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任教師改變教學策略後合唱團之歌唱技巧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二節 初任教師改變教學策略後合唱團之歌唱技巧

3. 「lu」唱,f z f z| s z s z | f z f z| s - - -|

4. 「u」及「mu」唱,發出 s z s z| s z s z|

發聲

配合共鳴

1.「din」唱,sf mr | d - | 2.「hum-a」唱, s f m r| d - - -|

3.「hum」唱,sm fr d -|

4. 「lu」唱,s f m r| d - - -| s f m r|d - - -|

5. 「nu」唱,s f m r| d - - -|

6.「hung-a」唱,d – d -| dt ls f -|。

7.用「u」唱,d s m d|

8. 用「ma, me, mi, mo, mu」唱,dm rf ms fr| d - - -|

9. 用「a」、「m」、「mo」唱,s - - -|

10. 用「ku」唱,sm sm s m| lf lf l f|

一、呼吸

(一)「伸展的胸骨」:是歌唱達人中一個伸展的運動,目的是為了讓團員 們能夠了解呼吸時胸骨要舒適地抬高,而這個姿勢也就是平常練唱時研究者常對 學生要求的「抬頭挺胸」。研究者進行這項活動時,先用吐氣的方式配合雙手合 十的動作,在將手向左右側打開,並且吸氣。這個活動雖然希望團員能夠學習抬 頭挺胸及擴展胸腔進行呼吸運動,但在動作的過程,不應太過誇張讓胸腔整個突 起。在教學時,研究者忽略給予正確指示的準則,導致有些團員為了求好心切而 做出更誇張的胸腔起伏動作,下次教學應該要避免。

(二)「腹部的律動」:3 月 12 日研究者請團員將雙手手指放在中央肋骨 最低點處下方肌肉,呼吸時,讓手指感受身體的推力。接著使用無聲短促音「hu」, 並在練習過程中不斷與團員確定是否感受到肋骨下方肌肉的運動,再改成「s」

練習短促音,接著搭配發聲練習用「nu」唱,s f m r | d - - - |。剛開始有些團員按

照自己的拍子進行發聲練習,可能是不習慣沒有鋼琴伴奏,唱第二次時團員仍然 無法整齊發聲,於是研究者意識到有些團員無法從範唱中了解節奏的時值,於是 邊範唱邊打拍子,之後團員就能以正確的拍子演唱。

而在緩慢的吸氣過程中,研究者加入憋氣的指令。但在憋氣的過程中,研究 者同時希望團員可以聽清楚下一個音高,導致憋氣時間過長,反而使團員在開始 下一個音型時重新吸氣,失去原先訓練團員腹部支撐的用意。研究者在教學影片 中看到沒有預先告知團員發聲的原則,卻在發聲過程中臨時更改發聲的要求,並 在團員做錯時一再地反覆時,會造成團員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耐。

在這個發聲中,研究者發現團員唱到最後一個音高時,會有氣不夠或者音高 不準的情形。與專家 2 的討論為憋氣太久不但使團員沒有好的支撐力,反而造成 肌肉緊張,使得吐出來的氣息不夠。因此研究者認為教師應該事先將需要的拍子 跟音高確實告知或範唱給團員聽,才能減少再次說明及訓練的時間。

3 月 30 日,「腹部的律動」的動作開始時,預備團團員已能找到正確位置 並立刻做出預備姿勢,而比賽團將研究者所說的「將兩根手指頭放在正中間的地 方」,在沒經過任何解說的情況下,比賽團團員將那「正中間」理解為胃部或是 肚臍處。接著研究者立即更改為「放在最後一根肋骨下方肌肉的中間處」,團員 們即能馬上理解而做更正的動作,研究者立刻巡視一圈確定團員們的動作是否正 確。然後請團員練習呼吸,在一次提醒吸氣時腹部肌肉會向外把手指向前推;吐 氣時會向內縮。在鷹式開展後請團員模仿老師的節奏及子音,用四分音符節奏唸

