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逆境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本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索逆境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本質"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程景琳 博士. 探索逆境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本質. 研究生:劉明剛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2)

(3) 誌謝詞 在 1987 年拿到電機博士學位以後以為就不需要再進學校唸書了。但有機會 進入臺師大心輔所,大大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也有更多助人的自信。在過去近 30 年的生命經歷裡,受到妻子心理學專業的啟迪,在婚姻以及養兒育女中學到 許多人生功課,深深感受人內心的奇妙,也看見許多人心靈的需要,更認識自 己所知的有限。在妻子艾青給我的支持和鼓勵下,讓我有勇氣重新踏入校門, 並在我唸書期間因視網膜剝離付出辛勞的照顧。 在學習過程中當然非常感謝臺師大心輔導所的主任、老師、助教,和同學 們。無論是旁聽或正式修過的課,或行政上的幫助,都帶給我很大的成長和祝 福。其中特別感謝程景琳老師,啟發我對發展心理學的認識,接納我提出的研 究題目,在研究過程中給與各樣的幫助,和在論文上非常用心與細心的指導; 陳秉華老師,在我進入心輔所之前給與系上的介紹和入學指導,在我對研究方 向有初步想法的時候給與寶貴建議,並在質性研究和論文協作上提點許多;陳 柏熹老師,非常生動和熱心的教導不好懂的 IRT,並在論文的量化分析上給與 指導;陳李綢老師,上了她三門的課,獲益良多,並在論文研究時的訪談上給 與很大的幫助;盧雪梅老師,是我很好的亦師亦友,打開我對心理測驗的興趣; 吳昭容老師,在認知心理學和數學教育上給我很大的指教;蔡順良老師,他精 彩的人格心理學和客體關係課程給與我在論文研究上很多啓發;還有林正昌老 師、何英奇老師、劉子鍵老師、陳秀蓉老師、蘇宜芬老師、張文哲老師、林旻 沛老師、盧台華老師(特教系) 、吳美貞老師(英語系)等,謝謝您們用心的教 導和包容我許多提問。最後感謝系上涂玉珊助教每週召集的屬靈聚會,不但每 次都有吃到她親手做的美食,更讓我在修習期間格外感受系上如家的溫暖。 其次非常感謝在研究過程中的所有研究參與者,特別是參與研究訪談的七 位朋友。基於研究設計的考慮,研究問卷的回答需要數十分鐘或甚至超過一個 小時的時間。非常感謝他們能夠耐心的回答,提供他們人生寶貴的經驗和對逆 i.

(4) 境的看法。在研究的訪談中,雖然內容觸及到他們的人生低谷,但他們都能敞 開的回答,深入分享他們經歷和克服逆境歷程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他們內心 深處的感受。我深深相信他們都從自己的人生逆境中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樂 意透過研究的參與來幫助和祝福許多曾經、正在、或將來遇到逆境的人。 如果單單學習卻沒有學以致用的機會,將是很遺憾的。因此感謝我所在的 新竹靈糧堂基督教會,這是一個非常看重家庭的教會,使我有機會在得勝者協 會所推動的得勝者課程在第一線與國中生互動,也能運用所學幫助許多做父親 的。所謂教學相長,從這些教學的互動中,也大大幫助我更深的體會所學。 有以上的一切,當然要感謝我親愛的神。祂是我的天父,幫助我重建我的 客體關係,祂也是我生命寶貴的導師、我親愛的好朋友,教導我真理,幫助我 反省,並在人生路上賜給我許多恩典與智慧。論文完成了,將又是一個人生新 階段的開始!. ii.

(5) 中文摘要 雖然近年物質文明大幅進步,但人心理的壓力似乎愈來愈大。有心理疾病 的、婚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年輕人有網路成癮問題的,人口比例也似乎愈 來愈高。但從許多成功人士後面的奮鬥故事、歷史文化的教訓、以及近年關於 復原力和災後成長的研究,卻指出逆境能帶給人生命成長的幫助。所以順境不 一定帶來祝福,而逆境反而是生命的轉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逆境有哪 些重要本質能因此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 本研究的性質是一個探索性研究,而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為主的混合研究, 其中質性方法為紮根理論的方法,而量化方法為調查法。研究對象為 20 歲以上 的成年人,包括 172 位問卷回答者和 7 位受訪者,其中共有 71 位提供其逆境歷 程的描述。為能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研究透過多個方法和多個角度進行, 包括:從歷史文化脈絡來探索逆境的內涵,從不同心理學角度來收集對逆境價 值和因應的看法,經由問卷收集和統計分析來探討什麼是逆境和逆境帶會來什 麼收穫,透過 71 位研究參與者的逆境描述和質性分析來對逆境歷程有更深入的 看見,並使用心理評量以更好的瞭解 6 位受訪者目前的心理狀態。 根據研究目的,本論文進行以下研究問題探索: 「逆境是什麼」 、 「逆境帶來 有哪些收穫」、「什麼是有效逆境因應」、以及「逆境對生命成長的重要本質」。 經由以上研究方法,研究者有以下發現:(1)逆境有強迫性和傷害性,人因生 之欲而必須面對;(2)一個逆境會同時對生命有多方面衝擊,在軟弱的地方就 會感到特別痛苦,但也經由生命的保護作用而成長成熟;(3)逆境對人一生有 長久的影響,而發生逆轉勝的改變通常也需要很長的時間;(4)有效逆境包含 三種保護作用和階段:積極面對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獲得更成熟的生命; (5) 個體因受逆境刺激而啟動保護作用,並因保護作用而獲得原來沒有的保護因子; (6)逆境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是出於逆境的三個重要本質:因破壞性和強迫性 帶來成長刺激、經由對生命強度的考驗使人愈加成熟完全、因逆境帶來的深刻 iii.

(6) 感受給一生留下不會忘記的記號。從以上研究發現,家庭支持和給予適當挫折 是幫助生命健康成長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中家庭支持提供面臨逆境需要的保護 因子,而挫折能刺激更多更重要的保護因子獲得。. 關鍵詞:逆境、因應、人類發展、復原力、保護因子、災難後的成長、正向心 理學  .  . iv.

(7) Exploration of Important Elements of Adversity to Human Development Ming-Kang Liu Abastract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tandards of living in recent years, people seem to feel more pressure and suffer more from mental illness, marriage issues, parenting troubles, and online addictions. However, many touching stories of disadvantaged people striving for successful lives, lessons learned from history books, and recent studies on resilience and post-trauma growth, all indicate that adversity can actually bring surprising growth in human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thus trie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adversity that contribute to a better life. The nature of this research is explorative, and the method used is a hybrid of a qualitative method – the grounded theory, and a quantitative method – a questionnaire survey.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were required to be at least 20 years old, where 172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7 had interviews about their adversity experience. To achieve trustworthiness in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cluding: reviews of ad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astern-Western cultures and psychology literatures, analyses and induction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result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is thesis trie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adversity”, “what values can adversity bring”, “what a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adversity ”, and “what ar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adversity that contribute to growth in life”?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er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adversity has the nature of creating v.

(8) affliction and trauma to individuals who will then fight back out of their instinct to live; (2) adversity will bring different forms of hurt to an individual who can grow through it and become more mature because of the resilience mechanism; (3) the impact of adversity on an individual extend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and the time to overcome it can also be very long; (4) a successful coping process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facing the problem,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achieving a more mature life; each of the three steps requires certain resilience functions; (5) the resilience mechanism will produce the necessary resilience functions if an individual is lack of; and (6) the three important elements of adversity to life growth thus are: forceful and destructive stimulations of growth, life strength tests that stimulate more resilience functions to be born, and unforgettable life marks to remember for the future. The above findings reveal that parental care and appropriate challenges or frustrations in childhood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o healthy growth, where parental care delivers the necessary protections for children, and challenges or frustrations can stimulate growth of new and more resilience functions.. Keywords: adversity, coping, human development, resilience, protective factors,.  . post-trauma growth, positive psychology.. vi.

(9) 目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xi 圖次 ........................................................................................................................... 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引言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從個體發展看什麼是逆境 .................................................................. 5 第二節 逆境幫助生命成長 .............................................................................. 6 第三節 克服逆境相關因素與機制 ................................................................ 12 第四節 外在刺激與生命成長的動態關係 .................................................... 21 第五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題目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 27 第二節 研究考慮 ............................................................................................ 2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3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式 .................................................................................... 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一:什麼是逆境 .................................................................... 59 第一節 權威字典的解釋 ................................................................................ 59 第二節 從不同生活情境選項看逆境是什麼 ................................................ 62 vii.

