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1945~200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1945~2005)"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憲峻 教授

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

(1945~2005)

研 究 生:王異爭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2)

摘 要 本文主要在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中縣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選擇 大肚鄉為研究範籌,乃基於大肚鄉為中部最早開發之地,另則,從荷人日記與郁 永河的遊記中,亦可發現大肚鄉地處南北交通的咽喉位置,當時陸地南北交通往 來,必定要利用大肚溪的津渡,沿大肚北上或南下。時至今日,大肚鄉的交通地 位雖不若往昔,但仍有中山高速公路,縱貫鐵路山、海線交會於此,境內的沙田 路(台一線)則為中山高速公路與福爾摩莎高速公路的銜接幹道,亦是台中港貨 物運輸主要道路,大肚鄉位於這種交通走廊地帶的特性,對於台灣工業化與都市 化潮流的傳播上,有其關鍵的地位。 戰後,大肚鄉為了順應台灣工業化與都市化的潮流,社會結構已由傳統農村 逐漸蛻變為以工商業為主的新興鄉鎮,在行政區域、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現代 化建設、宗教及文教等各層面,都起了新的變化,本文主旨,即是要探究戰後六 十餘年來,大肚鄉在這些層面的變遷與發展,再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對 大肚鄉地方史的推展有所助益,並期與鄉民一同來思考,在工業化與都市化潮流 的沖擊下,要如何讓大肚鄉特有的人文風物傳承下來,同時營造出一個嶄新的生 活空間。 關鍵詞:大肚、社會變遷、工業化、都市化、人口結構、產業結構

(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adu Township in Taichung County after World War Ⅱ.The reason the researcher chooses Dadu Township as the category is based on Dadu Township being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al area in the middle of Taiwan.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also finds that Dadu Township was located in the critical site of transportation in Netherlander’s diaries and the travel notes of Yu yong-he. At that time, ferries of Dadu River were used to communicate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Taiwan. Up to the present, the role which Dadu Township plays in transportation site is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yet it is still the pivot that Sun Yat-Sen Expressway and the mountain line and the coast line of Taiwan Railway meet. Besides, the Shatian Road(The first Taiwan Provincial Road)in Dadu Township not only connects Sun Yat-Sen Expressway and Formosa Expressway, but also is the main road of goods transport of Taichung Harbor. On the strength of the critical transportation site, Dadu Townsh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aiwan.

After the war,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Dadu Township had changed from a conventional countryside to a newly risen county on the basi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re had been a new change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rn construction, relig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what Dadu Township has changed and developed in these domains after World War Ⅱ.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Dadu Township’s lo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t last, the researcher sincerely invites all countrymen to think about how to make the specific culture and feature of Dadu Township continue, so that a whole new living space can be created under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Key Words:Dadu, social chang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4)

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1945~2005)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架構 ………7 第二章 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 ………13 第一節 先住民的社會 ………14 第二節 漢民族的移墾社會 ………17 第三節 日人統治下的殖民社會 ………29 第三章 人口結構與社會變遷 ………39 第一節 人口的成長與分佈 ………39 第二節 人口組合 ………49 第四章 產業與社會變遷 ………61 第一節 農業發展 ………61 第二節 工業發展 ………80 第三節 商業發展 ………88 第五章 宗教、文教與社會變遷 ………99 第一節 戰前的宗教活動 ………100 第二節 戰後的宗教活動 ………108 第三節 文教的發展 ………118 第六章 現代化建設與社會變遷 ………126 第一節 交通建設 ………126 第二節 都市計畫 ………132

(5)

第三節 街市發展 ………14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50 第一節 結論 ………150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4 附錄 ………160

(6)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流程圖 ………9 圖 1-2 台中縣行政區域圖 ………12 圖 2-1 大肚鄉行政區域圖 ………13 圖 2-2 日治時期大肚庄行政區域圖 ………33 圖 2-3 日治時代大肚地區開發示意圖 ………38 圖 3-1 大肚鄉歷年人口變化圖 ………45 圖 3-2 大肚鄉 1981 年人口金字塔圖 ………55 圖 3-3 大肚鄉 1991 年人口金字塔圖 ………55 圖 3-4 大肚鄉 2001 年人口金字塔圖 ………55 圖 5-1 大肚鄉頂街村萬興宮 ………103 圖 5-2 大肚鄉永和村永和宮 ………104 圖 5-3:大肚鄉磺溪村磺溪書院(文昌廟) ………105 圖 5-4:大肚鄉沙田路上「倰轎腳」的信眾 ………114 圖 6-1 大肚鄉地理交通道路圖 ………130 圖 6-2 大肚鄉追分車站 ………131 圖 6-3 變更大肚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變更位置示意圖 ………138 圖 6-4 變更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劃(第二次通盤檢討)變更 位置示意圖 ………144 圖 6-5 大肚鄉空間結構分區圖 ………147

(7)

表目錄 表 2-1 荷據時期大肚社戶口表 ………16 表 2-2 清領時期大肚移民入墾一覽表 ………23 表 2-3 道光年間大肚聚落一覽表 ………26 表 3-1 日治時期台灣人口總數及州行政區人口數統計表 ………39 表 3-2 日治時期大甲郡八街庄人口數統計表 ………41 表 3-3 大肚鄉各村人口密度變化概況表 ………48 表 3-4 1926 年大肚庄漢族祖籍表 ………50 表 3-5 大肚鄉人口籍貫百分比表 ………51 表 3-6 大肚鄉人口年齡組合表 ………53 表 3-7 大肚鄉人民教育程度變化表 ………57 表 4-1 台中州四郡耕地面積比較表 ………64 表 4-2 大甲郡的農業戶口分類表 ………65 表 4-3 日治時期台中縣四郡稻作種植面積及收穫量表 ………67 表 4-4 日治時期台中縣四郡甘蔗種植面積及收穫量表 ………65 表 4-5 大肚鄉農業人口數及人口比例表 ………72 表 4-6 大肚鄉農業戶口分類表 ………73 表 4-7 大肚農業耕地面積及每戶、每人耕地面積表 ………74 表 4-8 大肚鄉稻穀產量一覽表 ………75 表 4-9 大肚鄉歷年蔬果種植面積及生產量一覽表 ………76 表 4-10 大肚鄉歷年普通作物生產量一覽表 ………77 表 4-11 大肚鄉歷年特種作物生產量一覽表 ………77 表 4-12 大肚鄉人民墾殖率表 ………79 表 4-13 戰後台灣重要經建計劃一覽表 ………83 表 4-14 大肚鄉工業別區位平均數表 ………86

(8)

表 4-15 大肚鄉工業類別及有登記工廠數統計表 ………87 表 4-16 大肚庄營公共消費市場分類別營業額表 ………91 表 4-17 大肚鄉歷年批發業數量表 ………94 表 4-18 大肚鄉歷年零售業數量表 ………95 表 4-19 大肚鄉歷年運輸業數量表 ………96 表 4-20 大肚鄉歷年金融機構數量表 ………97 表 4-21 大肚鄉歷年個人服務業數量表 ………98 表 5-1 大肚鄉廟宇一覽表 ………101 表 5-2 日治時期公學校各年級國語科教學時間表 ………121 表 6-1 大肚鄉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前後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135 表 6-2 變更大肚都市計畫後「個案變更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136 表 6-3 大肚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前後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137 表 6-4 變更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歷次變更土地使用計畫面積統計表 ………140 表 6-5 變更高速公路王田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 前後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141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一、研究主題 1945 年(民國 3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政權亦宣告 終結。戰後台灣從物資匱乏,百廢待興的困苦環境中,至今歷經六十餘年的變遷 發展,蛻變成世界經濟重鎮,被喻為「台灣奇蹟」。1949 年(民國 38 年)政府開 始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土地改革政策,促 使農業快速發展,生產量大幅增加,並為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農業政策 的引導下,短短的三十年左右台灣社會由農業社會轉化為工商社會。1 這種經濟結 構的快速轉型,使社會各個層面都受到沖擊,伴隨著人們慾求的增加及交通運輸 工具的日新月異,導致人口遷動頻繁,生活產品流汰迅速,土地利用愈發複雜, 文化內涵解構重建,這些現象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及研究熱潮。究其原因,台 灣社會劇烈變遷主要是來自工業化、都市化潮流所驅使,在這兩股強大洪流的交 織沖擊下,全台各鄉鎮都無法避免地捲入其漩渦中。究竟鄉鎮在工業化、都市化 的推波助瀾之下是如何變遷?發展的軌跡為何?哪些層面受到影響?這些環節相扣 的問題構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題。然而,為了避免研究的範圍過大,研究內容流於 空洞粗略,故將本文的研究範圍限定為台中縣大肚鄉的行政區域,俾便深入研究 分析,具體而微地呈現出台灣鄉鎮社會變遷與發展的面貌, 其實每個社會與文化,不論是何等的傳統與保守,都在不斷地變遷。2 變遷已 成為現代社會無法避免的重要部分。3 而「變遷」一詞常與「發展」一詞混用,兩 者意義幾乎等同,事實上,兩者的意義還是有所差異。「變遷」乃是一種持續實 體在時間上的不同連續(Nisbet,1770:302)。4 「發展」則是在變遷的過程中,人們 1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 年,頁 6-7。 2 謝高橋,《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年,頁 529。 3 同註 2。 4「如果我們對於一個實體的觀念沒有某種持續的意義,不論這一實體是一棵樹、一個人……,我們都無 法確定它的變遷。僅有不同方式的存在也不足以說明變遷,例如中文、日文、英文等等,展示各有不

