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本節共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闡述同儕態度的重要性;第二部份探討影響同 儕態度的因素。茲探討如下:

壹、同儕態度的重要性

人是群居的動物,一出生即與父母家人共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所接 觸的人也愈來愈多。幼童時期由於主要的生活圈都在家庭中,所以受父母和家人 的影響較大,當進入學校生活後,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力漸弱,同儕的影響力逐漸 增強。根據郭秀鳳(1995)的研究指出:同儕關係的發展係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 重要任務,它有助於語言及溝通能力、社會行為、社會認知的發展,且對社會化 有重要的影響。甚者,未來適應環境與解決困難的能力也與早期建立的同儕關係 有關聯。

Hartup(1983)指出同儕團體的功能,在積極方面有下列數項(引自林乾福,

2003):

一、為青少年提供個人主要地位的認可, 因此有助於自我印象的形成。

二、提供規範行為的常模,此一常模的建立有別於由父母親所建立者,而且 又有其他重要人物(同儕)的支持擁護與共同遵行。

三、促進青少年獨立自主的發展,這一方面會使青少年疏離家庭和父母,但 這種疏離乃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青少年必須逐漸步出家庭而 進入更廣大的社會環境。

四、為青少年提供各種不同嘗試的場所及機會,但卻不必擔心受到成年人(父 母)的嚴峻批評,甚或懲罰。因為同儕一般是比較能瞭解彼此間的處境,

同情的瞭解和容忍、接受,使一般青年人能夠從不斷的嘗試中認定自 我,建立個人的價值體系,決定往後的生活目標。

綜合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同儕團體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價值觀、態度和 行為的養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力。而同儕之間關係的好壞,勢必左右著兒童和青 少年在團體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其社會行為和認知的發展,以及適應未來環境與 解決困難的能力。所以兒童和青少年能否融入於同儕團體中,能否被同儕所接 納,將關係著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的好壞。

而什麼是同儕接納?李永昌(1980)認為:個人被其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 的個人或團體所接受而成為其中的一員,且同儕接納的範圍可包括生活、學習、

遊戲等方面。兒童如果能被其同儕團體接納,則會表現出快樂且具有安全感、發 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及技巧、順從團體期望、且較 有機會參與同伴活動等行為;反之,若被同儕所拒絕、排擠、孤立,不僅會影響 個體身心的正常化、社會化,而且對其自我概念及人格發展也會造成嚴重的困 擾,進而影響其成就動機。由此可見同儕互動關係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過程 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心理學家 Maslow的需求理論中,提出人類五個層次的需求,分別為: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尊重的需求。當低層 次的生理需求滿足後,才會尋求較高層次的滿足。Maslow 所謂的歸屬與愛的需 求是指人人都有希望被接納、被關愛,還有受鼓勵的需求。從Maslow 的需求理 論來看,即使是身心障礙者,他們除了生理與安全的基本需求之外,同樣有歸屬 與愛的需求,同樣希望被人尊重,即使是重度障礙者也不例外(王欣宜,2000)。

所以不論是正常人或身心障礙者,人人都有被尊重、被關愛、被接納的需要。

然而根據黃心怡(2002)的研究指出: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中往往居於弱勢,

經常遭到同儕排擠,包括:同學不願意與特殊學生坐在一塊兒或者分配同一組活 動、惡意的羞辱與捉弄、拒絕與其交談等。最後,往往需要導師強制性地安排與 分組,弱勢的孩子才能免於落單,同學才勉強接受。欠缺同儕支持的孩子,內在 支持系統( internal support system)往往較薄弱,心理衝突與壓力比較大。所以 協助特殊學生清楚且具體地檢視自己與同儕的關係非常重要,可避免特殊學生落 入自憐的無底洞裡。

而其他一些研究亦顯示,友誼的建立與社交圈的擴充,係身心障礙者獨立行 動與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關鍵,尤其與非障礙者之間的關係和友誼,更具有相當 大的影響;因為非障礙者可以提供身心障礙者交通、休閒、旅遊、購物、工作等 方面的服務,此外更可於心理上、經濟上和社會上提供相當大的支援與協助,使 身心障礙者獲致真正的獨立自主(洪雪萍,1998)。所以讓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 一起接受教育,不僅可以讓普通學生與障礙學生產生良好的社會互動,同時也可 增進對障礙學生的瞭解與接納,提供障礙學生發展潛能及自我實現的機會。

綜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具體的說:同儕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與看法,會影 響身心障礙者在自我概念、學習、社交等方面的成長(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 宜、陳俊隆,2001),且同儕對身心障礙者之間有愈良好的互動,對非障礙者和 障礙者都有正向的助益,所以同儕的態度與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將關係著身心 障礙者能否有自信的走出自我限制,達到自我實現並成功的融入社會中。

貳、影響同儕態度的因素

哪些因素會影響同儕的態度呢?李碧真(1992)指出,影響同儕態度的因素,

有一般學生特質、身心障礙學生特質與家庭背景等變項,茲分述如下:

