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民族的移墾社會

第二章 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

第二節 漢民族的移墾社會

1683 年(康熙 22 年)9 月鄭克塽降清,台灣政權歸屬清帝國。在清朝 212 年 的統治中,原以先住民為主體的漁獵社會,由於漢民族移民的大舉遷入,快速轉 變成漢人移墾的農業社會。隨著漢人農田水利的開發,台灣各地陸續拓展,大肚 鄉也在此時由拍瀑拉族(papora)的漁獵社會,完全成為以漢人為主的農業社會。

一、 康熙、雍正時期的開發

14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60 種,1960 年,頁 204、233。

15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1962 年,頁 416。

16 同註 5,頁 166。

鄭氏政權治台時期,漢人已從彰化平原進入大肚鄉開墾,至今大肚鄉內尚遺 有營盤、營埔等鄭氏屯墾的地名可資佐證。然而 1697 年(康熙 36 年)郁永河來 台探採硫磺,其所撰的《裨海紀遊》卻是如此記述:

「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 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十三日,渡大溪,過沙 轆社,至牛罵社……十七日,小霽……將登麓望之……策杖披荊 拂草而登。既陟巔,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如蝟毛,聯枝累 葉,陰翳晝暝,仰視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 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惟有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 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風度林杪,

簌簌聲,肌骨欲寒。瀑流潺潺,尋之不得;而修蛇乃出踝下,覺 心怖,遂返…… 十九日……風漸橫,草木披靡……。」17

可知當時本區還是農業未開發之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鄭氏政權徭賦酷重,漢 人又以武力屯墾來侵佔土地,平埔族在土地日減,生計日蹙的情形下,只好棄地 遷移他處。二是滿清佔領台灣後,為了避免 台灣再度成為抗清之地,將鄭氏軍民 悉數遺返原籍,且依施琅之議頒佈渡台禁令,管制渡台人民,漢人土地的開墾才 會停滯。不過如此原始荒涼的景觀只是短暫的現象,隨著有領照移入者及偷渡者 日益增多,漢人不久又渡過大肚溪而來。《諸羅縣志》中描述:

「自四十九年……蓋數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溪以 北矣。」18

可知至 1710 年(康熙 49 年),移民已普及至大肚溪以北的區域。

康熙中期之後,渡台禁令漸漸鬆弛,加之大陸沿海各省人口大增,形成糧食 短缺現象,官方開始鼓勵人民外移墾荒。而閩南漳、泉二府,由於距台最近,乃

17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44 種,1959 年,頁 19~22。

18 同註 4,頁 110~111。

就地利之便,紛紛渡海來台,台灣中部移民因而日趨增多。大肚鄉因位於大肚溪 河口之北,背山面海,且接近漢人聚落半線(彰化)之便,開發最早。19根據日 治時期臨時土地調查局編寫的《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描述:

「大肚庄初為大肚中社番所管,距今約兩百年前,即康熙四十 餘年,有漳人來台與番協商訂約,承墾荒埔,遂漸墾成。其 開墾與其他地方並無差異。番人後遷移埔里,舊有契字因天 災戰亂,遺失殆盡,現已無番租。」20

可知康熙四十年代,就有漳州人入墾大肚。漢人入墾路線大致有兩條:海路多由 鹿港、塗葛堀(今龍井鄉麗水村)21登岸進入大肚拓墾;陸路則台南安平上陸,

再北上經由彰化地區,渡大肚溪至王田、大肚等地開發。22

康熙四十年代,漳州人由鹿港登陸進入大肚鄉向大肚社贌耕拓墾,是為大肚 鄉漢人入墾之先驅,康熙末年,則有惠州陸豐人林君寵入墾。23開墾地區屬大肚 中社社域,大約是今日的頂街村、磺溪村、永和村、大東村、新興村一帶。241723 年(雍正元年),清廷採納巡台御史吳達禮、黃叔璥等人設彰化縣之奏,25分諸 羅縣之地,南至虎尾溪,北抵大甲溪,增設彰化縣,縣治設在半線,從此大肚鄉 劃歸彰化縣管轄。縣治的設立,使得移民可就近獲得官府的保護,有助於土地的 加速開發。

雍正年間,有漳州龍溪人王綿遠,漳州漳浦人趙佔、趙烏兄弟及趙庇等人來 墾,繼續開發大肚一帶;王綿遠等人復興建「中渡頭圳」,自大肚溪中流潭處,

19 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年,頁 76。

20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1905 年(明治 38 年發行),頁 44。

21 塗葛堀於 1911、1912 年間為大肚溪洪水所埋積,船隻乃再回梧棲港停泊。參見張邵曾,〈台灣海埔地 之地形變遷〉,《台灣銀行季刊》13 卷 2 期,1962 年,頁 91-94。

22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43 卷 3 期,1992 年,頁 177。

23 張勝彥總編纂、曾振名撰述,《台中縣志.卷二住民志(第一冊)》,台中:台中縣政府,1989 年,頁 480。

24 洪敏麟總編纂,《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頁 82。

25 盛清沂等編著,《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年三版,頁 244。

築蓄水埤,引水灌溉大肚下保 山庄一帶三百甲田地。261731 年(雍正 9 年)12 月,道卡斯族的大甲西社林武力.學生因不堪剝削,結樸仔離等八社,發動武力 反抗官府的苛政。起初大肚社並未響應,但在 1732 年(雍正 10 年)5 月,台灣 道倪象愷有表親率壯漢李華等人,殺死效力於官府的大肚社番五名,捏稱兇番首 級,冒功邀賞,以致大肚、沙轆等社番眾不服,閏 5 月 1 日叩見鎮道要求徹底追 究該殺人事件,而官府處理延宕且釋放殺人犯,遂激怒了眾番社。次日,大肚、

