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疇,亦能補足傳世文獻未觸及到的圖像領域。

本文使用之六朝志怪文獻版本,則以目前學術界較為人推重之學者所做考釋 後的版本為主,版本項目羅列於下:

《神異經》舊題[漢]東方朔,廣漢魏叢書本,王國良校釋。

《海內十洲記》舊題[漢]東方朔,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漢武洞冥記》舊題[漢]郭憲,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列異傳》舊題[魏]文帝曹丕,古小說鉤沉本。

《拾遺記》[晉]王嘉,世德堂本,齊治帄校注。

《博物志》[晉]張華,祕書二十一種本,范寧校證。

《玄中記》[晉]郭璞,古小說鉤沉本。

《搜神記》[晉]干寶,學津討原本,汪紹楹校注。

《搜神後記》舊題[晉]陶潛,學津討原本,王國良校釋。

《神仙傳》[晉]葛洪,叢書集成初編本。

《甄異傳》[晉]戴祚,古小說鉤沉本。

《異苑》[宋]劉敬叔,學津討原本。

《齊諧記》[宋]東陽無疑,古小說鉤沉本。

《幽明錄》[宋]劉義慶,古小說鉤沉本。

《宣驗記》[宋]劉義慶,古小說鉤沉本。

《述異記》[齊]祖沖之,古小說鉤沉本。

《漢武故事》[齊]王儉,古小說鉤沉本。

《述異記》舊題[梁]任防,龍威秘書本。

《冥祥記》[梁]王琰,古小說鉤沉本。

《續齊諧記》[梁]吳均,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金樓子》[梁]蕭繹,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知不足齋叢書。

《錄異傳》無撰名,古小說鉤沉本。

《續異記》無撰名,古小說鉤沉本。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擬以神話和志怪的相關文獻為主,採用文獻分析法,藉 著文本的分析和文本歸納整理,輔以多重證據和原型批評的視角,結合考古文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與人類學資料作論述的印證與探討。

多重證據法由三重證據法所發展而來,三重證據法意指從跨文化人類學材 料、傳統文獻與出土材料三方面所彙整而成的一種研究方法,乃是奠基於王國維 於《古史新證》中所提倡之二重證據法(傳統文獻與地下之新材料)基礎上再加 上西方文化人類學的資料與方法的運用所啟發。尌方法論意義來看,三重證據法 的貢獻即是運用民俗和神話材料於考據學中,使其與經史文獻、地下材料並重,

乃是具有全球化視野與人類學意義的考據方法。爾後葉舒憲又加上了圖像資料,

發展出所謂的「四重證據法」92,強調通過視覺圖像在畫面、符號、造型上的象 徵意義,以視覺材料之角度彌補文本不足之缺憾。因出土材料、圖像資料與人類 學資料往往有互通的部分,此中有定義模糊待釐清部分,因此本文一概以「多重 證據法」稱之,以收其材料多重之意,而不特定指明為四重證據。

正如同蛇原型藉著其再現力重複出現於文獻與圖像文本中,圖像研究當是原 型研究上不可缺少的一項材料,誠如程金城在論述榮格對圖像的研究時指出:

一般意義上的意象與榮格的原始意象的區別,並不只是在於是否

「古老」,而在於對意象的「象」本身的理解。意象不僅有「意」,

同時必須有「象」,是意與象的一種特殊的契合,而「象」就有「圖 式」、「模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談到原型的瞬間再現。93 以圖像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當是本文所能採取的一條研究徑路。

本文題目定為「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所意欲討論的蛇之「意 象」,主要借鑑榮格「心理原型」和弗萊「文學原型」的視角,取其在原始形象 和原型上的意義,切入六朝志怪中的蛇之象徵,探索蛇在志怪文本與中失落的神 聖意義,並藉著歸納與比較文本的方法,尋出其型態與內在精神轉變的軌跡,分 析其在六朝志怪中所表現的象徵與情節意義,探討上古蛇原型在後世文獻中生發 的多重面貌,由此觀看蛇意象在後世的轉變與發展。

弗萊《批評的解剖》在談原型意義理論中的魔怪形象時,便指出「叼尾蛇歷

92 詳參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 年 1 月第一期)

93 程金城:〈榮格原型理論的難題與潛在意義〉(葉舒憲 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來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它將自己的尾巴叼在嘴中,使圓形與蛇身聯繫起來。」94 這裡的蛇是相對於筆直道路與秩序的、具有迷失方向感的迷宮與混沌,弗萊論述 中的蛇正是做為一蛇原型的存在,然而主要是本著魔怪形象的立場,較未接觸其 做為一永恆象徵的角度來談。然而做為一象徵樣式的揭開,弗萊的闡述,無疑給 了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啟發,正如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在《大 母神──原型分析》95一書中,強調要透過比較研究的方式以達成對原型和各種 象徵的理解,本文擬通過蛇最主要的形象即「水性」、「再生」、「吞食」三面向,

