

糖業試驗場的主要業績在蔗種改良、蔗糖製造、害蟲研究及耕種技術改善等 方面,以品種改良為例,自 1909 年以降,先後引進夏威夷玫瑰竹種、爪哇實生 種、爪哇大莖種等蔗種進行培育。1921 年,糖業試驗場併入中央研究所農業部 後,又於 1936 年自行培育出 F108 種,成為臺灣甘蔗品種的主流。另外,農業當 局亦針對傳統的粗放式耕作法進行改善,推廣排水灌溉、施用肥料、選種、深耕、

密植、除草、病蟲害預防等改良措施,以發展精耕細作的集約化農業經營。在前 述各項事業之推動下,甘蔗成為僅次於稻作的農產品大宗。12

1890 年代晚期,日本國內稻米生產不足,需要倚賴外米進口,導致米價騰 貴,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後,大量軍用米的輸入更帶來鉅額的軍費支出,在在 促使日本當局認識到降低外米進口的重要性。131903 年實施稻作調查結果顯示,

臺灣的稻作生產有水利灌溉不足、缺乏肥料使用、稻米品質不穩定等問題,而稻 米品質的問題尚包括米質、產量、抗病性低、稻稈脆弱、稻米檢查、勞動力、租 佃問題等複雜因素。14

1903 年臺灣總督府合併臺北、臺中、臺南三地的農事試驗場,成立總督府 農事試驗場,從事農作、肥料、育種、病蟲害及畜產等之農學研究,與農事講習 生教育;15又在 1908 年 6 月公布之「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官制」與分課規程中,大 幅擴充試驗場的組織與人員,16分設「種藝部」、「農藝化學部」、「昆蟲部」、「植 物病理部」、「畜產部」、「教育部」、「庶務部」等單位,17從事 1. 一般農事調查實 驗;2. 種苗、種畜、種禽培育;3. 土壤、肥料、農作物、加工農產品等農業相 關項目之分析鑑定與調查工作;4. 農事推廣與農事教育等農事改良工作;181921

12 何鳳嬌,前引論文,頁 3-19-29。關於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之相關研究業績,可詳見吳文 星,〈札幌農學校畢業生與臺灣近代糖業研究-以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技師技手為中心〉,

頁 1-26。關於日治時期甘蔗品種引進與改良的歷程,可詳見趙文榮,〈日治時期臺南州區之 糖業與地方社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頁 32-33。

13 李力庸,前引書,頁 19-20、26。

14 李力庸,前引書,頁 26-27。

15 臺灣農友會,《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創立十年紀念》(臺北:臺灣農友會,1913),頁 15-

16。

16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と臺灣近代農學の展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を中心として〉,《日本 統治下台湾の支配と展開》(名古屋: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頁 482-522。

17 臺灣農友會,《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創立十年紀念》,頁 15-16。

18 同上書,頁 19。

59

年中央研究所成立後,農事試驗場遂併入中央研究所農業部。19

至 1910 年為止,即使初期因設備不足與人事更迭頻繁等情形,致成績不甚 理想,然該場仍在一般作物的品種、耕種試作,與精緻化耕種、育種實驗等方面,

確立了將來研究之基礎,20例如蓬萊米之改良事業即奠基於 1908-1911 年間藤根 吉春等人戮力研究的成果。21

另外,總督府農業當局自 1906 年開始在各地方廳設置「米作通訊員」,以確 實掌握地方米作概況;又在 1901 年實施官設埤圳制度,針對全臺的水利設施展 開調查和改善計畫;並於 1908 年 12 月公佈「臺灣農會規則」,整編全臺既有的 農會組織,作為地方農業改良與農事推廣之機關。22

為進一步落實集約化農業經營等農事改良政策,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自 1920 年起,展開為期五年的第一次農業基本調查,作為政策制定的參考資料。第一次 調查的項目有:1. 耕地分配及經營調查;2. 租佃舊慣調查;3. 農家經濟調查;

4. 主要農作物生產調查;5. 農產物供給倂農業金融調查;6. 肥料供給調查;7. 土 地利用併農產適當性調查。23其中 1、2 項調查結果指出,「在現行的租佃舊慣中,

具有不少阻礙農業發展的內容,有迫切進行改良之必要。」24當局乃將租佃舊慣 調查工作自農業基本調查中獨立出來,並設置專門的改善團體。

二、臺灣總督府租佃改善事業 (一) 日治時期臺灣的租佃爭議

如前所述,臺灣總督府於 1920 年以降的一系列調查中,發現租佃舊慣仍 存在:口頭契約盛行、約期不定、契約登記比例低、地主動輒升租、中間地主制 盛行等阻礙農業發展之問題。25加以自 1920 年代後期以降,隨著農業技術提高與

19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と臺灣近代農學の展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を中心として〉,頁 482

-522;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農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頁 21-22。

20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と臺灣近代農學の展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を中心として〉,頁 482

-522。

21 同上註。

22 李力庸,前引書,頁 26-27、43-48。

23 井出季和太,前引書,頁 672-673。

24 同上書,頁 675。

25 同上書,頁 674、1086-108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に於ける小作事情と其の改善施設》

(臺北:該局,1936),頁 50-52;著者不詳,《臺灣小作改善機關 業佃會の使命》(出版地

60

稻蔗新品種的引進,26日本糖業資本爭相競逐土地以維持甘蔗原料之供應,以致 農民爭議事件增加。又,當時民族自決、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想傳入臺灣,以及農 村思想轉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等因素,亦在在促使農村的租佃爭議情形激化。

稻蔗新品種的引進,26日本糖業資本爭相競逐土地以維持甘蔗原料之供應,以致 農民爭議事件增加。又,當時民族自決、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想傳入臺灣,以及農 村思想轉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等因素,亦在在促使農村的租佃爭議情形激化。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64-8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