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三、接觸經驗方面

有接觸經驗者與無接觸經驗者對資源班學習同儕的態度無差異。

四、城鄉差距方面

不同學校所在地的學生對於資源班學習同儕的態度有差異,且市區學校 的學生比鄉村學校的學生態度積極。此現象在「認知」與「情感」方面 有顯著差異。

五、家庭結構方面

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生對資源班學習同儕的態度有差異。而來自完整家庭 的學生對資源班學習同儕的態度較破碎家庭的學生積極,此現象在「認 知」和「情感」方面有顯著差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對學校、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者提供 以下建議:

壹、學校方面

一、實施融合教育班的教師 (一)充實特教專業知能:

教師的特教專業知能若足夠,將能更有效的處理與協助特殊學生的 問題。反之,則可能對融合教育教學產生困擾,並且可能因教師的 因素,進而影響一般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所以,普通班教師 應把握各種進修的管道,充實自己的特教專業知能,以提昇教學和 輔導能力,減低教學上的無力感,建立更專業的形象。

(二)適時給予資源班學生服務他人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量表第十題【小安可以當班上的幹部】的得分相 對較低,這可能是國小學生認為資源班的學習同儕在服務和領導能 力上較其他人來的低,致使他們在普通班級中有較少被推選成為幹 部的機會,再加上教師也常因為他們的能力問題,而較少給予他們 服務別人或擔任幹部的表現。研究者認為班級導師可依班上資源班 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在適時的引導與協助下,給予其服務他人的機 會,使其找回自信與自我成長,並提升一般學生對他們的認同感與 接納度。

(三)對弱勢的學生給予適時的關懷:

本研究結果顯示:完整家庭的學生態度優於破碎家庭的學生。而 造成破碎家庭的孩子態度較消極的原因,可能跟家庭缺乏溫暖、失 去家人的關懷有關。如果教師能在這些孩子有需要與困難之時,伸 出關懷的手,相信這些孩子必會點滴在心頭,進而可能改變他們的 觀念、想法和對人的態度。

二、學校行政主管

(一)加強高年級學生的融合教育宣導與服務特殊學生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四年級的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較六年級的學生 積極,且在「行動傾向」和「情感」方面有顯著差異,在「認知」

方面則無差異。顯示國小四、六學生在認知上都知道要去接納、幫 助資源班同儕,但六年級學生在情感與行動上則未能付諸實行。故 學校行政主管處室應針對高年級學生,加強宣導融合教育的觀念與 身心障礙者奮鬥成功的實例,並成立服務志工隊,配合榮譽制度給 予鼓勵,讓高年級的學生有協助資源班學生的機會。

(二)考慮學校的設施和普通班教師的專長與意願,以及資源班學生的學

習能力、社會適應力、和障礙類別來安置特殊學生:

目前安置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的模式,是先將特殊學生抽離,等一般 學生分班確定後,再由各班導師抽籤決定資源班學生。如此常會造 成比運氣,也就是誰運氣差,抽中「麻煩者」的現象。如此,不但 抽中的教師心不甘、情不願,對特殊學生無法盡心協助,進而因教 師的態度而影響其他學生的觀念與態度,並且也可能因班級教室離 無障礙設施較遠(例如無障礙廁所或教室在二、三樓),使得有身 心障礙的學生更增困擾,造成融合教育的反效果。故學校行政主管 除了應具備充份的特教知能外,也應考量學校現有的設施與教師的 意願與專長,來適當的安置資源班的學生。

貳、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普遍設置資源班: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市區學校的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較鄉村的積 極,且由表3-1發現,資源班的設置大多集中在市區或鄉鎮中心學校,

教育主管單位應基於對弱勢族群的照顧,讓特殊學生能就近入學為原 則,故可考量普設特殊班或資源班,讓特殊學生回歸主流,落實推動融 合教育,促進融合教育理念的具體實現。

二、繼續積極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與攜手計畫:

本研究之結果也顯示:城鄉差距會影響學習同儕的態度,且資源班大多 設置在市區的學校,鄉或鎮的學校幾乎寥寥無幾。再者鄉村和偏遠地區 的學童,在家庭、經濟、教養方面有問題者比率偏高、加上文化刺激與 資訊能力普遍不足,使得鄉村和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成就普遍低落,導 致學生有學習意願低、成就動機弱和情緒困擾等問題。而本研究的推論 也指出:國小學生可能因資源班同儕的學業低成就,而普遍認為他們不

適合擔任班級幹部或降低對其接納之態度。故政府應繼續積極推動教育 優先區計劃與攜手計畫,儘可能縮小城鄉之差距,並提升資源班學生的 學習成就。

三、積極提供融合教育班教師必要的支援與資源:

由於融合教育的大力推行,使的愈來愈多的特殊孩子被安置在普通班 。教育行政主管單位應主動提供或鼓勵一般教師進修特教專業知能,

並成立專業諮詢單位,加強特殊服務支持系統,使一般教師尋求支援 與協助的管道暢通,並鼓勵教師成立相關專業團隊,以自我成長,增 進專業知能。

参、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設有資源班的學校之普通班學生為研究樣本,

因此在研究推論上有其限制,建議未來的研究可擴大調查對象之範圍,

例如可納入未設資源班的學校以做為比較,或擴大區域為高高屏地區,

甚至全國,以做更廣泛的了解。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來了解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學習同儕的態度, 此研 究方法雖方便且易於研究結果的分析、比較與詮釋,但對於受試者在態 度的意見反應以及深層思維的探索,應有不夠深入了解的部份。故建議 未來的研究可藉由質量並重的方式,例如使用問卷調查輔以訪談,或在 量表問卷上輔以開放式題目或其他適合之方式,以深入了解影響國小學 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的因素,及其造成差異的原因。

三、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以五個背景變項來探討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學習同儕態度的差異情

形,而其中有四個背景變項獲得統計上的支持。但由文獻資料發現,影 響同儕態度的變項眾多,研究者無法將之全部納入,建議後續之研究者 或可增列學生的人格特質、宗教信仰、是否擔任班級幹部、資源班學生 的障礙類別、家長的教育程度、社經地位、職業類別等變項,做進一步 的探討。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

王天苗、邱上真、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 告。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欣宜(2000)。心理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47-86)。

台北:心理。

王振德(1987)。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德(1992)。資源教育理論與實務。國教之聲,25(4),12-21。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

毛連塭(1994)。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 2 ( 3), 57-58。

台北市教育局(1994)。台北市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計畫。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 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昌(1980)。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浚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 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勝儒(2000)。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彰化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聰賢(2002)。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頁518-542)。台北:東華。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杞昭安(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杞昭安、何東墀、張勝成(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實驗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47-177。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 4),56-60。

何美瑤(2002)。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