(10)

經由對環境的更大控制能力,意圖帶來社會和物質的改進。5 從兩者的定義來看, 「變遷」、「發展」都與時間有所關聯,差別在於「變遷」是隨著時間的漸進,人 們才能感覺到變遷的經驗;「發展」是人們有「計畫性」地來改變遷的方向,含 有價值的判斷。6 因此,在使用「變遷」和「發展」這兩個名詞時,要了解兩者意 義是有所差別的。 二、研究動機 選取台中縣大肚鄉為研究對象,一是因大肚鄉地處台中盆地西部出入口,位 居大肚溪下游北岸,自荷據時代起即為台灣南北往來的交通要衢;如今則有縱貫 鐵路山、海線在此交會處,境內沙田路(台一線)則為中山高速高路與福爾摩莎 高速公路的銜接幹道,亦是台中港貨物運輸之主要道路,大肚鄉位於這種交通走 廊地帶的特性,對於台灣工業化與都市化潮流的傳播上,有其關鍵的地位。所以, 探討大肚鄉早期社會情況、人口結構、產業發展、現代化建設、宗教與文教等層 面的變遷與發展,應可對台灣其他鄉鎮的社會變遷與發展,得到一個梗概的輪 廓。二是因解嚴後,台灣主體意識逐漸復甦,鄉土史的研究風氣轉熾,專家學者 紛紛投入不同區域的研究,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不僅讓民眾了解到各區域間的異 同,更認識了台灣社會豐富多樣的風貌。而站在教育的立場來看,鄉土史研究有 助於鄉土教育的推展,建立尊重不同文化的理念,涵養愛鄉愛台灣的情操。這兩 個動機正是促使筆者研究本文之驅力。 三、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主題及研究動機的說明,本文所欲達成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了解它如何因應戰後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 發展。 同,但這不是變遷。僅當我們在某一種持續的實體上觀察到不同形態的連續,而這種前後的不同,顯 示著隨時間而漸進時,我人才察覺出變遷的經驗。」同註 2,頁 530。 5 蔡明哲,《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年,頁 144。 6 同註 5,頁 142-144。

(11)

(二)分析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以及戰後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宗教、文 教與現代化建設的變遷發展,了解這些層面如何受到外部介入及內在變動 之影響。 (三)希望透過大肚鄉的「區域研究」,能助於地方鄉土史的推展,喚醒大眾愛 鄉愛土的情懷。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近年來,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抬頭,「本土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學術界 所關注的議題也由台灣與中國、台灣與國際的政經關係,轉焦對台灣本身的歷史 作更深入的研究。此類研究是以特定的「地域」內有組織的小區域為主,其性質 是比「地域研究」更為基礎的「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而研究的範圍包括 台灣各縣市、鄉鎮的歷史變遷與發展。7 時至今日,有關台灣的「地域研究」及縣 市、鄉鎮的「區域研究」可謂成果豐碩,於此僅就與本研究有相關的文獻進行探 討。 一、以大肚地區為主題之研究文獻 (一)洪敏麟《大肚鄉誌》8 ,提供對大肚鄉最佳的基本認知,是研究大肚鄉最好 的書籍,書中對大肚鄉做了全面性的研究,涵蓋了大肚鄉自然地理環境、 先民開拓過程、住民、行政、建設、交通、經濟、建設、水利、教育與文 藝、宗教禮俗、文物勝蹟、人物、大事記等層面。內容涵蓋的範圍雖然廣 泛,但負責撰寫的學者皆有做深入的研究與考證。因此,要了解大肚鄉的 變遷與發展,本書是最重要的參考書籍。不過,本書只記錄至 1991 年,要 了解近二十年來大肚鄉的變遷發展,則須另做新的探討及研究。 (二)劉澤民《大肚社古文書》9 ,蒐集了有關大肚社平埔族人與漢人之間的土地 7 黃秀政,《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年,頁 10。 8 洪敏麟總編纂,《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 9 劉澤民,《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年。

(12)

買賣、租贌、典當的古契約文書八十張。這些古契約文書,除了有助於後 人了解清乾隆時期至日治明治時期,漢人在大肚地區的開墾情形與平埔族 的社會生活外,對於漢人與平埔族之間地權關係的轉換,也提供了詳細的 資料。 (三)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10 ,作者藉由 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番仔王」Quataongh 考證,來說明十七世紀以來,不 同的統治政權給當時「番仔王」Quataongh 所轄的社群帶來不同的衝擊。從 與世無爭到荷據時期的半獨立狀態,被鄭氏政權的攻伐屠殺到清雍正時期 的大反抗,最後無法擋住一波一波的漢人移民只好遠走埔里及宜蘭。從「番 仔王」族群的衰敗,我們看到大肚地區早期平埔族社會受到外力介入時無 奈的變遷。 (四)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11 ,「大肚趙一半」意指大肚鄉姓趙的人口 佔了一半,這句話雖稍嫌誇張,但卻清楚說明了趙家在大肚鄉所佔的地 位。本文詳載趙家各宗族如何從大陸渡海來到大肚鄉拓墾,第三代趙順芳 如何從農業的開發轉進商業及貿易的經營,以及趙順芳父子如何振興大肚 鄉的文教事業,鼓勵弟子求取功名,維持趙家的社會地位於不墜。作者在 探討趙家在清代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描繪出清代大肚鄉社會變遷與發展 的圖像。 (五)趙永富〈「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12 ,作者透過中部 的文化歷史脈絡的詮釋,來說明大肚地方性的建構過程。作者認為人們認 同其生活的地理空間,乃是來自於其對地方文化歷史的認知與投入,這提 供了從事區域研究者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在研究區域社會的變遷時,不 10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灣風物》42 卷 4 期,1992 年,頁 158-188。 11 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12 趙永富,〈「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1998 年。

(13)

可忽略地區居民與土地的互動關係,以及地區居民主體性創造的意向。 (六)李南海、趙家慶〈大肚趙氏家族之遷台與磺溪書院的建立〉13 ,本文旨在 敘述大肚鄉文教事業的發展與趙氏家族的入墾和大力提倡有密不可分的 關係,從創立西雝社、建立文昌廟、成立磺溪書院,處處可見趙氏家族的 用心。本文對於探討大肚鄉文教事業的源起極具參考價值。 綜觀上述以大肚地區為研究主題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大都是以清代漢人與平 埔族的群體互動、漢人與平埔族的土地轉換、漢人宗族的發展為主;而對於大肚 鄉近代的社會變遷與發展的文獻,坊間則付之闕如。因此,為了讓大肚鄉變遷發 展的軌跡可以接續,進行大肚鄉戰後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研究有其重要性。 二、涉及大肚地區之研究文獻 (一)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14 ,是分析台中縣海線八鄉鎮(大甲鎮、外 埔鄉、大安鄉、清水鎮、梧棲鎮、沙鹿鎮、龍井鄉、大肚鄉)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開發歷程,進而探討海線八鄉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 遷。透過大範圍的地域研究有助於了解小區域社會間的互動及互賴的關 係。 (二)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15 ,探討清康熙到同 治時期,漢人在此區域拓墾的過程及拓墾時漢人與平埔族的互動關係,在 農墾活動的推移下雖然促使社會經濟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平埔族社群的瓦 解。文中對於岸裡社番的開拓情形有詳細具體的論述,大肚社雖在中部平 埔族的遷移中才有概略的敘述,但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生活在大肚地區 平埔族的社會生活。 (三)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16 ,認為要對台灣社會整體的認識和深入 13 李南海、趙家慶〈大肚趙氏家族之遷台與磺溪書院的建立〉《史聯雜誌》13 期,1988 年,頁 43-47。 14 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年。 15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43 卷 3 期,1992 年,頁 165-248。 16 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台灣風物》43 卷 1 期,1992 年,頁 127-145。

