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一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高莉芬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柯恩琪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誌謝 在蛇年寫完關於蛇的論文,對我來說就如同一個從無到有的宇宙創世歷程。 歷經了初期的混沌無序,到理出脈絡、建立秩序,此中除了是一個知識的累積, 亦是與自我的對話,而在挫折與獲得中,也不斷藉由反覆的自我質疑,回歸並審 視初衷,在思辨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地摸索前往宇宙奧秘的路,在這裡頭除了感受 到生命與知識互相應證的充實,同時也由此更新,成為一個與當初懵懵懂懂進入 政大中文研究所就讀時全然不同的自己。如此看來,就讀研究所與寫作論文的這 段歲月,對我來說就宛若一個「通過」的實踐,在這過程中我學習接受挑戰、認 識自我、了解挫折,同時也在諸多如同智慧老人般給予我力量和協助的師友的幫 助之下,獲取了埋藏在典籍之中的知識密寶。能夠有這樣的機會,除了感念師友 與家人的支持,更高興的是慶幸當初自己回應了知識的召喚,雖然曾經有過苦惱 與沮喪,但所獲得的卻千倍於那曾有過的些許挫敗。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高莉芬老師,每次上莉芬老師的課,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 靈的瑜珈,跟隨老師的步伐不斷的學習跳躍、伸展心靈、內化收斂。老師帶領我 去領略神話的奧秘,更毫不保留的以自身的生命經驗,讓我體會「為人師」與「作 學」該有的態度,此篇論文能夠寫完,都要謝謝老師的指導與教誨。也感謝我的 口委李豐楙老師與劉惠萍老師,兩位老師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與鼓勵,讓我能.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夠在審視自己的論文時收穫更多。除此之外,也非常感謝同門的學長姐和同學的 鼓勵,感謝晶芬學姊在學問與生活上的親切鼓勵與分享,每次喝到晶芬學姊親手 泡的茶,就覺得內心有股暖意,在寫作論文和準備口考的期間,詩興學長也給了 我很多支持。同時也非常感謝我的同學謝宏,不論是在準備研究計畫的期間、論 文的寫作還是與最後的修整,他都給了我許多珍貴的建議並毫不藏私的分享,此 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都要感謝謝宏給了我許多的協助與幫忙。除此之外,也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常謝謝芷薇學姊、秀卉學姊、世昀學姊、依渟學姊、朱天學長等人的溫柔支持, 謝謝我的同學雅萍、曉葶、莨之、美汎,不斷聽我哀嚎並且給予我鼓勵,與大家 一起談心論學是研究所最快樂的時光。謝謝我的國中好友粹文與我不斷的互相勸 勉,生物系的她在蛇的生態性資料上非常熱心的給予我諸多協助。也非常感謝我 的室友兼從小學認識的好友昭蓉,每當我開始懈怠或沮喪時,她的鞭策與安慰都 使我不斷的前進,能夠在研究所期間住在一起實在是我莫大的幸運。最後要謝謝. engchi. 我的家人支持我念完研究所,並在徬徨的時候作為我最大的靠山與心靈資產,能 夠順利寫完論文,都是因為有家人溫暖的支持。謝謝一路走來許許多多支持我、 鼓勵我、給予我協助的貴人,無法在此一一細數,但我誠摯感謝。 在這段寫作與求學的時光中,神話充實的不僅僅是我的知識,同時也展開我 的生命經驗,讓我看見宇宙之深與世界之美。能夠順利畢業是我的小小奇蹟,謝 謝所有參與這個巨大工程的人,你們都是我的光。 柯恩琪 102 年 10 月 15 日.

(3) 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3 一、六朝志怪的研究成果-------------------------------------------------------------------------4 二、蛇神話的研究成果----------------------------------------------------------------------------7 (一)由龍蛇相雜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8 (二)由語音文字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10 (三)由蛇的象徵進行蛇神話的討論--------------------------------------------------------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13 一、名詞義界-----------------------------------------------------------------------------------------13 二、研究資料選用範圍----------------------------------------------------------------------------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18 第二章 蛇的原始意象考察---------------------------------------------------------------------24 第一節 原始思維與動物崇拜------------------------------------------------------------------24 第二節 神蛇崇拜----------------------------------------------------------------------------------31 第三節 上古文獻中的蛇意象-----------------------------------------------------------------39 一 、蛇敘事------------------------------------------------------------------------------------------40 (一)環蛇-------------------------------------------------------------------------------------------41 (二)蛇守衛----------------------------------------------------------------------------------------48 (三)蛇吞食----------------------------------------------------------------------------------------51 (四)蛇珠 ------------------------------------------------------------------------------------------57 二 、蛇與它物的敘事-----------------------------------------------------------------------------58 (一)蛇魚互變-------------------------------------------------------------------------------------58 (二)蛇鳥主題-------------------------------------------------------------------------------------62 三 、人與蛇的敘事--------------------------------------------------------------------------------68 (一)操蛇、踐蛇、珥蛇之人-----------------------------------------------------------------68 (二)人面蛇身-------------------------------------------------------------------------------------75 第四節 十二生肖中的蛇--------------------------------------------------------------------------82 第五節 小結------------------------------------------------------------------------------------------87 第三章 六朝志怪中的蛇考察------------------------------------------------------------------89 第一節 六朝志怪中蛇的類型--------------------------------------------------------------------90 第二節 六朝志怪的蛇類故事比較-------------------------------------------------------------97 一、異蛇-----------------------------------------------------------------------------------------------99 二、妖蛇-----------------------------------------------------------------------------------------------102 三、靈蛇-----------------------------------------------------------------------------------------------105 第三節 六朝志怪中蛇的分析-------------------------------------------------------------------108 一、異蛇---------------------------------------------------------------------------------------------108 (一)蛇珠--------------------------------------------------------------------------------------------109 (二)怪蛇------------------------------------------------------------------------------------------1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4) (三)蛇禁忌---------------------------------------------------------------------------------------112 (四)蛇小偷/蛇守衛---------------------------------------------------------------------------115 (五)巨蛇--------------------------------------------------------------------------------------------119 (六)其它--------------------------------------------------------------------------------------------120 二、妖蛇----------------------------------------------------------------------------------------------121 (一)變化--------------------------------------------------------------------------------------------122 (二)作祟--------------------------------------------------------------------------------------------134 (三)徵兆---------------------------------------------------------------------------------------------142 三、靈蛇-----------------------------------------------------------------------------------------------145 (一)蛇藥---------------------------------------------------------------------------------------------145 (二)瑞蛇--------------------------------------------------------------------------------------------151 (三)蛇母---------------------------------------------------------------------------------------------156 (四)靈蛇禁忌-------------------------------------------------------------------------------------166 (五)神蛇---------------------------------------------------------------------------------------------169 第四節 小結------------------------------------------------------------------------------------------170 第四章 從上古到中古:蛇的意象演變原因考察---------------------------------------172 第一節 蛇意象的轉變與承衍-------------------------------------------------------------------174 一、上古蛇形象的幾點特徵---------------------------------------------------------------------174 二、六朝蛇形象的幾點特徵---------------------------------------------------------------------179 三、蛇形象的變遷與繼承------------------------------------------------------------------------183 附表:上古至六朝蛇的形像發展樹狀圖-----------------------------------------------------186 第二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外部考察---------------------------------------------------------191 一、南北地理空間之懸隔與域外風物民情的交流----------------------------------------194 二、當代佛道思想之崛起與彼此相爭交流的過程-----------------------------------------198 三、儒家正統思想之轉型與玄學清談的博物風氣---------------------------------------201 四、秦漢歷史資料之承衍與史學責任感的覺醒--------------------------------------------204 第三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內部探討---------------------------------------------------------210 一、氣化論思想與陰陽五行說的結合--------------------------------------------------------211 二、精怪妖異說的發達與神聖性之遷移------------------------------------------------------216 三、混沌雙重性之轉向與秩序的開展--------------------------------------------------------2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節 蛇意象嬗變原因的生物學討論------------------------------------------------------227 第五節 小結------------------------------------------------------------------------------------------235 第五章 結論------------------------------------------------------------------------------------------237 一、原型的繼承與新變-----------------------------------------------------------------------------239 二、秩序的認同與建立----------------------------------------------------------------------------240 三、混沌的回歸與解破-----------------------------------------------------------------------------242 圖版目錄----------------------------------------------------------------------------------------------245 參考文獻----------------------------------------------------------------------------------------------252 附表:志怪中的「異蛇」篇章----------------------------------------------------------------276 附表:志怪中的「妖蛇」篇章----------------------------------------------------------------280 附表:志怪中的「靈蛇」篇章----------------------------------------------------------------285.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蛇是東西方神話中常見的一個重要神話象徵,其褪皮、冬眠、潛水鑽地的生 物性特徵,在初民眼中往往被賦予了神祕甚至於神聖的意義,被視為具有再生能 力甚至是掌管生死的存在。在西方除了聖經中那條最著名的讓人類失去永生的 蛇、蛇亦以「銜尾蛇」 (Ouroboros)之姿體現在煉金術之中,代表一種復始的無 限永恆力量。蛇女神與蛇神雕塑更是廣泛佈於歐洲、埃及和美洲,北歐亦有大蛇 啃食世界樹的神話傳說。東方則有印度蛇神舍沙(Shesha)環繞龜神俱利摩. 治 政 大 文獻和出土文物中,蛇的形象同樣無所不在,如《山海經》中大量出現的人蛇合 立 體、神人食蛇踐蛇操蛇戴蛇的描述,殷商出土文物亦可見到許多玉蛇和雕繪在鼎 (Kurma)、蛇神婆蘇卲(Vāsuki)環繞曼陀羅山攪拌乳海等神話。在中國古代. ‧ 國. 學. 上的神蛇圖騰,一直到周代,人文思想抬頭,春秋戰國時以人為主體的諸子學說 已取代上古好巫淫祀之風,然蛇的神聖性仍普遍存在,到漢代,我們依舊可見到. ‧. sit. Nat. 十分顯豁,代表了一種重生、生殖與永恆的意義。. y. 女媧伏羲人首蛇身交尾的形象反覆出現在漢墓畫像石之中,在此蛇身的神聖性仍. er. io. 對於蛇的神話意蘊,已有不少前輩學者有專篇專著論述。然而多聚焦於從蛇. al. iv 1 n C 蛇鳥化生在中國思維中造成的特殊模式與哲學思想的發展 ,較少單純以蛇為主 hengchi U 2 n. 到龍的發展,或是由人首蛇身神角度附論蛇的神話性質、或是從蛇鳥對立模式談. 題。學位論文方面,雖有陳春玉 由《山海經》中的蛇類角度切入,談蛇在神話. 中的寓意與象徵,然主要材料乃聚焦在《山海經》中的蛇神話分類與作用,較少 觸及其他時代範圍的文獻資料。 由蛇意象於中國文化中的發展演進、以及蛇與神話思維的關係等角度來看, 六朝志怪仍是一塊少有人開拓之討論地域。中國的志怪小說發展於魏晉六朝時 期,因其特殊的文類形式和敘事發展史上的意義,一直以來都是小說與敘事研究 上的重要領域。蓋六朝時期正逢儒道佛三教匯流、政事分擾不安的年代,在這個 1. 如葉舒憲於《中國神話哲學》中討論蛇形象在孙宙象徵模式中的作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7 年),頁 48 至 58。 2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 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年). 1.

