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

第一節 先住民的社會

大肚鄉由於有河流、有平原、有台地,自然環境優越,故自古即有人類活動 其間。1943 年(昭和 18 年)日本人國分直一在本鄉營埔村發現營埔遺址,經多 次的勘查及出土陶器、石器等器具的調查,發現該遺址曾有大村落,經營安定的 農耕生活,同時亦進行狩獵活動。營埔文化距今約 4000 至 2000 年,屬於新石器 時代晚期文化之一。至於營埔文化的消失,據國分直一等學者的推敲,可能是受 到洪水的侵襲,而避居到八卦山或大肚台地斜坡建立部落。2

繼營埔文化之後,大肚鄉成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的活動地域,該族 何時進入本地居住活動,由於史料缺乏,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拍瀑拉族主要有 四個社群:牛罵社(清水鎮)、沙轆社(沙鹿鎮、梧棲鎮)、水裡社(龍井鄉)、 大肚社(大肚鄉),活動於本鄉的大肚社,又分為大肚北社、大肚中社、大肚南 社三社。3他們的經濟生活男女分工,以漁獵為主,兼有粗放的農業為輔。周鍾瑄 所撰的《諸羅縣志》記載:

「番婦耕穫、樵汲,功多於男;唯捕鹿不與焉.能織者少,且不 暇及;故貿易重布.錢穀出入,悉以婦為主.」4

1642 年荷蘭人驅逐了佔據台灣北部基隆、淡水一帶的西班牙人,並在 1641 年起將所統治的台灣分成四區,不過這並不意味荷蘭人已經控制全島,大肚溪以 北及淡水河以南中北部區還是荷蘭當局政令所不及之處。5其間分布著許多平埔族 先住民的部落,有的是獨立的聚落,更多的是由某位實力強大的頭人所統治。6

2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著,譚繼山譯,《台灣考古誌》,台北:武陵書局,1990 年,頁 103~111。

3 石文誠〈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台灣文獻》53 卷 3 期,2002 年,頁 126。

洪敏麟總編輯、陳榮懷纂修,《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頁 31。

4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41 種,1962 年,頁 164。

5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灣風物》42 卷 4 期,1992 年,頁 172。

「1641 年荷蘭人將台灣劃分為四個行政區:北部集會區、南部集會區、淡水集會區、卑南集會區。」

6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頁 391:「(1644 年 4 月)…

據上述海盗言倍德雷姆(Betgirem)與淡水之間尚有二十二個村落,其中十八個村落由頭人柯達王統 怡,其他各村則獨立。該地方有道路及河數條,在北季節風期雖可航行,而南季節風期則不能利用航 行。」

1644 年 9 月,荷屬東印度公司派 Boon 大尉遠征基隆、淡水一帶,並訓令達 Quataongh(大肚番王)及其屬下,自 1646 年以後都出席北部地方的集會,分別 報告其領地內的情況,以期得到荷蘭的任命,其名稱變成了 Doria Camacht。10

表 2-1:荷據時期大肚社戶口表

169(52) 156(49) 155(47) 170(50) 156(47) 161(43)

合 計 357(94) 361(92) 336(90) 335(95) 316(87) 335(84)

大肚番阿德狗讓殺高反。成功令楊祖征之。祖與讓戰,中標鎗 死。其鋒甚熾,欲出援荷蘭。功復令黃安、陳瑞二鎮往征。安 設伏誘戰,遂斬阿德狗讓。撫綏餘黨,班師。」

書中又記:

「十二月(1664 年.永曆 18 年),北路土番阿狗讓反。鄭經遣勇 衛黃安平復。」14

連橫《台灣通史》:

「永曆二十四年(1670 年),沙轆番亂。左武衛劉國軒駐半線,

率兵討。番拒戰,燬之,殺戮殆盡,僅餘六人匿海口。大肚番 恐,遷其族於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觀兵而歸。」15

歷經鄭氏多次的討伐,且在「立法尤嚴,誅夷不遺赤子,併田疇廬舍廢之。」的 苛政下,從此中部地區平埔族的勢力嚴重挫退。16劉國軒將其部隊駐紮於半線後,

展開對彰化地區的屯墾,並招募閩南一帶的墾佃來台,於是大批的閩粵移民陸續 在鹿港上岸,入墾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土地漸漸被侵佔,各地草埔也逐漸被開發 為農田地。至此平埔族社會與漢人互動漸次頻繁,也慢慢接受漢人的生活模式,

先住民以漁獵為業的社會結構逐漸產生變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