(14)

的了解,必須經由區域的研究方能窺知今日台灣社會的變遷。本文從漢人 開墾、土地取得、墾首與投資方式、水圳興築、宗教信仰、宗族組織、文 教發展及平埔族與漢人的衝突、整合等面向來說明清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 變遷。大肚鄉為台灣中部最早開發之區,其開發的歷程可說是台灣中部開 發的縮影,故要了解清代大肚鄉社會的變遷發展,本文是極佳的參考資料。 (四)計文德〈清代墾拓大肚台地以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17 ,以大肚台 地西麓至海之區域為研究範圍,利用古文書與田野調查所得的資料,來探 討清代當地平埔族與漢族土地轉移的過程及方式,而從轉移的過程及互動 中,我們可發現平埔族與漢族社會都發生了結構性的變遷,大肚台地以西 盡為漢人聚落所佔,平埔族只得遷移他處謀生或者同化於漢人的社會生活 中。 (五)石文誠〈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18 ,以社餉徵收和 番社職位設置為切入點,再透過古契約文書,深入探討清代拍瀑拉族大肚 社、水裡社、沙轆社、牛罵社的社群互動關係,並擴及與相鄰巴布蕯族 (Babuza)貓霧拺社互動的討論。透過外部或內部各種政治、社會、經濟 和人際關係等因素的互動與運作,五社群整合為一個大互動圈,進而促使 這個平埔族地域社會產生變化。本文詳細分析平埔族地域社會的社群關 係,有助於我們對清代大肚地區平埔族地域社會變遷的探討。 (六)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研究〉19 ,本文作者可說是第一個注意到台灣鄉鎮 變遷的學者。日治時代台灣鄉鎮已有都市化的趨勢,為了理解中國式村落 的原型,鄉鎮生活機能的運作及變遷,作者深入台灣各地鄉鎮調查研究。 文中結論提出應避免人口集中大都市的傾向,要糾正這個缺失,則是要擴 17 計文德〈清代墾拓大肚台地以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年,頁 86-187。 18 石文誠〈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台灣文獻》53 卷 3 期,2002 年,頁 125-155。 19 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7 卷 3 期,1955 年,頁 85-109。

(15)

充鄉鎮的設備。此見解雖離今五十幾年,但對於研究大肚鄉的變遷發展, 仍具有重要的啟發。 (七)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一)(二)〉20 ,對台灣聚落的發展做 了一個相當完整的論述。從平埔族的原始聚落,鄭氏政權的屯田聚落,清 代漢人的集村與散村的聚落,日治時期街市的發展,到現在鄉鎮都市化型 態皆有深入的探討,至於影響聚落發展的各種因素,及各鄉、鎮、市的土 地利用與都市計劃等都有詳盡的說明。本文對於台灣鄉鎮的社會變遷與發 展,提供了一條簡明清晰的脈絡。 綜觀上述涉及大肚地區之研究文獻,仍以清代漢人的拓墾過程與平埔族族群 的社會互動為主,少數論及大肚鄉近代的社會變遷與發展,亦只是蜻蜓點水,因 此,對於大肚鄉戰後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研究,除了要以大肚地區的研究文獻及涉 及大肚地區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外,並應再結合其他領域學者的相關研究與其他學 科的理論觀點來輔助研究,如此方能對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做更深入的 探討及剖析。

第三節 研究方法、歩驟與架構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由於近代的變遷發展渉及 早期的社會環境、人口流動、政府決策、產業型態和宗教信仰等層面,故不可忽 視早期社會變遷對近代社會變遷的影響;而近代社會變遷則又牽動著大肚鄉未來 發展的方向,故對當前持續進行的變遷發展亦須分析說明。 一、研究方法 基於上述研究理念,本研究採取下列方法來進行研究分析: (一)文獻探究及統計資料的分析 20 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一)(二)《台灣文獻》29 卷 2 期,1978 年,頁 13-47;《台灣 文獻》29 卷 3 期,1978 年,頁 187-265。

(16)

文獻探究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首先蒐集相關史料,包括早期的地方志、輿 圖、碑文、寺廟沿革記錄、族譜、政府檔案文件等資料以供進行分析及比對,若 有疑問之處,則當再查證其他資料以資鑑別。其次,運用戶政事務所戶藉資料與 土地資料、政府彙編的統計要覽、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等資料進行分析,並輔以與本研究有關的著作、論文期刊及網路資訊,力求研究 內容的周延與客觀。 (二)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可補文獻資料之不足,或進一步檢驗文獻資料之正確性,因此實地 的調查、訪談有其必要性。調查的項目分為人物、文物及景觀。進行人物訪查時, 除了內容記錄要力求完整外,訪談時也應注意,口述的歷史或事件可能因人而 異,或與事實有出入,故訪談內容還須仔細過濾、比對。文物調查除了須閱讀相 關的知識外,亦須尋求地方文史專家的協助。景觀的調查必須拍照、繪圖,再與 舊照片、舊地圖比對,或請教地方先輩前賢的經驗。田野調查做得翔實,便易於 建構地域變遷與發展的網絡。 二、研究步驟 首先筆者依自己的興趣及所學專長選取要研究主題,既而回顧相關的文獻 書籍,評量所選取的主題是否值得研究?確立研究主題後,便著手擬定研究的方 法,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研究,再輔以田野調查,兩種方法同時 進行,蒐集各類相關資料,並加以評鑑與綜合,然後進行論文的撰寫,整個研究 步驟。圖示如下:

(17)

圖 1-1:研究步驟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 回顧文獻 擬定研究方法 田野調查 文獻探討 鄉賢耆 老 口述 歷 史 的蒐集 實訪鄉內 有關的公 私 立 機關 , 採擷必要 之檔案資 料 綜合資 料 評鑑資 料 蒐集資 料 撰寫論文 結論與建議

(18)

三、論文架構 本研究的時間斷限雖設定在 1945 年至 2005 年,但變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必須從歷史脈絡著手,因此本研究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背景與目的,第二節相關文獻 探討,第三節說明研究方法、步驟與架構。 第二章「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情況」分為三節,第一節先住民社會:探討平埔 族拍瀑拉族(papora)的社會情況與興衰。第二節漢民族的移墾社會:探討漢人 移墾大肚鄉及如何使大肚鄉完全成為漢人社會的過程。第三節日人統治下的殖民 社會:日治時代由於現代交通設施的設立,使得大肚鄉穩定的農業社會有了變 動,工商業開始萌芽,經濟加速發展。 第三章「產業與社會變遷」分為三節,第一節農業的變遷與發展:說明漢人 帶入水稻耕作技術後,大肚鄉農業全面興起;日治時期稻作的改良,使農業成為 大肚鄉最重要的經濟機能;戰後政府的土地改革,使農業的發展達到最高峰,並 帶動工業的興起,農業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逐漸失去經濟主導地位。第二節工 業發展:為了順應台灣工業化的潮流以及經濟的發展,大肚鄉也逐漸轉型為工商 城鎮,如今工業已成為大肚鄉最主要的經濟活動。第三節商業發展:工業發展促 進商業及服務業的興盛,從三級產業在產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可了解大肚鄉 經濟發展的程度。 第四章「人口與社會變遷」分為兩節,第一節人口的成長與分析:人口的結 構是一地變遷的顯著指標,透過人口資料的分析可清楚了解人口變動對社會的影 響。第二節人口組合:則是利用戶籍統計資料來探討大肚鄉的人口組合變化。 第五章「宗教、文教與社會變遷」分為三節,第一節戰前的宗教活動:大肚 鄉的宗教信仰主要為民間宗教,大多傳自漢人原鄉的神明或香火,它與漢人聚落 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深深影響著人們日常的生活。第二節戰後的宗教活動:

(19)

工商社會的快速變遷雖然改變了鄉民祭祀的方式,卻沒有改變鄉民信仰的習慣, 民間宗教信仰依然左右著鄉民的精神生活。不過,接受外來與新興宗教信仰的鄉 民已逐漸增加。第三節文教的發展:清代中期大肚鄉商業繁榮,即而促使文風的 興起,磺溪書院的成立,是文風鼎盛時期。然而,隨著商業的沒落,文教發展一 蹶不振,至今鄉內尚無中、高等教育機構,文教設施亦是貧乏,使得大肚鄉發展 動力顯得不足。 第六章「現代化建設與社會變遷」分為三節,第一節交通建設:傳統的聚落 是依自然環境而興起,新興的工商市鎮則由交通運輸來運作,交通的積極建設, 使得大肚鄉加速現代化。第二節都市計畫:都市計畫的實施,提供一個方向,引 導該市的發展,亦代表著社會已由傳統鄉村步入工商市鎮,大肚鄉目前有兩個都 市計畫在實施,政府寄望都市計畫的實施,能使得大肚提早進入現代化都市。第 三節街市發展:大肚街市發展甚早,但至今還沒形成中心商業區,頂多只能算是 中級商業區或初級商業區,如何規劃街市發展的方向,攸關大肚未來商業的繁榮 與否。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分為兩節,第一節結論,綜覽戰後大肚鄉整個社會變 遷與發展的過程,歸納出戰後影響大肚鄉社會變遷與發展的主因。第二節建議: 經由對戰後大肚鄉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研究,提出作者個人的建議,期與鄉民一同 來思考如何為大肚鄉創造一個嶄新的生活空間。