(10) 第三節 從逆境經歷來看逆境是什麼 ............................................................ 66 第四節 總結 .................................................................................................... 7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二:逆境帶來的收穫 ............................................................ 79 第一節 從東西文化脈絡看逆境收穫 ............................................................ 79 第二節 從問卷選項看逆境收穫 .................................................................... 82 第三節 從逆境經歷看逆境收穫 .................................................................... 85 第四節 從心理評量來確認逆境帶來的收穫 ................................................ 93 第五節 總結 .................................................................................................... 96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三:保護因子、因應、逆境本質 ........................................ 99 第一節 有效逆境因應的界定 ........................................................................ 99 第二節 因應歷程分析結果 .......................................................................... 100 第三節 有效逆境因應模式 .......................................................................... 109 第四節 從逆境因應所獲得的保護因子 ...................................................... 117 第五節 逆境對生命成長的重要本質 .......................................................... 11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27 第一節 結論 .................................................................................................. 127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 130 第三節 本研究限制 ...................................................................................... 130 第四節 研究應用 .......................................................................................... 131 參考文獻 .................................................................................................................. 133 中文部分 .......................................................................................................... 133 英文部分 .......................................................................................................... 133 附錄 .......................................................................................................................... 145 附錄一 研究知情同意書 .............................................................................. 145 附錄二 個人背景與逆境認知 ...................................................................... 148 viii.

(11) 附錄三 綜合心理狀況 .................................................................................. 156 附錄四 逆境經歷問卷 .................................................................................. 159 附錄五 逆境經歷收穫分析 .......................................................................... 163 附錄六 逆境經歷者的心理評估 .................................................................. 176 附錄七 問卷逆境歷程整理分析 .................................................................. 179 附錄八 心理評量使用同意說明 .................................................................. 190  . ix.

(12)  . x.

(13) 表次   表 2-3-1. 保護因子與養成的生命階段 .................................................................. 16. 表 3-1-1. 問卷回答者基本資料統計 ...................................................................... 31. 表 3-1-2. 受訪者背景說明和逆境簡述 .................................................................. 32. 表 3-4-1. 逐字稿格式與索引使用 .......................................................................... 39. 表 3-4-2. 與保護因子有關之早期成長經驗提項 .................................................. 40. 表 3-4-3. 具逆境特性之生活情境選項 .................................................................. 42. 表 3-4-4. 問卷情境選項的本質分類編碼 .............................................................. 42. 表 3-4-5. 問卷中所呈現之逆境收穫的選項 .......................................................... 43. 表 3-4-6. 依附關係之向度與題項 .......................................................................... 46. 表 3-4-7. Bowlby 成人依附模式,由「自我」向度和「他人」向度組成 ........ 47. 表 3-4-8. 情境問題與符合的成人依附模式向度 .................................................. 49. 表 3-4-9. 成人依附模式原始分數修正的計算方法 .............................................. 51. 表 3-4-10. 問卷回答者的心理評量統計分析結果 ................................................ 52. 表 3-5-1. 探索研究問題時所採用的不同分析方法 .............................................. 57. 表 4-1-1. 從權威字典認識逆境的意涵 .................................................................. 59. 表 4-1-2. 逆境與其他字彙意涵的異同比較與關聯 .............................................. 62. 表 4-2-1. 不同情境被選為逆境、挫折、壓力、辛苦、和挑戰的比例 .............. 63. 表 4-2-2. 在百分比差異考驗下不具顯著差異的最高比例情境 .......................... 64. 表 4-3-1. 從問卷和訪談回答的逆境分類和比例 .................................................. 68. 表 4-3-2. 7 位訪談者的逆境自述(括弧內數字為訪談文字稿索引) ............... 70. 表 5-2-1. 逆境收穫的百分比例統計 ...................................................................... 83. 表 5-3-1. 從紮根理論對問卷中自述收穫的質性分析 .......................................... 87. 表 5-3-2. 從紮根理論編碼對受訪者自述收穫的質性分析 .................................. 92. 表 6-2-1. 從問卷資料對逆境歷程按類別的分析 ................................................ 101 xi.

(14) 表 6-2-2. 逆境歷程中的保護因子分析 ................................................................ 104. 表 6-2-3. 逆境歷程中的轉折關鍵分析 ................................................................ 106. 表 6-3-1. 對逆境歷程不按類別進一步整合的四個模式 .................................... 111. 表 6-3-2. 受訪者在因應中所啓動的 α、β、和 γ 保護作用 ............................... 116. 表 6-4-1. 經由逆境的保護作用所獲得的保護因子 ............................................ 118. 表附 5-1. 問卷回答者對其逆境經歷的收穫自述 ............................................... 163. 表附 5-2. 從受訪者對其逆境經歷的自述所發現的收穫 ................................... 167. 表附 6-1. 按逆境分類,70 位問卷回答者的心理評估 ...................................... 176. 表附 7-1. 問卷逆境歷程資料整理 ....................................................................... 179. 表附 7-2. 訪談內容的逆境歷程整理 ................................................................... 187  . xii.

(15) 圖次   圖 2-4-1. 個體面對環境刺激與內在發展動態關係 .............................................. 22. 圖 2-5-2. 有逆境本質但無災難性的情境可以幫助個體生命發展 ...................... 24. 圖 2-5-3. 研究問題架構關係 .................................................................................. 26. 圖 3-4-4. 逆境訪談的流程和要涵蓋的內容 .......................................................... 35. 圖 3-5-5. 以個案為中心的歷程式資料分析 .......................................................... 56. 圖 6-3-6. 獲得更成熟生命的三階段逆境因應模式 ............................................ 113  . xiii.

(16) xiv.

(17)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引言 近年物質文明雖然大幅進步,但人心理的壓力似乎愈來愈大,自殺與憂鬱 患者比率反而走高不下。色情、毒品、與網路成癮已經對下一代年青人的身心 健康帶來極大威脅。所以物質進步或順境會帶給人幸福嗎?顯然不見得。以下 統計數字很值得我們參考與警惕: l.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的調查,每 10 個美國 成人就有 1 個人患有憂鬱的心理疾病 (CDC, 2014)。. l. 近年來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關注,與 中華民國各國高中輔導老師編制的法定化等,反映出很多在心理的關注需 要。. l. 根據美國健康雜誌(Health Magazine)的調查,最容易得憂鬱症的前十名職業 包括:醫生、健康與護理師、老師、社工人員、娛樂與餐飲人員等(Worth, 2014) 。這些從事照顧人的人或帶給人快樂的人竟然比其他職業的人更需要 被照顧。. l. WebMD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11 年進行的全球調查,發現全球 有 15%的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經歷憂鬱疾病,而富有國家患憂鬱的情況反 而更嚴重。其中,法國最高,達到 21%,美國其次,19.2%(McMillen, 2014)。. l. 根據聯合國公佈的 2016 全球快樂指數排名(World Happiness Index) (Wikipedia, 2016),排名前 10 名的多是一些北歐國家,這可以理解,但美英 法德等國並不在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以色列,這個天天受到周圍阿拉伯 國家相逼,生存受到威脅,隨時有導彈攻擊的國家,快樂指數排名竟然從 2012 年的第 14 名(Nownews, 2012)升到了 2016 的第 11 名。相對的,生. 1.

