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引言

近年物質文明雖然大幅進步,但人心理的壓力似乎愈來愈大,自殺與憂鬱 患者比率反而走高不下。色情、毒品、與網路成癮已經對下一代年青人的身心 健康帶來極大威脅。所以物質進步或順境會帶給人幸福嗎?顯然不見得。以下 統計數字很值得我們參考與警惕:

l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的調查,每 10 個美國 成人就有 1 個人患有憂鬱的心理疾病 (CDC, 2014)。

l 近年來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關注,與 中華民國各國高中輔導老師編制的法定化等,反映出很多在心理的關注需 要。

l 根據美國健康雜誌(Health Magazine)的調查,最容易得憂鬱症的前十名職業 包括:醫生、健康與護理師、老師、社工人員、娛樂與餐飲人員等(Worth, 2014)。這些從事照顧人的人或帶給人快樂的人竟然比其他職業的人更需要 被照顧。

l WebMD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11 年進行的全球調查,發現全球 有15%的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經歷憂鬱疾病,而富有國家患憂鬱的情況反 而更嚴重。其中,法國最高,達到21%,美國其次,19.2% (McMillen, 2014)。

l 根據聯合國公佈的 2016 全球快樂指數排名(World Happiness Index)

(Wikipedia, 2016),排名前 10 名的多是一些北歐國家,這可以理解,但美英 法德等國並不在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以色列,這個天天受到周圍阿拉伯 國家相逼,生存受到威脅,隨時有導彈攻擊的國家,快樂指數排名竟然從 2012 年的第 14 名(Nownews, 2012)升到了 2016 的第 11 名。相對的,生

活在兩岸和平今天的臺灣,有青山綠水,有四季如春的天氣,有各樣美食 水果的地方,2012 年快樂指數排名卻在 46,雖然 2016 年升到 35 名。

這樣的情況使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物質和科技進步的時代,人卻無法 守護自己的心靈健康呢?因著過去三十多年經濟成長,臺灣已經步入小康社會,

全民都有健保,教育資源豐富到人人可以念大學。但是統計卻指出國民薪資收 入在近十年不進反退,而從媒體聽到的都是抱怨。年輕人對未來也缺乏信心和 積極性,為生活擔心而失去理想。在2014 年 5 月 21 日,台灣一位年青大學生 鄭捷在台北捷運無特定對象殺人,事後發現他沈迷於電動遊戲並與父母關係疏 遠。不久之後,在2014 年 8 月 14 日,著名的臺灣藝人柯震東與影星成龍的兒 子房祖名因為吸毒在北京被抓;他們雖然有名有錢又有好的外形,吸引許多女 孩子的愛慕,但卻需要吸毒才能來滿足快樂。

反觀在全世界各民族中,有些民族愈經患難而愈加茁壯。例如猶太人在過 去2600 年經歷多次滅種危機卻能堅強存活下來(他們於公元前 586 年滅國)。

更驚奇的是他們雖僅約有二千萬的人口,卻產出最多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和 各行各業的菁英。中華民族也多經患難,其中許多古聖先賢也經常鼓勵我們用 正面態度來面對逆境,例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勾踐的「臥 薪嘗膽」,田單的「毋忘在莒」,以及孫子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等」。這些歷 史和文化脈絡使我們思想:危機或許是轉機,逆境反而可能帶給個人或民族更 正面的成長。相反的,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不是反而使人失去或降低抗壓力或面 對逆境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開創者之一 Seligman(2002)承認在二次世 界大戰之後,心理學界花了大多數的力量在心理疾病的治療與研究,而忽略了 人的心理有正向的部分。他認爲良好的心理素質正是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的最好

武器。所以相對過去將重心放在有心理疾患的醫治研究上,他認為更重要的應 該是多認識人原有的正向心理資源,如何能利用這個資源將個體生命發展的更 強大。正向心理學於是在過去 20 年成為了一個新的重要領域。研究者因此想探 索是否逆境能刺激人啓動正向心理資源,因而可以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研究者生長在臺灣,是在面對大陸對岸武力威脅的年代。回憶從前,大部 分的人過著素樸的生活,但心靈却滿足。研究者的妻子曾提到她小時候父親騎 著腳踏車帶她到公賣局看籃球,買一包花生米,享受精彩的球賽。每到週末全 家去碧潭玩水,或去西門町看一場電影,然後一起吃刨冰。因為沒有手機,沒 有上網,沒有汽車,家人反而有更多親密的互動。

所以研究者的另一個動機是擔心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許多與我同時代在這 個土地長大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的感覺,那就是以前經歷的苦難成為了我們成 長的祝福,而如今的幸福環境却反使許多年輕人不但失去了奮鬥的力量,更產 生許多思想的扭曲。所以似乎苦難並不是件壞事,缺乏挑戰的生活反而使人容 易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在全球的年青人都受到科技經濟的發展而內心反而愈加空虛茫然的今 天,一個嚴肅的問題是:下一代的年青人有沒有強大的內心(hardiness)來面 對將來各樣的挑戰或逆境?如果沒有,在全球化和競爭愈加激烈的時候,年青 人不但會快速失去競爭力、被邊緣化、被網路的虛擬世界和智慧手機的浪潮所 快速淹沒,更有可能患上網癮等各樣心理疾病,以致帶給周圍的人嚴重災難。

反之,如果危機就是轉機,或許我們可以藉由逆境因應的探討,得出一些有用 的因應方式,發現在因應中需要的保護因子,藉此可以幫助當今遇到各樣難處 或挑戰的年青人站起來,也可以提醒許多父母如何養育他們的兒女,使下一代 能因此迎接更好的機運和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