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 59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最大的特色在於以結構性的一對一同儕指導活動進行教 學,能適應不同程度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研究者期望透過教學實驗,探 討此教學模式應用於社會領域所可能產生的困難,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做為 未來教學與研究上之參考。本節針對實驗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嘗試解決之道 分述如下:

一、學生小組能力分配不當

第一次分組只以學生的社會領域期中評量成績為依據,並未考量學生的語 文能力,在進行實驗教學時,發現部份學生因其社會領域期中評量成績較高,

原本應擔任示範者的角色,卻礙於語文能力不佳,而無法順利進行適當的共讀 指導、對話討論與內容摘要等活動,需要教師從旁輔助,所花的時間較其他組 別多,而為了讓全班各組能進行一致的教學活動,因此常常會延誤到原訂的教 學時間。

透過與協同觀察教師討論,決定在第二次分組時,除了以學生的課程本位 評量成績為主要分組依據,並針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加以微調,亦即先依據學生 的課程本位評量成績做配對,再將語文能力較差的學生與語文能力較佳且具有 指導同儕能力者調整為一組,如此不僅能讓學生適切的擔任小師傅與小徒弟的 角色,更能提升學生的互動機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進度落後

本研究之教學方法除了教師針對課程內容搭配視聽媒體進行講述之外,更 將各節課大部份的時間實施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為了提供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 共讀、討論與回饋,因此原訂於一節課能完成的教學內容,必須利用彈性時

60

間,才能達到原訂的進度;然而學生對於以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進行社會領域的 學習常常樂此不疲,因為一方面能透過完成學習單為所屬的組別貢獻分數,另 一方面也能從擔任小師傅的角色獲得教導同儕的成就感。

經過一個單元的教學後,研究者利用社會課的十分鐘進行講述,三十分鐘 進行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此外為了增加課程內容的豐富性,研究者利用彈性時 間播放相關影片與搭配相關遊戲活動,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方法,課程進度的 問題也順利解決。

三、秩序控管與開放小組互動難取捨

本研究設計的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包括夥伴共讀、對話討論、內容摘要等三 個活動,在正式實驗教學前透過閱讀兩篇文章來練習此三項教學活動。發現在 從事各項教學活動時,各組的音量會互相干擾,部份小組甚至出現脫序的行 為,因此在正式實驗教學時,便請各小組將聲音降低至同組學生能聽清楚的音 量,並請各小組配合全班的進度,完成學習單上指定的題目,就將頭趴在桌 上,等待其他組別完成後,再一起進行下一小題。研究者發現此方法能立即知 道哪些小組需要教師從旁輔助,以便有效善用課堂時間,亦能掌握全班各小組 一致完成學習單上同一題的問題,減少各小組在進度上的落差。

此外,協同觀察老師建議研究者於小組活動時,藉由行間巡視、善用警示 的表情與手勢,以掌握各組動態並維持秩序,並將個人秩序與表現作為加分依 據,顯示於黑板並於該節課結束後納入所屬組別的積分中,發現此方法具有立 即改善秩序的效果。

四、部份能力較差的學生面對開放性的問題未經嘗試就自我放棄

本研究規劃的第三個教學活動為內容摘要,學生須彙整該節課所學習的文 本內容,以簡短精要的句子說出摘要。然而對於社會領域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 而言,找出文本的重點已不容易,摘要所學習的內容更是十分困難,因此在進 行此教學活動時,部份學生選擇自我放棄,而不願意嘗試答題。

61

為了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困難,研究者與協同觀察教師經討論後,決定以教 科書中各小節的標題為主軸進行複習,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條列於黑板上,

並鼓勵學生嘗試將條列於黑板上的重點串連成簡短的句子,完成摘要活動,發 現因為有較具體的摘要方向,並有同儕的摘要示範可供參考,學生的答題意願 提升,摘要情形亦有改善。此外,在進行摘要活動時,研究者針對部份需要特 別指導的小組,教導小組中社會領域成績較好的學生利用提問幫助社會領域成 績較差的學生聚焦,並藉由適時的提示與引導,幫助其作答。

