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初探研究之分析與討論

研究者進行初探研究的時間是民國 99 年 10 月 21 日至民國 99 年 12 月 24 日,

教學研究對象為快樂國小五年 A 班,該班學生共有 30 位。教學活動採異質分組,

每組均包含高、中、低學習成就的學生。該班學生於 10 月 21 日進行概念認知測 驗及科學探究能力測驗的前測,接下來的五個星期進行三個教學活動,共計 6 節 課,教學日期分別是 99 年 10 月 25 日、11 月 11 日、11 月 25 日。每個教學活動 結束後,立即進行概念認知測驗後測,三次教學活動全部結束後隔天,進行科學 探究能力測驗後測,再隔兩週後,進行概念認知測驗及科學探究能力測驗的延宕 測驗。

第一次教學活動進行的時間為 10 月 25 日星期一上午第三、四節,教學活動 地點是自然專科教室(三),此專科教室設備有黑板、螢幕、電視、電腦、投影機、

鐵櫃、洗手台、講桌、分組實驗桌六個,教室配置圖如圖 4-1-1:

圖4-1-1自然專科教室配置圖

(札記 991025)

電視 電視

研究者在本次的教學活動中擔任教學工作,研究者上課前的準備工作及教學 活動觀察、心得、省思以日誌的方式一一記錄,同時蒐集協同教師的教學觀察記 錄、學生文件(包含教學活動學習單、概念認知測驗前測、後測、延宕測驗、科學 探究能力測驗前測、後測、延宕測驗)及學生晤談紀錄,作為三角校正之依據,以 供教學活動修正和教學方法改進之參考,並提供下一階段正式教學之用。本節就

「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之教學成效評估」、「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 決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及「學生對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的 看法」三方面做分析與檢討。

一、「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成效評估

研究者邀請協同教學老師全程參與初探研究階段的教學活動,藉由觀察 研究者的教學過程,提出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班級經營管理各方面需 要再修正改進的地方。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活動前,設計「協同教師觀察記錄 表」,提供協同教學老師在研究者進行教學活動時分項記錄觀察的結果。

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中教學過程觀察分「單元教學目標」及「九年一貫 能力指標」兩部份,每個分項的教學成效依序分為優、良、可、差、劣五個 等第。除此之外,觀察紀錄表還請協同教師記錄「教學觀察描述」、「觀察心 得」以及「課程相關意見」。

三次的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彙整協同教學教師觀察紀錄檢核表(一) 至(三),將其結果分述如下:

(一) 單元目標檢核:

初探研究的三個教學活動,協同教師對單元目標的評定等第為優者多,

達成的結果如表4-1-1。

表4-1-1單元目標達成的結果

思考的習慣。之所以被評定為「良」的原因是:協同教師認為學生已明顯從 動手操作過程中提升其科學學習興趣,但未能主動探索、思考。「教學活動(一)

吹箭」的第三個單元目標──發揮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集思廣益激發創造力 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所以被評定為「良」的原因是:協同教師經常觀察到學 生各做各的,認為學生未能團結合作集思廣益,而激發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 力。研究者整理學生晤談的結果時,發現這個問題。

協:我觀察到學生們很喜歡動手操作,但未看到學生主動思考、探索。

(師訪 1-991027-1)

學生對於「吹箭」這個科學遊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操作時特別投入,總有一組一 組的同學互相比遠,雖然在實作的部分很投入,但僅止於射程距離的競賽,較少觀 察到學生有互相討論、探索的情形。

(札記 991025)

師:你跟你的組員在活動過程中有遭遇到什麼困難嗎?

S18:老師叫我們想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吹箭射得更遠,我只想到要用力吹而已。

(生晤 1-991221-18)

S21:我覺得吹箭很有趣又好玩,沒有困難啊!

(生晤 1-991221-21)

師:你覺得你們小組在科學遊戲中有團隊合作嗎?

S12:大家都只是開心的玩吹箭,只顧著要比吹遠,好像沒有團結合作耶!

(生晤 1-991221-12)

S18:我們有合作一起想啦!可是想不出來。

(生晤 1-991221-18)

研究者發現學生喜歡實作課程,上課時若能動手操作,則可大大提升學 習興趣。但要提升學生合作學習及主動探索的能力,則要適時的引導,再加 上班級經營技巧的運用,才能避免學生只顧著操作、練習而未能動腦思索探 究。

(二)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

初探研究的三個教學活動,協同教師對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的評定等 第多為優。達成的結果如表 4-1-2。

表4-1-2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達成結果

研究者在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等第中,大多評為「優」或「良」,顯示 三個教學活動大部分都能使學生的能力符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協同教師認為教學活動(一)中,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的傳 述,表現僅是「可」,學生雖然能夠清楚表達他們看到的結果,但卻無法清楚 描繪他們的探究過程,建議教學者多給學生引導與提示,以協助學生清楚傳 述探究過程與結果。