(6) 具有「轉圜」意義的年代,由文人所搜羅書寫的志怪,往往便涵攝了當代人獨特 的文化與思想意蘊,在六朝志怪中反映的思想現象、各種情節母題的主題式研 究、以及志怪小說的版本考訂和作者考察上,已有不少前賢學者做出良好示範, 打下穩固的研究基礎,然考現今六朝志怪的研究論文之中,蛇的神話研究卻是付 之闕如,蛇作為一神話敘事中的重要象徵,在六朝志怪中的形象表現,當有著時 代與思想發展上的意義。現今大量研究六朝志怪的專書、單篇論文與學位論文 中,蛇的形象研究還未被重視,作為一生物性的蛇,其如何在六朝志怪文獻中表 現其之「奇」與「怪」?蛇之意象如何產生、當中又有何意義?基於蛇在中國文 化與神話敘事中的重要地位,志怪中的蛇意象研究,當有深入的必要性。 作為六朝時期志怪文獻書寫中的對象之一,蛇具有一特殊的意義。所謂的志. 政 治 大 量可說是蔚為大觀,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一文 立 怪,便是搜羅奇事,誌奇、誌異、誌怪。在種種奇異敘事中,蛇在動物記敘中數. ‧ 國. 學. 中,統計單是以蛇為記敘對象的篇章尌多達六十幾則3,在這些記敘了蛇的篇章. 之中,某些意象的反覆出現,便勾勒出蛇所獨具的神異特徵與其神聖原型,同時. ‧. 也暗示了當代六朝記述者對蛇的觀點,由此來看,蛇意象在六朝志怪中的表現, 實具有一思想和文化特徵上的探索意義。. y. Nat. io. sit. 本文題為「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六朝志怪中蛇. n. al. er. 的主題式研究,並根據文本分析,歸納出上古先秦的蛇之意象,以此做蛇之形象. i Un. v. 的縱貫式比較研究。蛇作為一具有遠古巫術象徵和神聖信仰形象的存在,其形象. Ch. engchi. 反覆出現在傳世文獻中,甚至其他文本形式如圖像、出土考古器物與出土文獻 中,也能不斷看見蛇之形象的出現。蛇之形象在漢代之後,因應時代的變遷,加 上種種內外部的因素,形象中的原始神聖意義已大為削弱,魏晉六朝作為上古和 中古交接的時代,正是一個思想變動最明顯的時期4,原始神話思維在此如何持 續生發力量、又如何改變其形貌以人文化與理性化的姿態出現,當是一個值得深 入討論的重要議題。而蛇作為一遠古的神聖形象,在六朝志怪中如何被書寫、傳. 3. 詳參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1995 年)頁 161-163,附表 5-1.1。 4 如葛兆光於《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 年)中談東漢末年的變化,指出個人精神 的解放與道統、正統、學統三方面的結合, 「使思想與學術在這一時代轉了一個方向」 (頁 441), 由此促使玄風的誕生,而外來思想的進入、佛道儒三教匯通與政事的變遷,更引領這時代的思想 與信仰世界進入一個新的轉折。詳論請參其於〈玄意幽遠:三世紀思想史的轉折〉一節的論述。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 年,頁 440-457)。. 2.