(20)

圖 1-2:台中縣行政區域圖

(21)

第二章 戰前大肚鄉的社會概況

大肚鄉位於台中縣西南隅,屬於台中縣海線八鄉鎮之一,介於大肚台地與大 肚溪之間的河階上,地形南北較長,東西較窄,地勢從東南向西北低降,南以大 肚溪下游與彰化縣和美鎮相鄰,東北方為大肚台地之西南端,餘為清水隆起海岸 平原,現今行政區域有十七個村落。1 大肚鄉名由來於往昔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 大肚社(Tatuturo)社名,在漢人未入墾前,大肚鄉為平埔族拍瀑拉族大肚中、南 社活動之區域。 圖 2-1:大肚鄉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大肚鄉公所網站:http://www.dadu.gov.tw/dadu_location.htm 1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年,頁 183。

(22)

第一節 先住民的社會

大肚鄉由於有河流、有平原、有台地,自然環境優越,故自古即有人類活動 其間。1943 年(昭和 18 年)日本人國分直一在本鄉營埔村發現營埔遺址,經多 次的勘查及出土陶器、石器等器具的調查,發現該遺址曾有大村落,經營安定的 農耕生活,同時亦進行狩獵活動。營埔文化距今約 4000 至 2000 年,屬於新石器 時代晚期文化之一。至於營埔文化的消失,據國分直一等學者的推敲,可能是受 到洪水的侵襲,而避居到八卦山或大肚台地斜坡建立部落。2 繼營埔文化之後,大肚鄉成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的活動地域,該族 何時進入本地居住活動,由於史料缺乏,至今沒有確切的說法。拍瀑拉族主要有 四個社群:牛罵社(清水鎮)、沙轆社(沙鹿鎮、梧棲鎮)、水裡社(龍井鄉)、 大肚社(大肚鄉),活動於本鄉的大肚社,又分為大肚北社、大肚中社、大肚南 社三社。3 他們的經濟生活男女分工,以漁獵為主,兼有粗放的農業為輔。周鍾瑄 所撰的《諸羅縣志》記載: 「番婦耕穫、樵汲,功多於男;唯捕鹿不與焉.能織者少,且不 暇及;故貿易重布.錢穀出入,悉以婦為主.」4 1642 年荷蘭人驅逐了佔據台灣北部基隆、淡水一帶的西班牙人,並在 1641 年起將所統治的台灣分成四區,不過這並不意味荷蘭人已經控制全島,大肚溪以 北及淡水河以南中北部區還是荷蘭當局政令所不及之處。5 其間分布著許多平埔族 先住民的部落,有的是獨立的聚落,更多的是由某位實力強大的頭人所統治。6 2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著,譚繼山譯,《台灣考古誌》,台北:武陵書局,1990 年,頁 103~111。 3 石文誠〈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台灣文獻》53 卷 3 期,2002 年,頁 126。 洪敏麟總編輯、陳榮懷纂修,《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頁 31。 4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41 種,1962 年,頁 164。 5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灣風物》42 卷 4 期,1992 年,頁 172。 「1641 年荷蘭人將台灣劃分為四個行政區:北部集會區、南部集會區、淡水集會區、卑南集會區。」 6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頁 391:「(1644 年 4 月)… 據上述海盗言倍德雷姆(Betgirem)與淡水之間尚有二十二個村落,其中十八個村落由頭人柯達王統 怡,其他各村則獨立。該地方有道路及河數條,在北季節風期雖可航行,而南季節風期則不能利用航 行。」

(23)

1644 年 9 月,荷屬東印度公司派 Boon 大尉遠征基隆、淡水一帶,並訓令達 成目的後,能開通淡水至安平的道路,以武力使途中 Camcam 的 7 個村落,及以 Quataongh(大肚番王)首長統治下的 15 個至 18 個村落歸順公司。7 10 月完成基 隆、淡水的任務後,便於 10 月 12 日領軍南下,19 日在大肚山及大甲溪附近登陸, 在 Quataongh(大肚番王)統轄之地遭到先住民的抵抗,由於天候不佳,兵士罹病 不得不中止攻擊,僅燒毀幾個村社便回台南去了。8 1945 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再派 Boon 上尉率商務員北上開通台南至淡水的道路,並從事教化 Quataongh(大肚番 王)轄下的各村社。1 月 22 日抵該地,2 月 16 日荷軍未損平安回台南,戰果是征 服了台南至淡水間剩餘的各村社,開通了南北通路,西部平原居民皆歸順荷屬東 印度公司。Quataongh 終於抵抗失敗,在 Van Breen 牧師的居間協調下,4 月 7 日 南下到台南參加地方會議,與荷屬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服從。9 接受荷蘭統治的 Quataongh(大肚番王)及其屬下,自 1646 年以後都出席北部地方的集會,分別 報告其領地內的情況,以期得到荷蘭的任命,其名稱變成了 Doria Camacht。10 根 據荷蘭人的統計,1647 年大肚三社有 94 戶,人口 357 人;1656 年有 84 戶,人口 335 人,十年間戶數、人口數皆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參見表 2-1)。11 7「以 1645 年《台灣城日記》戴,可見 Quataongh 王統轄的十五個村社名;然而,根據考證則有十八個村 社。無論大肚番王統轄區域是十五個或十八個村社,可以確定的是,十七世紀中期大肚番王所統轄的 勢力範圍,是在大甲溪北岸的台中縣后里鄉以南到大肚溪流域一帶。」此外,在頁 180-183 中, 她 認為 Quataongh 即為「番仔王」,並認為 Quataongh 為拍瀑拉族人。並引《台灣城日記》所戴,大肚 番王所居之地距大甲溪以南七小時路程,可推定大致在今日大肚鄉一帶。同註 6,頁 417。同註 5,頁 177-179. 8「(1645 年 3 月)出動出產金礦之地方因道路不好,並且海上風強不能輸送糧食,故今未行之。期間為 不白費時間,乃開鑿台窩灣至淡水及基隆之北部道路,以教化柯達王(Quataongh)各村,上席商務 員哥爾尼利士.謝紮爾及亨多立克.蘇田與上尉彼得爾.榜,帶領士兵二百十名於一月二十二日向該 地出發,據報行軍中被敵人追窮於狹道,乃走別路燒毀數村斬首數人,訂立條約使數村投誠,又進軍 他巴庫魯,掃蕩該方面。」同註 6,頁 459。同註 5,頁 171。 9「(1645 年 4 月)…征服台窩灣淡水間所剩下之各村,使道路安全,破壤反抗之十三村落,殺一百二十 六人,生擒一歲至十歲之孩子十六人,因此西部平野之土人悉數投誠公司。」同註 6,頁 459:同註 5, 頁 170-171。 10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年,頁 86-87。 11 同註 10,頁 14。

(24)

表 2-1:荷據時期大肚社戶口表 部落名 備 考 1647 年 1648 年 1650 年 1654 年 1655 年 1656 年 大肚北社 北 Dorida (舊 稱) 105(26) 108(27) 97 (25) 98 (27) 110(25) 107(25) 大肚中社 中 Dorida (舊稱) (大 肚) 83 (16) 97 (19) 84 (18) 67 (18) 50 (15) 67 (16) 大肚南社 南 Dorida (舊稱) Camachat 169(52) 156(49) 155(47) 170(50) 156(47) 161(43) 合 計 357(94) 361(92) 336(90) 335(95) 316(87) 335(84) 資料來源: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年, 頁 14。(註:括弧內為戶數,括弧外為人口數) 1661 年(永曆 15 年)4 月,鄭成功的艦隊登陸鹿耳門,攻陷普羅民遮城(今 赤崁樓),對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進行圍城。由於大軍攜糧不足,登陸台灣 不到一個月便實施軍民屯墾並頒布的八條令諭,其中第一條即鼓勵軍民大力墾 殖: 「承天府安平鎮,本藩暫建都於此,文武各官及總鎮大小將領 家眷暫住於此。隨人多少圈地,永為世業,以佃以漁及京(經) 商取一時之利;但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12 因此文武官員及軍隊以台南為中心,漸次向外屯墾,範圍南至鳳山、恆春,北迄 嘉義,雲林、彰化、埔里社、苗栗、淡水、基隆等地。13 鄭氏在發佈的屯墾令中,嚴禁混侵土民及百姓現耕土地,然而隨著屯田工作 的推展,使得漢番衝突日益加劇,於是番變時有所聞。其中以台灣中部的大肚地 區平埔族群抵抗最為激烈,由於受到不肖管事剝削欺凌和重賦苛役之下,大肚地 區平埔族群屢以官府抗爭,1670 年(永曆 24 年)的沙轆番變,更是鄭氏時期最 大的一次抗官事件。江日昇所撰的《台灣外記》記戴: 「七月(1661 年.永曆 15 年),張志、黃明縱管事楊高凌削土番, 12 楊英,《從征實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32 種,1958 年,頁 189。 13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下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年,頁 132。