協:我觀察到學生們雖然很投入,也很感興趣,但只能夠表達他們的實驗結果,對 於探究的過程,好像講得太含糊、不夠清楚。這一點你可以多下點功夫鼓勵他 們。

(師訪 1-991027-1) 學生發表的時候,雖已清楚表達實驗結果,但對於他們如何討論及探究的過程,卻 講得很籠統、含糊,我還得多引導他們,並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

(札記 991025)

二、「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

教學者於初探研究時,分別使用科學探究能力測驗試卷(賣冰塊的爺 爺)、科學探究能力測驗試卷(凸透鏡與凹透鏡)、單元一概念認知試卷(吹箭)、

單元二概念認知試卷(啄木鳥)、單元三概念認知試卷(爬升蜘蛛人)等五種試 卷,來檢視學生經過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之教學活動後,於科學探 究能力及科學概念認知二方面的改變。

(一)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1.學生反應

研究者於三個教學活動前,先安排一堂課做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 測,大部分的學生花了將近四十分鐘完成測驗,五名學生利用下課時

間繼續作答才完成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測。學生從未接觸過類似的測 驗,開始作答時就抱怨題目很難寫,普遍出現不知如何下筆的困擾,

測驗進行中時常舉手問:「老師,這要怎麼寫?這樣對不對?」研究者 鼓勵同學盡量想、盡量寫出自己的看法;強調此測驗並無標準答案,

也不納入平時成績計算,只要盡力完成即可。由於前測所花時間較長,

為避免學生產生過多挫折,凡用心作答且全部答完者,即可獲得一份 獎勵品。

所有教學活動完成之後,研究者再安排一堂課的時間做科學探究 能力測驗後測,試題內容與前測一樣。所有的學生在四十分鐘內都能 完成作答,舉手發問的情形也少了許多。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後測完成之後,間隔兩週,研究者再安排一堂 課的時間做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因為題目與前兩次不同,學生 開始作答時又抱怨題目很難,但還是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完成測驗。施 測之後,有的同學繼續問老師:近視眼鏡究竟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有的同學甚至借同學的來近視眼鏡馬上做實驗,顯示學生對該主題產 生好奇,並追根究柢的試圖尋找答案。

2.科學探究能力測驗之資料分析

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測驗所得資料,透過電腦統計軟體 SPSS 12.0 進行分析,三次測驗的滿分皆是 26 分。測驗人數、平均數、標準差呈現 於表 4-1-3。

表4-1-3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的描述性資料(初探研究)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前測 14.63 30 2.19 後測 16.23 30 2.65 延宕測 18.67 30 3.74

前測的平均得分為 14.63,後測的平均得分為 16.23,延宕測的平均 得分為 18.67。後測的平均得分高於前測,延宕測的平均得分高於後測。

以成對樣本 T 檢定看前、後、延宕測驗兩兩是否達顯著差異,結果如表 4-1-4。

結果顯示後測平均得分顯著高於前測 (P< .05),表示經過三次教學 活動後,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提升;延宕測平均得分顯著高於前測與 後測(P< .05),表示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教學結束後,能夠繼續成長,

仍會以探究思考的態度解決科學問題。

表4-1-4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之前、後及延宕測成對樣本T檢定(初探研究)

本研究的科學探究能力包含五個分項,第一、二題為測量「界定問 題的能力」滿分共 8 分;第三題為測量「設計規劃的能力」滿分為 3 分;

第四、五題為測量「實作驗證的能力」滿分共 8 分;第六題為測量「分 析解釋的能力」滿分為 4 分;第七題為測量「溝通辯證的能力」滿分為 3 分。因各分項滿分並不同,故以平均數除以各分項滿分而得平均得分 率,以此做為比較基準。各分項測驗的描述性資料呈現於表 4-1-5。

平均數差異 t 顯著性 (雙尾) 後測-前測 1.60 4.69 .00 延宕測-後測 2.43 3.46 .00 延宕測-前測 4.03 7.42 .00

表4-1-5 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各分項測驗的描述性資料(初探研究)

在初探研究中,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各分項測驗中,「界定問題的能 力」、「設計規劃的能力」、「實作驗證的能力」後測均較前測提升,延宕 測驗也較後測提升,顯示經過教學活動之後,學生的「界定問題的能力」、

「設計規劃的能力」、「實作驗證的能力」都有成長,甚至兩週後仍繼續 成長。

(二)概念認知測驗

研究者設計三個單元的教學活動,單元一:吹箭;單元二:啄木鳥;

單元三:爬升蜘蛛人;針對每個教學活動的內容,設計概念認知測驗各 10 題,。教學前一週進行前測,教學後立即進行後測,三個單元的教學 活動完成後隔兩週進行延宕測驗。

1. 概念認知測驗答對率

研究者分析前、後、延宕測的答對率,結果如表 4-1-6。

表4-1-6概念認知測驗的答對率

表4-1-6概念認知測驗的答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