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暖化

暖化現象已對地球各地造成嚴重的傷害,同時也喚起了國際間前所 未有的重視。2007 年初,由全球一百一十多國的兩千多位科學家所組成 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公布了第四份報告,因為人類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等氣 體,造成全球暖化,使得冰河及極地冰帽融化、洋流和氣候改變及海平 面升高。預估世界各國若不能在 2015 年前阻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突 破 450 ppm ,屆時可能會有數十億人口因水源枯竭面臨缺水危機,甚至 因極端氣候造成的巨大天災而被迫成為無家可歸的環境難民,同時還會 有三成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與迫切性,如果我 們不立即採收行動做有效的改變,大災難即將在這個世紀末發生。

過去 50 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相當快的速度持續上升,導致全球氣 候的巨變,自 1978 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超

級暴風雨造成嚴重水災,旱災和森林火災頻傳,2003 年的歐洲熱浪造成 3 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 1 千 5 百人喪命,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 息地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動植物將面臨絕種的危機(吳瓊治,2010)。

當今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確實已造成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在大眾媒體 中最常見也備受關注的例子,就是北極熊的生存問題。由於全球暖化造 成北極冰冠的融化,進而使北極熊的棲地減少與捕食困難,現在已發現 北極熊體重減輕,甚至有大熊啃食小熊的情況出現。因此,當今氣候變 遷和全球暖化的情況下,第二個應永續的對象,就是「大自然」本身(包 括:地球、生物多樣性、生態系)。就如生態學者認為,「對大自然的 干擾,不只是不必要、不理性,也是一種粗暴和罪惡的行為,人類應該 對此負起責任。……人類必須輕而無痕的居住在易受傷害的自然環境 中。」

美國馬賽科學研究學會( Sigma Xi )應聯合國之邀,也自組國際氣候 科學家小組,並在 2007 年 2 月提出「迎戰氣候變遷」報告(Confronting Climate Change)。報告中說,即使地球平均溫僅略微上升,像 1750 年迄 今才高出攝氏 0.8 度,卻已「伴隨著水災、旱災、熱浪和野火事件顯著增 加…也出現了夏季北極海的冰大幅減少,格陵蘭冰原的融冰大為增多,

西南極冰原不穩跡象頻傳,以及眾多動植物物種分布的地理和緯度範圍 有所變動。」馬賽科學研究學會的報告說,由於我們無法完全停止排放

二氧化碳,若排放量增加的速率僅在中等預測範圍內,「那麼到 2100 年 所累積的暖化結果,將比工業革命前的情況多出攝氏 3 至 5 度。」這就 可能引發前所未見大規模的海平面上升、乾旱及水患,讓眾多人類棲息 地變得再也不適合居住,而這只是中等程度的預測,很多氣候學家認為 地球還會更熱。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01 年公佈的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在

1901-2000 年,全球的暖化趨勢約上升了 0.6±0.2℃(IPCC, 2001);而 2007 年公佈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更認為:光是 1956-2005 年,全球的暖化趨勢 就上升了 0.65±0.15℃(IPCC, 2007),顯示 20 世紀主要的暖化現象發生在 過去五、六十年間。全球隨著氣溫平均值上升面臨了越來越多的威脅:

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增加,強度也增強了(中國的雹暴、美國的超級颶風 及緬甸的熱帶氣旋)、水旱災或森林火災不斷(歐洲的世紀洪水)、地震、

海嘯機率大增(2004 年南亞海嘯、2008 年中國四川地震、2009 年海地強 震、2011 日本強震及海嘯)、冰河融化、海平面上升、傳染病散播等。反 觀臺灣,近百年平均溫度增加了 1.3℃,為全球平均值的 2 倍,近 30 年 增溫速度更是百年趨勢的 2-3 倍;臺灣最高峰玉山,也成了氣候變遷的受 害者,不僅夏季植物提早開花,冷杉、鐵杉也異常開花並大量死亡,愈 來愈多中低海拔的生物正往高海拔遷移(李育豪,2007;洪志誠,2003;

張靜安,2008;蕭富元,2007a)。

在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下,台灣應該優先考慮兩個迫切需要解決的 議題:第一個是如何因應 2009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減碳要求,第二 個是在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下,如何因應未來台灣將出現更多的極端氣 候可能造成的災害,和山坡地抗災能力薄弱的議題。台灣雖然地狹人稠,

但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卻是相當可觀,而人均排放量更是名列前 茅,過去十五年的增加比例是世界第一(李名揚,2008)。雖然台灣並 不直接參與減碳協議的簽署,但台灣必將受到減碳的要求和壓力,因為 台灣若不改進自身工業生產過程以達到減碳目標,極有可能遭受國際經 貿的制裁。所以,台灣應及早綠化工業生產過程,並開發非污染能源,

