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數錯誤類型及其成因之相關研究

認為錯誤概念的產生可能源自於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自我學習,也可能來 自於學生對於老師傳統機械式教學所獲得的概念一知半解(呂溪木,民 72)。教師 若想幫助學生的學習,不能只有教導知識,要從學生學習中找出學生犯錯的原因,

並且改正其原因,學生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一、錯誤類型的探討

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錯誤有兩種:1.由於不小心做錯而產生的稱作疏忽。它 的產生是由於注意力分散而導致的,所以被認為是不規則的。2.由於學習了錯誤 觀念或程序所產生的,稱為系統性的錯誤。它的產生被認為是由於某種錯誤知識,

或者缺乏某些知識而引起的,所以第 2 種較被研究者重視。

Davis (1984)在研究中指出,錯誤可分為兩種型態,一種是個體自有的錯誤 類型,無論是在同一問題或在不同時日皆表現相當的一致性,藉此教師可以了解 個體在思維上的習慣的錯誤,來幫助學生澄清錯誤之處進而消除之。另外一種一 致性的錯誤不是發生在個體自己的行為,而是在不同的人卻有相同的錯誤行為,

也就是說某些錯誤是許多不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所共同發生的現象。

在錯解辨析(九章出版社,民 77)中將學生的錯誤類型區分為以下四大類:

1.由於概念不清產生的錯誤:包含概念實質模糊、混淆相似概念及循環定義概念 等產生的錯 誤。

2.由於推理無據產生的錯誤:包含臆造定理、濫用法則、循環論證、論證不足及 方法不對等產生的錯誤。

3.由於忽視條件產生的錯誤:包含忽視概念中的隱含條件、忽視所使用的定理、

公式、法則的適用條件、忽視取值範圍的變化、忽視約束條件中的隱含條件、

忽視條件的充分性與必要性、錯誤理解條件、遺漏或濫加條件、忽視結論特徵 中的隱含條件、把給定的一般條件特殊化等產生的錯誤。

4.由於考慮不周產生的錯誤:包含審題馬虎、形式套用、顧此失彼、忽視特例、

以偏概全及檢驗不當等產生的錯誤。

二、錯誤類型成因的探討

從國小與國中的最大不同來說,國小數學著重在具體物的操作,而國中數學 多以抽象思考跟邏輯推理為主,在教材跟教法上明顯有很多的不同,當學生從國

17

小上國中以後,數學學習的模式沒有跟上,以致引發許多的錯誤概念(張景媛,

民 83)。

錯誤概念的來源可能是多面的,Sutton and West (1982)曾提出學生產生 錯誤概念的原因,主要有七個來源:(1)與生俱來的;(2)從日常生活經驗或用語 而來的;(3)從隱喻而來;(4)從類比而來;(5)來自同儕文化;(6)正式或非正式的 教學;(7)字義的聯想、混淆、衝突或缺乏知識。

Brown and Vanlehn (1980)提出修補理論(Repair Theory):認為學生在答題的 過程中,發現自我知識不足遇到困難時,學生通常不會立刻放棄,而會對此難題 做出一種解釋過程(problem solving process)去找到一個自認為較能接受的解決辦 法來作答。若學生在學習上本來就存有錯誤概念,便會因此發生錯誤。例如:演 算過程中,就可能產生系統的錯誤演算規則,而這些錯誤並不是學生疏忽所造成 的。

三、分數錯誤類型及其成因

張熙明(民93)指出學童經常發生的分數錯誤概念可分為「單位量問題」、

「缺乏等分觀念」、「受整數基模的影響」及「其他類型」等四類,依序敘述如 下:

(一)在單位量問題的錯誤

1.忽略給定的單位量,不確定單位量為何:處理分數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概 念就是確認給定的單位量,但是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會有忽略單位量的 情形發生,此種常見的迷思概念的成因乃是由於學生並未真正的了解分 數的意義(洪素敏、楊德清,民92)。所以犯此類錯誤的學生無法指認問 題中的單位量。例如:例如:阿光有8顆蘋果,阿華有16顆蘋果,阿光 吃掉他自己所有蘋果的