(25)

大肚番阿德狗讓殺高反。成功令楊祖征之。祖與讓戰,中標鎗 死。其鋒甚熾,欲出援荷蘭。功復令黃安、陳瑞二鎮往征。安 設伏誘戰,遂斬阿德狗讓。撫綏餘黨,班師。」 書中又記: 「十二月(1664 年.永曆 18 年),北路土番阿狗讓反。鄭經遣勇 衛黃安平復。」14 連橫《台灣通史》: 「永曆二十四年(1670 年),沙轆番亂。左武衛劉國軒駐半線, 率兵討。番拒戰,燬之,殺戮殆盡,僅餘六人匿海口。大肚番 恐,遷其族於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觀兵而歸。」15 歷經鄭氏多次的討伐,且在「立法尤嚴,誅夷不遺赤子,併田疇廬舍廢之。」的 苛政下,從此中部地區平埔族的勢力嚴重挫退。16 劉國軒將其部隊駐紮於半線後, 展開對彰化地區的屯墾,並招募閩南一帶的墾佃來台,於是大批的閩粵移民陸續 在鹿港上岸,入墾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土地漸漸被侵佔,各地草埔也逐漸被開發 為農田地。至此平埔族社會與漢人互動漸次頻繁,也慢慢接受漢人的生活模式, 先住民以漁獵為業的社會結構逐漸產生變化。

第二節 漢民族的移墾社會

1683 年(康熙 22 年)9 月鄭克塽降清,台灣政權歸屬清帝國。在清朝 212 年 的統治中,原以先住民為主體的漁獵社會,由於漢民族移民的大舉遷入,快速轉 變成漢人移墾的農業社會。隨著漢人農田水利的開發,台灣各地陸續拓展,大肚 鄉也在此時由拍瀑拉族(papora)的漁獵社會,完全成為以漢人為主的農業社會。 一、 康熙、雍正時期的開發 14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60 種,1960 年,頁 204、233。 15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1962 年,頁 416。 16 同註 5,頁 166。

(26)

鄭氏政權治台時期,漢人已從彰化平原進入大肚鄉開墾,至今大肚鄉內尚遺 有營盤、營埔等鄭氏屯墾的地名可資佐證。然而 1697 年(康熙 36 年)郁永河來 台探採硫磺,其所撰的《裨海紀遊》卻是如此記述: 「十二日,過啞束社,至大肚社……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 以下如各天。至溪澗之多,尤不勝記……十三日,渡大溪,過沙 轆社,至牛罵社……十七日,小霽……將登麓望之……策杖披荊 拂草而登。既陟巔,荊莽樛結,不可置足。林木如蝟毛,聯枝累 葉,陰翳晝暝,仰視太虛,如井底窺天,時見一規而已。雖前山 近在目前,而密樹障之,都不得見。惟有野猿跳躑上下,向人作 聲,若老人欬;又有老猿,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風度林杪, 簌簌聲,肌骨欲寒。瀑流潺潺,尋之不得;而修蛇乃出踝下,覺 心怖,遂返…… 十九日……風漸橫,草木披靡……。」17 可知當時本區還是農業未開發之區。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鄭氏政權徭賦酷重,漢 人又以武力屯墾來侵佔土地,平埔族在土地日減,生計日蹙的情形下,只好棄地 遷移他處。二是滿清佔領台灣後,為了避免 台灣再度成為抗清之地,將鄭氏軍民 悉數遺返原籍,且依施琅之議頒佈渡台禁令,管制渡台人民,漢人土地的開墾才 會停滯。不過如此原始荒涼的景觀只是短暫的現象,隨著有領照移入者及偷渡者 日益增多,漢人不久又渡過大肚溪而來。《諸羅縣志》中描述: 「自四十九年……蓋數年間而流移開墾之眾,又漸過半線大肚溪以 北矣。」18 可知至 1710 年(康熙 49 年),移民已普及至大肚溪以北的區域。 康熙中期之後,渡台禁令漸漸鬆弛,加之大陸沿海各省人口大增,形成糧食 短缺現象,官方開始鼓勵人民外移墾荒。而閩南漳、泉二府,由於距台最近,乃 17 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44 種,1959 年,頁 19~22。 18 同註 4,頁 110~111。

(27)

就地利之便,紛紛渡海來台,台灣中部移民因而日趨增多。大肚鄉因位於大肚溪 河口之北,背山面海,且接近漢人聚落半線(彰化)之便,開發最早。19 根據日 治時期臨時土地調查局編寫的《台灣土地慣行一斑》描述: 「大肚庄初為大肚中社番所管,距今約兩百年前,即康熙四十 餘年,有漳人來台與番協商訂約,承墾荒埔,遂漸墾成。其 開墾與其他地方並無差異。番人後遷移埔里,舊有契字因天 災戰亂,遺失殆盡,現已無番租。」20 可知康熙四十年代,就有漳州人入墾大肚。漢人入墾路線大致有兩條:海路多由 鹿港、塗葛堀(今龍井鄉麗水村)21 登岸進入大肚拓墾;陸路則台南安平上陸, 再北上經由彰化地區,渡大肚溪至王田、大肚等地開發。22 康熙四十年代,漳州人由鹿港登陸進入大肚鄉向大肚社贌耕拓墾,是為大肚 鄉漢人入墾之先驅,康熙末年,則有惠州陸豐人林君寵入墾。23 開墾地區屬大肚 中社社域,大約是今日的頂街村、磺溪村、永和村、大東村、新興村一帶。24 1723 年(雍正元年),清廷採納巡台御史吳達禮、黃叔璥等人設彰化縣之奏,25 分諸 羅縣之地,南至虎尾溪,北抵大甲溪,增設彰化縣,縣治設在半線,從此大肚鄉 劃歸彰化縣管轄。縣治的設立,使得移民可就近獲得官府的保護,有助於土地的 加速開發。 雍正年間,有漳州龍溪人王綿遠,漳州漳浦人趙佔、趙烏兄弟及趙庇等人來 墾,繼續開發大肚一帶;王綿遠等人復興建「中渡頭圳」,自大肚溪中流潭處, 19 黃秀政,《台中縣海線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年,頁 76。 20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編》,1905 年(明治 38 年發行),頁 44。 21 塗葛堀於 1911、1912 年間為大肚溪洪水所埋積,船隻乃再回梧棲港停泊。參見張邵曾,〈台灣海埔地 之地形變遷〉,《台灣銀行季刊》13 卷 2 期,1962 年,頁 91-94。 22 洪麗完,〈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台灣文獻》43 卷 3 期,1992 年,頁 177。 23 張勝彥總編纂、曾振名撰述,《台中縣志.卷二住民志(第一冊)》,台中:台中縣政府,1989 年,頁 480。 24 洪敏麟總編纂,《大肚鄉誌》,台中:大肚鄉誌編輯委員會,1993 年,頁 82。 25 盛清沂等編著,《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年三版,頁 244。

(28)