(18) 活在兩岸和平今天的臺灣,有青山綠水,有四季如春的天氣,有各樣美食 水果的地方,2012 年快樂指數排名卻在 46,雖然 2016 年升到 35 名。 這樣的情況使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物質和科技進步的時代,人卻無法 守護自己的心靈健康呢?因著過去三十多年經濟成長,臺灣已經步入小康社會, 全民都有健保,教育資源豐富到人人可以念大學。但是統計卻指出國民薪資收 入在近十年不進反退,而從媒體聽到的都是抱怨。年輕人對未來也缺乏信心和 積極性,為生活擔心而失去理想。在 2014 年 5 月 21 日,台灣一位年青大學生 鄭捷在台北捷運無特定對象殺人,事後發現他沈迷於電動遊戲並與父母關係疏 遠。不久之後,在 2014 年 8 月 14 日,著名的臺灣藝人柯震東與影星成龍的兒 子房祖名因為吸毒在北京被抓;他們雖然有名有錢又有好的外形,吸引許多女 孩子的愛慕,但卻需要吸毒才能來滿足快樂。 反觀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有些民族愈經患難而愈加茁壯。例如猶太人在過 去 2600 年經歷多次滅種危機卻能堅強存活下來(他們於公元前 586 年滅國)。 更驚奇的是他們雖僅約有二千萬的人口,卻產出最多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和 各行各業的菁英。中華民族也多經患難,其中許多古聖先賢也經常鼓勵我們用 正面態度來面對逆境,例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 ,勾踐的「臥 薪嘗膽」 ,田單的「毋忘在莒」 ,以及孫子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等」 。這些歷 史和文化脈絡使我們思想:危機或許是轉機,逆境反而可能帶給個人或民族更 正面的成長。相反的,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不是反而使人失去或降低抗壓力或面 對逆境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開創者之一 Seligman(2002)承認在二次世 界大戰之後,心理學界花了大多數的力量在心理疾病的治療與研究,而忽略了 人的心理有正向的部分。他認爲良好的心理素質正是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的最好 2.

(19) 武器。所以相對過去將重心放在有心理疾患的醫治研究上,他認為更重要的應 該是多認識人原有的正向心理資源,如何能利用這個資源將個體生命發展的更 強大。正向心理學於是在過去 20 年成為了一個新的重要領域。研究者因此想探 索是否逆境能刺激人啓動正向心理資源,因而可以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研究者生長在臺灣,是在面對大陸對岸武力威脅的年代。回憶從前,大部 分的人過著素樸的生活,但心靈却滿足。研究者的妻子曾提到她小時候父親騎 著腳踏車帶她到公賣局看籃球,買一包花生米,享受精彩的球賽。每到週末全 家去碧潭玩水,或去西門町看一場電影,然後一起吃刨冰。因為沒有手機,沒 有上網,沒有汽車,家人反而有更多親密的互動。 所以研究者的另一個動機是擔心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許多與我同時代在這 個土地長大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的感覺,那就是以前經歷的苦難成為了我們成 長的祝福,而如今的幸福環境却反使許多年輕人不但失去了奮鬥的力量,更產 生許多思想的扭曲。所以似乎苦難並不是件壞事,缺乏挑戰的生活反而使人容 易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在全球的年青人都受到科技經濟的發展而內心反而愈加空虛茫然的今 天,一個嚴肅的問題是:下一代的年青人有沒有強大的內心(hardiness)來面 對將來各樣的挑戰或逆境?如果沒有,在全球化和競爭愈加激烈的時候,年青 人不但會快速失去競爭力、被邊緣化、被網路的虛擬世界和智慧手機的浪潮所 快速淹沒,更有可能患上網癮等各樣心理疾病,以致帶給周圍的人嚴重災難。 反之,如果危機就是轉機,或許我們可以藉由逆境因應的探討,得出一些有用 的因應方式,發現在因應中需要的保護因子,藉此可以幫助當今遇到各樣難處 或挑戰的年青人站起來,也可以提醒許多父母如何養育他們的兒女,使下一代 能因此迎接更好的機運和發展。. 3.

(20) 4.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關於逆境能帶來生命成長幫助的這個議題,過去有許多相關的文獻。以下 將這些相關議題整理成四個方面: (1)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什麼是逆境, (2) 與逆境帶來生命成長有關的議題,(3)與逆境因應有關的議題,包括:復原力 以及相關的概念、保護因子、壓力因應的模式、發生逆轉勝的轉折關鍵,以及 (4)從相關理論看外在刺激與生命正常的動態關係。. 第一節 從個體發展看什麼是逆境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逆境對 Piaget 來說是個體認知基模遇到認知困難的 時候(認知逆境) ,而對 Erikson 來說是個體與環境發生衝突需要克服的時候(社 會逆境) 。發展心理學家 Masten(2014)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人都具有足夠的復 原能力以面對需要調適與適應環境帶來的困難或挑戰,也就是她所謂「平凡的 奇蹟」(ordinary magic)。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Piaget 將人的認知發展界定為四個時期。他認為個體從 一個運思期進入另一個運思期的關鍵是在於遇見了「不適應」的認知情境。也 就是內心的認知基模(schema)無法解釋所遇到新的情境。這個時候,個體需 要進行「調適」 (accommodation)和與新的情境「同化」 (assimilation) ,從而進 入新一階段的運思期(Lightfoot, Cole, & Cole, 2013, p. 145) 。所以 Piaget 的認知 發展理論的精神即是相信人在遇到認知發生困惑的時候也正是他(她)認知成 長的機會。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過去科學有突破的發展,許多時候也是因為遇到了 所謂的逆境。當科學家發現原有的理論已經不能解釋一些現象時,雖然有挫折, 且必須修改或甚至放棄原來的理論,但往往因此將科學帶入另一個里程碑。例 如 19 世紀末的科學家原以為牛頓古典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可以解釋所有 的物理現象。但當科學家面對「光」的物理現象時,就遇到逆境。因為無法滿 5.

(22) 意解釋光到底是「光子」(particles)還是「光波」(waves)。這樣無法用古 典力學滿意解釋的「逆境」刺激了新的物理學理論,即是所謂的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這個理論開啓了 20 世紀之後的核能時代和帶動了之後 半導體高科技的發展和雷射醫學技術的創新。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 Erikson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人格的發展。他母親是猶 太裔但生父是丹麥裔,由於他後來的繼父是猶太人,他長大後知道了身世,因 此發生了認同危機。因著他自身的成長經歷,他八階段的人格發展理論 (Lightfoot, Cole, & Cole, 2013, p. 17)建立在人成長階段所發生八個危機。也因 此他的發展理論又稱為「發展危機理論」 (theory of developmental crises) 。Erikson 認為個體出生後,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會與環境的互動產生「衝突」 ;他認為這些 「衝突」對個體健康的成長是好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研究者認為 Erikson 對「危機」的看法很接近逆境的原義 advertere,即逆境是一件迫使人轉 向或成長的境遇。 雖然逆境有助生命發展,但 Rutter(1985)認為若發展任務沒有能順利完成, 會對日後發展產生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s) 。例如:當一個人小時的依附關係 不好時,就會有困難自我接納,而因此會影響其日後的學校經驗,而學校經驗 又會影響其認知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能力又會影響其正確選擇合適的婚 姻伴侶,而婚姻伴侶的選擇會影響其家庭的快樂。. 第二節 逆境幫助生命成長 Garmezy (1985) 在經過多年對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的孩子的研究,讓其跌破 眼鏡的發現,有些孩子在這樣的逆境中,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學業成就 、人際關係、和人生目標設定上都表現的比有正常父母的孩子還要出色。這樣 的發現使其展開尋找「保護因子」的研究(Garmezy, 1987),進而推動之後愈來 愈受重視的復原力研究(Masten, 2014)。其實在心理學的領域裡,不光只是 6.

(23) Garmezy 的發現,許多不同理論和學者也都支持逆境能帶來收穫的這樣看法。 一、Adler 的個體心理學:逆境帶出追求卓越和社會興趣 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individual psychologist)Adler 在自己一生開始的時候 就遇到逆境。他的父母親偏愛他的兄弟,而自己身體又患有軟骨症而不能正常 行走。然而 Adler 可能有猶太人特有的奮鬥精神。當他在面對先天逆境時,靠 著內心奮鬥的力量走出一條活路。他的生命見證,不相信先天決定一生命運的 信念,影響他心理學的諮商取向。他鼓勵和引導個案,從逆境中找出能給自己 力量的人生目標,藉著重組認知,自我瞭解,重建目標,活出新的人生。 Adler 指出了一個能面對逆境的重要心理素質,就是能激勵自己,追尋有意 義的人生目標。他因此特別強調「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 (Adler, 1938)會 讓自己心理更健康。對他來說,逆境能刺激個體產生不放棄的心理力量,使個 體在面對逆境時能自省,不斷突破,進而活出有價值的人生目標。 二、Rogers 個案中心諮商取向:逆境帶來自省 Rogers 的成長經驗和 Adler 很不一樣。由於受到嚴格家教的關係,Rogers 從小是一個聽話(conforming)的孩子。直到他二十多歲的中國之行才打開眼界, 決定今後要走自己的路。 他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所接觸到的許多年輕孩子發現,許多人因實際的我 和理想的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的我)的差距而處於焦慮,但又因為對自我洞察 或認識的缺乏而不能調適,以至產生偏差行為。他因此發展出所謂的「以個案 為中心」 (client-center or person-center therapy)的諮商取向。他認為諮商並不是 告訴個案該如何做,而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知道自己要改變的是 什麼。因此他認為一個人有自省能力對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相反的,一個自 我感覺良好,自尊(self-esteem)很高的人,若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就很少有人 幫的了忙。 7.

