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各組動作表現的比較

本研究為確定實驗參與者在接受實驗操弄前,其手臂位移動作起始能力的一致性,

以手臂外展之動覺測試成績進行均質性考驗,之後繼續針對三組獲得期中,與「特定 + 間隔」組時間配對一致的 30 次試作成績,進行絕對誤差(AE) 值與變異誤差(VE) 值分 析,並由其動作的準確性與穩定性來推論各組在獲得期之直臂外移工作的動作表現。

一、 均質性考驗

經由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三組組別,F(2, 41)=0.248, P>.05,η² = .01,

在手臂外展之動覺工作的絕對誤差(AE) 值未達顯著差異,顯示各組執行直臂外移工作 的行為起始能力沒有差異。各組絕對誤差(AE) 值在均質性考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如附錄三之表 2 所示。

二、 獲得期

三組的獲得期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針對與「特定 + 間隔」組時間配對一致的 30 次試作成績之絕對誤差(AE) 值與變異誤差(VE) 值進行分析,檢驗結果如下:

32

33

由圖 4 動作準確性的曲線圖可發現,「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的六個區間中,呈現 明顯鋸齒狀的線條,且在第 1、第 3 與第 5 區間的平均絕對誤差值分別為 5、6.88 與 5.33;

而第 2、第 4 與第 6 區間的平均絕對誤差值分別為 3.17、3.54 與 3.42,顯示基數區間(第

1、3、5 區間)的絕對誤差值皆高於偶數區間(第 2、4、6 區間)之絕對誤差值。此現 象是由於獲得期中,「序列變異」組交替進行兩種不同距離(34 公分與 23 公分)的試作 所造成不同的誤差閾值,亦即,資料經過與「特定 + 間隔」組配對後,基數區間 5 次 試作距離皆為 34 公分,反之,偶數區間 5 次試作距離皆為 23 公分。

透過「平均絕對相對誤差」(Average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AARE) 之百分比公式,

將獲得期的絕對誤差值換算成百分比(絕對誤差值除以目標距離)形式,可平衡「序列 變異」組在獲得期間,絕對誤差(AE) 值因試作距離不同所造成鋸齒狀線條的現象。公 式如下:

(1/N) ∑

|𝐌

𝒆𝒙𝒑−𝐌𝒄𝒂𝒍|

𝐌𝒄𝒂𝒍 × 𝟏𝟎𝟎 %

式中:N 為試作次數;𝐌𝒆𝒙𝒑為實際試作距離,單位為公分;𝐌𝒄𝒂𝒍為目標距離,單位為公

分。

當「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間的動作準確性除去因不同試作距離所造成的誤差值變 化後,其線條即從鋸齒狀變為較平滑的曲線,亦能更確實地從同一個面向來操弄特定性 練習的誤差值。再次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發現,組別之 F(2,

41)=11.515, P<.05, η² = 0.37,在獲得期動作準確性的百分比方面達統計的顯著差異。

34

35

36

由圖 6 動作穩定性的曲線圖可發現,「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 6 個區間中,與動作 準確性曲線圖一樣,呈現明顯鋸齒狀的線條,且在第 1、第 3 與第 5 區間的平均變異誤 差值分別為 2.53、2.38 與 2.54;而第 2、第 4 與第 6 區間的平均絕對誤差值分別為 1.74、

1.83 與 2.34,顯示基數區間(第 1、3、5 區間)的變異誤差值皆高於偶數區間(第 2、4、

6 區間)之變異誤差值,唯最後一個區間(區間 6)的變異誤差值偏高,接近基數區間 的誤差值。

將獲得期的變異誤差值透過「平均絕對相對誤差百分比」(AARE) 公式,換算成百 分比(變異誤差值除以目標距離)形式,可平衡「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間,變異誤差 值因試作距離不同所造成鋸齒狀線條的現象。當「序列變異」組在獲得期間的動作穩定 性除去因不同試作距離所造成的誤差值變化後,其線條亦從鋸齒狀變為較平滑的曲線。

再次經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發現,組別之 F(2, 41)=16.018, P<.05, η² = .45,在獲得期動作穩定性的百分比方面達統計的顯著差異。處理效果方面,組間 值達 0.45>0.14,ES 值屬於高的處理效果。獲得期變異誤差(VE) 值的百分比經由 LSD 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與原始資料相同,「特定」組(平均 4.81 %)與「特定 + 間隔」

組(平均 3.95 %)的變異誤差(VE) 值顯著低於「序列變異」組(平均 7.94 %);而「特

定」與「特定 + 間隔」兩組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顯示,將獲得期的變異誤差值換算 成百分比,同樣能夠解決「序列變異」組在不同試作距離產生的等比誤差關係,且不影 響原始資料的結果。各組獲得期變異誤差(VE) 值百分比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 附錄三中之表 11 所示;各組獲得期變異誤差(VE) 值百分比之事後比較如附錄三中之表