水裡、沙轆、牛罵等社會同大甲西、吞宵等十餘社,圍攻彰化縣治,百姓驚恐,

紛紛逃命。27這是清代平埔族武力反抗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彰化縣境內的平埔 族番社幾乎都參與了這一行動。抗官事件歷時近一年才完全平定,事後官府雖積 極實施懷柔措施,但平埔族人的恨氣難消,許多族人不惜遠走他鄉,另行開拓生 活新天地。28

二、 乾隆、嘉慶時期的開發

乾隆初葉,陸續有漳州漳浦人趙丑、趙聖助入墾,另有董顯謨者首先從事大 肚溪岸王田、中和村的開墾,與祖籍不詳者,趙姓與黃、蕭、王三姓等人入墾。

29董顯謨開鑿「王田圳」,以供水換地方式獲得大片的土地,於是招佃開墾,促 使許多漢人移民入墾。30根據 1741 年(乾隆 6 年)劉良璧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

已有大肚街及王田莊的記載。31漢人聚集的大肚街更早在 1736 年(乾隆元年)就 建立起屬於地方信仰中心的「萬興宮」,供奉天上聖母。32乾隆中葉,有泉州同 安人陳佑,漳州漳浦人趙若美、趙天喜、趙光亨、王院與陳孝及其子宗、擇、初、

26 同註 23,頁 444、496。同註 24,頁 77、521。

2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二十輯,台北:故宮博物院,1979 年,頁 205-206。「雍正拾年七月初三日,

巡視台灣陝西道監察御史覺羅柏修、巡視台灣兼理學政兵科掌印給事中臣高山奏摺。」

28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 年,頁 144-145。

29 同註 23,頁 496、497、564。

30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56 種,1962 年,頁 56「王田圳:

在大肚保.業戶董顯謨築,其水源從貓霧、劉厝莊溪築埤引入流下,循大肚山麓而西,灌溉七莊之田。」

31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74 種,1962 年,頁 79、

頁 85。

32 同註 30,頁 154。

騫等兄弟入墾。33乾隆年間尚有漳州龍溪人孫端敏,漳州平和人何謹,漳州漳浦 人吳泰等人入墾。34

大肚鄉在康熙年間具有規模的漢人入墾尚未開始,大規模的開墾起於雍正年 間,至乾隆年間街市陸續形成,大肚頂、下街商鋪林立,有行郊,以塗葛堀港(今 龍井鄉麗水村)與大陸通商。35此外,除了頂街在乾隆元年建立地方信仰中心萬 興宮外,1758 年(乾隆 23 年),下街也創建永和宮,供奉天上聖母;1790 年(乾 隆 55 年),王田莊興建順安宮,供奉三府王爺;渡船頭則建觀音廟「廣興宮」。

36漢人的村落便依著這些廟宇的祭祀圈逐漸發展起來。

雍正、乾隆年間入墾大肚鄉的移民以閩省漳州府為主,其中以趙姓最多。台 灣中部因地緣最近閩、粵兩省,故移民多來自此處。閩籍包括泉州府、漳州府、

汀州府、興化府;粵籍包括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州府。一般而言,粵籍人數較 少,可能與清庭採納施琅建議,禁止粵籍人民渡台有關。黃叔璥所撰的《台海使 槎錄》有云:

「台灣始入版圖,為五方雜處之區,而閩粵之人尤多。先時鄭逆 竊據海上,開墾十無二、三。迨鄭逆平後,招徠墾田報賦;終 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 之地素為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潮民乃 得越渡。」37

閩籍移民多定居在海岸或平原地區,其中泉州人集中在海岸平原地區從事貿易活 動,漳州人則分佈於台中盆地、貓羅以東一帶從事商業、農業活動,粵人除少數 聚居今神岡豐原一帶平原,多數分佈丘陵近山地區今東勢、卓蘭兩鎮境內。38

33 同註 23,頁 432、444、496。

34 同註 23,頁 462、475、530。

35 同註 1,頁 185。

36 同註 24,頁 710-717。

37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4 種,1959 年,頁 92。

38 同 22,頁 176。

雍正、乾隆年間,因移民的大量入墾,造成漢人與平埔族的關係日趨緊張,

另外,還有一個令移民生活不安的問題,即是「分類械鬥」。台灣在清領時期發 生的分類械鬥大小有數百次之多,而分類械鬥又往往演變成抗官民變,是困擾清 廷統治的棘手問題。漢人社會發生分類械鬥的原因,據學者的分析,一是因台灣 為移墾社會,「羅漢腳」眾多,他們遊食四方,終生赤腳,結黨成群,好勇鬥狠,

遇事生風,為社會最難治之處。39一是清代台灣的吏治不佳,貪污收賄,班兵敗 壞,軍紀鬆弛,以致治安難以維持。

1782 年(乾隆 47 年),彰化地區爆發漳泉械鬥,此次械鬥大肚鄉也遭受波 及。事件的發生的經過:乾隆 47 年 8 月 23 日,彰化縣莿桐腳三塊厝(今南屯一 帶),有漳州人演戲酬神,與泉州人因賭博發生鬥毆,漳州人便私約大里杙林姓,

1782 年(乾隆 47 年),彰化地區爆發漳泉械鬥,此次械鬥大肚鄉也遭受波 及。事件的發生的經過:乾隆 47 年 8 月 23 日,彰化縣莿桐腳三塊厝(今南屯一 帶),有漳州人演戲酬神,與泉州人因賭博發生鬥毆,漳州人便私約大里杙林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