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在進入論述前,本文擬先進行研究範圍的界定。以下分二部份,分別是一、

論文中使用的相關名詞義界。二、論文研究資料選用範圍。

一、名詞義界

本文題目擬為「從先秦到六朝蛇意象的轉變研究」,先秦部分將採用大量考 古和傳世文獻,在六朝部分,則將以志怪作為主要討論文本。因此,對於「意象」、

「六朝」與「志怪」等詞,勢必有進行概念與名詞義界的必要,方能以此為基礎 由下衍伸討論。

本文主要目的,是討論「蛇」意象從先秦到六朝志怪中的表現及轉變。本文 所提出的意象,主要借鑑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談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和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談原型(archetype)

的角度,以蛇在文本中反覆出現的形象表現,討論蛇意象自古所傳承下來的隱喻 與象徵,並談其如何再現於志怪文本中、又如何順應時代之變遷,改變其形貌與 意義。榮格在談原始意象時,便指出:

只有依據已完成的作品進行推斷,我們才能重構原始意象的本來面 目。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種形象,或為妖魔,或為人,或為某種活 動,它們在歷史程中不斷重現,凡創造性幻想得以自由表現的地 方,就有它們的蹤影,因而它們基本上是一種神話的形象。更為深 入地考察可以看出,這些原始意象給我們的祖先的無數典型經驗賦 予形式。可以說,它們是無數同類經驗的心理凝結物。74

榮格談原始意象主要著重於心裡原型上的意義。相較於榮格著重於心理學概念上 所談的原型與原始意象,弗萊(Northrop Frye)將原型的概念與意義拉到藝術與 文學的範疇,其言:

原型(archetype),也即是一種典型的或反覆出現的形象。我說的 原型,是指將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系起來的象徵,可用以把我們的

74(瑞士)卡爾〃卲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論分析心理學與詵的關係〉,收錄於葉舒 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文學經臉統一並整合起來。而且鑒於原型是可供人們交流的象徵,

故原型批評所關心的,主要是要把文學視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交 流的模式。這種批評通過對程式和體裁的研究,力圖把各別的詩篇 納入全部詩歌的整體中去。75

弗萊擴大了原型的意義,使原型成為存在於文學藝術中,一種可供交流與學習的 現象模式,並歸納出數種可見於文本中的原型,如太陽原型、風火水原型、動物 原型、圓圈原型等等。程金城在談論原型此一觀念時,便針對二者的觀念論述,

指出榮格對原型主要強調心理之維,偏重原型的領悟模式的作用,而榮格則突出 原型的文化之維,並提出原型置換變形的觀點。其評價兩者的原型觀念,指出:

弗萊能突破榮格原型理論並把原型批評推向一個高峰,其重要原因 就在於它對原型進行了重新定義,擴大了原型概念的範疇。弗萊認 為原型是意象的反覆出現,是有約定性的聯想物,可交際的語言單 位,原型可以置換變形等等,這實際上就將原型由心理方面轉向了 文化現象中。76

此語強調出弗萊的原型研究在文化現象中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本文的研究目標 乃是蛇之原始意象在先秦神話與六朝志怪中的「表現」及「意義」,這當中既有 著心靈象徵的原型面向,同時也與當代的文化現象緊密相連。準此,本文擬根據 榮格與弗萊的角度,先由上古文本中蛇之形象研究出發,建構出蛇之原始意象;

再進入六朝志怪之中,討論蛇意象於當中的表現與意義;最後進入神話研究的範 疇,探索六朝志怪中所隱含的蛇之原型,尋出六朝當代人民的心靈情狀,以及上 古蛇崇拜在中國六朝中於文化、歷史、哲學思想和民間口傳敘事情節中交融轉變 的軌跡,並檢討此種變化所隱含的文化意義。藉著六朝志怪中的蛇意象研究,期 許能覓出潛藏於文本中的神話思維特徵,為六朝志怪做出一神話研究上的探索。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疇乃六朝的志怪文本。「六朝」一詞,在史學與文學上有 著不同的定義, 在史學觀念上,「六朝」乃是指「吳、東晉、宋、齊、梁、陳」

75(加)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1 P142

76 程金城:〈原型的內涵與外延〉(葉舒憲 編選:《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六個先後建都於「建康」的王朝77,又如《宋書》卷三七五「張孚傳」所載:

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江流險開,氣象雄偉。且據都以經理中原,

依險阻以捍禦彊敵,可為別都以圖恢復。78

在此,「六朝」指得是以建都於建康為基準的地理性質的朝代區別,時間劃分大 致是漢興帄元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的四百年之間,然而相較於此史學上的六朝,