37

(Fairbrother, Shea, & Marzilli, 2007) ,本研究不再於獲得期後 10 分鐘進行立即保留測驗,

而於獲得期 24 小時後直接進行 5 次的保留測驗,並透過分析其絕對誤差(AE)值與變異

38

1. 絕對誤差(AE)值

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可得知,三組組別之 F(2, 41)= 26.221,

P<.05,η² = 0.57,在保留測驗的動作準確性方面達統計的顯著差異。處理效果方面,

組間值達 0.57,>0.14,ES 值屬於高的處理效果。各組在獲得期與保留測驗的絕對誤 差(AE) 值平均數與標準差如附錄三中之表 3 所示;各組在保留測驗絕對誤差(AE) 值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附錄三中之表 13 所示。經由 LSD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特定 + 間隔」組(平均 2.71 公分)在保留測驗中的絕對誤差(AE) 值顯著低於「序 列變異」組(平均 4.49 公分)與「特定」組(平均 5.94 公分);而「序列變異」組在 保留測驗中的絕對誤差(AE) 值顯著低於「特定」組。此結果顯示,間隔的介入有助於 動作準確性的學習效果,且試作相同距離(34 公分)之「特定 + 間隔」組,相較於 試作兩種距離(34 與 23 公分)的「序列變異」組,在準確性方面會產生更佳的學習效 果;反倒是連續重覆試作相同距離,但沒有間隔介入的「特定」組,在準確性的動作 學習方面沒有明顯的效果。各組保留測驗的絕對誤差(AE) 值之事後比較如附錄三中之 表 14 所示;而各組在與「特定 + 間隔」組時間配對一致的 30 次獲得期之動作準確性 曲線圖,如圖 3 之右側所示。

在保留測驗的絕對誤差(AE) 值百分比部分,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發現,三組組別,F(2, 41)=54.951, P<.05,η² = 0.74,在保留測驗的動作準 確性百分比方面達統計的顯著差異。處理效果方面,組間值達 0.74,>0.14,ES 值屬

39

於高的處理效果。各組在保留測驗絕對誤差(AE) 值百分比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如附錄三中之表 15 所示。經由 LSD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 「特定 + 間隔」組(平 均 8.35 %)在保留測驗中的絕對誤差(AE) 值百分比顯著低於「序列變異」組(平均

13.21 %)與「特定」組(平均 17.48 %);而「序列變異」組在保留測驗中的絕對誤差 (AE) 值顯著低於「特定」組。此結果與原始資料之絕對誤差(AE) 值相同,可再次檢 視與確認三組於保留測驗動作準確性的比率。各組保留測驗的絕對誤差(AE) 值百分比 之事後比較如附錄三中之表 16 所示。

2. 變異誤差(VE)值

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可得知,三組組別,F(2, 41)= 1.834, P

>.05, η² = 0.09,在保留測驗動作穩定性方面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處理效果方面,

組間值達 0.09,<0.14,ES 值屬於中的處理效果。各組在獲得期與保留測驗的變異誤差

(VE) 值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附錄三中之表 8 所示。此結果顯示,重複試作相同距離(34 公分),但不同長短間隔時間的「特定」組(間隔 4 秒)和「特定 + 間隔」組(間隔

19 秒),以及連續輪替試作兩種距離(34 公分與 23 公分)的「序列變異」組,在穩定 性的動作學習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各組在保留測驗的變異誤差(VE) 值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如附錄三中之表 17 所示;各組保留測驗的變異誤差(VE) 值之事後比較如 附錄三中之表 18 所示;而各組在與「特定 + 間隔」組時間配對一致的 30 次獲得期之 動作穩定性曲線圖,如圖 5 中之右側所示。

40

在保留測驗的變異誤差(VE) 值百分比部分,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發現,三組組別,F(2, 41)=1.912, P>.05,η² = .09,在保留測驗的動作穩定性 百分比方面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處理效果量方面,組間值達 0.09,<0.14,ES 值屬於 中的處理效果。此結果與原始資料之變異誤差(VE) 值相同,可再次檢視與確認三組於 保留測驗動作穩定性的比率。各組在保留測驗的變異誤差(VE) 值百分比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如附錄三中之表 19 所示。

41

第伍章 討論

本章依據統計結果,論述特定性練習之各組在採用相對長或短的間隔介入策略後,

對直臂外移工作的動作準確性與穩定性的影響。並針對研究發現作進一步討論。以下分 三個部分依序陳述:第一節、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對空間性動作表現的效應;第 二節、具有間隔介入之特定性練習對空間性動作學習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