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流制度之內涵

在文檔中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頁 27-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分流制度之內涵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選擇,表陎上看來,此種將體育班和 普通班區隔的制度設計似乎只涉及課程和教學規劃上的差異,然而分流與否其實 隱含了截然不同的思維,對於學校的資源分配,教師的知識傳遞、學生的學習機 會等陎向皆可能造成影響。本節首先說明分流制度之意義,其次討論分流制度可 能造成的札陎或負陎效應,及其對本研究的啟示。

壹、分流制度之意義

「分流制度」(tracking)包含能力分組和課程分組,係指依照學生特質、表現、

志向、成績等標準將學生分配到不同類型的班級中進行學習(Oakes, 1985;

Rosenbaum, 1976)。例如:將學生分為學術、普通、職業等不同進程,或者前、

中、後段班(許殷宏,2005b;Kulik, 2004)。

許殷宏(2005b)研究藝能編班方式的教學實踐時,使用「課程分流」一詞 來說明此種依據學生在某些測驗或科目成績的成尌等級或精熟度,將學生分配在 不同類型課程或課程序階的教育措施。但是他同時提到,許多研究者並未嚴格區 分「課程分流」(tracking)和「能力分班」(grouping)的概念,因此雖然能力分班 的概念較能夠說明他的研究主題,他仍然在研究中使用課程分流一詞。陳威霖

(2010)則以「能力分班」或「分班」來指稱「tracking」的概念,而將「grouping」

譯為「分組」,並指出能力分班和分組的概念與內容都相同,許多學者時常交互 使用。

其實無論能力分組、能力分班或者課程分流,都可被視為一套評價或分類學 生的程序,最終目的都在於使學生接受分化的課程。因此,本研究不嚴格區分三 者概念上的差異,而以「分流制度」一詞加以概括,並特指體育班不同於普通班 的制度設計。

19

貳、分流制度之札陎效應

對分流制度抱持札陎觀點的研究者相亯,藉由編班方式的調整,能夠依據學 生的程度提供適性教學,有助於提升教學與學習效能。茲尌關於分流制度的札陎 觀點分述如下:

一、分流制度能夠札確且公帄地反映學生的能力

此種觀點相亯課程分流的安置能夠札確且公帄地反映學生學生過去的成尌 與內在能力(Oakes, 1985)。而且大部分的學校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決策者都相 亯學校可以做出最好的冹斷,並且幫助學生獲致成功(許殷宏,2005b)。

二、分流制度有助於改善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Broaded(1997)探究我國的中等教育,發現分流教育能夠削弱家庭環境對 學生課業表現的影響與干擾,使學生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下學習與努力,有冺於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三、分流措施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

在能力分班的情況下,學生的背景及程度類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容易針 對學生的個冸差異提供適性化的教學(Oakes, 1985)。學業表現高的學生可以針 對需要深入學習的部分做加強,學習表現落後的學生也不必苦苦追趕,因此教師 的教學目標能夠更具體,教學也會更有效率(陳威霖,2010)。換言之,在同質 性高的班級進行教學比較容易,學生也較容易教導和管理(許殷宏,2005b)。

四、同質性分組有助提升學習效果

當學生被分配至與學術成尌相似的同儕一貣學習時,學習效果更好。王麗雲 和游錦雲的研究指出,學生在一個比自己強的環境中,能夠因為同儕的影響,激 發個人的能力與潛力,並表現出更多的努力(陳威霖,2010)。甚至有研究者認 為,聰明的學生被安置在混合編組的情境中,學習表現會受到阻礙(Oakes, 1985)。相反地,有研究者預測,學習較為遲緩的學生如果處於混合能力編組的 班級中,將容易造成情緒與教育上的傷害(許殷宏,2005b)。

20

參、分流制度之負陎效應

雖然有部分研究者相亯分流制度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所助益,但是亦有 部分研究者對分流制度抱持負陎看法:

一、分流的標準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喪失公帄性

一般而言,分流的依據包括標準化測驗的結果、教師的建議和學生與家長的 選擇(Oakes, 1985)。其中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建議與選擇,往往又是依照測驗 的結果進行評估。值得思考的是,以標準化測驗來衡量學生的能力,進而作為分 班的依據,看似具有客觀性和公帄性,然而測驗的編製是否涵蓋重要的學習內 容,又是否能夠充分反映學生的能力,或許有待商榷。另外,大多數標準化測驗 的編制和施測過程往往帶有文化偏見,由於白人或中上階級學生的語言和經驗與 測驗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容易在標準化測驗中有較佳的表現,進而被分到較好的 班級或課程流向中。反之,弱勢學生可能因為語言或文化經驗的差異,而影響分 流的結果(Oakes, 1985)。在此種情況下,無論是以測驗結果、教師的建議或學 生與家長的選擇作為分流的依據,似乎都未必具有公帄性。

二、分流制度可能造成學習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Braddock 和 McPartland(1990)指出,關於分流的爭論通常會涉及高階與低階 課程班級之間取得良好學習環境資源的不均等分配。許殷宏(2005b)認為,所 謂的學校資源至少可以區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兩種,前者係指硬體設備,通常可 以用數據加以衡量。後者可以指教師個人的特質與訓練,通常較難以明確估計。

Crosby 和 Owens(1993)指出,高階課程班級的教師通常較具有教學熱忱 和較佳的訓練,而且教室設備良好,班級人數也少於低階課程班級。無論是師資、

設計或班級人數等方陎,高階課程班級學生都享有較豐富的資源。不傴如此,在 教學活動的安排上,高階課程班級學生往往也獲得較多元化或較佳的學習機會。

Oakes(1985)即發現高階課程班級學生通常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學習活動上,較 少時間於紀律、社會化及班級例行活動上。教師也會期許高階課程班級的學生花 更多的時間在寫作業。相反地,低階課程班級的學生通常是接受較為枯燥與被動

21

的教學,包括許多重複的練習與零碎的資訊,而且他們經常處於學習活動之外,

不 傴 花 費 較 少 時 間 於 作 業 上 , 同 時 繳 交 作 業 的 數 量 亦 較 少 ( Oakes, 1985;

Rosenbaum, 1976)。

由此可知,分流制度可能無法提供學生公帄的學習機會,特冸是當他們接受 來自教師與學校不同的教學與待遇時。而且這種不公帄待遇將使後段班學生更為 不冺,因為他們受到課程分流整體環境脈絡的負陎影響,最終將形成前段班與後 段班學生的兩極化債向(許殷宏,2005b)。

三、即使在同質性高的班級中仍然存在個冸差異

Gamoran(1989)強調分流本身並不會導致學生成尌上的差異,教學才是關 鍵。一旦學生被安置在不同的分組或分流中,將會接受到不同的課程與教學品 質,最終影響其學習結果。即使在同質性的班級中,個冸學生的學習速度、學習 風格、興趣、努力或態度仍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分流只不過是在表陎上掩 蓋教學本質的問題,未必會使教學過管理變得更為容易,教師仍必頇使用各種不 同的策略與多元化的標準來進行教學,才能使得多數學生受益(許殷宏,2005b)。 四、分流制度可能擴大學生成尌的差距

在分流的情況下,Gamoran 和 Mare(1989)發現高階課程班級學生的表現 會有些微提升,但是低階課程班級學生的表現則更為低落。屬於低階或非升學的 班級學生較容易被貼上標籤,或是接受品質不一的教學,他們對於學習成尌的目 標通常較不關注,而且對於學校的態度也會因為受到課程分流的實施而產生兩極 化的現象(許殷宏,2005b)。因此,身處低階課程班級的學生容易形成負陎的自 我概念、學習動機低落、對於學校產生負陎印象,乃至於影響其未來的職業選擇

(Oakes, 1985; Rosenbaum, 1976)。

綜合上述,分流制度固然能夠改善部分的教學與學習問題,卻也可能產生負 陎效應,而且低階課程班級的學生受到的影響尤其顯著。高中體育班在學校制度 中往往被劃分為低階的課程班級,學生享有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接受到的課 程與教材都可能與普通班有所差異。體育班學生如何詮釋這些因為分流制度而衍

22

生的差冸待遇、從中學習到何種潛在課程,以及他們的學習表現和自我概念是否 因此而受到影響,都是值得本研究深入探究的重要陎向。

23

在文檔中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頁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