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檢驗間隔 (spacing) 的介入,對特定性練習 (practice of specificity) 在空 間性動作的表現與學習之影響。透過線性移動儀之操作,觀察不同形式之間隔的介入,

是否有助於特定性練習在空間性動作的練習與學習效果?「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 從 探討語文記憶的集團練習衍生出來,是練習安排之相關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而「特定 性假說」(Hypothesis of Specificity) 經過多年理論基礎的強化,逐漸發展出「練習特定 性假說」(Specificity of Practice Hypothesis),強調練習的特定性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 因子。綜合這兩項重要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檢驗間隔效應對特定性練習之空間性動作表 現與學習的影響,本章內容包括: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問題與假說;第三 節、研究基本假定與限制;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動作學習 (motor learning) 指個體的外顯行為及內隱機制,透過練習與經驗產生相 當持久性的改變,其研究主要藉由操弄練習安排及提供回饋,來觀察動作技能連續變化 的情形 (Schmidt & Lee, 2005)。而練習安排 (practice scheduling) 是動作學習領域中的重

要軸心之一,意指練習過程中,透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內容,使學習者能有效達成動作表 現與學習的效果。傳統的觀念認為,動作模式中的變異是造成誤差的原因,當變異性增 加時,動作控制系統的構成要素無法協調的配合。但自 Schmidt (1975) 提出基模理論

2

(Schema theory) 後,變異練習即成為重要的練習安排型式。變異練習預測實驗參與者不 會儲存動作的特殊記憶,但能從抽象的訊息伴隨結果獲知來形成基模的規則,即動作程 式 (motor program)。此動作程式能夠影響不同類型的動作控制,增加了練習變異性的經 驗,也增加了基模的效力。基模的效力會直接與練習的變異性有關,擁有越大的變異性 經驗將有越多類化的反應能力。Schmidt (1975) 從基模理論中衍生出「練習變異性假說」

(Variability of Practice Hypothesis),說明變異的狀態與練習經驗結合能提升記憶,有利於 動作的控制,故在獲得期階段透過變異的動作技能練習,雖不利於當下的動作表現,但 有利於保留測驗中的學習效果。基模理論和練習變異性假說的預測常被設計用來決定何 種練習經驗對遷移表現較有貢獻。與變異練習相對的概念是恆常練習 (constant practice),

有許多研究檢驗變異練習與恆常練習的比較,透過保留測驗的實施來確認參與者是否有 顯著的學習效果,亦有經由遷移 (transfer) 測驗之動作的變異性來探討變異練習是否能 夠提升遷移至新工作的變異能力。

另一種練習安排的類型是依據「練習特定性假說」 (Specificity of Practice Hypothesis) 所設計之特定性練習 (Practice of specificity) (Proteau, Marteniuk, Girouard, and Dugas

(1987),此為針對練習的情境所設計的一種練習安排型式,認為練習與測驗的感覺、動 作、情境與處理活動應盡可能的相似,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通常為了符合動作特 定性的條件而設計類似「恆常練習」的組別。「練習特定性假說」可追溯至 Henry (1960) 針對動作本身的獨特性所提出的「動作能力之特定性假說」 (Specificity of Motor Abilities

Hypothesis),發現個體的許多動作能力都是相對獨立的。其概念與同元素 (Identical

3

element) 理論認為遷移的表現與學習是透過相同的元素而產生很類似,同元素理論說明 各體在兩種技能或情境下,越多的元素(如身體或心理的特質)將會有越多的學習遷移 或表現。此種元素獨特性的概念與 Adams (1971) 的閉鎖環理論 (Closed-loop theory) 之

「特定性」很類似,說明在動作技能獲得期間運用感覺回饋 (sensory feedback) 和結果 獲知 (knowledge of results) 來建立特殊動作的知覺痕跡 (perceptual trace)。之後 Henry

(1968) 又提出「特定性假說」(Hypothesis of Specificity),說明動作技能是由無數個獨特 的、個別的動作能力所組成,與「一般能力」強調多樣化的動作能力相對。此假說進一 步預測動作技能有其特定性,並僅些微的類似其他相似的動作技能,亦即變換新動作時,

動作程式會有些微的變化,進而發展出另一個新的動作。

「特定性學習原則」(Specificity of learning principle) 由運動生理學的「特定性訓練 原則」 (Barnett, Ross, Schmidt, & Todd, 1973) 而來,延續 Henry (1960) 的「特定性假說」

和個別差異工作,預測個體在某種情境下進行特定工作的練習,之後若在另一個情境下 要進行相同標準的工作時,需經過不同能力轉移的過程,即練習與測驗的工作、感覺、

情境與處理活動應盡可能的相同。故提出在測驗情境下的工作內容,必頇是在獲得期階 段已經學習過的動作。此概念目前在大肌肉動作 (Bachman, 1961; Singer, 1966) 和小肌

肉動作的表現 (Henry, 1960) 上獲得部分研究支持。在其他領域也有類似這種情境相符 的觀點,稱之為「狀態相依的學習假說」(Hypothesis of State-dependent Learning) 。

