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影與南進宣傳-以「南進臺灣」為例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116-143)

第四章 中日戰爭時期的電影與社會教育

第一節 電影與南進宣傳-以「南進臺灣」為例

由於中日戰爭時期日本的南進政策,與近代日本國內的南進思想發展和大正 時期臺灣總督府之南方經營具有連貫性,因此,本節擬先略述日本南進政策形成 之背景和發展,再說明大正時期臺灣總督府配合日本經濟南進政策推動的南方經 營事業,以及其於日本戰時南進政策中所扮演之角色,據之分析影片「南進臺灣」

中鼓吹南進、宣傳臺灣南進據點性及臺灣近代化發展概況等主旨。

一、臺灣與日本南進政策

1868 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結束「鎖國政策」,開始步入世界舞台。當時,

明治政府對內為解決人口膨脹、經濟不景氣等社會問題;對外為維持獨立,避免 淪為歐美列強殖民地,遂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以歐美等國為榜樣,引進西方 教育制度,培養科學技術的基礎力量,以實現科學文化教育的普及與近代化。同 時,自德川幕府末期以來,學者與有志之士逐漸產生將歐洲等同於進步而視亞洲 為落後的「世界觀」,與「圖南」、「南洋」等南方經略思想;因此,在明治維新 以後,朝野上下一心效法歐洲列強「富國強兵」,致力於「脫亞入歐」,而鼓吹「圖 南」、「海外雄飛」等海外發展理論遂應運而生。2

1874 年,日本以琉球漁民漂流臺灣南部遭原住民殺害為由,出兵臺灣,並 以此事件為契機,自清廷取得承認出兵為「保民義舉」之依據,執行所謂「琉球 處分」,將琉球收為屬地,五年後進一步改設沖繩縣。而日本出兵臺灣的牡丹社 事件,咸認是為日本南向發展之開端。31887 年前後,日本國內的「海外殖民論」

思想勃興,南進的主張開始以民間人士為主體被提出討論,志賀重昂、服部徹、

菅沼貞風、稻垣滿次郎、田口卯吉等人,透過近代教育、留學與海外派駐、考查

2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頁 14;矢野暢,《南進の系譜》(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頁 48、58-59。

3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2005),頁 105-109;林思敏,〈明治中期的南進論 - 以志賀重昂和菅沼貞風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頁 9;矢野 暢,《日本の南洋史觀》(東京:中央公論社,1979),頁 11。

109

等經驗,累積對南進之思考,陸續提出主張南向發展的論述。4戰前日本的南進 主張有兩條路線,其中「第一線」經沖繩、臺灣、華南,朝向中南半島、馬來半 島及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發展,當時稱為「外南洋」;而「第二線」則由當時被稱 作「內南洋」的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地,或經菲律賓群島,往大洋洲方 向展開;在明治時期的南進論中,大多主張向「第二線」發展,避免與中南半島、

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之列強勢力發生衝突。5但當時日本官方的注意力主要集 中在北方的朝鮮、中國及俄國問題上,6故「南方進出」仍屬部分民間人士的個 人觀點。7

1895 年甲午戰爭後,日本自清廷獲得臺灣,南進論首次得到落實。其後,

被稱作「帝國南方玄關」的臺灣,成為日本南向擴張之重要據點。甲午戰爭期間,

日本鑑於臺灣的特殊地理位置,開始注意到臺灣作為南進據點的可能性,國家主 義者德富蘇峰發表之「臺灣占領意見書」中即認為,日本領有臺灣後正式取得了 向馬來半島與南洋群島擴張的門戶,臺灣是帝國南方擴張的重要據點。81896 年 6 月,桂太郎出任臺灣總督後不久,即偕同伊藤博文、西鄉從道等人9展開島內巡 視與中國福建、廈門等地的考察行程,並據之提出「臺灣統治計畫案」,指出:「如

(日本)欲確立臺灣經營之方針,則不能不實行對清經營之政策;又欲實行南清

4 矢野暢,《日本の南洋史觀》,頁 18-19、24-25、28-29、31-34、39-40、42-43;林思敏,

前引論文,頁 51-53、54-56、91-92、95、105、108。

5 矢野暢,《日本の南洋史觀》,頁 12。

6 自明治政府成立以來,朝鮮問題一直是清日兩國外交爭執的焦點,亦是日本「大陸政策」的試 金石。1875 年 9 月,日本方藉口測量名義,派軍艦強行駛入朝鮮江華島一帶海域,遭陸上炮 臺守軍擊退,翌年,日方為此派遣六艘軍艦前往朝鮮,要求調查前年的炮擊事件,並且以武力 威脅朝鮮訂定不平等條約,史稱「江華島事件」。1882 年,日本藉朝鮮發生兵變的機會,進一 步擴張在朝鮮的影響力,而朝鮮原宗主國清廷,亦改採積極干預政策以因應日方野心,兩國各 自在鮮扶植親己勢力,並且派兵駐紮漢城(今韓國首爾);1884 年 10 月,朝鮮發生政變,清 日兩國駐軍遂起衝突,事後,雙方簽訂「天津條約」,約定日後朝鮮有事,將由兩國互相照會 後共同派兵平亂;1894 年 5 月,農民起義「東學黨事件」爆發,兩國依約派兵平亂,惟事後 日軍以藉口拖延撤軍,同時逼迫朝鮮宣言廢止中國之宗主權,驅逐在韓清軍,清日兩國遂爆發 全面衝突,史稱「甲午戰爭」,清廷在黃海與朝鮮半島上相繼遭日軍擊敗,隔年 4 月,兩國簽 訂「馬關條約」,清廷勢力退出朝鮮,並且割讓遼東半島與臺灣、澎湖給予日本;然事後在俄 國的強勢介入下,主導「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此後,俄國問題成為日本 對外關係上之優先議題。林明德,前引書,頁 104-105、114-115、117-118;後藤乾一,《近 代日本と東南アジア 南進の「衝擊」と「遺產」》(東京:岩波書店,1995),頁 80。