(24) 但如何可以讓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開始自省呢?當人生遇到困難就是一 個機會,因為就會刺激自省或發出求救。許多有青少年孩子的父母親都很頭痛, 因為無論怎麼好說歹說,孩子的行為就是不會改變。這時很多父母就會說: 「只 好讓他(她)遇到困難,讓他(她)自己嚐嚐苦頭,或許才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所以有句話說:「只有自己當了父母,才瞭解父母的心。」 三、Winnicott 與 Kohut 的客體關係理論:挫折和匱乏帶來成熟 Bowlby 的依附理論提醒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時候要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因為 其會影響日後的親密關係。但許多的客體關係理論學者,包括 Winniecott(Clair & Wigren, 2004)所提到的,嬰幼兒在出生時期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時會形 成其自我「虛幻的全能感」 (hallucination of omnipotence) 。如果父母不改變而繼 續這樣的養育方式,孩子健康的獨立自我就無法發展出來,甚至會造成日後的 心理疾病。客體心理學家也是發展心理學家 Mahler(Clair and Wigren, 2004)指 出,這樣的情況會造成母嬰間的「病態共生」和將來「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 and indiuviation)的失敗。也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一些媽寶現象和自戀人格。 所以 Winniecott 指出父母需要適時給孩子有適當的延遲感和挫折感,幫助 孩子從虛幻的全能進入到健康的現實。類似的,Kohut(Clair and Wigren, 2004) 認為在與母體分離的過程中要給孩子恰當好的挫折(optimum frustration) 。也就 是父母在滿足孩子的需求上要從「夠好」轉變成給與「適當的挫折或匱乏」 。這 樣讓孩子感到挫折或匱乏就是一種逆境。如果孩子從小不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就會變成獨立,能夠順利脫離對父母的依賴或不健康的依附關係。反之如果從 小都百依百順,日後的逆境刺激對生命成長就變成很重要。 四、從腦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看:逆境刺激腦神經發展 近幾十年來因為醫學技術的進步,腦神經學家發現腦神經網絡在幼兒時期 會快速的發展(synaptogenesis) ,然而之後沒有用到的的網絡就開始消失 8.

(25) (pruning) 。例如,蒙古人從小給孩子騎馬打仗的訓練,所以他們孩子的運動神 經和空間統合能力就很發達。我自己的孩子從小帶他去滑雪,他之後就非常喜 歡滑雪,甚至喜歡用更刺激的滑雪板(ski board)來滑雪。而我從小沒有機會滑 雪,運動神經缺乏鍛鍊,到今天就一直學不會。 但單單給孩子刺激有沒有用呢?基於以上腦神經網絡發展的理論,美國的 一個民間機構「好寶寶學校」 (Better Baby Institute)發展出給嬰孩從小刺激的 訓練。但發現並沒有用。原因是認知心理學中所謂的「習慣化」(habituation)。 也就是當我們受外界刺激變得習以為常時,感覺就變得不敏銳。他們發現外在 的感官刺激可以因所謂的習慣化或感覺適應性(sensory adaptation)而無法進入 意識思考裡,進而也就不會刺激腦神經的發展。例如住在鬧區的人久了就對噪 音沒有強烈感覺,在吸煙室待久的對煙味也就習慣了。 五、逆境商數:逆境幫助工作的表現 Stoltz (2010)分享他在第一份工作時替一位投資家去瞭解成功人背後的故 事,結果意外發現這些人的每個故事都充滿逆境。經過多年研究,他發展出了 所謂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量表。他將這個量表應用在職場上,並發 現逆境商數高的人在職場上遇到困難時能夠更有智慧和更好的心理調適,他們 因此有更高的成功機會。他也對倫敦的計程車司機的大腦進行研究。雖然倫敦 開車相當困難,但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反而連導航器都不需要。研究發現他們大 腦中與空間直覺有關的海馬迴比正常人要大。所以逆境不但能幫助內心的成熟, 更能刺激身理的發展。 六、災難後的成長:逆境帶來成長 近二,三十年來有許多研究更多深入瞭解逆境或災難帶給人的正向成長。 這些研究很具體的針對各樣災難以瞭解受難的人可能有的災後成長,例如愛滋 病的病患(Sherr et al., 2011)、癌症患者(Calhoun & Tedeschi, 1990)、經歷過 9.

(26) SARS 的患者(Cheng et al., 2006) 、受到性侵的受害者(Frazier, Conlon, & Glaser, 2001) 、腦部受傷的患者(Powell, Ekin-Wood, & Collin, 2007) ,等。Tedeschi(1998)、 Price(1994) 、Schaefer and Moos(1998)等做了許多研究,其結果都支持逆境 可以帶來人正向成長,包括:更加的堅強、更加的獨立、更加的心理成熟、更 有同理心、更加的感恩所有、更珍惜從親人朋友來的關心等。對經歷重大疾病 的人,當恢復健康後(Price, 1994),他們有如獲得重生,因此比生病前更懂得 珍惜與家人的關係、更願意重建或修補之前斷裂的人際關係(如請求原諒、饒 恕) 、以及更有對生命意義看法的超越。對於經歷喪失至親(bereavement)傷痛 的,Kessler(1987)研究發現許多人因此變的:更有智慧、有憐憫心、會照顧 人。 Shaefer 與 Moos(1992)對以上逆境帶來的成長歸納為三點: (1)可用社 會資源的增加(enhanced social resources), (2)個人可用資源的增加(enhanced personal resources),以及(3)因應逆境能力的增加(enhanced coping skills)。 從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因應逆境的歷程會幫助保護因子的養成,使日後的因應 更加有效,有更好的因應能力。 Tedeschi 與 Calhoun(1996)試圖用因素分析來瞭解逆境帶來哪些重要的 成長內涵。從其所設計的 PTGI(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量表,他們發 現 PTG 的 5 個重要因素: (1)人際關係的改善, (2)開啓新的機遇, (3)個人 方面的成長, (4)靈性的提升,以及(5)對生命的更加珍惜。這些成長不僅對 生命發展有幫助,也是在面對日後逆境時重要的保護因子。另外 Park, Cohen, 與 Murch(1996)認為在以上個人方面的成長之外,還包括了人生觀的改變以及有 效因應逆境能力的提升。所以逆境不但可以幫助日後有效因應困難,更能提升 生命的智慧和眼光。 七、 與逆境收穫類似的概念 關於逆境帶來的收穫,研究者認為不同心理學的研究學者也有相似的概念。 10.

(27) 從這些不同名詞,也可以進一步認識逆境所代表的不同正面內涵。 1. 正向心理的改變(positive psychological changes):認為逆境可以幫助人產生 正向的心理(Yalom & Lieberman, 1991)。 2. 主觀感受到的好處(perceived benefits):經由經歷逆境者自陳的一些受益或 成長(Calhoun & Tedeschi, 1991; McMillen, Zuravin, & Rideout, 1995; Tennen, et al., 1992)。 3. 因壓力而產生的成長(stress-related growth):因不同壓力源迫使個體面對問 題的解決,進而帶來成長(Park, Cohen, & Murch, 1996);所以壓力成為成長 的動力。 4. 感覺正面的錯覺(positive illusions):這個名詞類似前面的主觀感受,也就是 為了平衡心理的痛苦,而認為逆境其實是有正面價值的(Taylor & Brown, 1988)。 5. 正面的重新解讀逆境(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經過逆境之後,對逆境的發 生有了重新但正面的看見(Scheier, Weintraub,& Carver, 1986),才認識逆境 原來是「化妝的祝福」。 6. 從逆境中重新得力(drawing strength from adversity):經歷逆境後感覺更有自 信,更有能力,看見自己的潛能(McCrae, 1984)。 7. 逆境勝出(striving):經歷逆境後反而發展的更好,更有生命的活力(O’Leary & Ichovics, 1995)。 8. 災難後的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從巨大災難之後,靠著生存的鬥 志和適當的因應,得到不同方面的成長(Tedeschi, Park, & Calhoun, 1998; Calhoun & Tedeschi, 2006)。 以上不同的名詞有側重在心理的主觀描述(例如:感覺正面的錯覺) ,也有 側重在一些具體的變化(例如:災難後的成長) 。總的來說,以上文獻對逆境正 面的內涵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1.