「p」子音。清晰的子音往往要靠腹部的推力才能夠達成,藉由這樣的練習培養 團員隨時使用腹部力量歌唱的能力。接著改為「hu」來發聲。延續此練習,研究 者請團員將手指頭當成蠟燭,要團員原想像一根一根用力吹熄蠟燭,藉此繼續練 習腹部力量。接著研究者將聲音比喻為氣功,請團原想像唱出來的聲音是有力量 的,並用高位置唸「ha」,希望團員能跟研究者一樣用腹部力量把聲音喊出來,

但實際效果與研究者所預期的不同,團員們喊出來的聲音較微弱,不像用腹部喊

展示有力度的聲音」,因此研究者將為了聽到有力度的聲音,而示範出有喉音的 聲音。這個示範,專家們建議不應該為了有力度的音量而犧牲正確的頭腔位置,

尤其當研究者示範出來的聲音又是明顯的喉音,更容易使團員學習到不正確的歌 唱位置。

4 月 9 日「腹部的律動」:請團員將雙手手指放於肋骨下方肌肉中間,進行 呼吸運動,先呼後吸感覺腹部的律動。發聲練習用「lu」唱,f - - z | f - - z | s - - z

| s - - z | f - - z |,並使用緩慢呼吸請學生體會每次換氣時要配合腹部的律動。第一 次研究者範唱後換團員們唱,但很多團員無法找到正確音高及節奏,於是研究者 再次範唱並用手指比出正確的拍子,除此之外也將要換氣的地方唸出。第二次團 員們唱時,有一半以上的團員可以正確唱出,仍有少部分團員無法唱出正確的音 高及節奏,尤其是第一個音高。接著高半音發聲,少數團員沒辦法跟著大家唱同 樣音高,但仍會在第二次唱時調整為正確音高,此時研究者一邊聽團員的發聲外 一邊檢查團員的腹部的律動是否正確。研究者認為音不準的原因是團員們缺乏聆 聽,只顧著自己唱自己的,或是只唱自己想像中的音高,因此不斷要求團員要聆 聽正確音高。但觀察影片後,研究者認為若使用較具體的方式來表現音高位置,

如用手標示出音的高低,或是訓練團員學習認高大宜手號,應該更能幫助團員了 解音的高低。

4 月 13 日「腹部的律動」: 請團員找到腹部的律動位置後,直接請團員練 習用「s」子音發出四個四分音符為一組的短促音練習及全音符的長音,感覺腹 部的律動。過程中研究者要求發出聲音後憋氣再吸氣,希望放鬆吸氣,並且運用 手勢指導團員發出短促音或是長音,而 90%的團員多能依照研究者的手勢做出正 確的發聲。接著吸氣完搭配吹蠟燭的活動,練習一口氣把氣呼出,再快速吸氣。

4 月 16「腹部的律動」:請團員先找到正確的位置,90%團員都能找到正確 的位置,接著先呼氣再吸氣。幾次練習後,研究者發現仍有相同幾位團員還無法 做出正確的腹式呼吸。於是先從口頭上提醒,正確的腹式呼吸方式。再一次練習,

出。

接下來的吸氣練習,研究者不讓團員沒有目標地吸氣,而是請團員吸四次,

一次比一次吸得更多,研究者認為這樣的吸氣方式會讓團員比一次吸一大口更了 解腹部呼吸時腹部的擴張情形。這個練習之後¡A 加上「k、t、p、sh」練習。練 習後研究者問團員「肚子有甚麼感覺?」,團員回答「肚子有動的感覺」,可以 看出團員開始了解呼吸時需要使用腹部力量。發聲練習,用「lu」唱,f z f z| s z s z| f z f z| s - - -|。每次的休止符需憋住氣息。團員在憋氣的部分做得很好,沒有 突然間的換氣,而是一口氣唱完全部的旋律,並使用憋氣的技巧。研究者在觀察 影片中覺得這一組發聲不需要四拍換一次氣,團員們都能一口氣唱完兩個八拍;