(7) 述、認知,也具體而微的反映出蛇的神話原型在後世文學中自然改變的動態歷程。 基於「蛇」之意象於六朝志怪尚有探索討論的空間,以及對先秦神話傳說乃 至於六朝志怪中所潛藏的蛇之神話原型的好奇,本文擬由此時期的志怪文獻著 手,透過原型批評的角度與傳世文獻和相關圖像的梳理,以「蛇」作為核心,切 入其在中國神話思維與文化中的轉變與演進,討論其作為一種神話原型,是如何 在中國文化發揮其意蘊與創世神聖性,又是如何與志怪書寫互相牽連,以世俗化 的姿態復現於文學書寫中。藉由蛇在志怪中形象演進的討論,或許正突顯出神話 在後世因應時代潮流後改變的歷程,考察六朝志怪中蛇意象轉變之現象並從中尋 覓出線索,不但能探索從遠古神話中蛇形象到中古魏晉時代的變化,同時也能溝 通上古和中古的蛇形象,探究志怪記述裡仍保持著的蛇之神話原型,並討論造成. 政 治 大. 這之中轉變的原因。總此,本文主要討論的範圍與擬欲探索的面向,主要有以下. 立. 三點:. ‧ 國. 學. 一、蛇在六朝志怪中的意象探究與建構:將所有關於蛇的文獻,由六朝志怪文本 中抽離出來,分論其具體形象和情節上的作用。討論蛇的生物性特徵如何在. ‧. 文獻中被認知、又如何被賦予巫術乃至於神話的意義,本文擬通過對蛇的形. sit. y. Nat. 貌與動作考察,深入了解六朝志怪中蛇之意象發展與意義。. al. er. io. 二、蛇之原型的再建構:作為一東西方共有的神話象徵,蛇之神聖原型當是一值. n. 得討論的課題。蓋六朝時期去古未遠,蛇之巫術性和神話意義雖已大為降. Ch. i Un. v. 低,但透過六朝志怪文獻中關於蛇的情節和形象,仍能覓出一條與古代神聖. engchi. 形象溝通的管道,本文擬藉由文獻與出土文物之爬梳和比較,討論幾個與蛇 神聖原型相聯繫的情節,由此來觀看蛇之神話原型在後世的發展和改變。 三、蛇形象改變與發展之因素考察:藉著蛇之原型建構和六朝志怪中蛇意象之整 理,蛇在當中的形象轉變已十分顯明,而蛇形象於文化和文本中的詮釋發 展,更諭示了中國文化思維的變與不變。本文除了考察造成蛇形象改變的「現 象」 ,同時也欲探索造成這些改變的「原因」 ,藉著原因的討論,當更能了解 六朝志怪的時代性質和文獻意義,為六朝志怪和神話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8) 對於六朝志怪與蛇神話的研究,歷來已有不少學者在各方面做出傑出的分 析。然而論述多互相獨立,或純由六朝志怪切入,以主題學、專書研究、或文藝 學角度討論;對於蛇神話,則多與龍或神鳥相配,談蛇龍或蛇鳥神話,雖亦有提 及蛇與志怪之聯繫,然多只是附論,鮮有獨立關注於志怪中蛇之議題者。本論文 因觸及到六朝志怪與蛇的神話原型兩方面,故前人研究也將從六朝志怪與蛇神話 研究雙方面著手,分成兩大部份進行前人研究文獻的回顧。. 一、六朝志怪的研究成果 六朝志怪的研究方面,因著關注的議題不同,或做通盤彙整式的研究、或做 資料的考察排比、或做專題式的分析比較,近幾十年來在諸位前賢學者的投入之. 政 治 大 臺灣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著目錄〉 、 《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 立 下已有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對於六朝志怪小說的研究概況,謝明勳〈近五十年來 5. 和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7已做出相當完整的回顧. 6. ‧ 國. 學. 與整理。在參考資料與專書的考據上,王國良所著之《搜神後記研究》8、 《神異. ‧. 經研究》9、 《續齊諧記硏究》10、 《海內十洲記研究》 、11《冥祥記硏究》12在版本、 作者考察與文本的校釋上皆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周次卲的《神異經研究》13亦. y. Nat. sit. 做出完整的版本考證,確立《神異經》實乃六朝時人著作。至於對六朝志怪做一. er. io. 通論性的整理和研究,有周次卲《六朝志怪小說研究》14、王國良《六朝志怪小. al. i v 19 n C 、謝明勳的《六朝小說本事考索》 、林淑貞《尚實與 hengchi U. n. 說考論》15、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16、李劍國輯釋的《唐前志怪小說輯釋》 17. 、 《唐前志怪小說史》. 18. 5. 謝明勳: 〈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著目錄〉 ,收錄《東華漢學》第 2 期, (國立 東華大學,2004 年),頁 293-309。 6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台北:里仁書局,2011 年) 7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 2010 年) 8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9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10 王國良:《續齊諧記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11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 12 王國良:《冥祥記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13 周次卲:《神異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年) 14 周次卲:《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年) 15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16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17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18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1984 年) 19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13 年). 4.

(9) 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20等作,不論是針對志怪盛行之六朝時期作 一文化背景上的考察、亦有從文學史角度、文學書寫角度、思想背景角度做詳密 的論述,使本文受益匪淺。 單篇論文方面,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21、逯耀東〈魏 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22、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 所作的考察〉23由志怪與史學的角度切入,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 ─以干寶《搜神記》為例〉24一文亦談到志怪的文史特色,為六朝志怪的文人紀 實特性做出清楚說明與解釋。吳宏一〈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25 討論六朝志怪盛行時的文化背景,在文本之外的外圍考察有良好的示範。李豐楙 〈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詴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 26. 政 治 大. 、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27兩篇文章則探討志怪中的變化. 立. 思想,具有思想論上的意義。. ‧ 國. 學. 在前人研究上,除了專書之考釋與思想背景上的論析,針對六朝志怪主題式 的相關論文亦在研究方法和問題意識的提出上給予本文莫大啟發,學位論文方. ‧. 面,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28以六朝志怪為研究文本,而以神話或原. y. Nat. 始思維為觀點,來解釋志怪當中「召喚」 、 「服食」乃至於「禁忌」等等情節的神. io. sit. 秘色彩。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29以祥瑞災異之主題為研究. n. al. er. 核心,談論《搜神記》中天人感應、五行、史學書寫、審美角度等方面的問題,. i Un. v. 從書寫現象觀看內在文化思想層面。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30以. Ch. engchi. 變化為主軸,分析六朝志怪小說各種變化的題材,由此探討神話以下各代的變化 20.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 年) 王國良:〈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 言文學系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 年) 22 逯耀東:〈魏晉志異小說與史學的關係〉,《食貨月刊》第 12 卷第 4、5 期,(1982 年 8 月) 23 劉苑如: 〈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 (1996 年 3 月) 24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年 6 月) 25 吳宏一: 〈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 ,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 之部(一),柯慶明、林明德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 年) 26 李豐楙: 〈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詴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 《第 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1993 年),頁 40-64。 27 李豐楙: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收錄於《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 (馬昌儀 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年) 28 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29 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30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21. 5.

(10) 思想及不同時代的人對死生的不同認識。以上幾則學位論文都以志怪為軸,由志 怪心理和外圍環境雙重角度,來討論並揭示志怪中的各種形象產生的源頭和內部 思想特質。而在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 「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31一文中,則藉由考察「地陷為湖」之 情節,探討此母題之演變並歸納主題內涵,於本文研究蛇之陷湖主題同樣有著相 當密切的聯繫。蘇曼如《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週期之主題探析》32由「志怪」的 怪異書寫觀察人與異類的糾葛關係,由時代背景、視異類為實有及宗教意識的深 化關照六朝人對生命週期的看法和思維。紀千惠《六朝志怪巨人與侏儒之研究》 33. 以六朝志怪巨人與侏儒故事為主體,分論藝術形式、產生的心理因素,與反映. 出來的時代意義。郭麗鎔《真實與虛構的國度──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析論》34. 治 政 大 虛構國度背後真實世界中的時代社會文化情狀,探究當代人們心理底層的深層結 立 構。以上幾篇論文也都由當代心理的層面,論述志怪故事中展示的人類心智情 討論以系列故事群方式出現的「長生」 、 「復活」 、 「動物」故事,觀看六朝志怪中. ‧ 國. 學. 態。而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35研 究《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並從中追溯魏晉之前動物類型的淵源,與本文蛇主. ‧. 題之研究亦有相當聯繫。蔡其原《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的研究》36. sit. y. Nat. 由「厭辟」與「禳除」兩類典型巫術的角度切入,進行主題式的研究,察其承繼 與演變之跡,以突顯志怪中巫術題材、現象的特殊性。陳海茵《六朝志怪小說禁. io. n. al. er. 忌主題研究》37以「除蛟」、「漢武違禁」「違反約定」三種故事為例,討論當時. Ch. i Un. 人的禁忌思維,與蛇之相關記敘研究亦有相當關聯。. engchi. v. 李傳江《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蛇文化探究》38以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 的蛇為主題,與本論文研究相當密切,然當中乃是以蛇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當代. 31. 陳佩玫: 《《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 主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32 蘇曼如: 《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週期之主題探析》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0 年) 33 紀千惠:《六朝志怪巨人與侏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34 郭麗鎔:《真實與虛構的國度──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3 年) 35 賴采蘋: 《《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36 蔡其原: 《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志怪小說為主的研究》 ,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 年) 37 陳海茵:《六朝志怪小說禁忌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38 李傳江: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蛇文化探究》 , (南京師範大學在職人員碩士學位論文,2004 年). 6.