分論其特徵所隱含的混沌創世意義,同時追尋由此生發出的象徵群以何種面向再 現於文本中。這裡除了運用榮格和弗萊的原型理論,同時亦使用多重證據法作為 考察研究蛇原型的方法論基礎,除傳統文獻之外,並從出土文物、人類學研究資 料與跨文化圖像文本中入手,比較並探索六朝志怪中的蛇之主題。

本文為何使用榮格所談之「潛意識」作為研究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導因於 本文所關注的議題乃是蛇之原始意象,此原始意象往往能與我們的心理圖象相 參,藉由心理學者的論述,可從文本進入,去觀看神話意象在心靈與文化脈絡間 的交會與轉變。若從學術思想的跨界思索這個角度來看,榮格的理論亦有其西方 心理學的特徵,可與中國傳統思想形成新的對比與對話。著有《原始思維》等重 要論著的法國人類學者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űhl,

1857-1939)即自言,最初是看到漢代材料《史記》當中對於星象與人事相關的 記載,深為當中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考方向給啟發,由此開始了對於 原始思維的研究,並由此提出了一串關於「互滲思維」、「原邏輯」的重要研究論 述,此正得因於跨文化研究中帶來的啟迪與方法的突破。

我們身處於自己的文化之中,習於以自已熟悉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此種文化 慣性往往容易使我們無法注意或查覺到某種根植於文化基層的問題,由此,與西 方經驗的相連與比較,便成為能開啟研究突破點的方法之一。

蓋蛇乃遍布於各文化中皆可見的重要神話意象,本身即具有跨文化的特質,

其形象互通於各族群中,正如同坎貝爾曾指的:「神話是人類共通的夢」,神話與 夢,皆是深藏於我們潛意識之中的某種對自我與外界的形象投影,而蛇做為一神

94(加)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 年),頁 213。

95(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 方出版社,1998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話中的普遍意象,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反覆被人類訴說、尊崇、排拒,此種現象,

除了代表了蛇與人類關注的生存議題具有密切的關係(如生死議題、再生議題等 等),同時也顯示出蛇形象的圓融性,這裡蛇作為一原型的象徵物,能夠自由出 入神話與夢境所共享的原始思維之中,神話中的蛇,並不等同於自然界中作為生 物個體的蛇,神話之蛇乃是從生物蛇當中抽離的形象,表現的是蛇意象的根本性 與共通性,其神話性質能與人類意識相連,反應出人類觀看自然、理解世界的方 式。作為潛意識投影的對象之一,蛇性的彰顯正是人類潛意識中自然之力的彰顯。

蛇作為一生物個體,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其能自由出入水澤、森林、草叢、

沙穴之中,也會鑽入人類的生活領域,甚至進入屋內成為「家蛇」。而在原始未 開化、許多野地尚未開墾的時代,蛇對人類說,更是一詭奇神秘又無所不在的危 險存在,它具有毒殺、絞殺、吞食生物的強大獵食能力,又是一野性的存在,不 似牛馬雞狗等牲畜可被人馴養利用,即使與人共處,蛇依舊保有十分強烈的自然 特徵,其形象深植在人的心靈中,成為某種象徵,提到蛇,便會率先讓人聯想到 神奇、野性、爬行、深潛、補食、生殖等種種與人類生存密切相聯的形象,由此,

見到蛇,便自然喚起人類深層的對整體自然的敬懼,而蛇強烈的原始性,在互滲 思維中,又能與大地、水源、星體等物具有的原始意義相通,在此,蛇遂由「物」

升為「意」,最後成為「象」,看見蛇便如同看見某種微縮的自然、某種生命循環 的具體展示。蛇所引發出來的,乃是某種原始的宗教情感,而對蛇的觀感,又在 後世各文化中,因應不同的歷史與地理條件、宗教與哲學的揚升、歷史觀的發揚 與科學的創造,有了進一步的轉折和發揮。其或進入崇拜的殿堂,成為水神山神 土地乃至於冥土之神的形象之一,又或者遭到貶斥,被視為是誘惑人類始祖初嘗 禁果、帶領人類墮落甚至竊走永生權利的妖魔, 此乃蛇形象在後世的文化性轉 變,然而無庸置疑的,種種關於蛇的故事和傳說,正代表其始終在人類神話意識 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古代人類為了理解自然而做出的種種努力中,蛇無疑占據人 類極大部分的觀照,而全世界人類所共同關心的事物,如生存、愛慾、死亡、征 伐等事項,同蛇之形象一樣,都是最基本原始的與自然和世界共處互存的問題,

具有原型意義蛇的能夠自由出入之中,因此蛇之形象不僅僅是單一文化的展示,

具有原型意義蛇的能夠自由出入之中,因此蛇之形象不僅僅是單一文化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