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對空間性動作表現的效應

以下透過獲得期的絕對誤差(AE)值來探討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對空間性動 作表現的準確性,以及透過獲得期的變異誤差(VE)值來探討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 對空間性動作表現的穩定性。最後針對獲得期特定性練習對空間性動作表現的影響作統 合性的探討。

一、 獲得期的絕對誤差(AE)值

就獲得期動作表現的準確性而言,「特定」組顯著優於「序列變異」組與「特定 + 間 隔」組;而「序列變異」組與「特定 + 間隔」組有顯著差異,其研究結果未支持假說

1-1 的預測,亦即,在動作準確性方面,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無助於空間性的動 作表現。單就「特定」組與「序列變異」組,以及「特定」組與「特定 + 間隔」組之 比較,其組間之絕對誤差(AE) 值達顯著差異,此結果也顯示:密集且單一目標的距離

42

試作練習,有助於空間性動作在獲得期動作準確性的表現。

「特定」組在獲得期中,密集地進行六個區間,共 108 次的試作,加上每一次試作 皆提供回饋,使「特定」組在獲得期中擁有較高的準確性。而「序列變異」組與「特定

+ 間隔」組皆有不同形式的間隔介入,其中,「序列變異」組的間隔方式是採用兩種不 同距離的試作輪替出現(A2距離、 A1距離、A2距離)的作法,較易產生情境干擾與記 憶混淆的狀況;而「特定 + 間隔」組的間隔方式是採用 19 秒停滯時間的作法,相較於 密集練習情境的「特定」組,「特定 + 間隔」組較容易產生記憶遺忘的情形。

「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的絕對誤差(AE) 值(平均 4.56 公分)是三組中準確性最差 的。從圖 4 中可發現,「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的絕對誤差(AE) 值有明顯鋸齒狀起伏的 現象。其原因是由不同的試作距離所造成不同的誤差閾值。依據韋伯定律 (Weber’s Law) 的概念,差異閾限與作為比較根據的標準刺激之間會保持一種固定比例的關係,亦即,

參與者辨別兩種不同強度(如「序列變異」組試作距離有長、短之分)的刺激時所需要 的最小差異值,會與標準刺激(如本研究之目標距離)保持一種定比關係 (Lorraine, 1979)。

例如:若目標距離(標準刺激)為 10 公分時,差異閾值為 5 公分;當目標距變成 20 公 分時,差異閾值會增為 10 公分。以空間性動作的準確性來看,參與者對較長距離所判

斷的差異閾限會比較短距離所判斷的差異閾限來得長。亦即,參與者在練習試作較長距 離的當下,要將手臂外移的幅度加大,甚至超過實際的目標距離,才能感受到與先前試 作距離位置的差異,如此便產生較大的動作誤差。因此,當實驗參與者練習試作從 23

43

公分變長為 34 公分時,其判斷距離改變的數值也會增加,因此進行較長距離(34 公分)

試作時的誤差值會比進行較短距離(23 公分)試作時的誤差值更高,造成基數區間(試 作距離為 34 公分)誤差值高於偶數區間(試作距離為 23 公分)的情形。

在「序列變異」組獲得期的練習中,當試作目標的距離變長時,參與者的動作時間 會與目標距離呈對數關係而變長,較長的動作時間造成的不穩定狀態與準確性降低等因 素亦增加誤差值變大的可能性。

針對獲得期的「序列變異」組在變異誤差(AE) 值中最不穩定的表現,也可從特定 性練習的定義方面來探討。特定性練習認為參與者在練習初期選擇了某項特定的感覺訊 息資源做為一個標準動作的依據,之後參與者會透過此訊習資源的處理活動來修正其他

感覺訊習資源的誤差 (Blandin, Toussaint, & Shea, 2008 )

「序列變異」組雖然在原先設 定的練習內容僅單純的試作一種距離(A1距離:34 公分),但在間隔界入的安排下,於 每次 A 距離試作之間,皆穿插了三次變異的距離試作(距 A2距離、A1距離、A2距離), 且每次動作試作之間只間隔四秒,雖每次試作皆提供回饋,但因每次試作間隔時間較短,

作為標準動作依據的某項感覺訊息資源易受情境干擾的影響而被混淆,甚至產生遺忘的 狀況,因此在獲得期間,參與者無法清楚獲得兩種不同距離的記憶表徵,故無法擁有良

好的空間性動作表現。此外,參與者試作第一次 A1距離(34 公分)之後,第二次馬上 換成 A2距離(23 公分)的試作,短時間內接觸不同距離的試作,可能會造成參與者混 淆了初期的感覺訊息資源,因此無法獲得正確的動作來作為標準動作的依據。此現象也