(11) 文化關係為探索主旨,藉由蛇在圖騰發展的三階段變化歷程討論人類社會發展的 軌跡,與本文欲以蛇的原始意象和原型置換的角度討論有所不同,然在文化探討 的層面上,給予本文相當的大啟發。 主題研究之外,亦有金克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 研究》39研究六朝志怪中所含括的史料,由此補充魏晉社會生活、社會心態的種 種面向。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 40. 研究志怪如何遵循一定的驗證模式與客觀書寫,扮演傳述者的角色從事書寫行. 為,銜接志怪與傳奇兩者變革的契接點,考察六朝至唐的小說進程,有著文類轉 變上的研究意義。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 察》41由文本的結構與內在形式,探索《搜神記》 、 《搜神後記》背後的表義系統,. 政 治 大 語法討論各式各樣「導異為常」的語言建構歷程如何呈現,再談六朝對「異」與 立 其博士論文《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42由六朝志怪的敘述. ‧ 國. 學. 「常」的認識和詮釋,在抽譯解讀六朝文本思想上有著巨大的貢獻,均足以作為 本文在研究上的借鑑與參考。. ‧. 二、蛇神話的研究成果. y. Nat. io. sit. 一直以來,蛇都是神話象徵中最重要的代表物之一。對於「蛇」在神話中的. n. al. er. 地位與象徵,歷來已有不少學者專論研究。蛇螁皮、冬眠與鑽地的種種特性,正. i Un. v. 能與日月復返、四季更迭的時空循環神話觀互相體現,因此蛇在古人眼中被賦予. Ch. engchi. 了再生與永恆記號。作為一死而復活的活體象徵,蛇由此與神話思維牽連,以神 聖動物之姿出現於各國創世神話之中,故而常見蛇類在神話中被賦予了特殊意 義,甚至在原始宗教中衍伸出蛇女神一類融合大地崇拜與創世特徵的神聖化像。 中國早期文化中亦可見大量蛇的圖形與象徵,從殷商青銅器的蛇圖騰,到記 載於《山海經》中各類人首蛇身、踏神踐蛇的神靈,遍佈各山的怪蛇靈蛇,乃至 於漢墓畫像石中以蛇身糾結纏繞的伏羲女媧,蛇的形象可說是鮮明的體現在文獻 39. 金克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世界──以搜神記為中心的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4 年) 40 賴信宏:《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國立東華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41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42 劉苑如: 《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5 年). 7.

(12) 與器物上。蛇軀爾後更與鹿角、鷹爪、魚鱗等動物特徵結合,成為華夏文化中最 重要的龍之形象。以下將分成由龍蛇相雜角度、由語音文字角度、由蛇的象徵三 角度進行蛇神話相關論述的研究資料回顧。 (一)由龍蛇相雜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 談蛇在中國神話中的發展,無論如何都難以避開由蛇到龍的這個演進過 程,關於龍神話在上古文物與神話中的地位與演變,歷來已有諸多前輩學者做出 示範,如聞一多〈伏羲考〉43中由上古蛇圖騰談到交蛇、交龍的演變,再談全獸 形蛇神到人首蛇身神的演進,最後揭示了伏羲與葫蘆在音義上與神話中的轉換關 係,同時亦論證兄妹配婚與洪水神話的兩種神話主題的聯繫過程。白川靜(1910 -2006) 《中國神話》44中由古文字角度談禹在金文中的雙龍之形45。其中亦考察. 政 治 大. 蛇形之神相繇相柳原為同一神,並指出共工系統的神皆是龍形。此系統在歷史上. 立. 被視為是破壞了天地秩序的惡神,很可能最早是羌人的治水之神。46張愛萍《中. ‧ 國. 學. 日古代文化源流》一書中則指出中日的雷神都有蛇形象的情況,並提出蛇信仰是 龍信仰的基礎,其言:「後來蟒蛇圖騰被神化,成為今天所知的龍。龍的進一步. ‧. 神化即成為雷神。」47. Nat. sit. y. 白川靜主要本著古文字的角度,對於神話與上古史、上古文化的考察做出. al. er. io. 貢獻,其對蛇神、龍神的看法,則是從神話歷史分合變遷的角度來看。相關研究. n. 者亦有王孝廉。王氏引御手洗勝(1924-)的考察,指出: 「姒姓夏族的水神鯀、. Ch. i Un. v. 禹、和羌族共工、句龍,在起原上是一神,都是龍蛇之形的水神,後來分別成為. engchi. 不同系統的水神。」48其考察「九首蛇身自環」的相繇神話,指出「九首蛇身自 環」正也是「其身九屈」的土伯句龍,認為所謂「共工之臣」、「共工之子」,所 謂後土、句龍、土伯、相繇,實是一神別名而已,指的皆是水神共工之子。49 陳建憲亦關注相繇神話,同時指出九首蛇身自環的相繇『食於九土』的傳 說正來自洪水氾濫的想像50。森安太郎在《中國古代神話研究》51中則論證肥遺. 43. 聞一多:〈伏羲考〉,錄於《神話與詵》(台中:藍燈文化公司,1975 年),頁 3 至 68。 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 年) 45 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 年),頁 41 至 42。 46 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 年),頁 45。 47 張愛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話比較研究為中心》(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頁 52。 48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7 年),頁 142。 4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7 年),頁 142。 50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北京:三聯書店,1995 年)頁 225 至 226。 44. 8.

(13) 與河伯馮夷的本體蒲夷有關,認為兩者共通點在於兼有魚與蛇性格,並指出古代 中國有將如蛇的魚、鰻等作為信仰對象的情形。然而其主旨是論證中國古代有信 仰細長魚的情形52,對於蛇神話雖略有提及,但並非關注的重點,然在上古巫術 與宗教上有著音義考察上的貢獻。 蛇與龍的關係,另有陳器文從器物圖像角度做出深入的分析,最後論證華夏 巫覡中曾有過雙嘴夔龍信仰。在考察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時,陳器文提出環蛇 的雙重對立象徵,指出:「銜尾蛇具有戲劇性的張力標誌,被形容為一半光一半 暗,尌像陰陽太極一樣,包含事物的兩極,兩極對立卻非相互對抗毀滅,而是否 極復泰、死而復甦;人們印象中行動徐緩的龜,以蛇的線條強調了牠的動能,龜 與蛇兩頭相纏回首相對,各自張大巨口,一些更細緻的構圖則互吐舌信,互纏相. 政 治 大 蛇的對立象徵已做了初步的探索。 立. 鬥又互環共生,既對立又相融。」53雖其主要關注議題是玄武龜蛇圖像,然對於. ‧ 國. 學. 龍蛇相雜的現象論述,在胡萬川的研究中亦有提及,其中更談到蛇與地神 水靈的關係54,又根據選仙場故事和蛇酒故事談當中潛在的故事意蘊,均與本文. ‧. 的論題相繫並給予相當大的研究提示。學者王孝廉亦談蛇與水的關係,《水與水. y. Nat. 神》55中亦有多篇論文論述蛇與水神的關係。其於《中國的神話世界》考察紅山. io. sit. 文化出土文物,指出「中國的以龍配天,以龍象徵天子王室,以龍配東方的種種. n. al. er. 思想,其根源應該是起於環渤海東夷族的龍神信仰。」56同時亦提及清朝建國神. i Un. v. 話中劍與蛇及水的相連關係:「在神話中,龍蛇經常是水神或水害的象徵,許多. Ch. engchi. 英雄的傳說,即是通過征服龍蛇的內容來隱喻人類對水害的克服而得的勝利。蛇 化為靈劍而入水中,是作為神器的名劍不同於一般兵器,王者必頇通過征服龍蛇 (斬蛇和得劍)而取得天下,龍與蛇在神話上是同體的神異動物,因此龍泉所現 的龍蛇是神劍之靈和王權的象徵。」57這裡的龍蛇主要是後世建國神話中的皇權 象徵,然而對於蛇與水的象徵聯繫上,則開啟出了另一層政治神話的視野。. 51. 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臺北:地帄線出版社,1979 年) 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臺北:地帄線出版社,1979 年),頁 65。 53 陳器文〈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探賾〉 (《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 論文》,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9 年),頁 98。 54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台北:里仁書局,2010 年) 55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 年) 56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7 年),頁 34。 57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7 年),頁 123 至 124。 52. 9.

