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人統治下的殖民社會

第二章 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

第三節 日人統治下的殖民社會

1895 年(光緒 21 年.明治 28 年),清、日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 灣、澎湖割給日本,日本於是年 6 月 17 日,在台北巡撫衙門舉行總督府始政式,

正式在台施政,台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但是當時日本國內政治、經濟尚受 歐美等國的干預,仍無足夠的實力成為殖民帝國主義者,故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政 策為了因應其國內政經及國際情勢而多所修正,最後終於在台灣達成其「殖產興 業」與「南進」的目標。61

(一)1895 年(明治 28 年)至 1919 年(大正 8 年)

此期為前期武官總督時代,共歷七任總督。台灣割讓伊始,先有「台灣民主 國」的成立,繼有各地游擊武力蜂起,針對這種武力抵抗的威脅,台灣總督府乃 實施軍政,進行武力鎮壓。大肚鄉在這武裝抗日的當時,也曾是著名的戰場之一。

1895 年(明治 28 年)7 月 8 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進入大肚街,南 下佔據大肚溪北岸的渡船頭(位於今大肚鄉營埔村)。此時,抗日義軍孔憲盈、

吳彭年駐守大肚溪對岸的中寮、茄苳腳、菜公寮(三地位於今彰化市及和美鎮)

與之對峙。9 日雙方交戰劇烈,義軍八卦山砲台猛轟日軍,渡船頭一帶落彈頻頻,

據傳北白川宮親王在此為砲彈破片擊傷,後負傷南下,至台南遂不治而亡。62

60 同註 30,頁 56-57。

61 李國祁總纂,《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年,頁 73。

62 同註 24,頁 808。

1896 年(明治 29 年)3 月底結束「軍政」改行「民政」。然而日本國會以台 灣治安不靖,距日本遙遠且往來不便,加上風俗民情迴異於日本等為由,通過「法 律第六三號」(簡稱六三法),採委任立法制度,授權台灣總督府得發佈具有法律 效力之命令,制定有關行政、司法及軍事法規,因而建立台灣總督府總攬行政、

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的殖民統治政權,使台灣被摒棄於日本憲法保障之外。1906 年(明治 39 年)雖以「法律第三一號」(簡稱三一法)取代,但仍採委任立法制 度,台灣依舊被摒棄於日本國內諸法令之外。總之,六三法和三一法為總督在台 灣的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依據,台灣總督據此發佈了「匪徒刑罰令」、「法院條例 改正令」等一系列的律令,殘酷鎮壓台灣人民的抗日活動。63

由於日本欠缺經營殖民地的經驗,故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的施政方針暫採「放 任主義」而漸近於同化,實施寬猛並濟的政策,一面進行特別立法,一面尊重台 人固有的風俗習慣。正因如此,當時被視為三大陋習的吸食鴉片、辮髮、纏足,

並未被遽行禁革,而採漸禁政策,1897 年(明治 30 年)1 月發佈「台灣鴉片令」,

禁止一般人吸食鴉片,僅限經醫師證明領有牌照者,方可吸食官製煙膏;對於辮 髮、纏足則採不干涉態度,僅宣導鼓勵放足斷髮。此外,對於各地士紳、富豪等 社會領導階級則採安撫及籠絡的方法,以爭取他們的支持與合作。1898 年( 明治 31 年)兒玉源太郎出任第四任台灣總督後,以習醫的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其依 循「生物學原理」對台灣的風俗民情、經濟人口、山野林木、社會制度等進行科 學的調查,進而制定順應現實需要且能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政策,高壓與 懷柔並行,確立了台灣殖民地統治體制;而兒玉總督提出以「殖產興業」為中心 的財政計畫,更為日本在台殖民地經濟奠定厚實的基礎。64

後藤新平在台期間(1896~1906 年)推行的政策計有衛生的改良、推動各種 調查事業、改革地租、鴉片的漸禁與專賣、實施保甲制度、成立「壯丁團」、任

63 簡後聰等,《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文建會中辦室,2000 年,頁 265-266。

黃秀政等,《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頁 176。

64 同註 63 頁 268。頁 176。

用有才識的台人、興築南北縱貫鐵路、建設基隆、高雄港口、建立獨立的金融體 制、設立台灣銀行、發展公民營企業、興建水利、設立六年制公學校等。這些政 策徹底壓制了武裝抗日活動,有效地籠絡台人社會精英,將之納入基層行政和治 安體制中,成為殖民施政的輔助工具;完成台灣資本主義墊基工程,促進殖民資 本主義產業經濟的發展;生活環境獲得改善,社會固有風俗習慣未遭禁絕,辮髮 纏足在 1910 年代中期普遍解放,民間修建廟宇,建醮祭祀等宗教活動十分興盛;

公學校特別著重日語教學以貫徹同化教育,規定漢文書房加設日語、算術,使得 漢文書房逐漸沒落與質變。總督府已有效地統治台灣了。65

此時大肚鄉的社會結構也面臨重大的改變。首先是行政區域經歷多次變革

(參見附錄一),接著是交通動脈大肚溪淤積嚴重,航運功能盡失,加之外港塗 葛堀(今龍井鄉麗水村)在 1911、1912 年間(明治 34-~35 年)為大肚溪洪水所 埋積,船隻改泊梧棲港,使得下街、汴仔頭的商業貿易完全喪失,使得清代繁榮 一時的大肚街區逐漸沒落。66雖然,1908 年(明治 41 年)10 月 24 日南北縱貫鐵 路於台中市舉行全線通車典禮。67不過,南北縱貫鐵路只有一小段(成功站至大 肚溪橋)經過大肚鄉東南角,對大肚鄉的發展並無多大的助益。68此外,由於清 治時期台灣省城的規劃促使台中市的興起,使得大肚鄉喪失了南北交通要衝的樞 紐地位,逐漸沒落成台中市周緣的農業小鄉鎮。

