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共和國趨向瓦解

雖有少數日本官員的協助,1962 年下半年以後廖文毅的共和國的聲勢仍逐漸沒 落。日本外務省中國課做成的「關於台灣獨立運動」檔案顯示:

1956 年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廖文毅出任總統,台灣獨立運動曾出現 一時盛況。但是 1962 年下半年以後,由於對廖文毅的欠缺領導力不滿產 生內部分裂,1963 年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包括東京在內各地皆極為冷清。

國民黨政府雖然強烈要求對於一切的台灣獨立運動要嚴格取締,大致來說 實際的活動狀況冷清到稱不上是政治活動,在日本國內幾乎無人知曉。1

國民黨政府為了勸降廖文毅,先後曾經派出多位高官赴日,但都鍛羽而歸。先是 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徐慶鐘找廖文毅談判,經過半年仍然談不攏。繼而派遣 時任監察委員的丘念台與廖文毅談台灣人的前途,丘念台舉出兩個觀點企圖說服 廖文毅:1.台灣人要做全中國的主人,不要只做台灣的主人,台灣獨立了就喪失 對大陸的權利。2.大陸土地遼闊建設比台灣落後,反攻大陸後建設人才需求多,

台灣人的出路寬廣;獨立了就只能在島內發展。丘念台遊說 9 個多月亦是空手而 歸。後來又派政務委員蔡培火、省議會議長暨第一銀行董事長黃朝琴、彰化銀行 董事長羅萬俥等人遠征,皆未能成功。2

時序進入 1964 年秋天,國民黨政府開始對廖文毅展開猛烈的懷柔攻勢。先以奧 林匹克運動會見習的名義命令曾任「台灣民主獨立黨」代理主席的藍家精前往日 本進行初期的折衝,後來由駐日大使魏道明接手但無進展;最後由司法行政部調 查局副局長毛鍾新出面,透過廖文毅姻親陳長秀的嚮導,毛鍾新與廖文毅在東京 的希爾頓飯店見面。3此次會談廖文毅與調查局方面談妥四個條件。包括:

11963 年 5 月 1 日「台湾独立運動について」,(中国課作成、日本外務省外交記録公開文書、資 料番号 0120-2001-01562、マイクロフィシュリール番号 A'0395)。

2李世傑,《大統領廖文毅》,(台北市: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年),頁 239-241。

3《台湾青年》,<廖文毅の裏切り-愚かなる老人の愚かなる行為>,第 54 号,1965 年 5 月 25 日,表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保證廖文毅返台後,生命安全與自由無虞,絕對不會移送軍法審判。

二、警備總部撤銷對廖文毅的通緝令,並發還所查封的廖文毅財產。

三、廖文毅返台後,立刻報請總統特赦廖蔡綉鸞、廖史豪、廖溫進、黃紀 男「等全部繫案人犯」出獄。

四、調查局已得蔣經國授權保證:廖文毅返國後,政府將任命其擔任「相 當於內閣閣員的職位」。如果廖文毅志在事業機構,則畀與台糖公司 董事長。4

廖文毅姪女婿許欽璋則提及返台條件尚包括「三叔保有自由之身,可以隨時出 國。」5前述條件中除了釋放政治犯是廖文毅提出之外,其他條件皆為調查局方 面所提。6廖文毅與調查局談妥條件達成合意後,決定放棄獨立運動返回台灣。7

違背當年「立志出鄉關,獨立不成死不還。」的宣示承諾,在留給「台灣共和國 臨時國民議會」議長黃介一「黃議長8鈞鑒 對於先前在神戶受到您的熱情款待 謹此致上深切謝意。今後請繼續指導同志同胞直到獲得一千萬民族的光榮勝利為 止。五月十二日文毅」親筆信,9的兩天後,廖文毅放棄獨立運動,於 1965 年 5 月 14 日晚間返回台灣,行前在東京發布聲明表示:

文毅為謀台灣同胞之利益與幸福,奔走海外垂二十年。邇來烽火日逼,世 變益殷。深切認識當前之大患,為大陸共匪之滲透與顛覆。故決心放棄台 灣獨立組織活動,響應蔣總統反共建國聯盟號召,劍及履及,離日返台,

4李世傑,《大統領廖文毅》,頁 292。

5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台北市:吳三連台 灣史料基金會,2000 年),頁 410。

6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頁 410。

7李世傑,《大統領廖文毅》,頁 292。

81964 年年初黃介一擔任台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議長。黄介一,<1964 年年頭声明>,《台湾 青年》38 号,1964 年 1 月 25 日,頁 36。

9<被解除武裝的先知 廖文毅>,《臺灣百年人物誌》第 29 集,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 會,2004 年 3 月 10 日播出,Time Code:20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貢獻所有力量,為反共建國大業堅決奮鬥。10

1965 年 7 月 7 日「中央社」報導郭泰成將於 7 月 15 日就任「新總統」的消息時 評論說「在廖文毅和其他人們放棄此項運動參加反共陣容後,此項運動已喪失大 部分動力。」11廖文毅親手建立的共和國趨向瓦解。

