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克服逆境相關因素與機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克服逆境相關因素與機制

雖然許多逆境可能帶來各樣生命成長的祝福,但由於逆境的災難性,對人 身體或心理健康畢竟會造成一定的傷害,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所以在探索逆 境對人生命成長的正面作用時,不能不同時認識人應當如何克服逆境,以降低 所帶來的傷害並反而能有更好的成長。由於近年來人類因為氣候和環境變化帶 來愈來愈多的各樣災難,以及因為經濟科技更深影響我們生活,所帶來從幼兒 到成人的各樣心理疾病,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和兒童心理發展學家也積極地尋找 人如何勝過逆境的答案。

根據不同的研究取向,他們從三方面尋找答案:

1. 人本身的先天特質(traits)或氣質(temperment):有些學者認為是人本身 先天具有的特質或氣質幫助他們能面對逆境。 學者 Rutter 自己承認對存在 有先天因素原來很不認同,但他從後續研究中發現,男女的先天特質與氣 質差異對於孩子處在父母經常爭吵的環境中,是否成為受害者的確有影響

(Rutter, 1985, 1987)。他發現女孩子或氣質討人喜愛的孩子比較不會成為 父母爭吵下的替罪羔羊。另外學者Masten(2014)認為人天生具有適應環 境變化的能力。她稱之為平凡的奇妙(ordinary magic)。

2. 保護因子:除了先天因素,有些學者尋找人成長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適應 能力,例如自我控制力、專注力、自信等。由於這些因素是後天養成的,

可以透過教育等方式幫助個體建立起來。這些不同因素學者稱為保護因子

(protective factors)(Rutter, 1979)或又稱為復原因子(resilience factors)

(Masten, 2009, 2014)。

3. 因應機制:有些學者認為勝過逆境不僅僅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包括與 周圍的人事物互動的動態過程。例如獲得家人的鼓勵、朋友的支持等。

以下對復原力、保護因子、因應機制等三方面進行進一步文獻回顧。

一、與復原力相關的不同概念

關於上述面對逆境所需的保護因子,在發表的文獻中,不同學者使用不同 的名詞,包括:

1. 復原力(Resilience):Rutter(1987)和 Garmezy(1985)首先提出復原力 的概念,認為是一種能用理智面對逆境,以採取有效因應方式的能力。Harvey

(1996)認為復原力不僅僅是從逆境中恢復正常,更是能從當前逆境學到 如何因應未來在其他領域可能發生的逆境。學者 Masten(2014)也認為復 原力於逆境可以有正面的互相作用,也就是復原力有助於面對逆境,而逆 境也能提升復原力。

2. 沈穩力(Sense of Coherence):Antonovsky(1987)在研究遭受納粹屠殺暴 行的女性生還者時,發現一些能勝過逆境的人具有所謂的沈穩力,其包含 三個內涵:(1)能夠正確理解現實情況(comprehensibility),(2)能夠掌握 現況(manageability),以及(3)能夠用正面意義來解讀一切所發生的

(meaningfulness)。

3. 鬥志力(Hardiness): Kobasa(1979, 1982)以及 Floren, Mikulincer, 和 Taubman(1995)認為鬥志力是一種人格特質,包含有三個重要內涵:(1)

在逆境中對個人的角色有強烈的委身感(sense of commitment),(2)對逆 境所帶來的困難認為是在其掌握中(sense of control),以及(3)願意接受 解決困難的挑戰(a challenge orientation)。

4. 壓力免疫力(Stress Inoculation):Meichenbaum(1985)從心理治療的角度 認為,如同疫苗可以產生對抗疾病的免疫力,人也可以有對抗壓力的免疫

力,而這是人在面對逆境時能有效因應的關鍵。這與Frankl(2006) 和 Caplan

(1964) 的看法一致。Schaefer 與 Moos (1998) 以及 Park, Cohen, 與 Murch(1996)也認為逆境可以提升人未來因應的能力,而有效的因應又能 處理好新發生的逆境。

5. 抗壓力(Toughening):Dienstbier(1992)從生理的角度,認為一個有效因 應逆境的能力,是能經由對逆境適當的解讀,使得個體在生理上不會因感 受過大壓力而有不正常現象(例如:如腎上腺素激增、血壓激升等異常現 象)。這樣的抗壓力因此可以幫助個體冷靜和理性的處理問題。

二、面對逆境需要的保護因子

從不同文獻,表

2-3-1 整理出這些不同保護因子的內涵,並說明這些保護因

子隨著生命成長養成的過程以及在面臨逆境所發揮的保護作用。

1. 社會能力:在逆境因應過程中,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也很可能有自己的盲 點或誤區,而在傷痛無助中情緒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安慰。所以從不同層面來 的人際幫助對因應逆境是重要的保護因子,而其中依附關係是人一生最早開 始發展的人際關係,也是對日後人格形成最大的因素。

a) 依附關係:在文獻中最被普遍認同的保護因子是從小與養育者所建立 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研究發現無論是父母有精神分裂的疾病,

家住在條件不好的社區,或孩子本人有學習遲緩的問題,只要孩子與 親人間有好的依附關係,日後都會比沒有與父母有依附關係的孩子更 有可能在日後健康正常的生活。這與人格心理學中客體關係理論的看 法一致,也就是早期經驗對日後人格和親密關係影響的重要性。這對 今天忙碌工作生活與孩子疏離的父母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b) 親密關係:隨著孩子長大,依附關係將影響日後的親密關係。有親愛 他人的相伴,無論是在物質面或精神面,都是在面對逆境的重要保護。

c) 人際關係:當人進入社會,與人友善相交,與社區有正面互動,不但

能幫助個體的自我實現,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也是在遇到困難時 的重要幫助和保護。在不同需要的時候,朋友適時的出現,伸出援手、