五、內容摘要給分難以完全標準化

在進行內容摘要活動時,為了鼓勵學生發表自己於該堂課所學的內容,因 此研究者並沒有給予學生標準答案,只提供答題的內容應包含的範圍,即可獲 得分數。

然而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部份學生回答正確卻因為使用的連接詞不當而 無法得分,部份學生出現答非所問卻獲得分數。此外,也由於給分的標準不夠 明確,造成許多語文能力較差的學生,無法順利完成此項教學活動。

因此研究者經過省思後,規劃在進行此活動前,引導學生依據社會領域教 科書中的黑色標題為主軸,條列出該節課所學的重點,做為給分的標準。其 後,發現學生的答題態度較先前積極,學生也較能正確掌握該節課的教學重 點,因此答題情況亦有明顯的改善,此外各組擔任的小師傅角色的學生也較能 給予小徒弟確切的指導方向。

六、小結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主要的目的是藉由學生與同儕間以結構化的互動與協 助,針對學習內容獲得更佳的理解,進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本研究運用同 儕協助學習策略進行實驗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包含學生分組問題、教學 進度落後、班級秩序掌控、學生作答輔導,以及學習單的評分標準等,研究者 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省思,並與協同教師討論,於實驗教學中嘗試解決問題,期

62

望能提供未來教學與研究上之參考。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將針對實驗教學所得的統計資料、研究者之教學省思及協同教師之觀 察建議,就社會領域學習成就與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做綜合討論,並進一步探討 影響研究結果的可能原因。

一、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具有提升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就之因

本研究於九週實驗教學後,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在99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 領域期末評量成績,經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兩班學生成績有顯著差異,亦即在 社會領域學習成就的表現方面,實驗組顯著高於控制組。此研究結果顯示同儕 協助學習策略能提升學生的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本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結 果相符合(呂宜娟,2008;呂敏慧,2007;林欣蔓,2007;崔夢萍,2006),同 儕協助學習策略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以下就研究者之教學實驗省思、學生課堂表現及文獻分析,探討實驗組的 學習成就顯著高於控制組的可能原因:

(一)提供學生深入瞭解教科書文本內容的機會

根據國內研究發現,學生在社會領域上的學習困難主要原因是教科書文本 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以及書中語詞過於抽象,產生學生在理解上的困難

(林秀貞,1997;林寀雯,2007;柯華葳,1990;賴明貞,2005)。為了解決上 述學生的學習困難,除了教師的講解,本研究更藉由同儕的不同觀點,以對話 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並增廣學生的認知視野,本研究與劉錫麒

(1993)的研究發現相符合,同儕間不同觀點的存在是激發彼此反省思考、促 成認知結構重組的重要因素。此外,Walberg(1984)也發現透過同儕間彼此提 供的學習回饋,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個別化指導,同時有效檢視自己與他人的學 習,增進其後設認知的能力。其他國外研究亦認為透過同儕的協助進行學習,

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Cheung & Winter, 1999; Griffin & Griffin,

63

1997)。

因此藉由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進行社會領域之教學,學生不僅能針對自己原 有的認知進行反省與重建,亦能深入瞭解教科書文本內容,獲得提升學業成就 的效果。

(二)觀摩同儕的學習方式提升自己的學習表現

本研究參酌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發展三項教學活動融入同儕協助學習策 略教學法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藉由觀察別人如何理解、整理、歸納教科書 文本上的資訊與如何回答學習單上的問題,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習成 功的機會。國內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之研究(呂宜娟,2008;呂敏慧,

2007;林欣蔓,2007;崔夢萍,2006),亦發現此教學法能增進學生的自我效 能,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此外,本研究結果亦符應認知精緻化理論所提 出的看法,在學習上藉由與人互動,能力較佳的成員不時地運用精進技巧,給 予其他學習成就較差的學員學習上的支持時,同時亦可幫助其本身獲得更紮實 的學習結果,因而有更好的學習成效(于富雲,2001)。

本研究規劃的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以學生輪流擔任指導者與學習者,與同儕 進行一對一結構化的互動,透過同儕間資訊和知識技能的交流,能增進彼此對 於學習內容的理解。此外,學習過程中藉由社會領域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協助 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使能力較高的學生獲得教學相長的機會、能力

本研究規劃的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以學生輪流擔任指導者與學習者,與同儕 進行一對一結構化的互動,透過同儕間資訊和知識技能的交流,能增進彼此對 於學習內容的理解。此外,學習過程中藉由社會領域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協助 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使能力較高的學生獲得教學相長的機會、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