為了達成「日本工業,台灣農業」的政策,總督府除了興建水利工程外,對 於農作物品種也積極改良,因此,大肚鄉清代建築的圳道,在此時期陸續修建為 水泥結構,農作物的產量亦逐年增加。此外,民間的信仰與廟宇的祭祀活動依然 興盛,許多廟宇都在此時翻修或擴建,日本官員不僅尊重,亦時常親臨參與宗教 活動,以籠絡民心。不過,最重要的建設應是 1899 年(明治 32 年)3 月 17 日,

65 同註 63 頁 268-269。頁 177-178。

66 戴寶村,〈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台灣文獻》40 卷 3 期,1989 年,頁 35。

67 江慶林譯,《台灣鐵路史上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年,頁 81-99。

68 同註 4,頁 495。

『大肚公學校』的成立。69它是大肚鄉紳有感於新式教育的重要,極力向日本當 局爭取設立的,成立之初,並無校舍,4 月 16 日起暫以磺溪書院權充校舍,並以 日人木村左市郞擔任首任校長,從此開啟大肚鄉正式之學校教育。70 新式教育的

推展,提升了鄉民的智識,對於日後大肚鄉的變遷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1919 年(大正 8 年)至 1936 年(昭和 11 年)

此期為中期文官總督時代,共歷九任總督。此時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民主思潮與民族自決瀰漫全世界,台灣人民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變遷,而逐 漸覺醒,日本統治當局洞察時勢所趨向,為籠絡台人,謀求統治的順利,轉採「同 化政策」,高唱「內地延長主義」,意圖使台灣民眾成為日本臣民,永遠效忠日本 朝廷。71

台灣殖民統治政策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1918.6.6~1919.10.26)就開始轉 變。1919 年(大正 8 年)台灣確立同法三審制,不再遭受低於朝鮮的差別待遇。

總督府所有的行政機關皆改列於民政部之下,不再存在類似警察本署等壓制台灣 民眾的行政組織。同時,日本刪除台灣總督須為陸海軍中將或大將的規定,開始 為「文官統治」鋪路。另一方面,日本資本主義和台灣的殖民地經濟,都因大戰 後迅速發展。工業生產額與對外貿易額快速成長,使台灣在 1919 年(大正 8 年)

成立台灣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開始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以增進經濟的開發與產 業升級。為了因應政治、經濟的新局勢,「文官統治」已是勢在必行了。72

1919 年(大正 8 年)10 月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就任,開始實施「軍民分治」, 改「中央集權」為「地方分權」。首先以日皇敕令第二百一十八號公佈新修定的 地方機關組織章程,重新調整台灣的行政區域,廢西部的十廳,新設台北、新竹、

台中、台南及高雄五州,保留原有的台東、花蓮港二廳,由廳制改為州廳三級制。

69 廖明坤,《大度國小創校一百週年校慶特刊─世紀禮讚》,台中縣大肚國小,1990,頁 30-37

70 同註 69,頁 30-37。

71 簡後聰等,《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文建會中辦室,2000 年,頁 277。

72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 年,頁 227。

依此規定,在州下設郡、市,廳下仍設支廳;郡下設街庄,支廳下設區。不設街、

區之地設社,隸屬郡及支廳管轄。全台分為五州二廳,計有四十七郡、三市、五 支廳、二百六十三街庄、十八區。到了 1926 年(大正 15 年)6 月 21 日,又將澎 湖由高雄州分出,另成立一廳,全台成為五州三廳。73自此以後,台灣的地方行 政區劃漸形固定,雖有部分行政區域再調整,但大肚鄉的行政區域至此大致已確 定,與現今行政區域相差不大(參見附錄一)。

圖 2-2 日治時期大肚庄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洪敏麟總編纂,《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頁 286。

為了貫徹「同化政策」,1921 年(大正 10 年)廢止專門來羞辱漢人的笞刑,

總督府評議會增設官派民間成員,實施「內台共學」、「內台共婚」,但是對於日

73 王世慶整修,《台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第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頁 71。

本民選的議會制度則不肯實施。此時,台灣民眾的抗日活動分別轉以文化啟蒙與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為主,來抗拒日本的「文化統治」。因此,總督府的「同化政 策」就以教育文化與經濟開發為主,使台灣民眾無法察覺日本更深入的經濟掠 奪。在教育方面,1926 年(大正 15 年)設立文教局,1928 年(昭和 3 年)創設 台北帝國大學,並且特別注重與「南進」有關的南洋史學與熱帶農學。同年成立 史料編纂會,從事台灣史料的編纂,企圖掌握歷史的詮釋權。另一方面則設立台 灣廣播電台來加強思想宣傳。1931 年(昭和 6 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增強

本民選的議會制度則不肯實施。此時,台灣民眾的抗日活動分別轉以文化啟蒙與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為主,來抗拒日本的「文化統治」。因此,總督府的「同化政 策」就以教育文化與經濟開發為主,使台灣民眾無法察覺日本更深入的經濟掠 奪。在教育方面,1926 年(大正 15 年)設立文教局,1928 年(昭和 3 年)創設 台北帝國大學,並且特別注重與「南進」有關的南洋史學與熱帶農學。同年成立 史料編纂會,從事台灣史料的編纂,企圖掌握歷史的詮釋權。另一方面則設立台 灣廣播電台來加強思想宣傳。1931 年(昭和 6 年)「九一八」事變後,為了增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