(14) (二)由語音文字角度進行蛇神話的討論 在蛇符號與古文字的關係上,葉舒憲在論申字於甲骨文和金文的形態時,便 指出:「這種表像的原始蘊涵似乎並不只是陰氣的自屈而伸,因為它使我們立即 聯想到西方考古學家在西亞發現的 5000 年前的原始生命符號:兩個恰恰相反的 足印象徵著孙宙運動的循環節奏:晝夜交替,暑來寒往,而貫穿於循環運動之中 的蛇則以其褪皮更新的功能成為生命不死的象徵。」58這裡論述的蛇以其不死象 徵,進入「神」字發展的來源脈絡中。對於蛇的象徵功能已打下文字學方面的良 好基礎。 田兆元亦關注符號的神性,指出 S 紋構築形成了中國古代「神」字,並由陶 文與蛙鳥的關係切入,談中國神話中二元對立消長的情形,認為「漢代之所以將. 政 治 大. 伏羲女媧定型為龍,一是將他們變成同類,避免異類不得行牝牡之會的詬病;二. 立. 是已經達成共識的神為 s 形符號的觀念作用於伏羲女媧身上,於是有二神作 S 狀. ‧ 國. 學. 的交織;三是此前的交蛇交龍形象發展的一個總結,商周所固有的蛟龍神像此時 加工附麗到先祖身上,中華民族真正成為龍的傳人。」59其於《神話與中國社會》. ‧. 中論述了漢代伏羲女媧定型為龍的過程與 S 形符號的觀念之間的作用,並兼談交. sit. y. Nat. 蛇交龍形象發展與龍神話與祖先神話的附會過程。. al. er. io. 郭靜云〈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60則據夏商禮器. n. 中大量的雙龍紋飾、神的古字象形來源和傳世神話內容互相參證,認為華夏巫覡. Ch. i Un. v. 中曾有雙嘴夔龍信仰。此濫觴於中原夏人巫覡文化,且影響商周信仰的發展,此. engchi. 崇拜影響了古代華夏禮器紋飾的裝飾母題,亦有極大可能從雙嘴龍符號衍伸出 「神」的古字。 諸多前賢學者由各角度來談神話中的龍蛇與蛇與神之古字發展,或由陶紋禮 器裝飾母題進入,或由甲骨文與金文等古字資料作為材料,為蛇符號在中國古文 化中的研究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三)由蛇的象徵進行蛇神話的討論. 58.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頁 81 至 82。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頁 34。 60 郭靜云:〈禮器紋飾、神話記載及文字論夏商雙嘴龍神信仰〉(《漢學研究》第 25 卷第 2 期, 2007 年 12 月),頁 1 至 40。 59. 10.

(15) 蛇的象徵方面論述,域外學者森安太郎在考黃帝傳說時,則本著中國和日本 皆有以蛇為閃電的說法,指出蛇在許多原始民族中又是咒術、巫術和一切魔力的 象徵。原始人崇拜蛇多半與圖騰社會中以蛇象徵男性生殖器的生殖器崇拜有關。 61. 潛明茲在談蛇神話時,指出:「最初,蛇主陰,蛇為陰物。蛇為男性的象徵出. 現較晚,蛇的象徵涵義由女變男以後,才出現了龜、蛇合體和蛙、蛇合體的神話 形象。伏羲、女媧交尾像的出現那尌更晚。」62這裡認為蛇的象徵經過從女性至 男性象徵的轉變,並由龜、蛙、蛇合體的角度談蛇神話的象徵變遷。 學位論文方面,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63對於蛇在 生態學、文字學、宗教學、巫術學、民俗學的寓意做出詳盡的梳理,其主要根據 卲凶禍福、天神形體、原祖圖騰、生死輪迴等四種象徵義涵來論述蛇的象徵內涵,. 政 治 大 的文獻資料。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 立. 然主要材料乃聚焦在《山海經》中的蛇神話分類與作用,較少觸及其他時代範圍 64. 以「蛇」. ‧ 國. 學. 為觀察軸心,研究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故事,解析蘊藏於神話深層結構中蛇的意 義,將蛇在原住民故事中的形象作統整歸納,以見出蛇在故事中的地位價值,在. ‧. 比較的觀點和域外補充資料上對本文有著莫大的助益。周文玲《《太帄廣記》所 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65本文從唐代動物妖的四大類型狐妖、虎妖、猿妖. y. Nat. sit. 以及蛇妖為研究主題,由人物形象的刻劃、情節構造、主題與背景描寫分析出唐. er. io. 人與自然世界中的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蛇的部份與本文有著相當的聯繫。. al. iv n C 討論水界動物象徵的意義與在後代的改變,其中談蛇與龍的象徵部份與本文蛇 hengchi U 67 n.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帄廣記》魚、龜、蛇、龍為例》 66. 的形象研究有密切的關連。林筱雯《《太帄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 此論. 文主要研究《太帄廣記》中提及「蛇」字及其異名的故事,與本文在研究方法和 題材上均十分相似,然此文主要是分析蛇之意象之產生與轉變,關注的較是蛇故. 61. 王孝廉: 〈祝融考〉 , (《中國的神話世界》上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7 年) ,頁 761-762。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年) 63 陳春玉: 《《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文 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年) 64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7 年) 65 周文玲: 《《太帄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年) 66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帄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年) 67 林筱雯: 《《太帄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 士論文,2011 年) 62. 11.

(16) 事在文學層面上的意義和轉變,與本文蛇之原型的探究在目標上不同,但在研究 方法和材料的整理分析上對本文均有著莫大的幫助,亦是本文的主要參考資料之 一。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68討論《山海經》中蛇與 神、巫形象的關係,探討人蛇關係的內涵意義,雖研究範圍是以《山海經》為主, 但在蛇的資料考述和文化思維的探究上與本文關聯密切。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69以神話中的蛇意象為研究主題,與本文在 蛇意象探索的目標一致,然此文主要論述集中在比較,文化和比較神話的視野, 以世界上父系和母系社會的蛇神話為主要考察內容,和本文欲從六朝志怪切入蛇 意象的研究不同,然在比較的視野與資料上,給予本文相當大的啟發。 蛇的原型方面, 瑪麗加〃金芭塔絲(Gimbutas,M,1952-1993)在《活著的. 政 治 大. 女神》71中指出:「蛇能棲息於陸地又能生活在水中。冬天,它們在土中冬眠,. 立. 春天,又重回地上。除此之外,它們還能週期性地蛻皮,這尌更加強化了它們作. ‧ 國. 學. 為象徵的功能。人們因而認為蛇在春天能帶來生命。它們還被視為已故祖先的顯 靈。」72然其論述焦點主要著重動物女神,對於蛇原型較少提及。. ‧. Joseph Campbell(1904-1987)談神話,則較深入地談論了蛇與原型的關係,. Nat. sit. y. 其認為:「生命的力量使得蛇脫落掉的老外皮,尌像月亮投下陰影一樣。蛇脫下. al. er. io. 原來的皮為了要重生,尌像月亮拋下陰影為了再生出新月。他們是同等的象徵性. n. 符號。有時候蛇的形象是咬著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圓圈。那是生命的形象。生命. Ch. i Un. v. 代代接續散發光芒,為了不斷的再生。蛇代表永恆的能量,代表不斷出現死亡和. engchi. 生命的這個世問的意識狀態。」73此中已觸及蛇神話象徵的多種層面,從褪皮之 永生義、軸心、蛇吞蝕的角度皆有闡述,其描述的蛇原型主要以西方文本為主, 對於中國神話尚缺乏分析,然已為本文啟發多元的視角,本文亦期使能本著諸位 前賢學者的研究基礎,對於中國神話中的蛇原型有夠深一層的探索。. 68. 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 年) 69 卜會玲:《神話中的蛇意象研究》,(陜西師範大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71 (美)瑪麗加〃金芭塔絲(Gimbutas,M.):《活著的女神》(葉舒憲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8 年) 72 (美)瑪麗加〃金芭塔絲(Gimbutas,M.):《活著的女神》(葉舒憲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8 年),頁 15。 73 (美)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 《神話》 (朱侃如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頁 77 至 78。. 12.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在進入論述前,本文擬先進行研究範圍的界定。以下分二部份,分別是一、 論文中使用的相關名詞義界。二、論文研究資料選用範圍。 一、名詞義界 本文題目擬為「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先秦部分將採用大量考 古和傳世文獻,在六朝部分,則將以志怪作為主要討論文本。因此,對於「意象」 、 「六朝」與「志怪」等詞,勢必有進行概念與名詞義界的必要,方能以此為基礎 由下衍伸討論。. 政 治 大 所提出的意象,主要借鑑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談原始意象 立. 本文主要目的,是討論「蛇」意象從先秦到六朝志怪中的表現及轉變。本文. (primordial image)和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談原型(archetype). ‧ 國. 學. 的角度,以蛇在文本中反覆出現的形象表現,討論蛇意象自古所傳承下來的隱喻 與象徵,並談其如何再現於志怪文本中、又如何順應時代之變遷,改變其形貌與. ‧. 意義。榮格在談原始意象時,便指出:. y. Nat. sit. 只有依據已完成的作品進行推斷,我們才能重構原始意象的本來面. n. al. er. io. 目。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種形象,或為妖魔,或為人,或為某種活. i Un. v. 動,它們在歷史程中不斷重現,凡創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現的地. Ch. engchi. 方,就有它們的蹤影,因而它們基本上是一種神話的形象。更為深 入地考察可以看出,這些原始意象給我們的祖先的無數典型經驗賦 予形式。可以說,它們是無數同類經驗的心理凝結物。74 榮格談原始意象主要著重於心裡原型上的意義。相較於榮格著重於心理學概念上 所談的原型與原始意象,弗萊(Northrop Frye)將原型的概念與意義拉到藝術與 文學的範疇,其言: 原型(archetype) ,也即是一種典型的或反覆出現的形象。我說的 原型,是指將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系起來的象徵,可用以把我們的 74. (瑞士)卡爾〃卲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 〈論分析心理學與詵的關係〉 ,收錄於葉舒 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96。. 13.