(28) 1. 心理變的健康(正向心理) , 2. 更好的生命成長(重新得力、災難後的成長), 3. 對生命有重新詮釋(主觀的好處、正面解讀、感覺正面的錯覺),以及 4. 更有信心(逆境勝出) 。. 第三節. 克服逆境相關因素與機制. 雖然許多逆境可能帶來各樣生命成長的祝福,但由於逆境的災難性,對人 身體或心理健康畢竟會造成一定的傷害,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所以在探索逆 境對人生命成長的正面作用時,不能不同時認識人應當如何克服逆境,以降低 所帶來的傷害並反而能有更好的成長。由於近年來人類因為氣候和環境變化帶 來愈來愈多的各樣災難,以及因為經濟科技更深影響我們生活,所帶來從幼兒 到成人的各樣心理疾病,許多臨床心理學家和兒童心理發展學家也積極地尋找 人如何勝過逆境的答案。 根據不同的研究取向,他們從三方面尋找答案: 1.. 人本身的先天特質(traits)或氣質(temperment):有些學者認為是人本身 先天具有的特質或氣質幫助他們能面對逆境。 學者 Rutter 自己承認對存在 有先天因素原來很不認同,但他從後續研究中發現,男女的先天特質與氣 質差異對於孩子處在父母經常爭吵的環境中,是否成為受害者的確有影響 (Rutter, 1985, 1987)。他發現女孩子或氣質討人喜愛的孩子比較不會成為 父母爭吵下的替罪羔羊。另外學者 Masten(2014)認為人天生具有適應環 境變化的能力。她稱之為平凡的奇妙(ordinary magic)。. 2.. 保護因子:除了先天因素,有些學者尋找人成長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適應 能力,例如自我控制力、專注力、自信等。由於這些因素是後天養成的, 可以透過教育等方式幫助個體建立起來。這些不同因素學者稱為保護因子 (protective factors)(Rutter, 1979)或又稱為復原因子(resilience factors) 12.

(29) (Masten, 2009, 2014)。 3.. 因應機制:有些學者認為勝過逆境不僅僅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包括與 周圍的人事物互動的動態過程。例如獲得家人的鼓勵、朋友的支持等。. 以下對復原力、保護因子、因應機制等三方面進行進一步文獻回顧。 一、與復原力相關的不同概念 關於上述面對逆境所需的保護因子,在發表的文獻中,不同學者使用不同 的名詞,包括: 1.. 復原力(Resilience):Rutter(1987)和 Garmezy(1985)首先提出復原力 的概念,認為是一種能用理智面對逆境,以採取有效因應方式的能力。Harvey (1996)認為復原力不僅僅是從逆境中恢復正常,更是能從當前逆境學到 如何因應未來在其他領域可能發生的逆境。學者 Masten(2014)也認為復 原力於逆境可以有正面的互相作用,也就是復原力有助於面對逆境,而逆 境也能提升復原力。. 2.. 沈穩力(Sense of Coherence):Antonovsky(1987)在研究遭受納粹屠殺暴 行的女性生還者時,發現一些能勝過逆境的人具有所謂的沈穩力,其包含 三個內涵: (1)能夠正確理解現實情況(comprehensibility) , (2)能夠掌握 現況(manageability),以及(3)能夠用正面意義來解讀一切所發生的 (meaningfulness)。. 3.. 鬥志力(Hardiness): Kobasa(1979, 1982)以及 Floren, Mikulincer, 和 Taubman(1995)認為鬥志力是一種人格特質,包含有三個重要內涵:(1) 在逆境中對個人的角色有強烈的委身感(sense of commitment),(2)對逆 境所帶來的困難認為是在其掌握中(sense of control),以及(3)願意接受 解決困難的挑戰(a challenge orientation)。. 4.. 壓力免疫力(Stress Inoculation):Meichenbaum(1985)從心理治療的角度 認為,如同疫苗可以產生對抗疾病的免疫力,人也可以有對抗壓力的免疫 13.

(30) 力,而這是人在面對逆境時能有效因應的關鍵。這與 Frankl(2006)和 Caplan (1964) 的看法一致。Schaefer 與 Moos (1998) 以及 Park, Cohen, 與 Murch(1996)也認為逆境可以提升人未來因應的能力,而有效的因應又能 處理好新發生的逆境。 5.. 抗壓力(Toughening) :Dienstbier(1992)從生理的角度,認為一個有效因 應逆境的能力,是能經由對逆境適當的解讀,使得個體在生理上不會因感 受過大壓力而有不正常現象(例如:如腎上腺素激增、血壓激升等異常現 象)。這樣的抗壓力因此可以幫助個體冷靜和理性的處理問題。. 二、面對逆境需要的保護因子 從不同文獻,表 2-3-1 整理出這些不同保護因子的內涵,並說明這些保護因 子隨著生命成長養成的過程以及在面臨逆境所發揮的保護作用。 1. 社會能力:在逆境因應過程中,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也很可能有自己的盲 點或誤區,而在傷痛無助中情緒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安慰。所以從不同層面來 的人際幫助對因應逆境是重要的保護因子,而其中依附關係是人一生最早開 始發展的人際關係,也是對日後人格形成最大的因素。 a). 依附關係:在文獻中最被普遍認同的保護因子是從小與養育者所建立 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研究發現無論是父母有精神分裂的疾病, 家住在條件不好的社區,或孩子本人有學習遲緩的問題,只要孩子與 親人間有好的依附關係,日後都會比沒有與父母有依附關係的孩子更 有可能在日後健康正常的生活。這與人格心理學中客體關係理論的看 法一致,也就是早期經驗對日後人格和親密關係影響的重要性。這對 今天忙碌工作生活與孩子疏離的父母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b). 親密關係:隨著孩子長大,依附關係將影響日後的親密關係。有親愛 他人的相伴,無論是在物質面或精神面,都是在面對逆境的重要保護。. c). 人際關係:當人進入社會,與人友善相交,與社區有正面互動,不但 14.

(31) 能幫助個體的自我實現,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也是在遇到困難時 的重要幫助和保護。在不同需要的時候,朋友適時的出現,伸出援手、 關心、提醒都對逆境因應有關鍵的作用。 2. 意志力與正向心理:在面對因逆境所帶來的重大衝擊中,願意積極面對困難 和正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向思考帶來好的情緒管理,如此才能在冷 靜中用理智和外在幫助解決問題。這樣的態度是能繼續往前走的第一步。 a). 剛強的心:在面對逆境時,由於有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能不逃避,堅 定的面對。. b). 沈穩冷靜:冷靜理智的態度是面對逆境時重要的關鍵,能夠幫助自己 正確的解讀訊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尋找需要的幫助。. c). 百折不饒:許多逆境因應的過程是長時間,經常可能有好幾個困難在 一起。需要能夠忍耐堅持到底,並能克服心理有的壓力。. d). 有幽默感:輕鬆幽默的態度是情緒管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和 周圍的人情緒放鬆,有助問題解決時有更加寬廣的思考空間。蘇東坡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到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 煙滅」 。美國前總統雷根因被刺客槍擊而在緊急送到醫院的時候,還和 醫生開玩笑,要求醫生是共和黨的。這些就是很好的例子。. 3. 成熟的眼光和智慧:人生很多逆境帶來長久的影響或甚至永遠不能改變的事 實,例如幼年痛苦的成長過程、天生的缺陷、或因意外而造成殘障或失去親 人。所以需要有更成熟的眼光和智慧才能幫助自己從逆轉勝。 a). 正向積極的信念: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個人的信念(beliefs) 決定對逆境的看法,進而影響如何因應。所以有正向積極的信念,能 激勵自己發動生之本能的信念,也就能鼓勵自己面對人生困難。. b). 社會興趣:Adler(1938)認為人走出自我中心而積極關懷社會他人會 幫助自己更有力量來面對各樣的人生挑戰。從心理動力的角度來看, 15.