另有一種文學史上觀念的六朝,文學上的六朝,在歷史斷代上,大約由吳大帝黃 武元年(西元二二二年)開始,迄至陳後主禎明三年(西元五八九年)之間,正 如金榮華79、王國良81、劉葉秋82、李劍國83、謝明勳等學者亦有類似共識,謝明 勳在《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一書中,便曾針對「六朝」的時代範圍做出 詳密的論述,指出:

本文所討論之「六朝志怪小說」,亦採取一般研究者對「六朝志怪」

所採用之廣泛定義,上起魏文帝,下止唐代以前。84

準此,本文亦採用諸位前賢學者的研究觀點,以魏文帝為開始,至隋末唐初這三 百餘年為六朝的劃分,將研究目標鎖定在此時期最蓬勃盛行的志怪小說為研究材 料。

在「六朝」之外,「志怪」的定義同樣有待梳理。志怪一詞首見於《莊子〃

逍遙遊》,其言:

77(唐)許嵩:《建康實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頁 1。

78(梁)沈約等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頁 11611。

79金榮華於《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中指出:「六朝」一詞,或是指建都今日南 京的吳、東晉、末、齊、梁、陳六個朝代;或是指魏晉南北朝這段時間。本書所謂的「六朝志怪 小說」,則是泛指魏晉以迄隋末這段時期中的主要志怪作品(公元 220-617 年)。」(台北:中國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年 3 月初版),頁 5。

81王國良於〈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中指出:『六朝』(西元二二○ ~五八九年),因產生了不 少的志怪小說集而名聞於世。」(《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1988 年),頁 273。

82劉葉秋於《魏晉南北朝小說》中指出:「我們所說的魏晉南北朝小說,是指從東漢末年魏、蜀、

吳三國分立,經西晉、東晉到南北朝對峙局面的結束,這一歷史階段(西元二二○ ~五八九年)

內產生的小說作品。」(台北:木鐸出版,1983 年),頁 8。

83 李劍國於《唐前志怪小說史》一書中,即以魏文帝曹丕所作之《列異傳》為始,兼論北朝及 隋代的志怪小說作品,以此作為六朝志怪之斷代劃線。(天津:南開大學出版 ,1984 年)

84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期文人寫作的態度,除了好言怪談,其實亦抱持著一種補史之缺的觀念,以記載 真實的態度在進行資料的蒐集和寫作,因此正如唐代房玄齡於《晋書》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所載:

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

以示劉惔,惔曰:「卿可謂鬼之董狐。」

在這裡可以看見當時六朝人的觀念,是把志怪視為真實、而非單純的小說創作。

因此志怪長久以來多被歸類為史部雜傳類91,一直到唐代後才漸以小說的角度視 之,因此在研究六朝志怪時,除了以文藝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切進當代人將之視 為真實的思維進行討論,亦是深入了解志怪之敘事脈絡與情節意義的一種研究方 法。

二、研究資料選用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將以從先秦到六朝的文獻為主,選取當中所有關於蛇的相關記 敘,一方面從中探討蛇之意象與神話原型,同時也在考察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的 過程中,找出蛇之原型在文化記憶與文類發展中逐漸變化轉型的線索。由此,本 文將上溯先秦兩漢的相關文本,分成傳世文獻、考古文物、藝術圖像等幾個部分 進行比較研究,從古代記載有神話的文獻如《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資 料,到哲學著作如《老子》、《莊子》,乃至於收錄了相關神異記事之史傳著作、

宗教文獻、志怪寓言,只要有觸及到蛇主題之相關內容,本文擬皆列入考察範圍 之內。以此作為基礎,再下探魏晉六朝時期的志怪文本,在同樣帶有神異詭奇風 貌的蛇之敘事中,比較並分析蛇之形象從先秦到六朝的承襲和演變。

除了書面文獻,出土文物亦是本文擬考察的範圍之一,蓋上古時期傳世文獻 內容較為稀少,然蛇形象卻能清晰見於藝品、雕刻、銅器銘文之上,因此由圖像 資料做研究,當是瞭解上古蛇形象演進的重要線索之一。近來大量出土的地下材 料,如漢墓畫像石、畫像磚、雕刻、玉器、彩陶、青銅文物等,材料豐富,且圖 像紋路中皆蘊含有巫術甚至神話思維,因此由出土文物之圖像資料作為研究範

91 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皆將搜神記、拾遺記、續齊諧記等皆歸入史部雜傳或雜史類,

至新唐書藝文志方將此類作品歸入子部小說家。詳細資料表格可參閱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

-「志怪」論述研究》附錄頁 125 至 127。(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對於志 怪與史傳之傳承與關係研究亦可見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

-「志怪」論述研究》附錄頁 125 至 127。(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對於志 怪與史傳之傳承與關係研究亦可見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