(18) 文學經臉統一並整合起來。而且鑒於原型是可供人們交流的象徵, 故原型批評所關心的,主要是要把文學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交 流的模式。這種批評通過對程式和體裁的研究,力圖把各別的詩篇 納入全部詩歌的整體中去。75 弗萊擴大了原型的意義,使原型成為存在於文學藝術中,一種可供交流與學習的 現象模式,並歸納出數種可見於文本中的原型,如太陽原型、風火水原型、動物 原型、圓圈原型等等。程金城在談論原型此一觀念時,便針對二者的觀念論述, 指出榮格對原型主要強調心理之維,偏重原型的領悟模式的作用,而榮格則突出 原型的文化之維,並提出原型置換變形的觀點。其評價兩者的原型觀念,指出: 弗萊能突破榮格原型理論並把原型批評推向一個高峰,其重要原因. 政 治 大. 就在於它對原型進行了重新定義,擴大了原型概念的範疇。弗萊認. 立. 為原型是意象的反覆出現,是有約定性的聯想物,可交際的語言單. ‧ 國. 學. 位,原型可以置換變形等等,這實際上就將原型由心理方面轉向了 76. 文化現象中。. ‧. 此語強調出弗萊的原型研究在文化現象中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本文的研究目標. Nat. sit. y. 乃是蛇之原始意象在先秦神話與六朝志怪中的「表現」及「意義」,這當中既有. al. er. io. 著心靈象徵的原型面向,同時也與當代的文化現象緊密相連。準此,本文擬根據. n. 榮格與弗萊的角度,先由上古文本中蛇之形象研究出發,建構出蛇之原始意象;. Ch. i Un. v. 再進入六朝志怪之中,討論蛇意象於當中的表現與意義;最後進入神話研究的範. engchi. 疇,探索六朝志怪中所隱含的蛇之原型,尋出六朝當代人民的心靈情狀,以及上 古蛇崇拜在中國六朝中於文化、歷史、哲學思想和民間口傳敘事情節中交融轉變 的軌跡,並檢討此種變化所隱含的文化意義。藉著六朝志怪中的蛇意象研究,期 許能覓出潛藏於文本中的神話思維特徵,為六朝志怪做出一神話研究上的探索。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疇乃六朝的志怪文本。 「六朝」一詞,在史學與文學上有 著不同的定義, 在史學觀念上,「六朝」乃是指「吳、東晉、宋、齊、梁、陳」. 75. (加)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 《批評的解剖》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1 P142 76. 程金城: 〈原型的內涵與外延〉 , (葉舒憲 編選: 《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 ,西安:陜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25。. 14.

(19) 六個先後建都於「建康」的王朝77,又如《宋書》卷三七五「張孚傳」所載: 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江流險開,氣象雄偉。且據都以經理中原, 依險阻以捍禦彊敵,可為別都以圖恢復。78 在此,「六朝」指得是以建都於建康為基準的地理性質的朝代區別,時間劃分大 致是漢興帄元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的四百年之間,然而相較於此史學上的六朝, 另有一種文學史上觀念的六朝,文學上的六朝,在歷史斷代上,大約由吳大帝黃 武元年(西元二二二年)開始,迄至陳後主禎明三年(西元五八九年)之間,正 如金榮華79、王國良81、劉葉秋82、李劍國83、謝明勳等學者亦有類似共識,謝明 勳在《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一書中,便曾針對「六朝」的時代範圍做出 詳密的論述,指出:. 政 治 大 本文所討論之「六朝志怪小說」 ,亦採取一般研究者對「六朝志怪」 立 所採用之廣泛定義,上起魏文帝,下止唐代以前。84. ‧ 國. 學. 準此,本文亦採用諸位前賢學者的研究觀點,以魏文帝為開始,至隋末唐初這三. 料。. ‧. 百餘年為六朝的劃分,將研究目標鎖定在此時期最蓬勃盛行的志怪小說為研究材. sit. y. Nat. al. n. 77. io. 逍遙遊》,其言:. er. 在「六朝」之外,「志怪」的定義同樣有待梳理。志怪一詞首見於《莊子〃. Ch. engchi. i Un. v. (唐)許嵩:《建康實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頁 1。 (梁)沈約等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頁 11611。 79 金榮華於《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中指出:「「六朝」一詞,或是指建都今日南 京的吳、東晉、末、齊、梁、陳六個朝代;或是指魏晉南北朝這段時間。本書所謂的「六朝志怪 小說」 ,則是泛指魏晉以迄隋末這段時期中的主要志怪作品(公元 220-617 年) 。」 (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年 3 月初版),頁 5。 78. 81. 王國良於〈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中指出: 「『六朝』 (西元二二○ ~五八九年) ,因產生了不. 少的志怪小說集而名聞於世。」 (《六朝志怪小說考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 年) ,頁 273。 82. 劉葉秋於《魏晉南北朝小說》中指出:「我們所說的魏晉南北朝小說,是指從東漢末年魏、蜀、. 吳三國分立,經西晉、東晉到南北朝對峙局面的結束,這一歷史階段(西元二二○ ~五八九年) 內產生的小說作品。」(台北:木鐸出版,1983 年),頁 8。 83. 李劍國於《唐前志怪小說史》一書中,即以魏文帝曹丕所作之《列異傳》為始,兼論北朝及. 隋代的志怪小說作品,以此作為六朝志怪之斷代劃線。(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1984 年) 84. 謝明勳: 《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頁 2。. 15.