(32) 當人將能量投入正向助人的方面,人的生命會更成熟,能對事情的本 質看的更清楚,更有智慧來應對困難和挑戰。 表 2-3-1 保護因子 依附關係 (attachment): 在面對逆境時可 以獲得重要的精 神安慰和智慧建 議。有可靠對象 可以傾訴內心的 所有。. 親 密 關 係 : 友 情 與 愛 情 在痛苦和無助 時,可以獲得安 慰和具體幫助。 人 際 關 係 在無助時可以獲 得大量的幫助。 . 剛強的心 (hardiness) 有決心正面面對 困難,不逃避。. 保護因子與養成的生命階段. 內涵. 養成階段. 社會能力 與家人或養育他的人有的 嬰兒與早期幼兒階段 客體關係。根據 Bowlby 的 理論,依附關係影響日後 的親密關係形成。. 朋友或愛情的支持。依附 關係延續為親密關係。 . 青少年階段 . 研究文獻 Masten & Obradovic (2008)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Cohen (2011) Fenning & Baker (2012) Garmezy (1987) Greeff & Nolting (2013) von IJzendoorn et al. (2011) Masten (2009). 類似,與配偶有好的婚姻。 成人階段 . Rutter (1985). 與社區,學校,職場有良 好互動的關係。 . Masten & Obradovic (2008) Lyons (1991) Rutter (1985). 從青年到成年 . 身段靈活,能夠獲得人緣 生活在有正向價值的文化 脈絡,風俗,人際關係中。 生活在有支持家庭與孩子 的社區(例如各樣相關社 區服務)。 意志力與正向心理 自我效能,正面的自我形 在幼兒及少年的發展階 象 段時,有好的家庭與學 校的幫助,幫助個體能 有成功經驗 (學校) 敢於正面面對逆境,有動 順利完成此階段的發展 力,熱情去解決問題 ,有 任務。 行動力。. 對環境有掌控感. 16. Masten (2009)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Kobasa(1979,1982) Floren et al.(1995) Masten & Obradovic (2008) Rutter (1985) Kobasa (1979) Antonovsky(1987) Kobasa(1979,1982) Floren et al.(1995).

(33) 表 2-3-1 (續) 沈 穩 冷 靜(sense of coherence) 能冷靜和理性的 使用有效的因 應,克服各樣難 關。. 百折不饒 面對困難,能堅 持到底. 有幽默感. 有處理訊息與解決問題的 智能 能理性瞭解現況,會理性 做決定 會計劃事情 正面解讀:能夠看見逆境 正面的價值 自我調節能力(self regulating skills):專注, 情緒管理 能堅持理想,不放棄目標。 可以從小養成,或經由 逆境經驗的不斷累積. Masten & Obradovic (2008). 忍耐力:面對體能,生活 中食衣住行的磨難,不合 理的管教,言語的暴力, 有忍耐的能力。 心理的免疫力:面對壓 力,不會在心理上產生憂 鬱等心理疾病. Lyons (1991). 生理的抗壓力: 面對壓 力,不會在生理上產生心 跳快速,失眠等異常現象 社交上的幽默感:在社交 上容易有人緣。. Dienstbier(1992). Rutter 1987 Antonovsky(1987) Rutter (1987) Rutter (1985) Antonovsky(1987) Masten & Obradovic (2008) Kobasa (1979) Kobasa (1979) Lyons (1991). Meichenbaum(1985). 應該從少年時期漸漸形 成。. Rutter (1985). 放鬆自己面對困 難。 正向積極的信 念 信仰就是力量, 也帶來不一樣看 待逆境的眼光。. 成熟的眼光和智慧 明白人生的內涵,人生的 比較可能是在青年之後 意義(Sense of Meaning in 漸漸形成。 Life),人生的目標 有信仰或信念(Faith). 有希望(Hope). 社會興趣. 渴望對社會做出貢獻,是 最好方式的自我實現。. 生命成熟階段. 強大的生之本能 可以幫助面對各 樣挫折困難。. 17. Masten (2009) Rutter (1985) Kobasa (1979) Masten (2009) Connor & Davidson (2003) Lazarus & Folkman   (1984) Masten (2009) Connor & Davidson (2003) Adler (1938).

(34) 三、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因應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因應理論(1984)指出遭受逆境者在因應過程 中會有的心理歷程,包括:心理感受、決策考慮、幫助尋求、問題解決、和重 要轉折。這個理論將因應歷程分成兩個主要階段:壓力評估(appraisal)和壓力 因應。以下分別說明。 (一)壓力評估 壓力評估是指個體在感受壓力時的主觀感受和判斷。這是個體在採取接下 來因應時的根據。Lazarus 與 Folkman 指出評估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壓力情境對其的重要性或意義(Commitment) 這個因素決定個體願意付出多少的代價來因應。當人因逆境而有所失去時, 人的反應會根據對其的重要性而定;如果不是很重要的,就會放棄。如果失去 這個就是失去一切的時候,就會拼命因應。例如當人失戀時,這個戀情對其的 重要性是如何?考試失敗時,這個考試對其人生未來是如何?家人發生變故時, 對所失去親人的依附關係如何?人內心的感受與所失去的重要性有密切關係。 2. 對能否成功因應的信念(Beliefs) 這個信念的內涵與 Rotter(1966)期望價值理論中的掌控信念(locus of control) ,Bandura(1977)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Seligman(1975) 和 Abramson 等人(1978)所提出的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在概念上 是接近的,也就是個人在面對逆境時能否成功因應的信心。 Bandura 和 Rotter 認為人如果有正面或成功的經驗,人就會有高的自信或自 我效能感。反之,Wortman 與 Brehm (1975) 和 Abramson 等人(1978)發現當人 不斷遇到同樣或類似挫折時,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漸漸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足以 18.

(35) 改變環境。當人的自信發生動搖後,人的心理狀況就會發生改變,負面悲觀的 人格就會形成,以致在面對壓力時就會選擇退縮逃避。 3. 過去逆境經驗的影響(Novelty) 過去的經驗除了影響自信、自我效能感、習得無助感,也會影響個體的具 體因應,特別是前後逆境經驗相似時。也就是說,如果過去有了一次成功的逆 境因應,當再遇到類似逆境時,人就會更有自信,並用曾經成功因應的方法來 因應。而這樣的經驗累積結果就形成人豐富的閱歷和無形資產。當然,有時人 也會太依賴過去經驗而停止成長或無法再有更大的突破。在另一方面,他人的 因應經驗也可幫助自己在因應的做法;例如:人可以從父母親或師長的經驗中 學習,以幫助面對自己的人生困難。 4. 其他評估因素 評估也包括判斷所發生的事件是否有立即危險性(imminence),根據所判斷 的危險是有立即的(immediately)、有可能的(potentially)、或有挑戰性的 (challenging),個體會有不同的情緒與因應方式。個體也會對逆境所造成災難 的結果是否是暫時的或長久性的進行評估。這些時間性的影響(temporal factors) 也會決定如何因應。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因應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而是要視與 當時情境是否得當,而對當時情境的評估正確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一般 瓦斯漏氣時,消防員的訓練是用水降低溫度,以減少爆炸的可能性,但這是在 輕微的漏氣時才有用。而在高雄 2014 年 7 月底發生的嚴重氣爆事件中,其爆發 的前三小時,許多人聞到瓦斯味報警,消防單位趕到現場按平常的澆水方式處 理,而輸送瓦斯的廠商在發現問題後也只是暫時停送但隨後又恢復;這說明他 們當時因評估的錯誤而產生錯誤的因應,以致產生重大悲劇。 19.

(36) (二)壓力因應 在因應上,Lazarus 與 Folkman(1984)將因應分成兩方面:(1)與內在心 理和情緒調節相關的因應措施(emotion-focused forms of coping),例如:逃避 (avoidance)、壓抑(例如面對羞辱,攻擊)、降低逆境對其的重要性、和使用 心理意念(拒絕相信、當成沒事、正面思考、正向心理)等。和(2)與外在具 體問題解決相關的因應措施(problem-focused forms of coping),例如:搜集資 訊(例如對於生病,尋找有哪些治療的方法)和尋求外在幫助。Mechanic(1962) 曾經對許多研究生如何準備其博士資格考試進行研究,而歸納出兩大類的行為 表現: (1)自衛式的行為(defensive behaviors),和(2)因應式的行為(coping behaviors)。Lazarus and Folkman 認為 Mechanic 的研究與其的歸類是一致的,因 為 Mechanic 所謂的自衛式行為即是其所謂的內在心理情緒的因應,而 Mechanic 所謂因應式的行為即是其所謂的問題解決式的因應。 四、逆境因應的轉折關鍵 在對因應歷程進行分析時,發現逆境轉折關鍵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這是 逆境經歷者能更好的生命成長,和更積極追尋有意義人生的開始。以下是從文 獻整理中發現的幾個重要可能。 1.. 核心信念發生變化。雖然有不同的因應模式,Lindstrom 等人(2013)指出 核心信念的改變是在因應過程中,發生正向改變的重要關鍵。Janoff-Bulman (1992)認為當個體原先所有的世界觀因逆境發生破碎和重建時,就可能 發生正面的成長。Tedeschi 與 Calhoun (1995)也類似的認為逆境打破了 認知基模(schemas) ,也就是逆境迫使人重建新的認知、新的人生觀、新的 生活方式等。因著這些新的想法發生,個體重新解讀逆境的意義,從負面 認知轉向正面。. 2.. 當病得醫治時。當遇到危及個人生命的逆境時,Schaefer 與 Moos(1998) 20.

