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的光學教材在一個章節的內容會包含多點多面相的概念,可 是授課的節數約只有二至三週,大約是 10~15 節課左右,在這有限的 時間裡,既要講述新的科學概念、要進行實驗課程又要講解習題,迫 使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常只注重將一連串概念教給學生,而學生也只 能被強迫照單全收。如此往往造成學生對於光學相關概念只是表面上 的吸收,考得好成績並不代表真正理解這些科學概念,學生沒有時間 與空間去深入思考的後果,反而是可能對於迷思概念囫圇吞棗的帶 過。有鑑於此,本範圍先整理出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學習者的迷思 概念,表 2-3 涵蓋各階段學習常見的迷思,如下: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光學迷思概念的研究

作者(年代) 光學迷思概念內容 黃子晏(2004)

國中學生有關光的迷思概念:1.光存在本身會發光的 物體。2.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3.光被物體吸收而 產生黑影。4.物體離點光源的距離愈近影子愈小。5.

光在白天或晚上傳播不同的距離。6.夜晚所發出的光 較亮。7.光照在光亮、平滑或金屬的物體上或油滴,

才會反射。8.平面鏡成像,物體離鏡子愈近像愈大。

9.人的眼睛會發射光線到物體產生視覺。10.成像大 小與面鏡視野大小有關。11.凸面鏡會產生倒立的像。

12.光進入不同介質時,雖有折射之概念,但折射角 位置與折射方向錯誤。13.望遠鏡裝置主要是凸透,

鏡但成像位置與大小混淆不清。15.藍光照射紅色物 體呈現黑色是因光的混合。

王晉基(1991) 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1.學生對於實像、虛

唐明(2006) 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概念:1.光的行進

像時,像的大小,或形狀會隨著透鏡上透光區面積的

參考國內外光學迷思概念的相關研究與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整 合國中學生在學習光學單元時,常見的迷思概念,大多集中在以下幾 個方面:

一、光與視覺:

有些學生不知道光與視覺的連結,認為眼睛藉由看的過程就能看 到物體,看見東西是眼睛的功能,不需要任何機制,不認為物體的光 線被反射到眼睛而產生視覺。也有些學生認為要有光才能看見物體,

但對於視覺產生的路徑是光照亮物體,眼睛主動視物,與光線的反射 無關。

二、光的反射與平面鏡成像:

學生普遍存在著光照在金屬、油滴、水、鏡子等光亮平滑的表面,

才會發生反射,若是粗糙的表面則無法有反射現象,此外,將反射與 鏡面成像當作是同一件事情,認為要像鏡面一般的材質才會反射,缺 乏漫反射的觀念。

對於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一定會經歷的現象,因此很自 然的對平面鏡成像存在一些概念,例如成像與物體左右相反,但是對 於成像的原理、成像的大小、成像的位置等卻無法正確的解釋與說 明。有些學生認為成像是由物體直接投影到平面鏡上、成像在眼睛與 物體連線的延長線上、成像的位置可能在鏡面上或鏡後。也有些學生

認為距離平面鏡愈近則看到的像愈大、認為自己距離平面鏡愈遠,愈 能看到自己完整的像(陳忠志,民77)。

三、透鏡成像

國中老師在教授透鏡成像單元時,常常會以幾何光學作圖法來解 釋凸透鏡的成像,作圖法中以特定的三條光線來找出成像的大小及位 置,這樣的方式反而讓學生容易產生一些迷思概念,例如,當作圖法 兩條以上的光線被擋住無法通過透鏡時,則無法描繪出成像,即表示 無法成像。也容易導致學生不知道光源上的某一點可以發出無線條光 線,而且這些光線是向四面八方進行的,因此,當凸透鏡被不透明物 遮蔽時的成像問題,有很高的比例的學生會認為當將透鏡遮住一半 時,透鏡就無法成像;也有些會因透光區域變為原來的一半,像會縮 小為原來的二分之一大小。此外,當凸透鏡被遮蔽時,學生往往只考 慮像的變化,而忽略了成像的亮度的改變。

本研究針對以上這些迷思蓋念設計國中光學之POE教學教材與編 寫光學概念二層式診斷測驗,希望能協助學生學得正確而完整的科學 概念。

第叁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主要介紹本研究的架構設計與工具發展,共分為五節,分 別為:(1)研究對象;(2)研究設計;(3)研究流程;(4)研究 工具;(5)資料蒐集與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