築蓄水埤,引水灌溉大肚下保 山庄一帶三百甲田地。26 1731 年(雍正 9 年)12 月,道卡斯族的大甲西社林武力.學生因不堪剝削,結樸仔離等八社,發動武力 反抗官府的苛政。起初大肚社並未響應,但在 1732 年(雍正 10 年)5 月,台灣 道倪象愷有表親率壯漢李華等人,殺死效力於官府的大肚社番五名,捏稱兇番首 級,冒功邀賞,以致大肚、沙轆等社番眾不服,閏 5 月 1 日叩見鎮道要求徹底追 究該殺人事件,而官府處理延宕且釋放殺人犯,遂激怒了眾番社。次日,大肚、 水裡、沙轆、牛罵等社會同大甲西、吞宵等十餘社,圍攻彰化縣治,百姓驚恐, 紛紛逃命。27 這是清代平埔族武力反抗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彰化縣境內的平埔 族番社幾乎都參與了這一行動。抗官事件歷時近一年才完全平定,事後官府雖積 極實施懷柔措施,但平埔族人的恨氣難消,許多族人不惜遠走他鄉,另行開拓生 活新天地。28 二、 乾隆、嘉慶時期的開發 乾隆初葉,陸續有漳州漳浦人趙丑、趙聖助入墾,另有董顯謨者首先從事大 肚溪岸王田、中和村的開墾,與祖籍不詳者,趙姓與黃、蕭、王三姓等人入墾。 29 董顯謨開鑿「王田圳」,以供水換地方式獲得大片的土地,於是招佃開墾,促 使許多漢人移民入墾。30 根據 1741 年(乾隆 6 年)劉良璧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 已有大肚街及王田莊的記載。31 漢人聚集的大肚街更早在 1736 年(乾隆元年)就 建立起屬於地方信仰中心的「萬興宮」,供奉天上聖母。32 乾隆中葉,有泉州同 安人陳佑,漳州漳浦人趙若美、趙天喜、趙光亨、王院與陳孝及其子宗、擇、初、 26 同註 23,頁 444、496。同註 24,頁 77、521。 2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二十輯,台北:故宮博物院,1979 年,頁 205-206。「雍正拾年七月初三日, 巡視台灣陝西道監察御史覺羅柏修、巡視台灣兼理學政兵科掌印給事中臣高山奏摺。」 28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 年,頁 144-145。 29 同註 23,頁 496、497、564。 30 周璽,《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56 種,1962 年,頁 56「王田圳: 在大肚保.業戶董顯謨築,其水源從貓霧、劉厝莊溪築埤引入流下,循大肚山麓而西,灌溉七莊之田。」 31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74 種,1962 年,頁 79、 頁 85。 32 同註 30,頁 154。

(29)

騫等兄弟入墾。33 乾隆年間尚有漳州龍溪人孫端敏,漳州平和人何謹,漳州漳浦 人吳泰等人入墾。34 大肚鄉在康熙年間具有規模的漢人入墾尚未開始,大規模的開墾起於雍正年 間,至乾隆年間街市陸續形成,大肚頂、下街商鋪林立,有行郊,以塗葛堀港(今 龍井鄉麗水村)與大陸通商。35 此外,除了頂街在乾隆元年建立地方信仰中心萬 興宮外,1758 年(乾隆 23 年),下街也創建永和宮,供奉天上聖母;1790 年(乾 隆 55 年),王田莊興建順安宮,供奉三府王爺;渡船頭則建觀音廟「廣興宮」。 36 漢人的村落便依著這些廟宇的祭祀圈逐漸發展起來。 雍正、乾隆年間入墾大肚鄉的移民以閩省漳州府為主,其中以趙姓最多。台 灣中部因地緣最近閩、粵兩省,故移民多來自此處。閩籍包括泉州府、漳州府、 汀州府、興化府;粵籍包括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州府。一般而言,粵籍人數較 少,可能與清庭採納施琅建議,禁止粵籍人民渡台有關。黃叔璥所撰的《台海使 槎錄》有云: 「台灣始入版圖,為五方雜處之區,而閩粵之人尤多。先時鄭逆 竊據海上,開墾十無二、三。迨鄭逆平後,招徠墾田報賦;終 將軍施琅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台。蓋惡惠、潮 之地素為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琅歿,漸弛其禁,惠、潮民乃 得越渡。」37 閩籍移民多定居在海岸或平原地區,其中泉州人集中在海岸平原地區從事貿易活 動,漳州人則分佈於台中盆地、貓羅以東一帶從事商業、農業活動,粵人除少數 聚居今神岡豐原一帶平原,多數分佈丘陵近山地區今東勢、卓蘭兩鎮境內。38 33 同註 23,頁 432、444、496。 34 同註 23,頁 462、475、530。 35 同註 1,頁 185。 36 同註 24,頁 710-717。 37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4 種,1959 年,頁 92。 38 同 22,頁 176。

(30)

雍正、乾隆年間,因移民的大量入墾,造成漢人與平埔族的關係日趨緊張, 另外,還有一個令移民生活不安的問題,即是「分類械鬥」。台灣在清領時期發 生的分類械鬥大小有數百次之多,而分類械鬥又往往演變成抗官民變,是困擾清 廷統治的棘手問題。漢人社會發生分類械鬥的原因,據學者的分析,一是因台灣 為移墾社會,「羅漢腳」眾多,他們遊食四方,終生赤腳,結黨成群,好勇鬥狠, 遇事生風,為社會最難治之處。39 一是清代台灣的吏治不佳,貪污收賄,班兵敗 壞,軍紀鬆弛,以致治安難以維持。 1782 年(乾隆 47 年),彰化地區爆發漳泉械鬥,此次械鬥大肚鄉也遭受波 及。事件的發生的經過:乾隆 47 年 8 月 23 日,彰化縣莿桐腳三塊厝(今南屯一 帶),有漳州人演戲酬神,與泉州人因賭博發生鬥毆,漳州人便私約大里杙林姓, 聯合攻泉州人的村莊,約定 29 日搶攻番仔港(今鹿港一帶),番仔港泉人謝笑 害怕被搶殺,預先防禦。29 日漳人聚眾往鬥焚燒,泉人出禦,互有傷殺。謝笑等 人為報復,30 日糾眾前往漳莊馬芝麟、大肚等莊大肆焚搶,進而引起全面的漳泉 械鬥,由三塊厝蔓延至番仔港、瓦窰莊、鹿港、草屯、諸羅、北港等地;事件發 生之時,駐守的官兵無法鎮壓,只能曉諭地方仕紳約束莊民,械鬥之事仍繼續蔓 延;直到 10 月 15 日水師提督黃仕簡帶大軍到台鎮壓,始平定亂事。在此事件中 被正法的有 285 人,流放的有 325 人。40 1784 年(乾隆 49 年),鹿港正式開港與對岸泉州的蚶江對渡,直接與大陸 通商,鹿港一躍成為台灣中部貨物的總吞吐口,商業空前發達,促使中部的拓墾 加速進行,形成移民的顛峰期,大肚地區的漢人村莊聚落因而繼續擴展。嘉慶年 間續有漳州漳浦人趙雷,泉州同安人蘇全、蘇燕、蘇道、蘇由、蘇忒、蘇老、蘇 足等兄弟人墾。41 並於 1808 年(嘉慶 13 年)在下街建立玄天上帝廟「保安宮」, 1810 年(嘉慶 15 年)在社腳建立王爺廟「福和宮」,1815 年(嘉慶 20 年)在汴 39 林偉盛,《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1993 年,頁 115。 40 同註 39,頁 29-35。 41 同註 23,頁 495、496。

(31)

仔頭建立王爺廟「永順宮」,1816 年(嘉慶 21 年)在營埔建立媽祖宮「福興宮」。 42 這些村落信仰中心祭祀圈的形成與發展,使得漢人的聚落範圍日趨擴大,相對 的大肚社原住民生活空間就愈發侷促了。 表 2-2:清領時期大肚移民入墾一覽表 編號 入墾年代 入墾者籍貫、姓名 1 康熙四十年代 漳州籍人 2 康熙末年 惠州陸豐人林君寵 3 雍正年間 漳州龍溪人王綿遠 4 雍正年間 漳州漳浦人趙佔、趙烏兄弟及趙庇 5 乾隆初葉 漳州漳浦人趙丑、趙聖助 6 乾隆初葉 董顯謨入墾大肚王田、中和村, 7 乾隆十年 趙、黃、蕭、王四姓 8 乾隆中葉 泉州同安人陳佑 9 乾隆中葉 漳州漳浦人趙若美、趙天喜、趙光亨 10 乾隆中葉 漳州漳浦人王院 11 乾隆中葉 漳州漳浦人陳孝及其子宗、擇、初、騫等兄弟 12 乾隆年間 漳州龍溪人孫端敏 13 乾隆年間 漳州平和人何謹 14 乾隆年間 漳州漳浦人吳泰 15 嘉慶年間 漳州漳浦人趙雷 16 嘉慶年間 泉州同安人蘇全、蘇燕、蘇道、蘇由、蘇忒、蘇老、 蘇足等兄弟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勝彥總編纂、曾振名撰述,《台中縣志.卷二住民志(一).氏族篇》,台中 :台中縣政府,1989 年 三、 道光、咸豐及同治時期的開發 42 同註 1,頁 214-228。