(37) 發現重要的轉折關鍵在於生病得醫治。這時病人會更珍惜生命,更把握與 親人相處的時間,感恩有人愛他,關心照顧他。而當所遇到的生命危險愈 大的時候,從危險中恢復的過程就愈加不易,就會經歷愈多從各方面來的 幫助,內心會有更多的反思和感恩,因此人在這方面的正面成長就會愈大。 3.. 當得到社會支持時。支持可以有不同方式,從財務上、關心上的、在智慧 上引導的,都可以。Schaefer 與 Moos(1998)認為當人遇到環境方面的逆 境時(例如天災) ,轉折的關鍵是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人會因此產生感恩 的態度。類似從病得醫治的過程,當從環境來的難處愈大的時候,能夠勝 過逆境的機會就降低,但如果能走過來,就有更深的感受和生命成長。. 4.. 個人自我的重建。在喪失親人,親密關係被剝奪的時候,Nerken(1993)認 為人痛苦的原因不僅是為逝世的親人本身,而是個人受到創傷或失去所強 烈依附的對象(例如:不再有人瞭解他、不再有人愛他等) 。他認為成功因 應逆境的關鍵在於個體內心的重建,活出更有力量的自我。從客體關係理 論的角度說,就是自我與客體沒有健康的分化,或按照 Mahler(Clair & Wigren, 2004)的理論,就是分離個體化過程的失敗(failure of separation and individuation),以致當「好的客體」失落時,自我也就空虛。. 以上的不同觀點將在研究進行中的資料分析作為找出轉折關鍵的依據。. 第四節 外在刺激與生命成長的動態關係 從以上文獻回顧,我們可以發現逆境與健康生命的發展存在一個相互影響 的關係。一方面逆境可以帶來健康生命的成長,而成熟生命所具有的保護因子 也可以幫助克服逆境,進而轉化災難成為祝福。這個動態關係可以經由整合發 展心理學、學習理論、與人格理論中的一些重要原理來瞭解。 如圖 2-4-1 表示,人的成長是與環境的互動下形成。其中包含以下概念: 1.. 個人的先天特質與環境互動。環境刺激通過人的主觀接受後,進入個體, 21.

(38) 然後激發其認知與人格等各方面的發展。由於人在成長初期最重要的環境 就是家庭,重要照顧他人因此其日後有深遠的影響。 2.. 人經由學習,對於經常出現的刺激會形成自動化的行為反應。從行為學派 的觀點就是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的結果。從學習理論來說,就是精熟訓練 和自動化的過程。. 3.. 自動化的形成使個體能更有效的學習新事務。然而長期負面刺激也會造成 所謂的偏差人格,或甚而造成個體患上各樣不良的癮症。. 4.. 當個體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穩定的人格漸漸形成。健康的發展就會形成健 康的自我意識、自我定位、人生觀等。反之亦然。. 5.. 內在的人格、心理、與信念會從外在行為表現出來而影響周圍的人事物。 外在的環境(親人、老師、朋友、同學)也會受影響而產生相對的回應。. 6.. 這些受個體外在行為影響的反應再成為刺激,與個體不斷產生互動。 環境刺激. 主觀接受 情緒反應. 外在行為. 認知建構 問題解決. 自我認識 自我實踐. 內在化 自動化與制約. 人格發展 認知情緒 社會成長. 圖 2-4-1. 個體面對環境刺激與內在發展動態關係. 在圖 2-4-1 的動態發展模式中,環境對個體的刺激是被個體「主觀」的接受。 原因是同樣刺激對不同的人的感受可以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有些人看見天上星 22.

(39) 星的時候會覺得很詩情畫意,有些人則會去研究背後的物理原理。人對同樣環 境刺激的差異原因包括: (1)天生特質:人本質的多樣性;(2)生命階段:人 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思想、不同認知、不同反應;(3)文化脈絡:生活在不同家 庭、社會、文化脈絡下長大的人有不同世界觀、生活觀、價值觀。這些主觀因 素與環境的客觀因素的互動,決定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足跡。 由於人的主觀性,會選擇接受一些刺激,而拒絕另外一些刺激。當這些被 拒絕的刺激對生命發展是有利的(例如父母師長的教訓) ,人就會錯失良機而不 能更好的發展。但當外在刺激是屬於逆境時則不然(例如因誤入歧途而觸法), 因為在此時人不能逃避,會被迫自省,被迫改變。這種面對逆境的被迫性成為 個體生命成長的動力。Ebersole(1970)曾經詢問 36 位學生,請他們描述人生 逆境與順境對他們人生的影響,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回答是逆境對他們一生有長 遠的影響。. 第五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題目   從以上的文獻回顧,研究者有以下研究想法:雖然逆境可以帶來正面價值, 但其災難性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如果我們能發現逆境對生命成長幫 助的重要本質,我們就可以經由無災難的呈現方式,例如適當的學校教育或親 子管教方式來幫助個體的生命成長。如圖 2-5-2 所示,當個體在面對有逆境本 質但卻無災難性的適當刺激時,個體的生命就能成長,許多重要的保護因子也 能養成。. 23.

(40) 具有逆境本質卻 無災難性的情境. 主觀接受 情緒反應. 外在行為. 認知建構 問題解決. 自我認識 自我實踐. 內在化 自動化與制約. 人格發展. 認知情緒 社會成長. 圖 2-5-2. 有逆境本質但無災難性的情境可以幫助個體生命發展. 從以上思考,研究者因此想研究的題目是: 逆境為什麼會對人生命發展有重要幫助而且甚至是必要的?雖然逆境不是 人喜歡遇到的,而且甚至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但逆境的背後有什麼重 要本質卻對人生命成長扮演關鍵的角色? 用個例子說,如果嬰兒生下來的時候必須要吃奶,那麼奶對於人在嬰兒階段 的發展本質是什麼?如果教育對人從幼兒到青年階段的成長是必要的,那麼教育 對人從幼兒到青年成長的本質是甚麼?如果婚姻對成人的成熟生命發展是必要 的,那麼婚姻對成熟生命幫助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知道了一個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用具有同樣本質但不一樣的東西來 取代並能獲得同樣的果效。例如母奶對嬰兒成長的本質是其含有嬰兒所必需的營 養成分,同時又不需咀嚼,而又容易消化。所以面對許多無法提供母奶的母親, 營養學家發明了人工合成奶(baby formula) ,嬰兒喝了一樣可以長的健壯。同樣 的,如果我們找出了逆境對人生命發展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經由其他方法來幫助 24.

(41) 人生命某些重要部分的成長,而這部分成長原來是必須從逆境,就是需要付很大 代價才能得來的。 當人類面臨愈來愈多逆境的可能,雖然過去許多研究在復原力與正向心理有 大量的投入(Wikipeda, 2014; Masten, 2014; Snyder, 2002 等) ,但這些研究的目的 主要是發現個體在面對逆境時是哪些保護因子或復原力發揮了重要的生命保護 和重建功能,而對逆境在生命成長的正面價值與本質卻沒有討論。 另外雖然也提到有愈來愈多的研究企圖發現逆境帶來的正面價值 (Tedeschi, 1998; Calhoun & Tedeschi, 1990; Frazier, Conlon, & Glaser, 2001; McFarland & Alvaro, 2000; Tedeschi & Calhoun, 1996 等),但這些研究僅經由訪 談或自陳量表以找出經歷逆境的人的正向改變,因此所獲得的發現受到其他學 者的質疑(Yanez, et al., 2011; Frazier, et al., 2009)。此外雖然這些研究有討論逆 境帶來的正面價值,卻沒有深入瞭解逆境帶來正面價值是經過「如何」的一個 歷程,也沒有將逆境帶來的價值關注在對生命發展上。因此過去研究對逆境如 何能促進生命成長的本質缺乏深刻認識,而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具體要回答的研究問題說明如下。首先,從以上逆 境的正面價值和因應的文獻回顧中,我們看見逆境雖然有負面影響,但也能經 由有效因應在不同方面帶來生命的成長。而從以上復原力和保護因子的文獻回 顧,我們也認識到保護因子對有效逆境因應扮演重要角色。圖 2-5-3 顯示以上 (1)逆境、(2)逆境因應與保護因子、以及(3)因逆境所獲得生命成長的關 係。雖然過去文獻指出有這樣的關係,但「為何」和「如何」逆境能帶來「生 命成長」並沒有說明清楚。所以研究者將透過以下五個研究問題來完成研究目 的。. 25.