以因應減碳的要求和壓力。第二個議題,是極端氣候對台灣可能造成的 災害,可以預見台灣未來將出現更多的極端氣候,尤其是降雨不均問題,

例如:乾旱季的增長,水災、土石流等。

2009 年丹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雖然並非所有議題 都有一致的共識,但世界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已釋出減碳 善意。希望能在後續的氣候變遷會議中簽署新的減碳協議,順利取代即 將於 2012 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繼續完成減碳、保護森林,以及協助開 發中國家兼顧減碳與經濟發展等目標。在全球已經暖化的當今,我們這 一代必須盡一切的努力,去避免在未來的 50-100 年內產生劇烈的氣候改

變,影響和危及下一代的權益。

一、暖化之成因與影響

IPCC 的報告顯示,引起全球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90%的可能性是 各種人為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其中二氧化碳是影響很大的溫室氣 體之一,二氧化碳的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 280ppm 快速增加到目前的 380ppm,比工業革命之前高出了 35%(邱淑慧譯,2007;蕭富元,2007a;

顧洋,2008;IPCC, 2007)。二氧化碳對全球暖化的貢獻度占 64%,目前 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同步上升(臺灣環境 保護聯盟,2008),因此「節能減碳」為目前降低全球暖化最直接的做法。

溫室效應的原理是因太陽輻射出來的短波輻射能夠穿過大氣層抵達 地球表面,這些能量約有 30%會被大氣層反射出去,20%被大氣層吸收,

其餘的 50%提供地球熱能。地球的水和土地吸收了太陽能量後,會緩慢 的把一部份熱能以長波幅射釋放出來;長波幅射遇到大氣層中的溫室氣 體,就會被吸收、截留在大氣層內,使得地球保持溫暖。地球如果沒有 溫室氣體,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大概為零下 18℃,溫室氣體的存在,使 得全球平均溫度在 15℃左右,如果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濃度漸漸升 高,大氣層中的溫度也會逐漸升高,造成地球越來越溫暖(倪宏坤,2006;

葉欣誠,2006)。從氣候歷史來看,近百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大約 是五千年前到一萬年前的 30 倍,科學家預估若照這樣的速度持續增加下

去,到了 2100 年,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將比 1990 年增加 1.4-5.8℃(IPCC, 2007),屆時暖化將引起嚴重的環境災難。事實上,目前全球暖化已導致 全球的乾早、熱浪、水患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造成的環境衝擊 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每一種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效應並不相同,國際間以全球暖化潛勢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代表該氣體相對二氧化碳(CO2 GWP﹦1) 而言,其暖化強度的比例,當 GWP 值越高,即意味著該氣體對全球氣 溫所造成的暖化程度越高。雖然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對 溫室效應的影響最顯著,且存在於大氣中的時間(生命週期)較長,但 由於二氧化碳的含量最多,相對對全球升溫的影響也最大,約是所有溫 室氣體總貢獻的 64%(葉欣誠,2006)。

權威的「看守世界雜誌」 ( World Watch Magazine I Worldwatch Institute ) 專業報告指出:畜牧業直接及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 量半以上,80%的亞馬遜雨林是因為開墾牧場或種種飼養動物的穀類(如 大豆)而消失,這些穀類可以養活 20 億的人口,卻只提供少數人口的口腹 享受。畜牧業消耗了全球超過 1 /3 穀物及 70%的淡水資源,是造成糧食 短缺、飢荒、海洋河川污染和水資源枯竭的主因。肉類從生產、運輸、

保存和烹煮,過程都是高耗能與高排碳的行業。IPCC 的主席帕喬里 ( Rajendra Pachauri )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估計,肉品生產直接

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量的 18%,交通運輸的排放量只占了 13%,牛羊打嗝與排氣會釋出大量甲烷,其溫室效應高達等量二氧化碳的 23 倍。」世界關懷農業組織( 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 )呼 籲各國政府在協商(京都議定書)的同時,也要針對減少肉類生產與消耗量 訂定明確目標。該組織指出,過去四十年來,全球肉類消費量直線上升,

嚴重威脅人體健康與地球生態環境。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糧食用於飼 料大,獲取 1 公斤的牛肉需要消耗 10 公斤的飼料與 10 萬公升的水,全 球農場牲畜每天至少製造 130 億噸的廢棄物,汙染土壤與河川,加劇全 球暖化。「科學世界」(Science World) 2002 年 1 月 21 日報導:大氣中的 沼氣吸熱量,每分子比二氧化碳多 21 倍,是最厲害的溫室氣體。據美國 國家環境保護局指出,世界各地有 13 億頭牛幾乎不斷在打嗝(美國就有 1 億),牲畜釋放的沼氣是全球溫室氣體主要來源之一,一頭牛平均每天排 放 600 公升沼氣。

IPCC(1996)將全球氣候改變所導致的環境問題與影響,分為以下三 方面:

(一)物理系統的改變:冰河收縮、久凍結地帶融化、河流和湖泊會較 遲結冰,並提早融化等。

(二)生物系統的改變:中高緯度會有較長的生長季節、動植物的生長 區會向極化和高度的移動、某些動植物的族群會減少、樹木會提早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