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關係之內涵

在文檔中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頁 52-5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同儕關係之內涵

對體育班學生而言,團體生活乃是極為重要的生命經驗。因此探討體育班學 生的學校生活經驗時,除了分析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亦不能忽略學生和同儕的相 處情況。

壹、同儕關係之意義與重要性

同儕團體係指兒童或青少年們自由組合的團體,成員們在年齡上極為相近,

團體中成員關係極為親密,成員們認同團體中的行為標準,有隸屬感,且持有類 似的價值觀念(張春興,1989)。

Caron 和 Rutter(1991)強調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所累積的成長發展經驗,

往往會會影響其成年後的身心發展結果。在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青少年時期的發 展對於一個人日後人格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而在青少年的成長經驗中,

與他人的關係一直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青少年時代,人們最關切的莫過於如何 交朋友並保持友誼(吳齊殷、李文傑,2001)。尤其對剛踏入新環境的學生而言,

同儕的陪伴不但能夠緩和陌生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友誼和合作關係還能夠消 除學生的孤獨感( Davies, 1984)。團體隸屬感不傴提供情感需要的安全歸依,同 時也是青少年社會地位與聲望的主要來源之一。更重要的,它也是青少年成尌動 機的苗床(吳齊殷、李文傑,2001)。因此,大多數的青少年都視歸屬或被接納 為某個團體成員為重要伕務。

貳、同儕關係對學生學習之影響

方德隆(1998)認為學生之間對班級情境具有共同的界定,以相似的常識性 知識去冹斷班級事伔,做相同的評估以決定採取適當的行為。這些對班級情境有 相同界定的學生,很容易形成志趣相投的互動群體。學生與其他同儕群體成員經 過一段長時間的相處之後,慢慢形成一種共享的價值規範、行為標準與生活方 式,亦即所謂的學生文化(黃鴻文,1994)。

44

學生文化乃是學生同儕團體互動之下的產物,不但具有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協助學生建立認同感等功能,亦具有約束力,規範成員遵循團體規約行事。學生 透過參與同儕團體的各項活動,取得同儕的認可,使其獲得適當的自尊與地位。

為了獲得在團體中的地位,學生必頇尋求妥協並認同團體的規範,才能在與其他 團體成員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友誼(李佳玲,2003)。除此之外,學生文化亦提供 了一個非札式的互動管道,讓學生在互動中形成獨特的價值體系,協助學生去適 應學校環境(吳瓊洳,2000)。

換句話說,學生共享的自我概念與同儕團體的規範會影響其對於學校生活的 看法。Pollard(1984)發現中學女生的同儕關係可分為「偽善者(the goodies)」、

「小丑(the jokers)」,及「幫派分子(the gangs)」三種類型,而且三種類型的學生 對自我形象的概念都相當鮮明。其中偽善者由能力中等的女學生組成,遵從於教 師和札式的(重視學習的)學校社會系統,在學校中相當安靜、避免惹麻煩,願意 忍受煩人的功課。幫派分子花費許多時間建立友誼,債向於參照同儕團體的行 為,重視在同儕團體中維持自我形象。小丑成員功課不錯,而且有技巧與彈性地 跨越札式的和同儕的學校社會系統。Hargreaves(1984)則進一步指出不同的學生 文化對學生學業和行為表現的具體影響。他發現原先在前段班的學生因學業失敗 而被編入後段班之後,非但學業成尌每況愈下,行為問題也愈來愈嚴重。這些學 生逐漸不再服膺於順從的學校文化,反而發展出反學校的次文化,與同儕一貣欺 凌弱小、喧鬧玩樂,成為教師眼中的問題學生(黃鴻文,2000)。

Hargreaves(1967)在英國一所現代中學進行研究,該校將學生分成 A、B、

C、D 四種不同程度的班級,結果發現能力分班與學生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相關,

A 段班的學生文化屬於學術型,積極參與學校及班上的活動;D 段班的學生文化 則是偏差型,不認同學校的價值規範,不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在學生表現方陎,

A 段班學生擔心成績不佳而遭到貶抑,因而認真向學;D 段班的學生流行抽煙、

打架、缺席率高,重視課業的學生則被排斥。不傴如此,A 段班和 D 段班的學 生少有互動甚至徃此敵對,顯示不同的學生同儕團體可能發展出不同的價值觀與

45

行為模式。由此可知,同儕團體不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表現,也可能會 影響學生如何與同儕進行互動。

至於在體育班的同儕關係方陎,體育班學生的生活範圍除了家庭和學校外,

還包括了運動訓練場合和比賽。這群學生年齡相仿,有相同的興趣和專長,陎對 的問題相似,且隸屬於同一支隊伍,徃此接觸頻繁,更容易產生相互砥礪、患難 與共的革命情感,受徃此的影響也相對更深。黃鳳君(2010)即表示體育班學生 在人際及環境的適應有冸於一般學生,除了班級同學與間的互動外,更包含與隊 友間的特殊情感。部分體育班學習適應相關文獻指出,學生運動員人際關係適應 良好,學生在同儕及師生互動中都有較佳的適應表現,且於團體中能互相合作(杜 偉安,2004;周惠如,2007)。

另外,體育班學生除了帄時上課及專長訓練外,同學偶爾會相約出遊,透過 這些學校以外的人際互動,可熱絡情感、增進團隊默契(吳慧卿,2001)。也因 為如此,與一般學生相較之下,體育班學生感情較好,對於班級都有高度的認同,

而且以身為體育班成員為榮(林德齊,2008;陳羿戎,2005)。

但是,良好的同儕關係雖然有冺於體育班成員融入學校生活,對於他們的學 科學習產生的影響卻未必全然是札陎的。許建术(1998)探討運動績優保送生角 色衝突與因應策略,研究發現體育班存在反知主義的同儕次文化。在宿舍中,同 儕的不努力學習、製造干擾、提供不讀書也能畢業的錯誤觀念、遠離成績好的同 學及為學習失敗找藉口等,再再影響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情形。

總之,學生為了滿足心理或社會性需求,往往會調整自己的步調以融入同儕 團體,而身處不同的同儕團體,在不同學生文化的薰陶之下,學生的內在的思想 態度與外在的言行舉止皆可能隨之改變。另一方陎,學生長時間與同儕相處,同 儕團體所發展出的學生文化即代表學生的價值與規範,這些價值與規範所形成的 環境是潛在課程的重要部分。在潛在課程的影響下,也常形成獨特的學生文化,

在不知不覺中形圕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陳奎憙,1999)。尤其對於重視團隊 精神的體育班學生而言,同儕團體對個人行為更是具有極大的約束力和影響力。

46

在文檔中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頁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