本章從組織成員弱化、國際條件不足、經費不足等問題的面向進行觀察,希望爬 梳廖文毅放棄獨立運動,共和國趨向瓦解的原因。

第一節 組織成員弱化

大約從 1959 年左右開始,廖文毅的共和國由於無法吸引年輕留學生的加入,組 織成員無法壯大,以及重要幹部先後離去,迨 1962 年長期輔佐廖文毅的吳振南 率其他幹部出走後,共和國逐漸趨向瓦解。1961 年 12 月的外交檔案顯示來自台 灣在日本留學的人數約為七百人左右。當時由於日本本國人民的失業問題尚未解 決,一般來說留學生中甚少能夠獲得工讀的機會,即使有也是收入低微,僅能勉 強餬口的工作而已。由於生活窮困多數的留學生感到苦悶與失望,在政治態度上 大體對政治問題不感興趣。由於日本的環境複雜,留學生一般採取「不談政治」

也「不問政治」的態度。部分學生論及政治問題時亦多口是心非不願表露真實態 度,偶有露出也僅止於指責國民黨政府治下的台灣紅包風行的程度而已。外省籍 留學生對國民黨政府均持積極擁護的態度,台籍學生則比較消極。12留學生中經 常返台省親或觀光者態度較為明朗,長久不回台灣或根本不想返回者態度較曖 昧,離心力亦大。13國民黨當局的分析指出:「至於十年以上未返台灣者,對我 政府態度要算最壞,此輩份子多直接間接與匪共或台獨分子有關係」。14

10《祖國的召喚-廖文毅幡然來歸記》,(海外出版社,1965 年),頁 1。

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檔號:006.3/0034,冊名:偽台獨黨資料,頁 194。

12檔案管理局,檔號:0050/006.3/018/015,案名:台灣獨立運動(十七):應正本小組,頁 2。

13檔案管理局,案名:台灣獨立運動(十七):應正本小組,頁 2。

14檔案管理局,案名:台灣獨立運動(十七):應正本小組,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王育德便屬於前述十年以上未返台灣的留學生。1949 年 7 月 4 日王育德飛抵香 港的啟德機場,通關後前往友人邱永漢寄宿的廖文毅居所。當時有數名仰慕廖文 毅的台灣青年住在廖文毅居所,王育德也獲得一個棲身之地,暫時住在那裡;在 香港停留大約三週後偷渡前往日本。15這應該是王育德與廖文毅相識的開始。

王育德 1950 年復學進入東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科,1953 年考取東京大學的研究 所,1955 年獲碩士學位並考取博士班,1958 年起擔任明治大學兼任講師,1960 年創立「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雜誌,積極展開獨立運動。16王育德 曾經一度加入廖文毅陣營。廖文毅的「台灣獨立統一戰線」1960 年 1 月在東京 成立,17「台灣獨立統一戰線」主事者青年部長簡文介最期待王育德的加入,後 來王育德也應允出任政策委員長一職。18但是早在加入廖文毅陣營之前受臨時政 府邀請進行演講時,王育德在廖文毅及簡文介面前提出「漢民族論」曾經引起廖 文毅陣營內部的非議。19又 1961 年 3 月 12 日王育德雖以政策委員長身分列席臨 時國民議會,但卻無法獲得任何發言的機會,這種彷如觀察員或旁聽觀眾一般的 處境,嚴重傷害王育德的自尊心。會後王育德曾向介紹人王建台抗議,覺得自己 遭到利用。20王育德約略自此時起開始與廖文毅漸行漸遠。

關於台灣民族的論述,王育德有自己的看法。王育德認為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的通 婚是新天地常見的一般現象,台灣也不例外;占領地區征服者與被征服者通婚的 現象也很常見,例如北狄與中原的中國人的情形亦復如此。不過「在台灣的台灣 人以及在中原的中國人,導致其傳統的身體特徵產生質變的大規模通婚並未出 現。」21王育德指出廖文毅的台灣民族混血論「不但無法被至今『漢民族』意識 仍然強烈的台灣人所接受,甚至反而會引發對獨立運動的反彈」。王育德強調台

15王育徳,《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東京:草思社,2011 年),頁 294-295。

16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 年),<關於王育德(Ong lok-tek)博士

>。

17簡文介,《台湾の独立》,(東京:有紀書房,1962 年),頁 121。

18林耀南,《ある大統領の投降》,(東京:レクサン印刷,1980 年),頁 35-36。

19林耀南,《ある大統領の投降》,頁 36。

20林耀南,《ある大統領の投降》,頁 37。

21王育徳,<台湾民族論(下)>,《台湾青年》,第 37 号(1963 年 12 月 25 日),頁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灣是台灣人的祖國,新的民族論應該重視的是「區域共存」的地緣因素。22我們 從 1963 年王育德的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知道王育德並不認同廖文毅「台灣民族混 血論」的說法。

王育德於 1960 年 2 月 28 日創立「台灣青年社」,當時的成員包括黃昭堂、廖春 榮、蔡炎坤、黃永純、傅金泉、蔡光顯(按:當時居住香港,為觀察員),除廖春 榮外其他皆為王育德執教台南一中時的學生。王育德自 1960 年 4 月 10 日起創刊

《台灣青年》作為「台灣青年社」的機關報,至 2002 年停刊為止 42 年間共計發 行 500 期。231961 年以後,加入「台灣青年社」的有許世楷、周英明、王義郎、

郭嘉熙、王天德、宗像隆幸、金美齡、林啟旭、侯榮邦、張國興、黃文雄等人。

成員以留學生為主,為防止國民黨特務混入,之後的入社審查趨於嚴格,能夠留 下來的皆具有強烈的連帶感。24

1961 年 12 月當時一般台籍學生對政治無興趣,「屬於『台獨』且已公開表明其

1961 年 12 月當時一般台籍學生對政治無興趣,「屬於『台獨』且已公開表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