(32)

在漢人逐步的進逼下,原住民的土地不斷流失,最後竟被迫遷徒他處謀生。 道光初葉,中部平埔族社開始陸續遷徒埔里地區,其中有兩次大規模的集體遷移 行動:第一波在 1824 年(道光 4 年)中部平埔族群接受埔里埔社及水沙連社的 招募,遷往埔里墾耕,這波移民中,大肚南、北兩社亦名列其中。1828 年(道光 8 年)又有了第二波的遷移行動,大肚南、北兩社仍名列其中。兩次大規模的移 民潮中,平埔族社共給了埔社總共約時價銀陸仟餘圓的禮物,顯然這並非一筆小 數目,他們金錢來自何處?透過道光年間的契約文書的觀察,可知他們或賣地、 賣厝、以及長期典租土地於漢人,致使與土地的關係漸行漸遠,終至土地所有權 盡落漢人的手中。下列 1822 年(道光 2 年)一則大肚南社人陳番的「立轉典契字」, 可推知平埔族為何喪失土地遷居他處。 「立轉典契字人陳番有承父立典園一坵坐落土名在南大肚社邊東 至阿武里園界西至陳地園界南至愛著篤篤園界北至坑界四至明 白為界今因乏銀費用原將此園轉典先盡問房親人等叔兄弟姪不 能承受外托中引就招以漢人陳地出首承典當日三面言議佛面限 拾弍大員正其銀即日憑中交收足訖其四至界址明白踏付與銀主 前去掌管耕作日後子孫不敢易言阻當承父物業與別番親人等無 干並無來歷不明及重張典掛他人財為礙如有不明等情番自出首 一力抵當不干銀主之事此係二比甘愿各無抑勒反海恐口無憑立 轉典契字一紙付執為炤 即日憑中仝收過契內銀拾弍大員完足再炤 代筆人親筆 為中人○兄 知見人母親 道光弍年參月 日立轉典契字陳番」43 至 1853 年(咸豐 3 年)尚有 Agada 者率領大肚諸社,參與了此項遷居活動, 43 劉澤民,《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年,頁 154。

(33)

入墾埔里大城里,創建「大肚城」44 新聚落,一部分則南下入墾溪南里「土番空」 45 地方,從此大肚地區拍瀑拉平埔族社群幾乎消聲匿跡,土地也幾盡為漢人的聚 落所分佈。46 藉由 1830 年(道光 10 年)周璽所撰的《彰化縣志》,可佐證當時漢 人在大肚鄉建立的聚落已大致完成: 「大肚上中下保各莊名:……大肚街、三角街、竹圍內、廟仔後 、山仔腳、三坪坑、宮下莊、崁仔腳、茄投莊、塭仔墘、崁仔頂 、牛埔莊、火燒寮、蛇仔崙、龍目井、海埔厝、竹坑莊、水裏港 、福頭崙、福州厝、新莊仔、塗葛崛、頭湖莊、楊厝莊、六塊厝 、汴仔頭、渡船頭、社腳莊、營盤埔、學田莊、烏日莊、半路店 、頂朥胥、下朥胥、中灣莊、山仔頂、竹山莊、內灣莊、籃仔頭 、井仔頭、南寮莊、寓鰲頭街、水裏崎腳、土地公後、麻園車埔 、三塊厝仔、鹿仔港寮、下寮仔尾、寮仔大莊、山仔崎頭。」47 文中所標示者,為今日大肚鄉範疇內,與現今行政區作一對照,更可了解當時漢 人開墾的聚落已涵蓋整個大肚鄉。 咸豐、同治年間,隨著大肚溪的淤積,汴仔頭取代了下街的港口功能,成為 塗葛堀港貨物進出的轉運集散地。在其信仰中心「永順宮」前則發展出長約百公 尺的街肆。街上有蔡燦雲、蔡瀚雲兄弟所開設的商號「蔡勝記」和趙順芳與其侄 趙海邊經營的「錦源棧」。當時汴仔頭兩岸貿易十分發達,各行各業具備,故有 行郊設置於此。48 商號經營者蔡瀚雲、趙順芳等人,平日熱心地方公益,參與地 方義舉不遺餘力,對大肚鄉的發展有重要的供獻。其中趙順芳不僅是大肚趙家發 44 同註 1,頁 484。「今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距埔里街區西北方約 4、5 百公尺處。地名由來於拍瀑拉平 埔族大肚社人遷移入埔,在此建村,故得稱。」, 45 同註 1,頁 487。「今南投縣埔里鎮溪南里。距埔里街區西南方約 1.3 公里處。地名由來於原土著族埔 裡社番族,悉數遷走而空下,後來拍瀑拉平埔族大肚社人遷入建村於此,因得名。」 46 同註 1,頁 185。同註 24,頁 64-70。 47 同註 30,頁 48。 48 同註 24,頁 232、815-816。

(34)

展的關鍵人物,更是大肚地區的文教事業的奠基者。49 表 2-3:道光年間大肚聚落一覽表 道光年間聚落名 今日行政區 大肚街 範圍包括大肚村、新興村、大東村、永和村、頂街村、磺溪村等 三角街 指下街(位永和村)、渡船頭(位營埔 村)、頂街(位頂街村),所形成的三角 形街市 竹圍內 大東村 廟仔後 頂街村 山仔腳 山陽村 崁仔腳 新興村 汴仔頭 永順村 渡船頭 營埔村 社腳莊 社腳村 營盤埔 營埔村 山仔頂 福山村 內灣莊、中灣莊 王田村 籃仔頭 中和村 井仔頭 瑞井村 下寮仔尾 磺溪村 寮仔大莊 成功村 資料來源: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頁 55-56。 就聚落形成的空間分佈觀察,大肚鄉最早興起的是大肚街與王田莊。而這兩 個街莊的與起,則和當時的水利興築有著密切關係。在移墾的社會中,水利的興 築不僅是土地能否開發的決定因素,對於人口的匯集與聚落開展亦是關鍵的因素 。1735 年(雍正 13 年),業戶林、戴、石三姓引大肚溪水興築大肚圳後,加速了 49 關於大肚趙家及趙順芳的事蹟,可參閱曾淑卿,〈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35)

大肚街附近的廟仔後、山仔腳、竹圍內、三角街、汴仔頭、下寮仔尾、寮仔大莊 等聚落的興起。乾隆初葉,業戶董顯謨引劉厝溪水(今筏子溪)開鑿王田圳後, 王田莊附近的社腳莊、崁仔腳、籃仔頭、營盤埔、渡船頭亦漸次成莊。至於台地 兩側斷層帶有多處湧泉,亦成為聚落發展基點。籃仔頭附近即有湧泉,供應居民 生活所需用水。50 籃仔頭昔日作「林仔潭」51 ,此地曾經是大肚溪的重要津渡所在, 是清治時期中部地區,南北交通要道。52 社腳村據耆老言,往昔亦有多處湧泉。 較值得注意的是井仔頭聚落的建立,雖有湧泉,卻遠在山腳下,離村落二、三百 公尺,居民取水備嘗辛苦。53 「井仔頭」因位於湧泉上頭處,故得名。54

四、

漢人的開墾方式 清代漢人移民入墾台灣,由於各地開發程度不同,土地結構各異、風俗民情 有別,故漢人開墾土地的方式有不同的型態。 (一)結首制:是承襲荷據時代的一種協墾制度,具有強烈性合作組織之性質, 特色是合數十人為一結,以出資最多者或通曉事理者首,是為小結首。再從數十 位的小結首中推出眾所信服而最有力者,為大結首。官署有事可諮詢或命令大結 首,大結首傳令於小結首,小結首則告知眾佃,以利政令傳達及治安的維持。墾 地分配以出資多寡來定甲數,結首分配之甲數,通常為最大佃者之倍。吳沙開墾 噶瑪蘭所採取的墾拓方式即為「結首制」,也就是將 30 至 50 個農民組成 1 個「結」, 由小結首帶領墾拓,「結」下的田地再分成數「份」每位農民各分得 1 份。小結 首之上有大結首,幾個大結首再共推出總結首,是最主要的領導者,負責帶隊攻 50 同註 24,頁 95-96。 51「按閩南語「籃」與「林」皆讀作 na,;「潭」與「頭」語根同也。因臨大肚溪深水岸, 為樹林茂盛之地,故得稱。」同註 1,頁 187。 52「柴坑仔渡,一名林仔潭渡,在茄滑溪之下,北為朥胥,南為柴坑仔,彰、拺往來要津。」同註 30, 頁 52。 53 同註 24,頁 96-97。 54「按大肚台地南半段有二條南北並走之斷層線,一為西麓推定斷層線,一為清水斷層,泉水沿此二斷層 線湧出,有多處井泉。井仔頭西方坑谷適為井泉湧出地,在其上頭,故稱井仔頭。」同註 1,頁 190。

