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科學探究能力測驗、概念認知測驗、晤談。

一、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一) 探究能力測驗之搜尋

為研究實施CPS融入科學遊戲之教學活動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表 現情形,研究者於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查詢有關探究能力測驗 的相關論文,整理蒐集到的十餘篇文獻,以評量工具分類,大致可分為 四類:1.學生探究能力知覺自我評量,採李克氏量表或開放式問題填答。

2.學生填答情境題組題,由老師評斷學生探究能力的評量。3.晤談式問卷 評量。4.概念圖評量。

第二類的「學生填答情境題組題,由老師評斷學生探究能力」評量,

是評量分析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有無達到科學探究能力指標之要求,由 高慧蓮教授的國科會計畫中設計的多元評量工具,由八位國小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教師參與研究,透過科學探究相關之能力指標分析、教材分 析、學生經驗分析、文獻探討等方式共同開發設計,已應用於實際教學 情境中,評量工具的品質及使用性頗高。研究者欲研究學生的探究能力,

與此評量工具所評量的內容相符,和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採用高慧蓮 (2005)和陳博文(2007)所設計之評量表,做為本研究了解學生探究能力的 工具。研究者考量學生能力及作答時間,挑選其中符合五大探究能力面

向的題目,延請專家及協同教師協助審閱,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訂。

(二) 前後測

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試卷在教學活動前、後予以施測,本測驗工 具是參考高慧蓮(2005)的實作評量修訂而成。原評量是根據科學探究 研究群所界定出的五個探究能力所設計的「國小科學探究能力實作評量

─賣冰塊的爺爺」,將科學探究能力分為五項,再分為13個細項科學探 究能力。本研究考量學生作答時間,故從五個科學探究能力中,挑選1 到2題的細項科學探究能力,依此方式選擇7題編製成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參考表3-4-1)。其中,第一題原測驗是以開放性的作答方式讓學生填 答,研究者考量學生很少用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遂改採封閉式的答案 選項,供學生作答時勾選。研究者以學生在此測驗中所得的測驗分數,

當作本研究的「科學探究能力」的成效。

表3-4-1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前、後測題目編號 五項科學探究能力 細項科學探究能力 配合的題號

一、界定問題的能力 察覺問題 1

形成假設 2

二、設計規劃的能力 實驗設計(步驟、器材、

變因掌控、記錄表格) 3 三、實作驗證的能力

多元思考以解決探究過

程所發生的問題 4

實驗操作 5

四、解釋分析的能力 比較、解釋與彚整資料的

能力 6

五、溝通辯證的能力 溝通探究過程與批判質

疑的能力 7

原評量表於編製後,已請學科專家、中小學教師,協助修正或重新

設計題目,確認測量內容與題意能正確吻合;為減少受試者對題目的誤 解與無法理解題意的情形,研究者再請一班未參與研究的學生(30人)進行 預測,修改無誤後才進行正式施測。研究者挑選七題後,亦請一名大學 教授、兩名具科學教育背景的專家、一名國小自然科學教師協助審定其 適切性後,在一個國小高年級的班級(30人)實施初探教學研究,再次 修改會讓受試者誤解的題目內容。

原評量表施測後,除了研究者給予評分外,另請一位國小自然科學 教師重新評分,以盡量減少研究者個人主觀的評分,增進客觀性。兩位 評分者對評量表所評的分數其Pearson相關係數,前測為 .89,P< .01;後 測為 .85,P< .01,顯示兩位評分者的評分相當一致性。

(三)延宕測

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試卷於後測結束兩個星期後實施,本測驗參考 陳博文(2007)之實作評量修訂而成,原始評量是根據高慧蓮(2005)編製,

內容為配合國小五上南一版自然第三單元「戴眼鏡為什麼可以矯正視 力」。本研究考量學生作答時間,故由五個科學探究能力中,挑選1到2 題的細項科學探究能力,以此方式選擇7題編製而成的科學探究能力測驗 (參考表3-4-2)。

表3-4-2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題目編號

五項科學探究能力 細項科學探究能力 配合的題號

一、界定問題的能力 察覺問題 1

形成假設 2

二、設計規劃的能力 實驗設計(步驟、器材、

變因掌控、記錄表格) 3 三、實作驗證的能力

多元思考以解決探究過

程所發生的問題 4

實驗操作 5

四、解釋分析的能力 比較、解釋與彚整資料的

能力 6

五、溝通辯證的能力 溝通探究過程與批判質

疑的能力 7

第五題原為了解學生進行實驗時的情形,但本研究並無設計讓學生 親手操作此實驗,因此參考高慧蓮(2005)的探究能力評量,將原題目修 改,如表3-4-3。

表3-4-3科學探究能力測驗延宕測題目修改對照表

原題目 修改後題目

根據你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的 實際情形為何?