,阿華吃掉他自己所有蘋果的

,則誰吃得多。

學生常常忽略掉單位量,只看到

,就說阿光吃得比較多。

2.受分子的控制,解題時只考慮到分子的因素:犯此類錯誤的學生在處理 分數問題時,只考慮到問題中的分子,解題過程深受分子的影響,只考 慮到分子的因素,如果要此類學生在以24個組成一堆的花片中取出其中 的六分之一時,他們的反應是只取其中的一個(洪素敏、楊德清,民92)。

3.受分母的控制,解題過程只考慮到問題中分母的因素:犯此類錯誤的兒

18

童在處理分數問題時,只考慮到問題中的分母,與上述受分子影響解題 的情形類似,解題過程深受分母的影響,其中的差別只有在於,這類的 學生是根據分母的大小來取花片(洪素敏、楊德清,民92)。

(二)缺乏等分觀念

學生一開始接觸正式的分數課程時,大多從分東西的經驗出發,然後以圓 餅圖或方形圖介紹分數,因此許多學生會以字面上的意義來瞭解分數,認為幾 分之幾就是要做「分」的動作,但卻忽略了分數是要對整體進行等分割的活動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民85)。

(三)受到整數基模的影響,視分數

,a、b為兩個獨立個體

Behr et al. (1984)指出,學生在處理分數問題時會將a、b為兩個獨立整數所組 成,而未將分數視為一個數,並將之應用至分數的解題上。因此當兩個分數比 較大小的解題時,便有以下的情況發生:1.以分母大小來比較,2.以分子的大 小比較,3.以錯誤的方式考慮分子與分母:學生以錯誤的方式考慮分子與分母 或是以整數的想法來類推,去直接比較數字的大小,忽略了分數是要同時考慮 分子和分母之間的關係,或使用了不正確的概念去考慮兩者之間的關係。

Tatsuoka (1984)分析學生在分數加法問題上的表現,提出的學生分數加法的 錯誤類型,可約略歸納為以下六大類:1.帶分數轉譯假分數的錯誤,2.整數轉譯 為等值分數的錯誤,3.通分時轉譯為等值分數的錯誤,4.求共同分母的錯誤,5.

加法程序錯誤,6.不會化簡或約分錯誤。

湯錦雲(民9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其研究 結果整理出國小學童分數運算有下列十三種的錯誤類型:1.將被加數加上加 數的分子成為答案的分子。2.運算符號的錯誤。3.將被加數分別加上加數的分 子、分母成為答案的分子、分母。4.借位的錯誤。5.計算錯誤。6.假分數化成 帶分數的錯誤。7.減數的整數部分用減法計算、真分數部分用加法計算。8.

乘數的整數部分用乘法、真分數部分用加法。9.被乘數、乘數都化成假分數 後,分子乘分子、分母則不相乘。10.只做真分數部分的乘法,整數部分則不 相乘。11.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錯誤。12.把被除數當成分母,除數當成分子。

13.商數與除數倒置。

曾筱倩(民97),於"台南縣國一學生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

指出學生錯誤原因有六項:(一)先備知識的不足,(二)新舊學習經驗的相互 干擾,(三)對定義概念不清楚,(四)粗心、計算錯誤,(五)受本單元學習

19

經驗影響,做出錯誤的推論,(六)教學影響。

對本研究的啟示:以上的參考文獻多為國小的研究,是學生在國小已經犯的 錯誤類型,而國中的部分多了負數概念及以符號代表數的部分,會讓錯誤類型更 加複雜,但本研究希望除了改善學生國小所犯的錯誤外,更希望能改善學生國中 所犯的錯誤類型。

本研究是看學生學習了錯誤觀念或程序所產生的錯誤類型,而且可能是許多 不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所共同發生的現象,研究者根據這些錯誤類型給與改正。

研究者綜合上述的探討,學生犯錯的原因可能包括:不精熟先前知識或技能、將 新知識與舊經驗作錯誤的連結,或錯誤的類推、學習的知識互相干擾、使用錯誤 的規則、受之前的數學知識固著影響或由教師教學所引起。而在上述探討的分數 錯誤類型文獻中可以知道分數概念與加減法可能有哪些錯誤類型,研究者根據這 些文獻整理出本研究的基本想法,但可從上述可知,大多研究者只做到錯誤類型 的探討而已,並無做補救教學,本研究將以二階段評量找出學生的錯誤類型,並 採根據這些錯誤類型及其成因設計補救教材進行補救教學。

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