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數乘除法運算的錯誤類型與成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分數乘除法運算的錯誤類型與成因

一、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情形之研究

由於分數概念的語意相當豐富,且在日常生活的應用中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意 義,因此易形成多樣化的理解,也容易產生多種的迷思概念。

(一) 分數概念錯誤情形之研究

研究者參考分數概念的研究報告,將分數概念學習較困難、容易犯錯的情形 及各種錯誤類型綜合整理如下表2-24:

表2-24 有關分數概念的研究報告內容表

作者(年代) 內容 比值模式的概念發展比較慢

Novillis(1976) 在「部分-整體」模式中,斜線區域不是連續時,學生 會發生轉換錯誤

Bruni &

Silverman(1977)

學童對形狀不同的圖形較難決定是否等分

逃避處理分數

無法將相同分數概念的應用題與計算題相連結 12 到15 歲的兒童不熟悉「等價分數」

單位量指認有困難,例如:學生無法瞭解在不同的單位 量中,較小分數所佔的量可能比較大分數所佔的量多 認為分數不是一個數。例如:

5

3是3 和5 的組合 Hart(1981)

圖形能幫學生瞭解某方面的分數概念,但也會對別的方 面的分數概念造成困擾

表2-24 有關分數概念的研究報告內容表(續)

Booth(1984) 學生認為分數是兩個整數

Hunting(1986) 在處理比較分數的大小及等價分數時,學生經常會受自 然數的影響,只依據分子或分母的大小來比較,或將分 子、分母同加一數來比較,或分別比較二個分數的分子、

分母等。

Kerslake(1986) 12 到14 歲的學生無法確認 4

3=3÷4 Bergeron et al.

(1987)

在處理「部份/全部」的分數問題時不知道各部份均需等 分

Booth(1987) 11 歲的學生對分數是除法運算結果的概念很弱 Kerslak(1987) 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比較能接受「部分-全部」這一種意

義,但無法將「部分-全部」的意義遷移到分數是二個 相除的結果及子集-集合的意義上

Bright et al.

(1988)

不注意單位的標示

Hunting & Sharply(1988)

3歲10個月到4歲10個月的兒童只有少數能了解一半的意 義,大部分兒童只知道一半就是分成兩塊,卻沒有等分 的概念

表2-24 有關分數概念的研究報告內容表(續)

Figueras et al.

(1987),

Figueras(1989)

對單位量的指認有下列錯誤類型:

(1)忽略給定的單位量,例如:在一堆磚塊中(有28 塊)將7

1的磚塊著色時,學生會圈出7塊磚塊。此 種錯誤答案就是忽略給定的單位量。

(2)受分子控制,例如:在30 顆葡萄中指出其中5顆著 色葡萄是全部的幾分之幾時,學生的答案為「5 份」、「5

1」,這就是學生解題時受分子控制。

(3)受分母控制;例如:在8朵花中圈出 4

3的花朵時,

只考慮問題中的分母,而圈出4朵花。

此外,楊壬孝(民78)在「國民中小學生分數概念的發展」研究中指出學生 在作答困擾及觀念偏差有下列的情形:

1. 在分數比較大小的排序中,分子相同以分母做比較的題目較以分母相同用分 子做比較的題目,使學生感到困難。例如:在「比較

4 1與

4

3的大小」與「比較

2 1與

3

1的大小」此兩個題目中,學生在「比較 2 1與

3

1的大小」這個題目較容易 產生錯誤。

2. 通分時,以分母已知求分子以及分子已知求分母兩者方式比較下,前者學生 較易接受,後者犯錯的學生較多。

3. 同題中,題意轉換造成難度增加的因素。

4. 使用數線在國小學生的分數學習上較國中感到困難。

5. 數與量的觀念混淆不清,例如:甲數的 4

1誤為甲數是 4 1,或

2 1誤為

2

1元。

7. 對題意不明白,因此以猜答方式答題。

8. 題組中,前一題的答案影響後一題的答案。

9. 未能把握題意。

吳相儒(2001)也指出兒童常過於依賴連續量部分-整體模式,反而抑制了 他們將分數視為一個數,並抑制了其他分數解釋的發展。

因此,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研究,學生在分數概念較容易產生的錯誤情形有 單位量的指認、部份-全部的區分、數量的觀念、分數數線的觀念、題意的瞭解、

等值分數概念等。

(二) 分數運算錯誤情形之研究

在分數的運算常犯的錯誤(Tatsuoka,1984;Painter,1989)如下:

1、 帶分數方面的錯誤:

(1) 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錯誤。

(2) 借位的錯誤:

向整數借1時,卻加10到分子。

向整數借1時,最後計算時卻忘了減1。

(3) 求同分母的錯誤。

(4) 等值分數的錯誤。

(5) 簡化的錯誤。

(6) 加減運算的錯誤:

將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後,分子與分母各自分別運算。

通分後,分子不變並直接處理分子及整數部分的運算。

直接作分子及分母的運算時,若求出的值為0,則省略0值的部分。

計算時,完全用大的減小的數。

2、向整數借位問題:

(1)從整數所借的1,直接在分子加10。

(2)借位時,將原整數部分加到分子去。

3、分數的加法運算錯誤:

(1)直接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

(2)求出同分母後放在分母,而分子為原分子相加。

(3)分母相乘,分子相加。

(4)分母相乘,分子相乘。

4、分數的減法運算錯誤:

(1) 通分後,分子為大數減去小數。

(2) 分母減分母,分子減分子而且是大數減小數。

(3) 求出公分母後放在分母,而分子為原分子相減。

分數乘法錯誤情形(Lankford,1972;Edwards,1983;Painter,1989)如 下:

1. 先通分後,再計算。

2. 將第二個分數顛倒後,再計算。

3. 交叉相乘而得到分子與分母。

4. 分母相乘,分子卻作加法運算。

5. 分數乘整數時,分數不變,只處理整數部分。

6. 帶分數乘整數時,分數不變,只處理分數部分。

7. 帶分數乘整數時,整數、分數分別自行做乘法運算。

分數除法錯誤情形歸納(Brueckner,1931;Lankford,1972;Painter,1989)

如下:

2. 計算錯誤。

15. 分母不變,但分子相減。

二、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原因之研究

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所犯的錯誤都是系統性的、有規律性的、標準化的、很少 隨機或善變的,且應該有正確的理論以解釋之(Brown & Burton,1978;

Ginsburg ,1977;劉秋木,民85)。

(一)錯誤概念的原因分類

學生在概念犯錯的原因可能有:

1. 缺少完整的先備知識:

2. 使用不當的數學規則 3. 學習知識互相干擾 4. 兒童採用兒童法

Sutton & West(1982), Head(1986),Blosser(1987a,1987b)等人 都曾提出產生錯誤概念的主要原因有七種:1、與生俱來;2、從日常生活而來的;

3、從隱喻而來的;4、從類比產生的;5、來自同儕文化;6、正式或非正式的教 學;7、字義的聯想、混淆、衝突或缺乏知識。

呂溪木(1983)認為學生錯誤概念的產生有可能來自學生日常生活所學得 的,也有些是來自學生對於教師機械式教學的一知半解。

Ginsburg(1989)& Harding(1986)認為當學生不了解教師所教授的知識 和書本的說明時,往往因為缺少完整的概念或不當的使用數學規則,因而造成錯 誤。

Baxter & Dole(1990)則指出錯誤是由於不完全的學習和漸漸養成習慣 所造成的。

建構主義主張學生的知識是由學生自行建構而成的,學生的先前知識對其知 識建構正確與否影響甚大。當先前知識與正統概念相去甚遠時,不僅將會干擾課 堂學習,影響最後的解答,也會影響思考過程,形成錯誤概念(張鳳燕,1991)。

Confrey(1994)指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為使所學能對他們有意義,

因此建造許多理論使得它們能自我解釋。學生他們使用新的訊息,修定原先他們 既有的想法。因此每一個學生的數學知識各具有其獨特性,而學生所學到的數學 則只在他們能夠自己建構出的數學。這種知識或概念常因:1、經驗不足;2、教 師或環境的引導與現行廣受接納的知識無法相容或有相當的差距,造成學習的困 難而產生錯誤概念。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於錯誤概念的成因有:1、日常生活的錯誤印象;2、架構 異取的錯誤(frame-retrieval errors)例如;在小數時適用將數線每一單位長 分成10 段,但在分數時就不適用; 3、「二元逆轉」(binary reversions),

此種錯誤主要是退回到先前的學習領域,也就是學生以過去學過的問題來對待新 近學習知識,例如:利用部份-全部的概念在數線上表示分數;4、同化範型

(assimilation paradigms),指視覺刺激的「熟悉度」所造成的影響,例如:

將2×2 算成2+2;5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影響;6、遺忘或解除演算公式的限制 條件,導致錯誤的規則產生;7、對相關知識不足所產生;8、語言的不正確和含 糊所導致;9、用不完全算則而遭遇僵局所產生的解題方式(Resnick,1987;

Davis,民79;呂玉琴,民83,Resnick & Ford,1981;鄭昭明,民82)。

Ginsburg(1989)也指出學生會覺得使用自己發明的方法解決問題讓他們感 到滿意、有意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並不是單純地將老師教導的銘印在大腦 中,學生會以過去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建構出個人的數學意義,在此建構同 時,正是學生產生迷思概念的主因,例如:Hart(1989)發現學生對分數概念不 清楚,主要因解題傾向採用學童法(child methods)或初學法(naive methods)

所造成。這兩種方法的主要特徵是:1.傾向於使用整數;2.包括數數或疊加的方 式;3.只針對手邊的問題來解決,無法發展成一般性的解法;4.當遇到較難的問 題時這些方法就不適用了。顏啟麟(民81)也發現四年級學生在處理分數的加減、

呂玉琴(民80)指出影響兒童分數概念表現的因素有試題因素與學生因素。

試題使用的語言對學童在分數概念的學習影響很大,因語言的不瞭解容易產生錯 誤。Larson(1980)& Kerslake(1986)都曾提出學生在數線上標出錯誤的分數 是受語言次序的影響;而Novillis(1976)則提出是受部分-整體的影響。Hunting

& Sharply(1988)對於兒童在處理離散量與連續量的 2 1 、

3 1、

4

1的認知結構時 所犯的錯誤原因可能是因對語言不瞭解或尚未發展相等的觀念,而在解題時缺乏 預期的計劃或檢驗的策略。

Hasemann(1981)以概念投射法探討學生的分數概念時,發現大部分的學童 是屬於概念導向而忽略問題情境,一開始就與問題有關的概念結構相連結而產生 錯誤。

(二)運算錯誤的原因分類

學生在運算犯錯的原因可能有:

1. 無法將概念與運算聯繫

2.

對試題用語不瞭解

3.

忽略問題情境

Jencks(1981)指出運算符號的操作方法與具體實物操作連接,大部分的學 生只追求記憶中的規則並使用之,但有些規則不能在些某些題目使用,學生卻無 法區別。

Jencks(1981)指出運算符號的操作方法與具體實物操作連接,大部分的學 生只追求記憶中的規則並使用之,但有些規則不能在些某些題目使用,學生卻無 法區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