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合唱教學意涵之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唱教學意涵之探討

合唱教學與一般歌唱教學有其相似處,所不同的地方在於,合唱教學中優美 的歌聲是從團體中講求音色的齊一與聲部間彼此的和諧(蔡春惠,2007)。身為 一個合唱指導教師應當瞭解合唱的基本概念,如呼吸、發聲法、咬字及和聲等

(Robinson & Winold, 1992)。合唱指導教師除了應具備基本的合唱概念,也應 依據這些概念建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下國內文獻研究即針對合唱教學內涵及合 唱教學策略來探究:

一、合唱教學內涵

蔡春惠(2007)指出合唱教學內涵為基本練習、音感訓練、分部合唱練習、

和音樂詮釋。

徐璧君(2006)指出合唱教學內涵為(一)音樂基本能力的培養,包含1.

發聲、2.和聲音感訓練、3.視譜,(二)合唱基礎練習,包含1.齊唱、2.輪唱、3.

合唱分部練習;(三)合唱教學素材的選擇;(四)合唱教學策略與技巧 高子晴(2005)論文中提到兒童合唱教學內涵有以下六點:(一)有效的歌 唱暖身活動,需從建立良好的歌唱姿勢開始著手,再配合呼吸、共鳴、發聲、發 音等教學的運用,來訓練清晰與美好的歌聲。(二)音感教學在合唱練習中所佔 有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合唱指導者必須具有音感訓練的教學技巧,才能在合 唱教學過程中,培養團員對節奏、曲調及和聲的聽辨及演唱能力。(三) 視譜教 學必須在正式合唱教學之前做訓練,在視譜能力完備之後,才正式做合唱曲的練 習。(四)節奏感的訓練開始應培養團員具有聽辨音的長短與強弱的基本能力。

(五)歌唱教學的課程設計與安排,是應具整體性與綜合性的,即所實施的各項 練習活動間皆有極大的相關性。(六)合唱團就像是一個班級,由合唱指導者來 經營管理團員的一切事務。

陳雲紅(2007)於「如何快速組團與練團」研習課程中提到了相關的教學模 式:(一)暖身與發聲;(二)教學原則:整體、分析、整體;(三)要求團員

以術語記譜;(四)避免團員過度使用聲音,隨時注意團員的狀態與反應;(五)

不可輕易放過音準、音色的問題;(六)嚴格指正錯誤,困難的克服有階段性;

(七)練難處要分開練,各個擊破;(八)團員改正後必鼓勵。

綜合國內學者對於合唱教學內涵之研究,歸納出合唱教學內涵包含基本能力 的培養,暖身、呼吸、發聲、共鳴、視譜能力及音感訓練;合唱基礎練習包含齊 唱、輪唱及和聲分部練習;合唱教學素材的選擇;合唱教學策略與技巧的運用。

本研究因研究目的,僅針對基本能力中發聲、呼吸、共鳴、表情詮釋訓練加 以探討其教學策略。

二、合唱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strategies of teaching),泛指教師運用提供教材的方法(methods)、 程序(procedures)與技術(techniques),以達成有效的成果而言。Oliva(1989)

為了協助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提供以下的指針供參考:

(一)策略須能迎合「學習者」的需要與興趣,並配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二)策略須能為個別「教師」採行。

(三)策略的選擇須迎合「教材」的需要,有的教材採演示或練習策略優於採講 演策略。

(四)所採策略須在「時間允許」情況下方可進行。

(五)所採策略須有「足夠資源」支持。

(六)所採策略須配合現有「設施」。

(七)所採策略須達成「教學目標」。

而藝術學科的教學策略中提到,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或步驟,也 是進行課程設計時所必須思考者(康台生,2002)。而適合運用於藝術人文中的 教學策略如下:

(一)講述或演說法:教師講解或演說是一般所常運用的方式,以講述或演說來 傳授課程的內容,此時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為聽講與記筆記的方式進行。

疑問上,並提供兒童頓悟或發現的機會(歐用生,1996)」。以探究為本的教學 理念,就是使用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的理念。經由問題的確定,學生依其本身的 經驗以及諮詢知識來尋求解答,和一般只是經由聽講來學習或經由老師單一講解 的方式不同,經由探究方法的學習,學生更能各自掌握觀念與想法(Erickson, 1996;陳瓊花,1998a)。

(三)討論法:學者Gall 和Gillett(1981)定義討論教學法為一群人為達成教學 目標,分派不同角色,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常見類型包括 辯論、個案研討、論文發表、腦力激盪、和角色扮演等(吳英長,1996)。

(四)批判思考法:批判性思考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大範疇的評估與判斷:1.

事物間的關係,2.事物的價值(張玉成,1984)。批判性思考教學強調在傳統教 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技巧或策略,以啟發和培養學生具備評估與判斷事物關 係及其價值的能力。

在合唱教學活動裡,教學者應該運用適合的教唱策略與安排適當的教學流 程,使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徐璧君,2006)。經由分析國內外文獻的研究,以 下就合唱基本能力中呼吸、發聲、共鳴及表情詮釋訓練教學,加以探究其教學策 略:

(一)呼吸

美聲唱法聲樂大師加西亞二世曾明確說明,一位歌者若不能學通氣息運作的 控制,那麼他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歌唱家(康美鳳,2000)。呼吸對於每個人來 說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歌唱的呼吸與一般說話的呼吸是不同的,一般的呼吸通 常使用胸式呼吸,是一種單靠胸廓的肋間肌活動而產生的呼吸。歌唱用的呼吸,