7 矢野暢,《日本の南洋史觀》,頁 58-59;矢野暢,《南進の系譜》,頁 68。

8 德富豬一郎,《臺灣遊記》(東京:民友社,1929),頁 182-183。

9 伊藤博文時任總理大臣,西鄉從道則為海軍大臣,主導當時日本國家政策。

110

經營政策,則非得有效地經營福建、廈門不可;又若要有效地經營福建、廈門,

就一定得從事南洋之經營。」10具體顯示臺灣在日本南方經營中與華南、南洋等 地的關聯;隨後,進一步談到:「臺灣之地勢不僅對南清(華南),更於擴張至南 洋群島之羽翼上,占有適切之地位,……將來以臺灣為根據地,向南洋擴張政事、

商事之勢力亦非難事。」11可知當時日本的南方經營策略中,臺灣不僅作為華南 地區,更將是日後帝國朝向南方擴張政治、商業勢力的根據地,此即昭和時期日 本「南方據點論」的原型。12

日治初期,主要的南進發展目標在對中國華南之經營,桂太郎認為臺灣與對 岸的福建、廈門在地理位置、經濟及風俗民情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關聯性,而 華南地區與臺灣的關係,如同朝鮮半島與日本一般,鑑於日本在朝鮮發展的經驗,

主張應積極於華南地區扶植親日勢力。131899 年 6 月,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發表

「關於臺灣統治之過去及將來備忘錄」,針對臺灣總督府的華南經營政策提出更 為具體的見解,指出:

南進政策之完備,對內需勵精圖治,對外應敦睦善鄰,以避免發生國際上 之事端,(並且)謀求對於對岸清國和南洋占有通商優勢之方策。14

並特別強調華南福建、廈門地區對於臺灣統治之影響,表示:

欲有效統治臺灣全島民眾,不能僅著重於島內鎮壓與民心之收攬,還必須 注意對岸福建省,特別是廈門的民心趨向……。近來廈門住民之意向有所 轉變,仰慕(日本)臺灣之治績……,總督府應藉此機會……,致力於收 攬民心之事務。15

10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南天書局復刻,1997),頁 255-

256。

11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 臺灣統治篇 下》(東京: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頁 87。

12 後藤乾一,前引書,頁 79-80。

13 鶴見祐輔,前引書,頁 86-87。

14 鶴見祐輔,前引書,頁 88-89。

15 同上書,頁 89、91。

111

再者,針對臺灣海運交通之發展表示:

雖然(臺灣的)築港調查工作已大致完成,但本島缺乏天然良港,此係議 論治臺政策人士所共同感慨之事,……但若將眼光放大,並且試著依照帝 國占領本島之原意來規劃的話,自可發現數百年來已為島民所利用,東洋 屈指可數的良港。……而所謂東洋屈指可數之良港,即廈門港也。自就任 以來即對此苦心經營,期望早晚會有達成此目的之機會來臨。16

綜上可知,日本領臺初期的南方發展政策,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與福建、廈 門一帶,一方面著眼於臺灣漢人與南洋華僑之原鄉大多來自華南地區,因此,瞭 解當地民情,並收攬民心,實係維持臺灣統治穩定與發展對南洋通商優勢之要素;

二方面希望能結合廈門的港口優勢與臺灣之交通樞紐位置,進一步向東南亞發 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向德國宣戰,出兵占領德國在赤道以北的南洋 群島殖民地,並於 1919 年的巴黎和會中,以國聯委任統治地之名義,獲得德屬 南洋群島的統治權,實現南進論中第二線之「內南洋」擴張。17再者,日本國內 產業亦因歐州戰事而獲得空前發展,生產急速擴大,並大幅擴充各新興工業投資,

又藉列強資本無暇東顧的機會,一舉獨占東南亞市場,以棉織品為例,1913-1916 年間對荷屬東印度的輸出總額成長達 424%;同時,對南洋地區之石油、錫等資 源的需求亦隨經濟發展而增加,1920 年時,南洋之輸入額已達貿易總額的 7.3%。

另外,因戰時橡膠國際價格高漲,日資乘勢大幅擴張對馬來半島等地之橡膠園投 資。18由上可知,1910 年代以降日本對南洋的商品輸出大幅成長,原料物資輸入 依賴日深。另一方面,1896 年日本領有臺灣後,總督府即透過引進糖業資本、

改良米蔗生產、改善公共衛生、實施各項基礎建設等事業之推動,逐漸達成財政 獨立、穩定島內治安及改善衛生狀態等目標,臺灣已具備南進發展之基礎條件;

又,當時日本與臺灣民間亦興起所謂的「南進熱」,竹越與三郎以其南洋旅行經

16 同上書,頁 90-91;葉碧苓,前引論文,頁 19-20。

17 林明德,前引書,頁 163、169;矢野暢,《南進の系譜》,頁 68-69。

17 林明德,前引書,頁 163、169;矢野暢,《南進の系譜》,頁 68-69。

在文檔中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頁 116-1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