(20)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官曰: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轉 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85 據謝明勳研究指出,莊子所言之「齊諧」指得當是一個裝門採集街談巷語的稗官, 在此處志怪並非指小說或有文體上的概念,一直到六朝時,志怪方成為書籍的命 名,以記異之形式大行於世。86至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序》中則有言: 夫《易》象一車之言,近於怪也;詩人南箕之興,近乎戲也。固服 縫掖者肆筆之餘,及怪及戲,無侵於儒。無若詩書之味大羹,史為 折俎,子為醯醢也。炙鴞羞鱉,豈容下箸乎?固役而不耻者,抑志 怪小說之書也。. 87. 政 治 大 明胡應麟將古代小說分出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等六類, 立. 這裡志怪已與小說聯繫,由書之篇名逐漸成為一種小說類別的概念認知,一直到 88. 「志. 怪」已被正式認作是小說的類別之一。本文所欲研究的六朝志怪,便是指在六朝. ‧ 國. 學. 時期,由文人或好事者所編纂收集的短篇小說,因內容多記載靈異神奇之事,故 在小說史89上,此時期的同類型作品便被歸類為志怪,主要泛指《搜神記》、 《列. ‧. 異傳》 、 《神仙傳》一類記敘短叢小語的文集。此時期的志怪作品,皆被記敘者所. sit. io. 85. y. Nat. 認可為「事實」,從干寶於《搜神記》中的自序90,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此時. er.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頁 4。 詳論請參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頁 2 至頁 5。 86. al. n. iv n C 87 U h e n g c h i (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5 (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 , 《四部叢刊》本第二十七冊, 年), 頁 1。 88.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 九流緒論下,(台北:世界書局, 1980 年), 頁 374。 89. 如魯迅於《中國小説史略》第五篇〈六朝志鬼神志怪書(上)中針對志怪之產生背景即指出:.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 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蓋當時以為幽 明雖殊塗,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肢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也。」錄於《魯 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卷 9 頁 43。 90. 其自敘寫作態度,指出:「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于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亦 安敢謂無失實者哉!衛朔失國,二傳互其所聞;呂望事周,子長存其兩說,若此比類,往往有焉。 從此觀之,聞見之難一,由來尚矣。夫書赴告之定辭,據國史之方策,猶尚若茲,況仰述千載之 前,記殊俗之表,綴片言于殘闕,訪行事於故老,將使事不二跡,言無異途,然後為信者,固亦 前史之所病。然而國家不廢注記之官,學士不絕誦覽之業,豈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 之所集,設有承於前載者,則非餘之罪也。若使採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 謗。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引自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 (上) (北京: 人民文學,1996 年),頁 49-50。. 16.

(21) 期文人寫作的態度,除了好言怪談,其實亦抱持著一種補史之缺的觀念,以記載 真實的態度在進行資料的蒐集和寫作,因此正如唐代房玄齡於《晋書》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所載: 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凡三十卷。 以示劉惔,惔曰:「卿可謂鬼之董狐。」 在這裡可以看見當時六朝人的觀念,是把志怪視為真實、而非單純的小說創作。 因此志怪長久以來多被歸類為史部雜傳類91,一直到唐代後才漸以小說的角度視 之,因此在研究六朝志怪時,除了以文藝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切進當代人將之視 為真實的思維進行討論,亦是深入了解志怪之敘事脈絡與情節意義的一種研究方 法。 二、研究資料選用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研究範圍將以從先秦到六朝的文獻為主,選取當中所有關於蛇的相關記 敘,一方面從中探討蛇之意象與神話原型,同時也在考察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的. ‧. 過程中,找出蛇之原型在文化記憶與文類發展中逐漸變化轉型的線索。由此,本 文將上溯先秦兩漢的相關文本,分成傳世文獻、考古文物、藝術圖像等幾個部分. y. Nat. sit. 進行比較研究,從古代記載有神話的文獻如《山海經》 、 《楚辭》 、 《淮南子》等資. n. al. er. io. 料,到哲學著作如《老子》、《莊子》,乃至於收錄了相關神異記事之史傳著作、. i Un. v. 宗教文獻、志怪寓言,只要有觸及到蛇主題之相關內容,本文擬皆列入考察範圍. Ch. engchi. 之內。以此作為基礎,再下探魏晉六朝時期的志怪文本,在同樣帶有神異詭奇風 貌的蛇之敘事中,比較並分析蛇之形象從先秦到六朝的承襲和演變。 除了書面文獻,出土文物亦是本文擬考察的範圍之一,蓋上古時期傳世文獻 內容較為稀少,然蛇形象卻能清晰見於藝品、雕刻、銅器銘文之上,因此由圖像 資料做研究,當是瞭解上古蛇形象演進的重要線索之一。近來大量出土的地下材 料,如漢墓畫像石、畫像磚、雕刻、玉器、彩陶、青銅文物等,材料豐富,且圖 像紋路中皆蘊含有巫術甚至神話思維,因此由出土文物之圖像資料作為研究範 91. 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皆將搜神記、拾遺記、續齊諧記等皆歸入史部雜傳或雜史類, 至新唐書藝文志方將此類作品歸入子部小說家。詳細資料表格可參閱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 -「志怪」論述研究》附錄頁 125 至 127。(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對於志 怪與史傳之傳承與關係研究亦可見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 察〉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年 3 月),頁 365 至 400。. 17.

(22) 疇,亦能補足傳世文獻未觸及到的圖像領域。 本文使用之六朝志怪文獻版本,則以目前學術界較為人推重之學者所做考釋 後的版本為主,版本項目羅列於下: 《神異經》舊題[漢]東方朔,廣漢魏叢書本,王國良校釋。 《海內十洲記》舊題[漢]東方朔,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漢武洞冥記》舊題[漢]郭憲,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列異傳》舊題[魏]文帝曹丕,古小說鉤沉本。 《拾遺記》[晉]王嘉,世德堂本,齊治帄校注。 《博物志》[晉]張華,祕書二十一種本,范寧校證。 《玄中記》[晉]郭璞,古小說鉤沉本。. 治 政 大 《搜神後記》舊題[晉]陶潛,學津討原本,王國良校釋。 立 《神仙傳》[晉]葛洪,叢書集成初編本。 《搜神記》[晉]干寶,學津討原本,汪紹楹校注。. ‧ 國. 學. 《甄異傳》[晉]戴祚,古小說鉤沉本。 《異苑》[宋]劉敬叔,學津討原本。. ‧. 《齊諧記》[宋]東陽無疑,古小說鉤沉本。. sit. y. Nat. 《幽明錄》[宋]劉義慶,古小說鉤沉本。. io. 《述異記》[齊]祖沖之,古小說鉤沉本。. n. al. Ch. 《漢武故事》[齊]王儉,古小說鉤沉本。. engchi. 《述異記》舊題[梁]任防,龍威秘書本。. er. 《宣驗記》[宋]劉義慶,古小說鉤沉本。. i Un. v. 《冥祥記》[梁]王琰,古小說鉤沉本。 《續齊諧記》[梁]吳均,顧氏文房小說本,王國良校釋。 《金樓子》[梁]蕭繹,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知不足齋叢書。 《錄異傳》無撰名,古小說鉤沉本。 《續異記》無撰名,古小說鉤沉本。.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擬以神話和志怪的相關文獻為主,採用文獻分析法,藉 著文本的分析和文本歸納整理,輔以多重證據和原型批評的視角,結合考古文物. 18.