44

可說明,當間隔介入的形式為不同的動作標準,且在第一次間隔之前所作的練習不多,

之後將無法獲得標準的訊習資源來修正其他感覺訊習資源的誤差

而單就「特定」組與「特定 + 間隔」組的比較,可了解介入休息時間對相同試作 距離的影響:獲得期階段,「特定」組(平均 1.92 公分)的絕對誤差(AE) 值顯著低於「特 定 + 間隔」組(平均 4.09 公分),顯示相同動作之特定性練習,在間隔介入之下的動 作準確性與穩定性,並不會隨著練習次數與頻率的增加產生較佳的練習效果。此外,在 相同練習時間內,密集地試作練習相較於有較長之間隔介入的時間、較少次的練習組別,

在獲得期會有較準確的動作表現。

再由獲得期「特定 + 間隔」組與「序列變異」組的比較,可了解介入不同之間隔 型式的特定性練習對動作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獲得期階段,「特定 + 間隔」與「序 列變異」兩組在的絕對誤差(AE) 值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兩組透過間隔介入的練習,對 動作表現沒有幫助。

在「特定」組與「序列變異」組的比較中,若將「序列變異」組的間隔動作視為動 作練習的過程,於相同練習次數下,亦能比較出變異練習與恆常練習的差異。本研究結 果顯示,獲得期階段,「特定」組(平均 1.92 公分)的絕對誤差(AE) 值顯著低於「序列

變異」組(平均 4.56 公分),顯示在相同練習次數下,類似恆常練習之單一目標的特定 性練習有助於動作的表現。

45

二、 獲得期的變異誤差(VE)值

就獲得期動作學習的穩定性而言,「特定」組與「特定 + 間隔」組皆顯著優於「序 列變異」組;而「特定」與「特定 + 間隔」兩組沒有顯著差異,該結果並未支持假說

1-2 的預測,亦即,特定性練習在動作穩定性方面,若介入了較複雜、困難的間隔練習,

無助於空間性的動作表現。單就「特定」組與「序列變異」組,以及「特定 + 間隔」

組與「序列變異」組之比較,其組間之變異誤差(VE) 值達顯著差異,此結果也顯示:

採用單一、連續試作之特定性練習(類似恆常練習),相較於採用變異工作之間隔介入 的特定性練習(類似變異練習),更能提升獲得期的動作穩定性。此外,具有靜止時間 之間隔介入的特定性練習,相較於採用變異工作之間隔介入的特定性練習,更能提升獲 得期的動作穩定性。由以上結果可推測,當練習者初次接觸新工作時,在尚未熟悉工作 內容的階段中,必頇多次重覆且密集地接觸此工作的內容,若期間有其他事物的介入,

便無法形成短期的記憶,造成學習者無法獲得良好的表現。此與過去許多探討變異練習 的研究結果類似,也與引導假說預測變異練習無助於獲得期的動作表現一致。

從圖 6 中可發現,「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的變異誤差(VE) 值有明顯鋸齒狀起伏的 現象。其原因與獲得期的絕對誤差(AE) 值類似,也是由不同的試作距離所造成不同的

誤差閾值。此現象亦可透過韋伯定律 (Weber’s Law) 來解釋、說明與預測:當目標距離 增長,誤差值也會成比例的增加。

另一方面,「序列變異」組的 VE 值換算成百分比形式後,其最後一個區間的誤差

46

值突然攀升,推測可能是複雜又密集的練習,易使參與者感到疲勞,因此導致最後一個 區間較不穩定的動作表現。

再由「特定 + 間隔」組(平均 1.34 公分)的變異誤差(VE) 值顯著低於「序列變異」

組(平均 2.23 公分)來看,顯示特定性練習在動作準確性與穩定性方面,間隔的介入對 空間性的動作表現皆無幫助,尤以變異之間隔動作的介入更為明顯,可見變異練習在獲 得期階段會嚴重干擾參與者的練習。

在「特定」組與「序列變異」組的比較中,若將「序列變異」組的間隔動作視為動 作練習的過程,於相同練習次數下,亦能比較出變異練習與恆常練習的差異。本研究結 果顯示,獲得期階段,「特定」組(平均 1.63 公分)的變異誤差(VE) 值亦顯著低於「序 列變異」組(平均 2.23 公分)。顯示在相同練習次數下,類似恆常練習之單一目標的特 定性練習有助於動作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