( )根據實驗設計,而且正確進 行實驗操作。

( )根據實驗設計,但是沒有完 全正確進行實驗操作。

( )沒有完全根據實驗設計進行 實驗操作。

( )完全沒有根據實驗設計進行 實驗操作。

如果有下面幾種物品,你要怎麼利用其 中的幾項材料來分辨「近視眼鏡和老花 眼鏡屬於哪一種呢?」

請詳細說明你如何設計這個實驗。(以 文字敘述為主,可畫圖輔助)

研究者以學生於此測驗所得測驗分數,當作本研究的「科學探究能 力」保留的成效。

本研究修改後的測驗評量經一名大學教授、兩名具科學教育背景專 家、一名國小自然科教師審閱後,本測驗應具有效度。本修改後之測驗,

選定一個國小高年級的班級(30人)實施初探教學研究,除研究者給予 評分外,另請一位國小自然科學教師重新評分,以盡量減少研究者個人 主觀的評分,增加客觀性。兩位評分者對評量表所評的分數其Pearson相 關係數為 .92,P< .01,顯示兩位評分者的評分相當有一致性。

凸透鏡、凹透鏡、膠帶、記錄表、

報紙、白紙、課本、碼表、紙箱、

尺、塑膠袋、棉花、蠟燭、手電筒、

打火機、近視眼鏡、老花眼鏡

二、概念認知測驗

研究者依研究需要,自編概念認知測驗,以調查學生在接受教學活動前 後,對教學活動所要傳達的概念了解的程度,於每個教學活動前、後及後測 結束之後兩個星期實施。本測驗經臺中教育大學許良榮教授指導,並請兩位 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兼任國教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輔 導員審查、提供改進意見編製而成。以Bloom的教學目標分類建立雙項細目 表,Bloom將學習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意三領域,又細分成六個層次,

從簡單到複雜為: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應用

(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評鑑(Evaluation)。研究者以 其中的認知領域來設計試題,由於研究對象初次接觸此類型的教學活動,與 以前的學習方式差異頗大,故研究者以知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來設計,

本測驗雙項細目表如表3-4-4。

表3-4-4概念認知測驗的雙項細目表 教學

活動

認知層次 概念內容 題號

知識 理解 應用 合計題數

(一) 吹箭

吹箭射遠的原理 ○6723810 6 力與作用物體上表面積間的關係 ○5149 4

合計 3 3 4 10

(二) 啄木鳥

啄木鳥移動的原理 ○11083 4 影響啄木鳥移動的因素 ○492567 6

合計 4 3 3 10

(三) 爬升蜘

蛛人

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411027 5 影響蜘蛛人爬升速度的原因 ○93658 5

合計 2 4 4 10

專家效度確定之後,研究者以專家審查修訂後之概念認知測驗,於初探 教學班級—快樂國小五年A班30人,實施概念認知前測、後測、延宕測,其 結果以統計軟體SPSS 12.0做內部一致性(KR-20)考驗,前測為 .36,後測 為 .68,延宕測為 .50。前測信度係數較低的原因可能因為學生在接受教學之 前對於內容不熟悉,以致答題穩定性不佳。預試的問卷或測驗(Predictor tests) 信度在 .50至 .60已足夠(吳明隆,2006)。因此本測驗工具應具有穩定性。

另將快樂國小五年A班30人的概念認知前測、後測、延宕測結果以統計 軟體SPSS 12.0做相關考驗,其Pearson相關係數如表3-4-5,前測、後測成績

及後測、延宕測成績達顯著相關,前測、延宕測成績雖未達P< .05的顯著相關,

但也有P= .06的水準,因此本測驗工具應具有穩定性。

表3-4-5概念認知測驗的Pearson相關係數表 個數 Pearson相關 顯著性(雙尾) 前測、後測 30 .46* .01 後測、延宕測 30 .66** .00 前測、延宕測 30 .35 .06

三、晤談

研究者於初探教學時進行三次協同教師訪談,目的在了解協同教師對於 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及教學活動的觀察與看法,並提供研究者改進之參考。

藉由協同教師的教學活動觀察,讓研究者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以做為正 式教學時的教學修正之參考。

學生晤談於初探教學、正式教學皆實施。初探教學後的學生晤談,其目 的在了解學生於教學活動後的學習心得和教師教學問題,做為正式教學時的 修正依據,晤談內容包括:

(一) 學生認為科學遊戲教學活動與一般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差異。

(二) 學生由科學遊戲教學活動中學到的收穫。

(三) 科學遊戲教學活動及學習單與探究能力測驗待修改之處。

正式教學後的學生晤談,其目的在了解學生於教學活動後的學習情形,

以及科學遊戲教學提升探究能力的情形,晤談內容與初探教學相似,包括:

學生認為科學遊戲教學活動與一般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差異、學生由科 學遊戲教學活動中學到的收穫。所有教學活動及測驗結束後,隨機選擇三組

學生進行晤談,每組皆由一名高、中、低學業成就學生組成。

協同教師訪談及學生晤談以錄音方式記錄,再轉錄成文字資料,編碼後

協同教師訪談及學生晤談以錄音方式記錄,再轉錄成文字資料,編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