一、一般學生特質方面: 性別、年齡、年級、需求、價值觀、才能、具有 身心障礙知識多寡、有無和身心障礙者接觸的經驗、社會適應能力,

人格特質等。

二、身心障礙學生特質方面:智力、學業成就、溝通能力、適應能力、性 別、人格特質、身體障礙情形,行為表現的特質。

三、家庭背景方面: 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結構等。

因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普通班學生對就讀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故只從一般學生 特質因素和家庭背景兩方面來探討其對同儕態度的影響。

近年來,國內也有許多學者探討過影響同儕態度的因素,以下就相關的研究 做成表格加以分析:

表 2-4 國內學者對影響態度的因素研究統計表(ˇ者表示有差異)

因 素

研究者

性 年 接 學 社 學 家 城 宗 擔 出 別 級 觸 校 經 業 庭 鄉 教 任 生 程 類 地 成 結 差 信 幹 次

度 型 位 績 構 距 仰 部 序 李碧真(1992) ˇ ˇ ˇ

邱佩瑩(1994) ˇ ˇ ˇ 黃富廷(1995) ˇ ˇ ˇ 梁偉岳(1995) ˇ ˇ

杞昭安(1995) ˇ ˇ ˇ ˇ

張照明(1996) ˇ ˇ ˇ ˇ ˇ 陳素真(1996) ˇ ˇ ˇ

吳秋燕(1998) ˇ ˇ ˇ ˇ ˇ 陳金池(1998) ˇ ˇ

張素玉、

謝俊明(1999) ˇ 吳勝儒(2000) ˇ ˇ ˇ ˇ ˇ

黃富廷(2000) ˇ ˇ ˇ

何美瑤(2002) ˇ ˇ ˇ ˇ 李玉琴(2002) ˇ ˇ ˇ

涂添旺(2002) ˇ ˇ ˇ 黃崑發(2002) ˇ ˇ ˇ ˇ ˇ ˇ 黃馭寰(2002) ˇ ˇ ˇ

邱鈺喬(2003) ˇ ˇ ˇ ˇ

(續下頁)

表2-4 國內學者對影響態度的因素研究統計表(續)

林福乾(2003) ˇ ˇ ˇ

彭源榮(2003) ˇ ˇ ˇ ˇ 呂美玲(2004) ˇ ˇ ˇ

羅品欣(2004) ˇ ˇ ˇ

林真鍊(2005) ˇ ˇ ˇ ˇ ˇ 林東山(2005) ˇ ˇ ˇ 徐錫穎(2006) ˇ ˇ ˇ ˇ

黃金美歡(2006) ˇ ˇ ˇ ˇ ˇ 彭素真(2006) ˇ ˇ

葉振彰(2006) ˇ ˇ ˇ ˇ 總 計 26 22 19 5 4 7 3 6 1 3 2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歸納上表2-4顯示:在影響態度的個人因素中,以性別、年齡(或年級)、接 觸經驗最常被列為研究變項,其次為學校類型、社經地位、學業成績、城鄉差距;

而影響態度的家庭背景因素中,家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項。

另有一些研究指出學生的宗教信仰、擔任幹部、出生順序以及父母親的教育 程度、職業類別、所得差異、家庭環境及社會組織階層等因素也會影響其心理發 展與同儕之關係,且由不同社經地位所構成的社會階層,對個人之性別角色刻板 印象與社會化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吳秋燕,1998;林真鍊,2005;林東山,2005;

張照明,1996;陳皎眉、杜富漢,1984;黃崑發,2002;黃金美歡,2006;葉振 彰,2006)。

綜合上述,影響態度的因素眾多。但由於性別、年級、接觸程度常被作為研

究影響同儕態度的變項,故研究者也將此三個變項列為本研究的研究變項。再者 屏東縣行政轄區南北狹長,歷史人文源遠獨特,河洛、客家、排灣、魯凱各族分 布在不同區域,且屏北與屏南的城鄉差異頗大,故研究者將城鄉差距列為本研究 的另ㄧ變項。加上近年來台灣社會遽變,離婚率不斷攀升,家庭結構型態也跟著 轉變,問題家庭也愈來愈多。根據傅安球、史莉芳(1995),羅品欣(2004)等人 的研究發現:完整家庭的兒童被同儕接納的程度較高,且單親兒童比完整家庭的 兒童有較強的社會孤立性,其同儕間的人際技巧與人際關係皆較完整家庭兒童 差,所以家庭結構亦是影響同儕關係與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於其他影響同儕態度的因素,因限於研究者的能力和時間之不足,經研究 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採用性別、年級、接觸經驗、城鄉差距和家庭結構等 國小學生的背景因素,藉由呂美玲(2004)所編的國民小學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 態度量表問卷,來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對就讀資源班同儕之態度,冀望從中 獲得結果與結論,以對目前的融合教育提出建議,並提供教育方面及未來研究之 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