(42) Q5 Q4. 逆境 本質. 因應. 成長. 保護 因子. 收穫. Q2. Q1 Q3 圖 2-5-3. 研究問題架構關係. 研究問題一:如圖 2-5-3 所示的 Q1,這個研究問題是想知道什麼是逆境的本質 (elements of adversity)?逆境與其他類似概念如困難、壓力、挫折、挑戰 等有何差別? 研究問題二:如圖 2-5-3 所示的 Q2,雖然文獻指出逆境可以帶來正面成長。但 有哪些不同類別的成長? 研究問題三:如圖 2-5-3 所示的 Q3,從逆境因應中所獲得的生命成長,會不會 因此也帶來更多更重要保護因子的獲得?如果是,有哪些?而那又是如何 發生的? 研究問題四:如圖 2-5-3 所示的 Q4,研究者想知道保護因子在有效的逆境因應 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有哪些重要的轉折關鍵? 研究問題五:最後,如圖 2-5-3 所示的 Q5,研究者想從以上的問題回答中,找 出逆境的哪些重要本質是帶來生命成長的原因?.  . 26.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在過去許多關於逆境與復原力的研究中,大多是從量化的實證主義出發。 在不同的量化研究方法中,由於逆境是不可操控的,對人更是有傷害性的,所 以不能經由實驗操弄以獲得逆境對人的影響。所以這些研究主要是根據所建構 的理論,經由問卷或縱向研究,企圖瞭解不同保護因子或復原力對於面對逆境 的保護作用,例如:Chu et al.(2006)以及 Hall et al.(2009) 。這樣的量化取向 是根據理論建構所設定的可能背景因素(例如哪些保護因子或哪些復原力) ,經 由問卷以確認其中哪些因素是與所獲得正面作用有高相關。但這樣的方法對在 面對逆境時哪些因素扮演重要角色有預設立場,例如只考慮某些保護因子,而 在因應過程中是否有更重要的關鍵轉折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無從得知。例如對 忽然失去雙親的孩子,除了所考慮的保護因子,真正使他們走出流淚谷最關鍵 的因素與過程,是否在過程中有更重要的其他原因,例如人的一句話造成信念 的轉變?從本研究的問卷和訪談資料分析中,經比對同一位研究參與者的回答, 這樣的情況確實存在。 量化研究取向的另一個重要限制是無法對逆境因應歷程有深刻的瞭解,以 致無法有效發現是哪些逆境的重要本質造成生命的成長。在過去相關研究中對 有逆境經驗的人進行質性訪談的研究文獻不多(例如: Valiant, 1977; Kirmayer et. al., 2011)。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這樣的方式要花許多時間,以致所能訪談 的對象比能回答問卷的人數要少很多。因為數量少,內容就沒有代表性,以致 從訪談的結果進行推論也就相對困難。. 第一節 研究取向 從以上考慮,除了基本的歸納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將使用以質性為主的混 合研究,其中質性的研究方法採用紮根理論方法以對問卷和訪談資料進行詮釋 和編碼,而量化的方法是對問卷中的一些選項和心理評量進行統計分析。經由 27.

(44) 結合以上多元的方法,研究者希望獲得互補的資料,以彌補之前相關研究之不 足。 這樣的研究取向也出現在其他的探索性研究中。因發表多元智能而出名的 哈佛大學教授 Gardner 和其研究團隊近年企圖發現數位科技對青年人在自我認 同、親密關係、和創造力上產生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的(Gardner & Davis, 2013; 陳郁文, 2015)。由於其研究也是屬於探索性質,所採用研究方法也是以質性為 主的混合方法,其中資料來源包括:訪談、部落格(blog) 、中學生的藝文創作, 以及對某區域學生的大量問卷調查和訪談。經由多元的資料收集和分析,他們 得以更全面的探討數位科技對今天青年人在心理發展上的不同議題。本章以下 將詳細說明本研究所採用的不同方法和如何進行整合以回答所提出的研究問 題。. 第二節 研究考慮 除了以上混合研究取向的說明,在具體進行研究設計和執行前,以下還有 幾個重要考慮,據此我們才能具體定出對不同研究問題需要的研究方法。 首先,應當如何選定研究對象?由於逆境經驗可能發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而其所帶來的衝擊、因應的方式、和日後的影響也會因此很不一樣。另一方面, 在不同文化脈絡和家庭背景成長下,對逆境的感受和因應也很可能不一樣。所 以研究對象的考慮將從實際可做到的範圍下儘量不加以限制為原則,包括不同 年齡層、不同成長背景、不同逆境經驗。 有了研究對象,接下來考慮的是要透過哪些方式獲得資料?除了問卷收集, 本研究也將透過訪談來瞭解不同個體在經歷逆境時的心路歷程和逆境對他們生 命成長的促進作用。經由對訪談內容的質性分析與問卷的資料分析進行結合, 就能對研究問題獲得多角度並有深度的看見。. 28.

(45) 其次,要收集哪些內容的資料?除了每個研究參與者的背景資料,對逆境 的看法、逆境因應的歷程、和從逆境所自我感受的收穫外,還有哪些重要的資 料需要收集?由於本研究的目的是企圖發現逆境對生命成長的作用,所以除了 以上與逆境相關的資料外,我們也需收集研究參與者的過去成長經歷與目前生 活的心理狀況和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指標,包括依附關係、自我效能、生 活滿意度、情緒狀態等。經由這些標準的心理問卷,我們可以獲得比研究參者 的自陳敘述相對客觀和不同角度的資料。這些客觀資料的收集目的也是回應一 些學者對逆境是否真能帶來收穫的質疑(Yanez, et al., 2011; Frazier, et al., 2009)。 除了以上問卷和訪談的資料收集,有許多相關研究文獻和文化歷史資料也 是對回答研究問題有價值的素材,其中前者是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而後 者是人類長期生活經驗的累積。相對於問卷和訪談的資料是比較微觀深入的, 文獻和歷史文化的資料是比較巨觀和有高可信度的,因此可以提供互補的價值。 所以本研究的文獻回顧也是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藉由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文 獻進行回顧,我們可以更完整的回答要探索的研究問題。 最後的考慮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增加研究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Guba & Lincoln, 1993)?根據質性研究三角法(triangulation)的精神(Janesick, 1993) ,對同樣的研究問題採用多個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是有效增加可信度的手 段。.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從前面關於研究對象考慮的討論,研究對象應在可執行的範圍內儘量不設 限。在考慮到以下一些因素下,研究對象設定為 20 歲以上並能閱讀中文者。首 先,20 歲是可以自主的法定年齡,另外由於問卷的設計是中文,所以研究對象 需要具備閱讀中文的能力。 但除了法定年齡的考慮,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20 歲以上的成年人已經歷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re-Qin and Han era, the theories of heaven mind and Tao mind had a different level from human mind: an individual can conduct the human mind by mean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Aide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to offset, in order of priority, (a) the fractional staff entitlement; (b)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Support Grant (SSCSG); and (c) the provision

Through shared vision, missio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we aim to build a quality teaching profession comprising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who, in pursuit of

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New York:

Schools will be requested to report their use of the OITG through the ITE4 annual surveys to re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 “More Joel on Software : Further Thoughts on Diverse and Occasionally Related Matters That Will Prove of Interest to Software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Managers, and to Those

 “More Joel on Software : Further Thoughts on Diverse and Occasionally Related Matters That Will Prove of Interest to Software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Managers, and to Those

1.4 Students who wish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nd know in advance that they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he following semester’s registration, need to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