(23) 與人類學資料作論述的印證與探討。 多重證據法由三重證據法所發展而來,三重證據法意指從跨文化人類學材 料、傳統文獻與出土材料三方面所彙整而成的一種研究方法,乃是奠基於王國維 於《古史新證》中所提倡之二重證據法(傳統文獻與地下之新材料)基礎上再加 上西方文化人類學的資料與方法的運用所啟發。尌方法論意義來看,三重證據法 的貢獻即是運用民俗和神話材料於考據學中,使其與經史文獻、地下材料並重, 乃是具有全球化視野與人類學意義的考據方法。爾後葉舒憲又加上了圖像資料, 發展出所謂的「四重證據法」92,強調通過視覺圖像在畫面、符號、造型上的象 徵意義,以視覺材料之角度彌補文本不足之缺憾。因出土材料、圖像資料與人類 學資料往往有互通的部分,此中有定義模糊待釐清部分,因此本文一概以「多重. 政 治 大. 證據法」稱之,以收其材料多重之意,而不特定指明為四重證據。. 立. 正如同蛇原型藉著其再現力重複出現於文獻與圖像文本中,圖像研究當是原. ‧ 國. 學. 型研究上不可缺少的一項材料,誠如程金城在論述榮格對圖像的研究時指出: 一般意義上的意象與榮格的原始意象的區別,並不只是在於是否. ‧. 「古老」 ,而在於對意象的「象」本身的理解。意象不僅有「意」,. Nat. sit. y. 同時必須有「象」 ,是意與象的一種特殊的契合,而「象」就有「圖. n. al. er. io. 式」、「模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談到原型的瞬間再現。93. i Un. v. 以圖像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當是本文所能採取的一條研究徑路。. Ch. engchi. 本文題目定為「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所意欲討論的蛇之「意 象」,主要借鑑榮格「心理原型」和弗萊「文學原型」的視角,取其在原始形象 和原型上的意義,切入六朝志怪中的蛇之象徵,探索蛇在志怪文本與中失落的神 聖意義,並藉著歸納與比較文本的方法,尋出其型態與內在精神轉變的軌跡,分 析其在六朝志怪中所表現的象徵與情節意義,探討上古蛇原型在後世文獻中生發 的多重面貌,由此觀看蛇意象在後世的轉變與發展。 弗萊《批評的解剖》在談原型意義理論中的魔怪形象時,便指出「叼尾蛇歷. 92. 詳參葉舒憲:〈人類學“三重證據法”與考據學的更新〉,(《書城》1994 年 1 月第一期) 程金城: 〈榮格原型理論的難題與潛在意義〉 , (葉舒憲 編選: 《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09。 93. 19.

(24) 來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它將自己的尾巴叼在嘴中,使圓形與蛇身聯繫起來。」94 這裡的蛇是相對於筆直道路與秩序的、具有迷失方向感的迷宮與混沌,弗萊論述 中的蛇正是做為一蛇原型的存在,然而主要是本著魔怪形象的立場,較未接觸其 做為一永恆象徵的角度來談。然而做為一象徵樣式的揭開,弗萊的闡述,無疑給 了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啟發,正如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在《大 母神──原型分析》95一書中,強調要透過比較研究的方式以達成對原型和各種 象徵的理解,本文擬通過蛇最主要的形象即「水性」 、 「再生」 、 「吞食」三面向, 分論其特徵所隱含的混沌創世意義,同時追尋由此生發出的象徵群以何種面向再 現於文本中。這裡除了運用榮格和弗萊的原型理論,同時亦使用多重證據法作為 考察研究蛇原型的方法論基礎,除傳統文獻之外,並從出土文物、人類學研究資. 政 治 大 本文為何使用榮格所談之「潛意識」作為研究的方法之一,一方面是導因於 立. 料與跨文化圖像文本中入手,比較並探索六朝志怪中的蛇之主題。. ‧ 國. 學. 本文所關注的議題乃是蛇之原始意象,此原始意象往往能與我們的心理圖象相 參,藉由心理學者的論述,可從文本進入,去觀看神話意象在心靈與文化脈絡間. ‧. 的交會與轉變。若從學術思想的跨界思索這個角度來看,榮格的理論亦有其西方 心理學的特徵,可與中國傳統思想形成新的對比與對話。著有《原始思維》等重. y. Nat. sit. 要論著的法國人類學者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űhl,. er. io. 1857-1939)即自言,最初是看到漢代材料《史記》當中對於星象與人事相關的. al. iv n C 原始思維的研究,並由此提出了一串關於「互滲思維」 h e n g c h i U 、「原邏輯」的重要研究論 n. 記載,深為當中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思考方向給啟發,由此開始了對於. 述,此正得因於跨文化研究中帶來的啟迪與方法的突破。. 我們身處於自己的文化之中,習於以自已熟悉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此種文化 慣性往往容易使我們無法注意或查覺到某種根植於文化基層的問題,由此,與西 方經驗的相連與比較,便成為能開啟研究突破點的方法之一。 蓋蛇乃遍布於各文化中皆可見的重要神話意象,本身即具有跨文化的特質, 其形象互通於各族群中,正如同坎貝爾曾指的: 「神話是人類共通的夢」 ,神話與 夢,皆是深藏於我們潛意識之中的某種對自我與外界的形象投影,而蛇做為一神 94. (加)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 年),頁 213。 95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 方出版社,1998 年). 20.

(25) 話中的普遍意象,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反覆被人類訴說、尊崇、排拒,此種現象, 除了代表了蛇與人類關注的生存議題具有密切的關係(如生死議題、再生議題等 等),同時也顯示出蛇形象的圓融性,這裡蛇作為一原型的象徵物,能夠自由出 入神話與夢境所共享的原始思維之中,神話中的蛇,並不等同於自然界中作為生 物個體的蛇,神話之蛇乃是從生物蛇當中抽離的形象,表現的是蛇意象的根本性 與共通性,其神話性質能與人類意識相連,反應出人類觀看自然、理解世界的方 式。作為潛意識投影的對象之一,蛇性的彰顯正是人類潛意識中自然之力的彰顯。 蛇作為一生物個體,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其能自由出入水澤、森林、草叢、 沙穴之中,也會鑽入人類的生活領域,甚至進入屋內成為「家蛇」。而在原始未 開化、許多野地尚未開墾的時代,蛇對人類說,更是一詭奇神秘又無所不在的危. 治 政 大 似牛馬雞狗等牲畜可被人馴養利用,即使與人共處,蛇依舊保有十分強烈的自然 立 特徵,其形象深植在人的心靈中,成為某種象徵,提到蛇,便會率先讓人聯想到. 險存在,它具有毒殺、絞殺、吞食生物的強大獵食能力,又是一野性的存在,不. ‧ 國. 學. 神奇、野性、爬行、深潛、補食、生殖等種種與人類生存密切相聯的形象,由此, 見到蛇,便自然喚起人類深層的對整體自然的敬懼,而蛇強烈的原始性,在互滲. ‧. 思維中,又能與大地、水源、星體等物具有的原始意義相通,在此,蛇遂由「物」. sit. y. Nat. 升為「意」 ,最後成為「象」 ,看見蛇便如同看見某種微縮的自然、某種生命循環. io. er. 的具體展示。蛇所引發出來的,乃是某種原始的宗教情感,而對蛇的觀感,又在 後世各文化中,因應不同的歷史與地理條件、宗教與哲學的揚升、歷史觀的發揚. n. al. Ch. i Un. v. 與科學的創造,有了進一步的轉折和發揮。其或進入崇拜的殿堂,成為水神山神. engchi. 土地乃至於冥土之神的形象之一,又或者遭到貶斥,被視為是誘惑人類始祖初嘗 禁果、帶領人類墮落甚至竊走永生權利的妖魔, 此乃蛇形象在後世的文化性轉 變,然而無庸置疑的,種種關於蛇的故事和傳說,正代表其始終在人類神話意識 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古代人類為了理解自然而做出的種種努力中,蛇無疑占據人 類極大部分的觀照,而全世界人類所共同關心的事物,如生存、愛慾、死亡、征 伐等事項,同蛇之形象一樣,都是最基本原始的與自然和世界共處互存的問題, 具有原型意義蛇的能夠自由出入之中,因此蛇之形象不僅僅是單一文化的展示, 更能成為一舉世共有的象徵,此正導源於蛇形象本身所獨具的強烈原始野性特 質。 蛇意象在中國神話文本中如何表現其世界的共通性、又如何展演中國民族的 獨具特質,此中便含有一跨文化的比較與神話對照上的意義。透過相關文本的求.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對正多面體的較系統的研究始於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他發現除了埃及人知道的三 種正多面體外, 還有正十二面體及正二十面體。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鋼結構產生變形主要係由於承受反覆應力 作用、局部應力集中或承受過大荷重,引

香港學生大多數不肯勤勤懇懇地「唸書」,其實 這也是一種靈活的特性,要利用這一點發揮學生 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在數位帶動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中高齡者 與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就業也必須先了解產 業變化,才能評估自己如何尋找、選擇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