(36)

佔土地,以及維持結內的治安、處理公共事務等。55 (二)官佃及屯田制:「官田」乃明鄭時代將荷據時代之「王田」改名而來,耕 種者稱為官佃。屯田制度,則利用營兵以補勞力之不足,以圖自耕自給。清領初 期由於台灣地廣人稀,版籍未定,來台文武官員為了衣租食稅之計,乃各招佃開 墾荒埔,是為官庄。官庄租息收入為地方文武官員的主要收入來源;另則清領初 期制度不健全,賦稅結構混亂,台灣地方官虧空賠償之事,司空見慣,官庄收入 除了貼補微薄的薪俸外,亦用來作為挹注之用。56 清代駐台營兵薪餉甚低,為了 使其自給自足,政府亦採寓兵於農的屯田政策,鼓勵營兵開墾無主荒地,經三年 之後,始有納稅之義務;有的則是營兵自行招佃墾殖無主荒地收取租息。57 (三)墾首制:這是漢人拓墾土地的主要方式。漢人在台灣從事開墾土地,慣例 上須向官府請墾,開墾者必須先取得官府的墾照,其中敘明四界,且於一定期限 之內墾成陞科。請墾者取得墾照之後,稱為「墾首」、「墾戶」,俟土地墾成陞科, 在法律上取得業主資格時稱「業主」、「業戶」。由於請墾之地,面積遼闊,大多 為數十甲以上之地,非墾戶一己之力所能開墾,故多另行招佃助墾,此種開墾組 織便稱為「墾首制」。58 墾首則可分為通事型、官商型和一般型三種。 1. 通事型的墾首:由於居住於原住民部落之中,對原住民的風俗民情頗為熟 悉,深具影響力,在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情形下,很容易取得土地開墾權,如開發 岸裡社的張達京就是著名的通事型墾首。 2. 官商型的墾首:在中部的開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康熙年間的總兵張國開 墾犁頭店、藍張興莊,以及水師提督藍廷珍都是屬於官商型的墾首。59 3. 一般型的墾首:大肚地區的開墾即屬之。如 1735 年(雍正 13 年)之「大 55 同註 23,頁 86-87。 56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頁 88-90。 57 同註 23,頁 86-87。 58 洪麗完,〈清代台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 頁 97-98。 59 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11 期,1983 年,頁 59。

(37)

肚圳」由「林、戴、石、施」四姓業主出資鳩工興建,前後在大肚上、下保增墾 田地八百餘甲。同時期尚有王綿遠等人興建「中渡頭圳」,引大肚溪水,灌溉大 肚下保 山庄一帶三百餘甲田地。乾隆時期的「王田圳」,則由業主董顯謨出資 五千銀圓鳩工興建,引今筏子溪水,沿途灌溉七個村莊之田園,範圍包括大肚下 保及拺東下保轄區。60 此三大型水圳皆由民間合股方式興建,開墾範圍廣闊,可 見大肚地區移民的開發頗有組織性,順著水圳的開鑿,聚落不斷地拓展。

第三節 日人統治下的殖民社會

1895 年(光緒 21 年.明治 28 年),清、日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 灣、澎湖割給日本,日本於是年 6 月 17 日,在台北巡撫衙門舉行總督府始政式, 正式在台施政,台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但是當時日本國內政治、經濟尚受 歐美等國的干預,仍無足夠的實力成為殖民帝國主義者,故日本在台灣的殖民政 策為了因應其國內政經及國際情勢而多所修正,最後終於在台灣達成其「殖產興 業」與「南進」的目標。61 (一)1895 年(明治 28 年)至 1919 年(大正 8 年) 此期為前期武官總督時代,共歷七任總督。台灣割讓伊始,先有「台灣民主 國」的成立,繼有各地游擊武力蜂起,針對這種武力抵抗的威脅,台灣總督府乃 實施軍政,進行武力鎮壓。大肚鄉在這武裝抗日的當時,也曾是著名的戰場之一。 1895 年(明治 28 年)7 月 8 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進入大肚街,南 下佔據大肚溪北岸的渡船頭(位於今大肚鄉營埔村)。此時,抗日義軍孔憲盈、 吳彭年駐守大肚溪對岸的中寮、茄苳腳、菜公寮(三地位於今彰化市及和美鎮) 與之對峙。9 日雙方交戰劇烈,義軍八卦山砲台猛轟日軍,渡船頭一帶落彈頻頻, 據傳北白川宮親王在此為砲彈破片擊傷,後負傷南下,至台南遂不治而亡。62 60 同註 30,頁 56-57。 61 李國祁總纂,《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年,頁 73。 62 同註 24,頁 808。

(38)

1896 年(明治 29 年)3 月底結束「軍政」改行「民政」。然而日本國會以台 灣治安不靖,距日本遙遠且往來不便,加上風俗民情迴異於日本等為由,通過「法 律第六三號」(簡稱六三法),採委任立法制度,授權台灣總督府得發佈具有法律 效力之命令,制定有關行政、司法及軍事法規,因而建立台灣總督府總攬行政、 立法、司法及軍事大權的殖民統治政權,使台灣被摒棄於日本憲法保障之外。1906 年(明治 39 年)雖以「法律第三一號」(簡稱三一法)取代,但仍採委任立法制 度,台灣依舊被摒棄於日本國內諸法令之外。總之,六三法和三一法為總督在台 灣的專制獨裁提供了法律依據,台灣總督據此發佈了「匪徒刑罰令」、「法院條例 改正令」等一系列的律令,殘酷鎮壓台灣人民的抗日活動。63 由於日本欠缺經營殖民地的經驗,故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的施政方針暫採「放 任主義」而漸近於同化,實施寬猛並濟的政策,一面進行特別立法,一面尊重台 人固有的風俗習慣。正因如此,當時被視為三大陋習的吸食鴉片、辮髮、纏足, 並未被遽行禁革,而採漸禁政策,1897 年(明治 30 年)1 月發佈「台灣鴉片令」, 禁止一般人吸食鴉片,僅限經醫師證明領有牌照者,方可吸食官製煙膏;對於辮 髮、纏足則採不干涉態度,僅宣導鼓勵放足斷髮。此外,對於各地士紳、富豪等 社會領導階級則採安撫及籠絡的方法,以爭取他們的支持與合作。1898 年( 明治 31 年)兒玉源太郎出任第四任台灣總督後,以習醫的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其依 循「生物學原理」對台灣的風俗民情、經濟人口、山野林木、社會制度等進行科 學的調查,進而制定順應現實需要且能隨機應變的「無方針主義」政策,高壓與 懷柔並行,確立了台灣殖民地統治體制;而兒玉總督提出以「殖產興業」為中心 的財政計畫,更為日本在台殖民地經濟奠定厚實的基礎。64 後藤新平在台期間(1896~1906 年)推行的政策計有衛生的改良、推動各種 調查事業、改革地租、鴉片的漸禁與專賣、實施保甲制度、成立「壯丁團」、任 63 簡後聰等,《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下冊》,台中:文建會中辦室,2000 年,頁 265-266。 黃秀政等,《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頁 176。 64 同註 63 頁 268。頁 176。

數據

圖 1-1:研究步驟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 回顧文獻 擬定研究方法  田野調查文獻探討 鄉賢耆老口述歷史的蒐集實訪鄉內有關的公私立機關,採擷必要之檔案資料綜合資料評鑑資料蒐集資料撰寫論文 結論與建議
圖 1-2:台中縣行政區域圖
表 2-1:荷據時期大肚社戶口表  部落名  備    考  1647 年  1648 年  1650 年  1654 年  1655 年  1656 年  大肚北社  北 Dorida (舊  稱) 105(26)  108(27) 97  (25) 98  (27) 110(25)  107(25) 大肚中社  中 Dorida (舊稱) (大  肚) 83  (16)  97  (19) 84  (18) 67  (18) 50  (15)  67  (16) 大肚南社  南 Dorida (舊稱)
圖 2-3:日治時期大肚地區開發示意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建立相關資金連結,如國發基金通過「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協 助社會發展投資作業要點」,匡列 10

12 建築舖面 1 趙昱翔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2 陳柏任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12 建築舖面 3 張伊汶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懷聖寺於元朝至正三年(1343 年)被焚,七年後重 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建後 的規制。1949 年後,懷聖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

The Buddha established vinaya according to wholes-ome social customs, morality, and reasonable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correct Buddhist knowledge and

香港歷史 建築的特 色 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