重點在於透過練習學會如何調節氣息,包含平順的運氣,有支持力的吐氣(高子 晴,2005)。楊鴻年(2004)指出,呼吸訓練,除藝術要求外,主要是要解決三 個問題:吸氣量、控制機能及氣與聲結合的正確比例關係。而合唱呼吸教學目標,

經由姿勢發展、呼吸律動及氣息的管理(支持與控制)所設計之練習活動,學生

2009)。以下就國內外學者研究中探討運用於呼吸訓練之教學策略:

楊鴻年(2004)指出呼吸訓練要領有二:1.吸氣時切忌抬肩。此時要求孩子 雙手插腰,體會腰部的膨脹感,以及緩吐時的收腹感覺。2.緩吐時逐漸增加停頓 次數,但每次停頓不要超過六秒,否則會引起肌肉及精神的緊張。首要是讓大家 找到正確的感覺。例如,緩吸時要求他們像聞花或像用吸管吸汽水的感覺;急吸 時像受驚或吞東西的感覺。吐氣要慢而長,就像醫生推注射器一樣,腹部的感覺 也猶如拾重的東西時那樣的感覺。

康美鳳(2001)做練習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吸氣時肩膀一定不能抬起,

送氣時胸腔保持挺拔,注意腹肌與橫隔膜之間的拮抗作用,以下為胸腹式呼吸訓 練建議:嘴巴閉上,慢慢用鼻子吸氣,吸氣過程中,在心中以慢速由一數到五;

吸滿後,稍停,再緩緩將氣由鼻子送出,過程中以慢速由一數到十;送氣時可以 用s、sh 或其他聲音以長音方式送出。

林月和(1999)歸納三種呼吸訓練的方式:1.應用體能活動與各種姿勢來體 會呼吸,如跑步、雙手上舉,如投降狀、仰臥平躺等;2.利用想像力,如聞香花、

吹氣球、吹直笛等;3.基本練習依照緩吸緩呼、緩吸急呼、急吸緩呼或急吸急呼 等方法加以練習。

呼吸訓練過程中,對兒童而言,並不需要灌輸他們呼吸的理論,而應用生動 而具體的比喻讓他們體會,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成為良好的習慣,例如:聞花香、

吹紙片吹燭火、刷牙時的吸氣、睡覺時的呼吸等(徐璧君,2006)。

綜合以上學者觀點,呼吸訓練應注重正確的姿勢、放鬆的肌肉運用、腹肌與 橫膈膜間的拮抗作用,練習時應讓學生感受呼吸與身體的律動的關係,教師可多 使用日常生活的比喻來加強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運用想像力來學習。

(二)發聲

若將人體比喻為喇叭,而喇叭吹出來的聲音所需要的氣息則來自於胸腔、肋 骨、橫隔膜及腹肌的運作。人身喇叭的吹嘴則在我們喉頭的部分,氣息由氣管吹

歌唱的吐氣就是發聲,包括唱出聲音與保有支持點的運作(任蓉,1995)。 人身樂器的發聲器官即聲帶,它位於喉部中甲杓肌的內部。從1950年代開始,至 力於聲樂教學的科學家與聲樂教師們就開始傳播「白努利效應」(Bernoulli effect)

在歌唱時的作用。白努利效應的原則指流動較快的氣流密度比流動較慢得氣流密 度低而壓力小。可以從一個實驗中看到這個現象:手拿兩張紙,將紙垂直放在嘴 的兩旁,這時紙張由於空氣壓力下端所呈現的狀態是下垂的。在兩張信紙間吹一 口氣,因為氣流的通過使得紙張周圍的壓力變低,這時兩張紙就會向內靠攏。而 這樣的現象用於聲帶的運作,即氣流遊憩管通過較窄的聲門時,外面的壓力比聲 門間的壓力大,因此聲門在氣流通過後會靠攏;這也代表聲帶的運作可藉由氣息 的運送讓聲帶產生振動,聲帶附近的肌肉群不需要過分緊張(康美鳳,2001)。

發聲訓練的第一步應該要求,正確而良好的起音、正確而良好的基音及正確 地擴大音量。發聲開始的一剎那叫做「起音」,分為硬起音及軟起音兩種。合唱 訓練應以硬起音為基礎(楊鴻年,2004)。在起音前可讓學生練習打呵欠的動作,

讓喉頭放鬆而且動開(范儉民,2007)。

(三)共鳴

適當的共鳴是建立美好歌聲的基礎,能使身體所吸進的氣息在各共鳴腔體擴 大調節,以發出響亮優美的聲音(黃揚婷,2004)。人類可能用到的共鳴腔體(即 共鳴管道)有七個:由下而上可分為胸腔、氣管、喉、咽腔、口腔、鼻腔及竇。

但真正影響到人聲傳送的共鳴腔體只有咽腔、口腔和鼻腔。有以咽腔和口腔為最 重要,鼻腔次之(康美鳳,2001)。人在剎那間從聲帶發出「基音」時,透過共 鳴器官必然產生泛音。基音總是很輕微的,只有當其與共鳴腔體引起共振時才得

但真正影響到人聲傳送的共鳴腔體只有咽腔、口腔和鼻腔。有以咽腔和口腔為最 重要,鼻腔次之(康美鳳,2001)。人在剎那間從聲帶發出「基音」時,透過共 鳴器官必然產生泛音。基音總是很輕微的,只有當其與共鳴腔體引起共振時才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