另外使用「lu」母音時,研究者沒有先提醒團員打開口內空間,很多團員的聲音 聽起來是喉音位置。

4 月 20 日「腹部的律動」:配合呼吸,是先要求呼吸的順序為,吸氣-憋 氣-吐氣,並且在吐氣時加上「s」子音,幫助團員了解自己的呼吸是否正確使 用腹部力量。研究者幾堂課後較能夠掌握團員吸氣-憋氣-吐氣的節奏,團員也 能隨著研究者的手勢跟著做出研究者期望的練習目標。在幾次練習後,仍發現有 團員有胸腔式的呼吸,研究者再次強調吸氣時腹部肌肉會將手指推出去,也請團 員隨時注意自己的肩膀在吸氣時是否跟著起伏。接著又做了好幾次的練習,但研 究者觀察影片完後思考著,這樣的練習長度應該多長才適合呢?另外在課堂中研 究者也觀察到當團員們緩吸緩呼時,多能正確地做出腹式呼吸,但在急吸緩呼 時,還不能正確地控制肌肉的運動,導致在急吸時又使用胸腔式呼吸,於是在團 員做呼吸練習時再一旁提醒團員急吸要讓肚子膨脹起來。接著配合「u」音,發 出 s z s z| s z s z|,與上次練習時一樣的情形,雖然團員開始會運用腹部力量,但 是他們內口腔沒開,使得發出來的聲音讓研究者覺得力度不夠。為了讓團員注意 肩膀不隨便抬高的習慣,研究者請團員兩兩一組互相看對方的肩膀是否在吸氣時 有抬起。這個練習過程團員都能專心看著對方,檢查是否真的做到不抬起肩膀,

組發聲時,有點沒準備好,研究者覺得喉音使用過多。

(三)3 月 30 日「鷹式開展」:研究者做動作前先解說,並下達「吐氣-

彎腰」、「吸氣-站直」的指令。練習一次後研究者再次提醒,「吐氣-彎腰」

時要感覺腹部肌肉內縮。連續做兩個練習後,研究者感受不到團員們在吸吐氣中 的腹部肌肉運動有任何明顯的變化,這讓研究者思考「鷹式開展」這個動作真的 能夠幫助團員了解呼吸時的腹部應用嗎?當下研究者立刻從原本的教學設計中 做變化,在吐氣時加上「s」子音,以了解團員們是否真的感受到腹部向內縮時 能幫助氣體向外呼出。結果可以明顯感受到團員們的確因為彎腰的動作,使得腹 部空間縮小而讓身體內的空氣必須得呼出。接著研究者在呼吸間加上「憋氣」,

希望透過憋氣的同時了解腹部在歌唱時需要的支撐力。做一次吐完再吸後的練習 後,研究者詢問團員腹部有甚麼感覺,團員們有的回答「沒有感覺」,有的回答

「快死掉了」。研究者猜測,回答沒有感覺的團員應是在憋氣的過程中,偷偷吸 氣;而回答快死掉了的團員,是確實到研究者下達「吸氣」口令後才呼吸,因此 才會有「快死掉了」的反應。但不論是哪種回答的團員,都沒有將焦點擺放在腹 部的反應上。練習兩次動作後,大多數學生都能確實做到憋氣後吸氣,但研究者

「快死掉了」。研究者猜測,回答沒有感覺的團員應是在憋氣的過程中,偷偷吸 氣;而回答快死掉了的團員,是確實到研究者下達「吸氣」口令後才呼吸,因此 才會有「快死掉了」的反應。但不論是哪種回答的團員,都沒有將焦點擺放在腹 部的反應上。練習兩次動作後,大多數學生都能確實做到憋氣後吸氣,但研究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