由 Henry 針對動作本身的獨特性所提出的「動作能力之特定性假說」與「特定性假 說」之概念,後來被運用在練習情境安排的相關實驗上,稱為「練習特定性假說」 (Proteau,

4

Marteniuk, Girouard, and Dugas (1987),強調若要在不同階段鞏固一項動作能力的獨特性,

其練習情境應與比賽、測驗工作或生態環境相符合,亦即,練習與測驗的內容應完全相 同,如此擬真才能夠保留任何一項動作能力的獨特性。而依據此假說所設計出相對恆常、

單一的動作練習組別之練習安排方式,稱之為「特定性練習」。探究「練習特定性假說」

對表現與學習之研究,初期由 Proteau 等學者針對練習量與回饋的提供方式,來探討練 習與測驗情境的相似程度以及對動作學習的影響,之後更衍生出「學習之特定性」

(Specificity of learning) 的概念,說明情境與練習過程的相似性,對遷移測驗的表現會有 很重要的影響 (Schmidt & Lee, 2005)。

上述兩種練習安排的類型在實驗操作上很類似,但實驗所依據的理論及目的有明顯 的差異,而依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又可設計出不同形式的練習安排內容,如當個體練習一 種動作技能時,其練習安排方式可分為恆常練習 (constant practice) 與變異練習

(variable practice) 。而變異練習的練習安排方式又可分為相同工作內容之高變異的變異 練習、某動作重複出現且相對較低變異的序列練習 (serial practice);休息時間有長短之 差的分散與密集練習等(其獲得期與保留測驗的情境分配往往不一樣);或是練習一種 以上之動作技能的隨機練習 (random practice) 與集團練習 (blocked practice)(卓俊伶、

簡曜輝、張智惠、楊梓楣、黃鱗棋,1998)。過去關於語言記憶的研究,在隨機與集團 練習中,加入了「間隔效應」 (spacing effect) 的觀點。間隔效應是指:將標準工作分散 於不同時間反覆出現,如此能更有效地提升記憶能力 (Cuddy & Jacoby, 1982; Schmidt &

Lee, 2005) ,若將間隔效應應用到變異練習中,此種練習安排類似相對較低變異的序列

5

練習;若將間隔效應應用到特定性練習中,此種練習安排類似相同工作之分散練習。有 趣的是,目前學者們對練習安排的方式與表現變項、學習變項的關係,透過不同的實驗 操弄得出不同的見解,許多研究的結果發現,恆常與集團練習在某些實驗中,有利於當 下的學習表現,但無法達到長久的學習效果,因此屬於表現變項;而序列、隨機與變異 練習雖不利於當下動作表現,但有助於長期的學習效果,因此視此三種練習方式為學習 變項。過去很少針對「練習特定性假說」的觀點,在特定性練習中介入間隔效應或是序 列變異的練習安排方式,故本研究操弄此兩種練習安排於特定性練習中,也進一步檢驗 間隔效應的功能。本研究之特定性練習除了檢驗間隔效應外,另外考量到需符合練習與 測驗情境相似性的問題,故在獲得期之特定性練習工作中設計一組恆常練習的對照組,

並在相同動作之固定頻率下,加入較低變異的序列練習方式,由此兩組的表現與學習效 果亦可檢核「練習特定性假說」之適切性。

變異練習與特定性練習兩種迥異的練習型式經歷多年考驗仍然是動作學習領域探 究的重要議題,具有一定程度之理論價值。究竟是兩種練習安排的類型各有其適用的對 象或特殊的限制,還是兩者能同時並行?有其深入探究的價值。過去關於練習安排的研 究多著重於操弄變異練習及恆常練習的比較,然而針對「練習特定性假說」所設計的特

定性練習相對較少。「練習特定性假說」在實驗操弄的過程中為符合相同工作之「特定 性」的條件,在練習與測驗情境下進行的動作皆為簡單、一致性的工作。支持「練習變 異性假說」的學者認為,此種單一、恆常的練習工作有利於當下學習的表現,是一種表 現變項,但不利於保留或遷移測驗的學習。但「練習特定性假說」的概念認為只要練習

6

情境與測驗情境相似,即使獲得期練習的動作為簡易、恆常的工作,特定性練習仍是一 種利於長期學習的學習變項。而動作學習領域所能評估的變項有時間變項 (temporal

variable) 、空間變項 (spatial variable)、力量變項 (force variable) 與行為變項 (behavioral variable),本研究為配合練習的操作,採用空間性的動作練習。至於過去探討間隔效應 的研究,較多關注在間隔時間的長短或間隔內容的設計 (Lloyd, Peterson, Richard,

Meredith, & Dorothy, 1963; Cepeda, Vul, Rohrer, Wixted, & Pashler, 2008),較少探究間隔 形式與練習內容的配合對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影響,故本研究針對動作較單純之特定性練 習,分別經由「休息時間」之間隔的介入與「序列變異」之間隔的介入來檢驗不同間隔 形式的介入對特定性練習的表現與學習效應。本研究在未來相關領域的延伸,亦可持續 探究間隔的介入,對參與者在特定性練習中之記憶能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