關心、提醒都對逆境因應有關鍵的作用。

2. 意志力與正向心理:在面對因逆境所帶來的重大衝擊中,願意積極面對困難 和正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向思考帶來好的情緒管理,如此才能在冷 靜中用理智和外在幫助解決問題。這樣的態度是能繼續往前走的第一步。

a) 剛強的心:在面對逆境時,由於有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能不逃避,堅 定的面對。

b) 沈穩冷靜:冷靜理智的態度是面對逆境時重要的關鍵,能夠幫助自己 正確的解讀訊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尋找需要的幫助。

c) 百折不饒:許多逆境因應的過程是長時間,經常可能有好幾個困難在 一起。需要能夠忍耐堅持到底,並能克服心理有的壓力。

d) 有幽默感:輕鬆幽默的態度是情緒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和 周圍的人情緒放鬆,有助問題解決時有更加寬廣的思考空間。蘇東坡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到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 煙滅」。美國前總統雷根因被刺客槍擊而在緊急送到醫院的時候,還和 醫生開玩笑,要求醫生是共和黨的。這些就是很好的例子。

3. 成熟的眼光和智慧:人生很多逆境帶來長久的影響或甚至永遠不能改變的事 實,例如幼年痛苦的成長過程、天生的缺陷、或因意外而造成殘障或失去親 人。所以需要有更成熟的眼光和智慧才能幫助自己從逆轉勝。

a) 正向積極的信念: Lazarus 與 Folkman (1984)認為個人的信念 (beliefs)

決定對逆境的看法,進而影響如何因應。所以有正向積極的信念,能 激勵自己發動生之本能的信念,也就能鼓勵自己面對人生困難。

b) 社會興趣:Adler(1938)認為人走出自我中心而積極關懷社會他人會 幫助自己更有力量來面對各樣的人生挑戰。從心理動力的角度來看,

當人將能量投入正向助人的方面,人的生命會更成熟,能對事情的本 (attachment):

在面對逆境時可

嬰兒與早期幼兒階段 Masten & Obradovic (2008)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Cohen (2011) Fenning & Baker (2012)

Garmezy (1987) Greeff & Nolting (2013)

von IJzendoorn et al.

(2011)

從青年到成年 Masten & Obradovic (2008)

Lyons (1991) 身段靈活,能夠獲得人緣 Rutter (1985) 生活在有正向價值的文化

脈絡,風俗,人際關係中。

Masten (2009) 生活在有支持家庭與孩子

的社區(例如各樣相關社 區服務)。

Masten (2009)

意 志 力 與 正 向 心 理 剛強的心

(hardiness)

有決心正面面對

Rutter (1985) Masten (2009) 有成功經驗 (學校) Rutter (1985) 敢於正面面對逆境,有動

力,熱情去解決問題 ,有 行動力。

Kobasa(1979,1982)

Floren et al.(1995)

Masten & Obradovic (2008)

Rutter (1985) Kobasa (1979)

對環境有掌控感 Antonovsky(1987)

Kobasa(1979,1982)

Floren et al.(1995)

2-3-1 (續)

沈穩冷靜(sense of coherence)

能冷靜和理性的

Masten & Obradovic (2008)

能理性瞭解現況,會理性 做決定

Rutter 1987

Antonovsky(1987)

會計劃事情 Rutter (1987)

正面解讀:能夠看見逆境 正面的價值

Rutter (1985)

Antonovsky(1987)

自我調節能力(self regulating skills):專注,

情緒管理

Masten & Obradovic (2008)

Kobasa (1979) 百折不饒

面對困難,能堅 持到底

能堅持理想,不放棄目標。 可以從小養成,或經由 逆境經驗的不斷累積

Kobasa (1979) Lyons (1991)

忍耐力:面對體能,生活 中食衣住行的磨難,不合 理的管教,言語的暴力,

有忍耐的能力。

Lyons (1991)

心理的免疫力:面對壓 力,不會在心理上產生憂 鬱等心理疾病

Meichenbaum(1985)

生理的抗壓力: 面對壓 力,不會在生理上產生心 跳快速,失眠等異常現象

Dienstbier(1992)

有幽默感

Rutter (1985)

成 熟 的 眼 光 和 智 慧 意義(Sense of Meaning in Life),人生的目標

比較可能是在青年之後 漸漸形成。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Kobasa (1979) 有信仰或信念(Faith) Masten (2009)

Connor & Davidson (2003)

Lazarus & Folkman  

(1984)

有希望(Hope) Masten (2009) Connor & Davidson (2003)

三、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因應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因應理論(1984)指出遭受逆境者在因應過程 中會有的心理歷程,包括:心理感受、決策考慮、幫助尋求、問題解決、和重 要轉折。這個理論將因應歷程分成兩個主要階段:壓力評估(appraisal)和壓力 因應。以下分別說明。

(一)壓力評估

壓力評估是指個體在感受壓力時的主觀感受和判斷。這是個體在採取接下 來因應時的根據。Lazarus 與 Folkman 指出評估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壓力情境對其的重要性或意義(Commitment)

這個因素決定個體願意付出多少的代價來因應。當人因逆境而有所失去時,

人的反應會根據對其的重要性而定;如果不是很重要的,就會放棄。如果失去 這個就是失去一切的時候,就會拼命因應。例如當人失戀時,這個戀情對其的 重要性是如何?考試失敗時,這個考試對其人生未來是如何?家人發生變故時,

對所失去親人的依附關係如何?人內心的感受與所失去的重要性有密切關係。

2. 對能否成功因應的信念(Beliefs)

這個信念的內涵與Rotter(1966)期望價值理論中的掌控信念(locus of

這個信念的內涵與Rotter(1966)期望價值理論中的掌控信念(locus o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