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明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與背景。全章共分為四部分,分別為研究動機與 目的、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面對現今多元而訊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傳遞基本知識、建立正 確的價值觀以及教導生活技能,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理想、適應生活環境,

進而改善社會問題,促進國家發展,因此,教育可說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公民的重要途 徑。

環顧所有學習領域中,社會學習領域1涵蓋人文及自然科學相關知識,是一門包含 許多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於學生適應變遷快速的社 會;此外,學校也透過社會領域的教學,教導學生進行思考推理並且解決問題,幫助 學生社會化,成為未來有用的公民。因此針對社會領域的學習,學生除了學習教科書 上的知識之外,還應將知識與生活做結合,達成完整的學習。

國內學者彙整社會領域常見的教學模式包括:偏重社會科知識結構的探究教學 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實作能力的問題解決教學法、增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創造思考 教學法、提升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道德討論教學法、培養學生價值判斷與正確做決定 的價值澄清法、提供學生親臨實境學習的角色扮演法、陶冶性情與養成高尚情操的欣 賞教學法、促進學生養成習慣與熟練技能的練習教學法、學會使用圖表能力的讀圖教 學法、協助學生學習成功並精熟學習內容的精熟教學法、適用學生個別差異並養成獨 立學習的自學輔導法、結合真實生活情境並統整其他學科的案例教學法等(陳國彥,

2001;黃光雄,1991;黃政傑,2000;歐用生,1997)。上述不同的教學模式所達成的 教學目標亦不相同。簡而言之,社會領域的目標在於協助學生社會化。學校是一個小 型的社會,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透過與同儕的互動、協助與合作,將可獲得更佳

1 以下皆簡稱為「社會領域」。

2

的學習效果。除了上述所列之教學法,另有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教學上,此教學 策略是透過學生互相指導、糾正與回饋的教學模式,適合運用在閱讀教學上,社會領 域的教學亦是教導學生閱讀理解教科書的內容,從中獲得知識;因此本研究採用同儕 協助學習策略並配合練習教學法、讀圖教學法與精熟教學法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中。

透過文獻分析,研究者期望發展同儕協助學習策略2(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LS)教學模式以應用於社會領域教學中,讓學生在身分對等的情況下,以一對一的 指導方式,提高學生與同儕互動、互助的學習機會,在過程中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與 經驗,透過彼此間易懂的語言交流,針對教科書的內容作理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 果,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另外,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所擁有的知識背景也不盡相同,學生間透 過不同文化背景的互動,不僅拓展彼此的學習視野,同時更有助於社會化。《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8)指出,學習社會領域的目的是協助學生發展潛 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的一種社會化歷程,以統整自我、人與環 境、人與人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為學習內容。因此,社會領域同時涵蓋相關 知識的學習、與環境互動的經驗、與人交流的歷程。基於上述,在學習社會領域的過 程中,較適宜透過學生與同儕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生在校的學習除了接受教師的教學 之外,同儕之間的示範、指導、諮商與討論也是學習的方式。透過同儕的協助,除了 可以獲得不同的學習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也可學習與人合作互動的模式,獲 得參與群體的能力。因此,研究者有意進行教學實驗,探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入社 會領域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是否有正面的影響,此為本研究動 機之二。

再者,國小學生於中年級開始接觸社會領域的課程,研究者以一般講述方式對所 任教的三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常處於被動狀態,總是等待老師的說

2以下皆以「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稱之。

3

明與講解,對於不懂的課文內容,亦不會主動發問或是尋求解答,學生對於社會領域 的學習動機總是十分低落。因此本研究以原班級升上四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希望 透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提升學生在社會領域的學習動機,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環顧國內已有許多研究以同儕互助合作的學習法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中,其中以小 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主,然而低學習成就的學生容易在小組活動中被忽略,而無法融 入(Jenkins & O’Connor, 1996)。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的發展乃為改進上述的缺點,透過 教師改變教學結構,延伸全班性同儕指導3(Class-Wide Peer Tutoring, CWPT)的教學 模式並融入具有結構性的一對一同儕指導活動,以適應不同程度背景學生的學習需求

(Dutka, Fuchs D., Fuchs L. S., Hamlett, Karns, & Philips, 1997; Fall , Troper, & Webb, 1995)。研究者期望透過教學實驗,探討此教學模式應用於社會領域所可能產生的困 難,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發展應用於社會領域的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教學模式。

(二)探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三)探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所產生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第二節 待答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下列五個待答問題:

(一)如何發展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教學模式以應用於社會領域教學中?

(二)在實驗前、後,接受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之學生其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是否達到 顯著差異?

(三)在實驗前、後,接受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之學生其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是否達到 顯著差異?

(四)在實驗前、後,接受一般講述教學法之學生其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是否達到顯

3以下皆以「全班性同儕指導」稱之。

4

著差異?

(五)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的困難為何?

(六)同儕協助學習策略運用於社會領域教學的困難,其解決之道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使用之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同儕協助學習策略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是一套緊密結合結構性指導原則、練習及同儕回饋的教學模 式。在過程中,學生不僅透過同儕的協助獲得學習,也同時協助同儕進行學習,是一 種立基於平等互惠情形下的學習模式(Topping, 2001)。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解決教師在教 學現場無法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一對一教學的困擾,並給予學生同儕間一對一的互動協 助的機會;此外,在教學中加入更多的閱讀指導練習以及訓練學生使用結構性的指導 語給予同儕回饋(Fuchs et al., 2001),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有相當的助益。本研究依 據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的精神,規劃以夥伴共讀、對話討論與內容摘要三個活動進行社 會領域之教學。

二、社會領域

根據教育部(1998)公佈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分成七大學習領域,社會領域為其中之一,其內容主要涵蓋歷史文 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

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方面。本研究所稱社會領域之教材內容,為 康軒版四上社會領域教科書之「生活作息的轉變」、「家鄉的節慶與節日」、「話我家 鄉」等三個單元。

三、社會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乃指經由教師教學後,學生在各類科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用測驗 的方式或教師的評定,來衡量學生的學習結果(李美瑩,1994)。本研究所指的社會領

5

域學習成就係指學生參與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前之99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領域期中評量 得分與參與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後之99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領域期末評量得分,得分愈 高代表社會領域學習成就愈好。

四、社會領域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乃指引起學生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 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03);本研究所指的社會領域學習動機係指學生在心 理上產生對社會領域的學習興趣,並願意投入學習,努力達成教師所設定的目標。本 研究採用卓淑琴(2005)改編自黃政傑(1992)主持的「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 習教學法實驗研究」中「社會科學概論學習狀況調查問卷」之「學習動機量表」。該量 表分成:「喜歡」、「投入」及「勝任」等三個層面,得分愈高代表社會領域學習動機愈 高。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班級之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維持原班級型態之準實驗研 究。以下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礙於時間、經費及人力的限制,僅以研究者所任教之 99 學年度就讀於國小 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該校為臺中市一所中型學校,周圍多小型工廠,學生多來自 中產階級與中低收入的家庭(弱勢族群較多),學生類型恐不夠多元,若欲將研究結果 推論到其他地區的學童,應考量不同地區之文化與學校規模等因素。

二、研究時程的範圍與限制

二、研究時程的範圍與限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